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中医岐黄
很多人都说学中医要悟性和聪明,我倒觉得学中医要笨一些的人好一些
-Advertisment广告位-
分享到
摘要

简单的聊聊经典吧。其实这个话题不大好说,很多人都很疑惑,像《黄帝内经》、《伤寒论》这些书有什么看头。我对经典的兴趣,其实是源自一种最简单的悟性。那时候刚读大学,也是什么都不懂,后来老师推荐了一本书,叫 ...

简单的聊聊经典吧。其实这个话题不大好说,很多人都很疑惑,像《黄帝内经》、《伤寒论》这些书有什么看头。我对经典的兴趣,其实是源自一种最简单的悟性。
那时候刚读大学,也是什么都不懂,后来老师推荐了一本书,叫《名老中医之路》,于是我就去图书馆借了这套书,大概一口气读完的,读完了我就比较,就开始想了,看他们的行医历程,估计我是没有那种机缘的了,比如直接接触药物,比如有老师指导,比如能尽快临床,这些东西对于学院的学生而言,那是天方夜谭。
但是呢,我也悟道了一条,那就是这些名老中医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几乎都有很深厚的经典功底,我映像尤其深刻的是一个老中医的故事,他的故事是他的后人回忆的,曾经说到这位老医生年近70,还每天坚持朗诵《黄帝内经》并且说每天都有心得。于是我就想,既然自己我不能像他们一样,那我就做一些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既然他们都读经典,那么我就读,至少找到了一个和他们的共同点吧。


其实学东西很简单,最简单的就是模仿。很多人都说学中医要悟性,要聪明,我倒觉得学中医要笨一些的人好一些,思想简单的人最好,当然智商不能太低,一般就行了。
于是我就开始读经典。我属于头脑简单的人,所以只是读而已,很少去思考这些东西是什么意思。这也有可能是我的聪明之处。因为我当时做了一个简单的推理:
假设《黄帝内经》是可以解释的,为何那么多解释,为何学了解释好像也没啥用,比如很多人看了白话文的内经,这些解释已经解释得很好了,但是是不是学了这些东西就能治病?答案是不能。所以我就得出了一个结论,经典不是要弄清楚意思,更不是把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吃透,因此有了这个推理,我就很轻松了,每天就是读,就是背,根本就不用花心思去想,这句话是什么含义。就这样打下了一个很简单的基础。

后来随着学习的深入,接触到的老师也多了,耳濡目染的对经典也就越发的重视了。我记得一个伤寒论的老师,回忆到这个老师,我就很愧疚的,因为那个时候我也没想过自己会用伤寒论来临床,所以他讲的东西我也不懂,其实就算到现在,我对伤寒论的理论体系还是稀里糊涂,很多大家的书,我虽然也看了一些,但是好像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郝万山,刘渡舟,胡希恕等,也包括古代的《伤寒明理论》尤在泾,成无己,《医宗金鉴》等等各类关于伤寒的书籍,这些虽然都读过,但是从未盲从于一家之言,所以有些书,读了也就忘记了,但是有一点,就是对《伤寒论》原文的诵读。这个是这么多年以来从未间断过的。
有些东西看似是很愚蠢的,但是有时候如果你要学东西,我觉得要笨一些好。我记得那时候,我们老师上课的时候给我们开玩笑,说是可以买本伤寒论,放在口袋里面,每天带着,就是不读,它也会和你发生心灵感应,说你要天天想着它就行了。然后枕头下也要放一本。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很幼稚的,虽然说大学生,应该算是比较高智商的了,结果我们班有几个同学居然都还信以为真。真的就买了书,天天带在身边,有时候也不读,反正就放到枕头底下枕着,偶尔就翻出来看看。
哪个时候几个舍友很有趣,有自己班的,也有别的班的,每次吃完饭,就开始一起读伤寒论,大家比试背书,看谁背的条文多,其实那个时候,根本就不管什么医理,就是好玩,也没想到以后临床会如何如何,也正是这种单纯的学习,让我打下了点伤寒论的基础吧。
哪个时候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宿舍都要来一次比赛,看谁背的条文多,也算是一种乐趣了,但是读是读了,要说思考或者临床,那是丝毫没有的。这也应了一句古话,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至于后面,受到刘力红等中医教授的影响,就更加感觉自己的方向是对的了,也正是由于这些老师的引路,让我们一直都坚持了下来。
不过到现在,反过头去看看当年的学习,也发现了一个规律,当年一起读书的同学,现在一般都有比较好的中医底子,临床上用中医都各有千秋,各有精彩。而哪些自以为是看透了的同学,基本也不搞中医,都倒向西医那边去了。
这也说明了,读书其实也是有因果的。有时候,看起来做了一些没啥实质性的事情,但其实暗地里却已经给你埋下了伏笔了。
后来过了五六年,我又重新找了份医院的工作。开始了中医临床的工作了。
一个大学毕业,从事了一年多西医工作的中医学院的学生,在社会上闯荡了五六年以后,毫无中医临床经验的(在进医院之前,我从未有过临床经验,甚至就没开过一张像样的中医处方)。
第一个月,我的门诊量是零。拿了1200块钱的基本工资。但是没有门诊,却也给了我时间。我在这一个月,几乎是全身心都投入到伤寒的学习中了。不管是坐地铁,还是在上班时间,我都是在看伤寒论。我看伤寒的方法很简单,看完条文看医案。看完医案看条文。所以,我几乎是不懂什么医理和解释的。就是原文—医案——原文——医案来回读。这种简单的学习方法,反而省了我很多时间,因为我不用过多的思考。
第二个月过去了,终于稍微有点起色了。来了几个熟悉的朋友找我看病。不过还是很不幸效果不咋的。但我也没放心上,继续学习。
到了进医院的第三个月,我的临床就发生突然性的改变了。这个机缘来源于我治好了一个朋友介绍过来的患者,慢性咳嗽的。她感冒咳嗽了好几个月了,于是我就给开了小青龙汤。后来他老公也咳嗽,我也给开了这个方。从此以后,我临床用方就像打开了一个匣子,再也收不住了。那段时间用方,简直是可以用“运用之妙,纯乎一心”来形容。
那个时候不懂脉,就是问症状,患者说完症状,我就给一个伤寒方。结果一发不可收拾,病人越来越多。因为治好一个,他们就会给带来好几个。
越治我对伤寒方就越拿手,越拿手就越喜欢,越喜欢就越看书,就这样,白天看病,晚上看书。不知不觉,伤寒的那些基本方剂就被我用熟了。也打开了临床局面了。

用伤寒方,无可避免的,就要用麻黄桂枝等药物,但是南方医家看来这些药都不能多用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医院对我的处方管理也很严格,因为我自己没处方权啊,要老师签名。结果老师是南方的医家,对这些药忌讳很深。后面闹得老师都不敢给我签名了。
最后这件事闹到院长那里去了。没办法,院长就给我下了剂量限制。我就不答应了。我当面就问了院长一句话,我说我们临床,到底是以疗效为主,还是以保险为主,我们院长就说,还是要以疗效为主。那我说那剂量就不能给我限得太死了。后来院长想了想,他就问我,你有把握不?我说我有把握。后来就院长说,你有把握就行,以后你的处方,我来审核签字。
就这样,我又过了一关。刚开始,病房也不敢发药,后来呢,他们自己都找我开药了。慢慢的,局势就稳定了。从第三个月开始,我的门诊量就开始稳定在一个水平了。
评论
922人参与,1条评论

精彩评论
  • 感谢秘籍网 2022-11-9 16:47
    一篇好文章!謝謝!
    可以看出幾個問題:
    1. 醫學院校所學與臨床無關,博士畢業或教授  院士會講課,但不會看病,因這些環境造就的就不是真正的中醫
    2. 傳統中醫是以自學為主,無論家傳  還是跟師,最後要治病必須艱心不斷學習
    3. 經典必須讀原本,而不能學現代的改本
    4. 中文底蘊要厚
    5. 正體字  文言文要沒有障礙
    6. 要有醫者父母心的高尚情操
    7. 以症狀為看病的原則,忘記病名
    8. 不信中醫者遠離之
    9. 中醫  尤其是經方中醫很是顯效
    10. 我華夏祖先的智慧今人多不理解
    ... ...

查看全部评论>>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