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关于两脚虚实争论的两篇文章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251次阅读 7次回复
787544
2015-2-12 17:05:42
最近阅读了两篇争论文章,感觉虽然讨论的是太极拳的问题,但对于八卦掌的练习也有现实意义,比如我们在八卦掌走转中那脚为实,那脚为虚?虚实划分的原则是什么?现在把两篇文章附于后边,欢迎大家讨论谁是谁非。
用自身重量和虚实分明引动拳势  张志明
http://www.cntjq.net/article-11238-1.html  太极拳中国网站

“用意不用力”,已成为当今太极拳界的主流认识。但也有人反对:不用力怎能运动呢?王壮弘先生回答得好:“用重量不用力量。”我认为,这是对”用意不用力”的具体实施和正确发挥。但也有人怀疑,重量是垂直力,怎么可能引动行拳呢?

            没错,重量是重力的量化,重力是物体被地心吸引所产生的指向地心的垂直力。物体之所以垂直下降,是因为没有遇到可改变其运动方向的力,如无风天的落雨。但当雨水下落到地,水的重量与地面的阻力相结合,就会使水向阻力较小的低处流去。水在流动中遇到不平之处,或翻起浪花,或形成漩涡,随遇而变,形象万千。就像水底下高低不平加上水的重量共同引动着水流变化一样,人两脚间的虚实变化加上身体重量同样能成为肢体运动的主要引动力;脚下的虚实对人和地形的阻疏对水一样,都能使重量这单一方向的垂直力变化出丰富多彩的运动现象来。

             流水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用自身重量引动拳势的说法却使不少人感到新鲜和难以理解。所以先贤宋书铭在行拳《心会论》中明确指出:“地心为第三之主宰。”提醒我们后来的练拳者,要重视地心对自己身体的吸引力,并用由此而产生的身体重量“主宰”(引动)行拳。自身重量人人都有,最经济、最方便,但要用以引动行拳,许多人却做不到,原因是缺乏虚实分明的基本功夫。

            虚实分明是太极拳运动的技术核心,涉及到意气神劲和肢体的各个部位,而且在不停地交替变化,绝不仅仅是重心偏于一脚那么简单。虚实分明是一项综合性技术,技术基础是“松沉”二字。

            松“是太极拳的灵魂”(蒋淑兰),“是一切技术行为的出发点”(余功保),”是武术家一生之追求”(邓声韶)。意气开时呼气,从体内往体外松,从根节往梢节松,从上体往脚下松,如水渗沙,以沉为主。意气合时吸气,从体外往体内松,从梢节往根节松,从脚下往丹田腰背松,如气蒸腾,以轻为主。

            关于松与沉的关系,李应吴先生说:“太极拳的松,就是要求你去体会自己承担自己体重的负重感觉,这种感觉首先是对习惯思维的完全悖逆,所以首先是意识的体验。只有获得了这样的体验,才能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或某一部分作为物质的沉重感,这样才可能打通周身关节,做到周身一家。”才可能进一步体会虚实,变换虚实,做到虚实分明。

            “放松”一词中的”放”字,主要是放下的意思,往下一放所产生的松就是沉。从上往下放,是消除肌肉、关节对肢体多余的支撑力或牵拉力,使肢体依靠自身重量自然下坠,而绝不能有丝毫的下压力。从上往下放,既是松的方法,也是沉的方法。

             太极拳中的“沉”字,一是作动词用,与”降”意相同,与浮、提,升相反,如水中之泥沙渐渐下沉,沙中之水层层下洇,是意气顺应地心引力向下运行的过程;二是作形容词用,与重相同,与轻相反,如”偏沉则随,双重则滞”中的“沉”。

             察太极拳的诸多要领,除”虚领顶劲”是要求向上的,其余如沉肩坠肘、含胸束肋、气沉丹田、松腰落胯、敛臀垂骶、屈膝松脚等,多是要求向下松沉的。还有“在太极拳中处处要坠”(姜容樵),”逢转必沉”(曹树伟),”练拳要塌住劲”(陈发科),都是教“沉”的。据说,当年李雅轩的几位弟子在一起切磋“搂膝拗步”中”弓步推掌”一动时,有的说应以推为主,有的说应以沉为主,争论不下,去问老师,李雅轩明确回答:”当然以沉为主。”这都说明沉的重要性。


             沉是顺应地心引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沉后必提:提是顺应地面的反作用力,有提才能再沉。沉与提之间的相互转换,要趁着意气开合的转换时机而随机转换,沉或提的运行过程要顺着意气开或合的运行之势而借势运行。无论沉提,都不能与原有运动机势相违拗,都应随机顺势,贯彻不丢不顶、沾粘连随的行拳原则,随机顺势,在身体内部和两脚之间一沉(实)一提(虚),圆转往复,形成鼓荡,虚实分明就能实现,自身的体重就能释放出引动行拳的势能,使拳势走出行云流水般的艺术效果来。行拳如酿酒,身体重量是原料,虚实分明是酒药(催化剂),拳韵就是酿造出来的酒香。

             松沉也好,轻提也好,腰腹裆胯是中心段,是重点,具有发动机的作用j两脚是根基,是人与大地换气的起落(出入)之处。意气开时沉气,体内之气顺应地心引力通过脚心沉入地下,脚心下落贴地,脚底铺开放大。意气合时提气,大地之气顺应地面反作用力通过脚心升入裆腹腰背,脚心向上吸收,五趾和脚底边缘抓地,足成弓形,裆腹上提,意在克服地心引力,使全身感到轻灵。沉从脚落,提从脚起,脚是人体与地心最直接的通道,是拳势接受地心主宰的第一关,是与“地心为第三之主宰”相匹配的“足掌为第三之宾辅”(宋书铭)。地心是主,脚底是辅,就是要求我们用脚心一呼一吸的虚实变化顺应好地心的吸引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使脚底当好“全身总此一虚实”的“此”,为全身”一处自有一处虚实”扎好一个“根“:通过脚心与胸腹协调一致的一呼一吸,调理好全身的虚实,调理好体重的下沉力和上提力,将体重这个宝贵的动力资源发挥得淋漓尽致、丰富多彩。

              例如:每逢一脚向前上步,在脚跟触地之后到重心前移成弓步的这段过程中,应当通过两脚间的虚实变化和会阴穴的一松落一上收,使以会阴穴为标志的身体重心走下弧线向前移动(重心常在会阴稍上,与会阴相对相通,同升同降)。若把会阴穴比喻为一颗玻璃球,可设想是从锅的一侧边缘靠自重向下滚动,利用惯性经过锅底,再向上反滚到锅的另一侧边缘,全程走了一个锅底形,即下弧线。其中,裆走向下的半段弧时,主要意念是先后脚再前脚依次放松,分别引导两膝先后松屈(前脚掌踏地),两胯撑开,裆下开宽。这就像是在积水边开挖了一条引水的沟渠,得以使腰腹裆胯充分放松、下沉,使以会阴穴为标志的身体重心像水向低处流似地向前下流动到两脚中间。紧接着,后脚侧胯向内旋,在腰胯继续松沉和两胯微微相合的情况下,会阴穴微向上吸收并随重心前移到位。设想的玻璃球是在锅中滚动的,会阴穴是在两脚虚实变化所形成的无形之锅中走下弧线的。物不同理相同,都是依靠自身重量移动的。

               再如:每逢后脚要向前脚内侧提收时,首先是前脚(实脚)像踏在松软的沙土上似的松落下陷,脚心落地,脚底铺开放大,体内意气从脚心下沉入地,随之膝部弹性松屈,同侧的胯、腰、肋、肩顺序向下松沉。这就是两脚之间的“偏沉”。在身体总重量不变的情况下,前脚侧”偏沉”,后脚侧“偏轻”。力量与重量成正比,偏沉则牵拉力更大,偏轻则牵拉力更小。大力胜小力,轻侧随沉侧,所以拳论说“偏沉则随“。前脚侧“偏沉”,“偏沉”的力量(重量)自能引动重心向前移动,自能引动腰身向前脚一侧转动,自能使后脚一侧轻灵顺随,为提脚创造条。当重心移好、后脚只有大趾尖触地时,后膝向下松沉,脚就像被撬起似的轻轻离地。接下来后脚往前收时,总的要求是”实撑虚松”。“实撑”是指实脚下地面的反作用力自脚心以踝过膝上升,升到胯时,胯根内收,像千斤顶似的向上支撑住整个腰身;“虚松”是指虚脚侧胯和腿充分松沉,主要利用其自身重量,使脚像荡秋千似的轻松收到实脚内侧。

               不光是重心移动和腿脚提收要借用自身重量,全身大大小小的所有部位和各种各样的运动方式都是如此。就说手吧,手向下画弧时也主要是借用手臂自身的重量向下松沉,说像秋千下荡也行,说像水向低处流也对,说像玻璃球向锅底滚也可,道理都一样,都是利用自然的重力(重量)作用。手臂向上画弧时,或是借用自身已有的运动惯性,或是借助肢体其他部位下沉的反作用力,或是借用内气上提、腰脊伸缩的螺旋力,反正都与地心的吸引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有关,都与肢体重量和虚实分明有关,都不能只靠局部(如肩胛)的肌肉收缩力将手举起来。

              不论什么拳势,都不是身子乱挪、手脚乱动,都是基于身体重量所派生的虚实分明,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由面及体,使全身无处不虚实,无处不贯通,从而使拳势具有水的品性和荡秋千的动势,使肢体像水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因松沉而贯通,因虚实而流动。使得拳像荡秋千那样因落势而沉气,因沉气而向下松体,以利用自身重量牵引肢体运动;随升势而提气,随提气而收合肢体,以顺应地面的反作力,为再沉做准备。

             内气的提沉,不但有受呼吸的协调而形成的整体一致性,而且有因两脚虚实分明而产生的肢体两侧的差异性(偏沉)。沉要沉得足,提要提得够。沉足提够了,虚实就分明了,有重之体也就像水向低处流似地被引动了,因此也有人说虚实分明是太极拳的动力源泉。要想做到虚实分明,诀窍就是一个“松”字。松是贯通肢体、灵敏身心、开发重力,节省体力、获得最佳锻炼效益的根本功法。没有松,肢体像木头一样,哪里来虚实分明7没有虚实分明,体重于拳就没有价值。

             所以,练拳人要把“松”作为一生之追求,抓住不放。每动都要自问:松了没有?松透了没有?要常怀一颗放松的心,反复尝试着通过虚实分明把动作松出来,要避免任何主观用力的干扰,尽可能纯粹地发挥自身重量加虚实分明的综合作用,使动作像水那样自然流出来,像秋千那样自动荡出来,千万不能总是”认认真真”地用力做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7081709

2015-2-12 17:07:25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lsxy

2015-2-12 17:21:36

感谢,刚开始练单换掌,看不懂,老师说练习时重心分配为3、7,前腿为3,后腿为7,我想应该为实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xuuyeah

2015-2-12 17:24:46

打架的时候哪只脚是虚的那只是实的?生死相搏的时候又怎么说?有人五五,有人三七!
套用孙子兵法里一句,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zyixin

2015-2-12 17:25:49

沉”是精气神的修炼   林永江
                                                           2009-3-6 13:07:00

http://www.zhwushu.com/news/ReadNews.asp?NewsID=8930  中华武术网站
                                                          “沉”是精气神的修炼
                                                                             ——与张志明先生商榷
                                                                                       
(一)断章取义  违反物理
       读本刊2008年11期张志明先生《用自身重量和虚实分明引动拳势》一文(以下简称《用》文),文章开头说:“‘用意不用力’,已成为当今太极拳界的主流意识,但也有人反对,不用力怎能运动呢?王壮弘先生回答得好,‘用重量不用力量’,我认为,这是对‘用意不用力’的具体实施和正确发挥。”
       笔者十分惊奇,时至今日,科技的触角已伸向太空,怎么还会有这样违反特理常识的论调。待读完全文,方才明白,多半是断章取义之故。《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据说,当年李雅轩的几位弟子在一起切磋‘搂膝拗步’中‘弓步推掌’一动时,有的说应以推为主,有的说应以沉为主,争论不下,去问老师,李雅轩明确回答:‘当然以沉为主’。”
       李雅轩为什么这样回答呢?因为在这个动作中,“推”是手向前平推,一说就懂,一学就会,是没有问题的。而“沉”则是意气的练习,是精气神的修炼,练的是内功,是要下功夫练的,从学习太极拳内功来说,当然以“沉”为主。《用》文作者断章取义,异想天开,将“沉”理解的因地心引力所产生的“重力”,误入歧途,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开发重力,节省体力,获得最佳锻炼效益的根本功法。”
(二)东拉西扯  难圆其说
     《用》文更进一步说:“物不同理相同,都是依靠自身重量移动的。”这句话是作者错误观点最彻底的表白。他还举了一个玻璃球的例子作为佐证,他写道:“若把会阴穴比喻为一颗玻璃球,可设想是从锅的一侧边缘靠自重向下滚动,利用惯性经过锅底,再向上反滚到锅的另一侧边缘……会阴穴是在两脚虚实变化所形成的无形之锅中走下弧线的。”众所周知,锅边与锅底不在一个平面上,两者有一个落差,所以玻璃球能靠自重向下滚动,而人的会阴穴走下弧线,则必须依靠两腿支撑并改变支撑高度才能实现;靠“自重”是无能为力的。
     《用》文作者一方面认为“物不同理相同,都是依靠自身重量移动的”。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自重”的无能为力,他写道:“不光是重心移动和腿脚提收要借用自身重量,全身大大小小的所有部位和各种各样的运动方式都是如此。就说手吧,手向下……都是利用自然的重力(重量)作用。手臂向上画弧时……”说到这个节骨眼上,“重力(重量)”已无能为力了,卡住了!于是只好东拉西扯,“惯性”啦,“反作用力”啦,“内气上提”啦,甚至连“腰脊伸缩的螺旋力”都用上了。末了还要添上一句:“都不是只靠局部(如肩胛)的肌肉收缩力将手举起来。”这不是不打自招嘛,这不是自己在打自己的嘴巴么!说“不是只靠”,岂不是已经承认了要靠么!?
     《用》文中还举了一个荡秋千的例子来说明“重力”有移动身体的功能,如果重力真能推动物体自身运动,“永动机”早就诞生了,这还不明白吗!
(三)严肃认真  对待拳论
     《用》文中提到拳论“偏沉则随”一语,说:“每逢后脚要向前脚内侧提收时……所以拳论说‘偏沉则随’,前脚侧‘偏沉’,‘偏沉’的力量(重量)自能引动重心向前移动,自能引动腰身向前脚一侧移动,自能使后脚一侧轻灵顺随,为提脚创造条件……”
       关于拳论“偏沉侧随,双重则滞”的解释,在1925年出版的陈微明著《太极拳术》一文中有这样的注解:“何谓偏沉则随,双重则滞。譬两处与彼相粘,其力平均,彼此之力相遇,则相抵抗,是谓双重。双重则二人相持不下,仍力大者胜焉。两处之力平均,若松一处,是谓偏沉。我若能偏沉,则彼虽有力者,亦不得力,而我可以走化矣。”这里说得很明白,“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是指二人交手而言的。你如加以发挥,移作别用,只要说得有理,用得恰当,亦无河。然而他却偏偏是用在了这个违背物理常识的所谓“依靠自身重量移动身体”的死胡同里面,一错再错。
(四)用意不用力  内练一口气
     《用》文一开始就说明是为了研究“对‘用意不用力’的具体实施和正确发挥”,不惜长篇大论,可谓用心良苦。
       杨澄浦口授,陈微明笔述的《太极拳术十要》中就有“用意不用力”这一条,它要求达到:“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可见“用意不用力”是内练一口气的不二法门,是太极拳的根本大法。“用意不用力”,既是方法,也是目的。它要经过长期修练才能达到,不是一开始就能做到的,所以在开始时还是不能摆脱所谓的“拙劲”(拙力),如“弓步推掌”还是要用力的。由于行拳走架采取放松的状态(气功态),用意念贯注和拳势开合双重导引,再加上逆腹式呼吸(气沉丹田)的鼓■,使内气升降流转,达到拳论所说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久之,内劲渐长,拙力渐去,外力转化为内劲,到达“用意不用力”的彼岸。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zshyf

2015-2-12 17:26:58

『向愷然先生練太極拳之經驗』节錄
拳術從事比試,誰也知道少不了一個快字,何以太極拳在練習的時候卻是越慢越好呢﹖這個道理在練他種拳術的人,固多不免懷疑,就是練太極拳人們,也是不明暸的,須知太極拳的架式,全是練體,是做拳術的根本功夫,如何謂之根本功夫呢﹖第一是虛實得分別清楚,王宗岳太極拳經曰,偏重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呋撸式约簽槿酥疲p重之病未悟耳。所謂雙重,便是虛實未分清楚,我看普通練太極拳的人,解釋雙重的道理,多以為兩腳同時著地,即謂之雙重,一腳虛一腳實,便不是雙重,而手同時打出為雙重,一手虛一手實即非雙重。若祇如此,則雙重之病有何難悟,豈有數載純功尚不能領悟這一點兒道理,以我經驗所得,豈僅兩手兩足有雙重,即一指之微,尚應將虛實分別清楚,如以一指著人,不會分別虛實,即犯雙重之病,練架式的時候,四肢百骸,從頂至踵,循環虛實,一手之中,其虛實之互為變換,愈密愈妙。自起手以至終結,處處成圓,處處隨虛隨實,假使有一寸大的地方,末曾注意,這一寸大地方便不免有雙重之病,是這般練習如何能快﹖而是這般練一趟,比隨便練十趟二十趟有進步。

鐵冰心按:若以太极之陰陽学说而言、双腳踏實而上身放松、就是上虛下实了...怎有双重之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chunwei

2015-2-12 17:32:20

八卦掌一门在拳术理论上相对于太极拳和形意拳确实落后不少,在百度上搜索有关八卦掌练习中的阴阳、虚实的文章,就找不到有分量的好文章。我认为上述两篇文章所述内容都有一定道理,但又失之偏颇。首先阴阳、虚实、轻重的运用既和意念的使用有关,又和重力对自身和对方的作用有关,武术的高级技击境界就是能控制对方,限制对方。而控制对方重心,调动对方重心是武术技击的重要手段。气的下沉和重力的作用当然是有关的,但和意念的使用也有密切关系。了解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变化关系及其与武术技击的联系,这些道理不难明白。我拟结合八卦掌的练习体会写一篇文章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届时请大家指正。为了深入探讨此问题,我另帖转发张志俊等几位名家的文章,欢迎大家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7

用自身重量和虚实分明引动拳势  张志明
http://www.cntjq.net/article-11238-1.html  太极拳中国网站

“用意不用力”,已成为当今太极拳界的主流认识。但也有人反对:不用力怎能运动呢?王壮弘先生回答得好:“用重量不用力量。”我认为,这是对”用意不用力”的具体实施和正确发挥。但也有人怀疑,重量是垂直力,怎么可能引动行拳呢?

            没错,重量是重力的量化,重力是物体被地心吸引所产生的指向地心的垂直力。物体之所以垂直下降,是因为没有遇到可改变其运动方向的力,如无风天的落雨。但当雨水下落到地,水的重量与地面的阻力相结合,就会使水向阻力较小的低处流去。水在流动中遇到不平之处,或翻起浪花,或形成漩涡,随遇而变,形象万千。就像水底下高低不平加上水的重量共同引动着水流变化一样,人两脚间的虚实变化加上身体重量同样能成为肢体运动的主要引动力;脚下的虚实对人和地形的阻疏对水一样,都能使重量这单一方向的垂直力变化出丰富多彩的运动现象来。

             流水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用自身重量引动拳势的说法却使不少人感到新鲜和难以理解。所以先贤宋书铭在行拳《心会论》中明确指出:“地心为第三之主宰。”提醒我们后来的练拳者,要重视地心对自己身体的吸引力,并用由此而产生的身体重量“主宰”(引动)行拳。自身重量人人都有,最经济、最方便,但要用以引动行拳,许多人却做不到,原因是缺乏虚实分明的基本功夫。

            虚实分明是太极拳运动的技术核心,涉及到意气神劲和肢体的各个部位,而且在不停地交替变化,绝不仅仅是重心偏于一脚那么简单。虚实分明是一项综合性技术,技术基础是“松沉”二字。

            松“是太极拳的灵魂”(蒋淑兰),“是一切技术行为的出发点”(余功保),”是武术家一生之追求”(邓声韶)。意气开时呼气,从体内往体外松,从根节往梢节松,从上体往脚下松,如水渗沙,以沉为主。意气合时吸气,从体外往体内松,从梢节往根节松,从脚下往丹田腰背松,如气蒸腾,以轻为主。

            关于松与沉的关系,李应吴先生说:“太极拳的松,就是要求你去体会自己承担自己体重的负重感觉,这种感觉首先是对习惯思维的完全悖逆,所以首先是意识的体验。只有获得了这样的体验,才能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或某一部分作为物质的沉重感,这样才可能打通周身关节,做到周身一家。”才可能进一步体会虚实,变换虚实,做到虚实分明。

            “放松”一词中的”放”字,主要是放下的意思,往下一放所产生的松就是沉。从上往下放,是消除肌肉、关节对肢体多余的支撑力或牵拉力,使肢体依靠自身重量自然下坠,而绝不能有丝毫的下压力。从上往下放,既是松的方法,也是沉的方法。

             太极拳中的“沉”字,一是作动词用,与”降”意相同,与浮、提,升相反,如水中之泥沙渐渐下沉,沙中之水层层下洇,是意气顺应地心引力向下运行的过程;二是作形容词用,与重相同,与轻相反,如”偏沉则随,双重则滞”中的“沉”。

             察太极拳的诸多要领,除”虚领顶劲”是要求向上的,其余如沉肩坠肘、含胸束肋、气沉丹田、松腰落胯、敛臀垂骶、屈膝松脚等,多是要求向下松沉的。还有“在太极拳中处处要坠”(姜容樵),”逢转必沉”(曹树伟),”练拳要塌住劲”(陈发科),都是教“沉”的。据说,当年李雅轩的几位弟子在一起切磋“搂膝拗步”中”弓步推掌”一动时,有的说应以推为主,有的说应以沉为主,争论不下,去问老师,李雅轩明确回答:”当然以沉为主。”这都说明沉的重要性。


             沉是顺应地心引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沉后必提:提是顺应地面的反作用力,有提才能再沉。沉与提之间的相互转换,要趁着意气开合的转换时机而随机转换,沉或提的运行过程要顺着意气开或合的运行之势而借势运行。无论沉提,都不能与原有运动机势相违拗,都应随机顺势,贯彻不丢不顶、沾粘连随的行拳原则,随机顺势,在身体内部和两脚之间一沉(实)一提(虚),圆转往复,形成鼓荡,虚实分明就能实现,自身的体重就能释放出引动行拳的势能,使拳势走出行云流水般的艺术效果来。行拳如酿酒,身体重量是原料,虚实分明是酒药(催化剂),拳韵就是酿造出来的酒香。

             松沉也好,轻提也好,腰腹裆胯是中心段,是重点,具有发动机的作用j两脚是根基,是人与大地换气的起落(出入)之处。意气开时沉气,体内之气顺应地心引力通过脚心沉入地下,脚心下落贴地,脚底铺开放大。意气合时提气,大地之气顺应地面反作用力通过脚心升入裆腹腰背,脚心向上吸收,五趾和脚底边缘抓地,足成弓形,裆腹上提,意在克服地心引力,使全身感到轻灵。沉从脚落,提从脚起,脚是人体与地心最直接的通道,是拳势接受地心主宰的第一关,是与“地心为第三之主宰”相匹配的“足掌为第三之宾辅”(宋书铭)。地心是主,脚底是辅,就是要求我们用脚心一呼一吸的虚实变化顺应好地心的吸引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使脚底当好“全身总此一虚实”的“此”,为全身”一处自有一处虚实”扎好一个“根“:通过脚心与胸腹协调一致的一呼一吸,调理好全身的虚实,调理好体重的下沉力和上提力,将体重这个宝贵的动力资源发挥得淋漓尽致、丰富多彩。

              例如:每逢一脚向前上步,在脚跟触地之后到重心前移成弓步的这段过程中,应当通过两脚间的虚实变化和会阴穴的一松落一上收,使以会阴穴为标志的身体重心走下弧线向前移动(重心常在会阴稍上,与会阴相对相通,同升同降)。若把会阴穴比喻为一颗玻璃球,可设想是从锅的一侧边缘靠自重向下滚动,利用惯性经过锅底,再向上反滚到锅的另一侧边缘,全程走了一个锅底形,即下弧线。其中,裆走向下的半段弧时,主要意念是先后脚再前脚依次放松,分别引导两膝先后松屈(前脚掌踏地),两胯撑开,裆下开宽。这就像是在积水边开挖了一条引水的沟渠,得以使腰腹裆胯充分放松、下沉,使以会阴穴为标志的身体重心像水向低处流似地向前下流动到两脚中间。紧接着,后脚侧胯向内旋,在腰胯继续松沉和两胯微微相合的情况下,会阴穴微向上吸收并随重心前移到位。设想的玻璃球是在锅中滚动的,会阴穴是在两脚虚实变化所形成的无形之锅中走下弧线的。物不同理相同,都是依靠自身重量移动的。

               再如:每逢后脚要向前脚内侧提收时,首先是前脚(实脚)像踏在松软的沙土上似的松落下陷,脚心落地,脚底铺开放大,体内意气从脚心下沉入地,随之膝部弹性松屈,同侧的胯、腰、肋、肩顺序向下松沉。这就是两脚之间的“偏沉”。在身体总重量不变的情况下,前脚侧”偏沉”,后脚侧“偏轻”。力量与重量成正比,偏沉则牵拉力更大,偏轻则牵拉力更小。大力胜小力,轻侧随沉侧,所以拳论说“偏沉则随“。前脚侧“偏沉”,“偏沉”的力量(重量)自能引动重心向前移动,自能引动腰身向前脚一侧转动,自能使后脚一侧轻灵顺随,为提脚创造条。当重心移好、后脚只有大趾尖触地时,后膝向下松沉,脚就像被撬起似的轻轻离地。接下来后脚往前收时,总的要求是”实撑虚松”。“实撑”是指实脚下地面的反作用力自脚心以踝过膝上升,升到胯时,胯根内收,像千斤顶似的向上支撑住整个腰身;“虚松”是指虚脚侧胯和腿充分松沉,主要利用其自身重量,使脚像荡秋千似的轻松收到实脚内侧。

               不光是重心移动和腿脚提收要借用自身重量,全身大大小小的所有部位和各种各样的运动方式都是如此。就说手吧,手向下画弧时也主要是借用手臂自身的重量向下松沉,说像秋千下荡也行,说像水向低处流也对,说像玻璃球向锅底滚也可,道理都一样,都是利用自然的重力(重量)作用。手臂向上画弧时,或是借用自身已有的运动惯性,或是借助肢体其他部位下沉的反作用力,或是借用内气上提、腰脊伸缩的螺旋力,反正都与地心的吸引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有关,都与肢体重量和虚实分明有关,都不能只靠局部(如肩胛)的肌肉收缩力将手举起来。

              不论什么拳势,都不是身子乱挪、手脚乱动,都是基于身体重量所派生的虚实分明,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由面及体,使全身无处不虚实,无处不贯通,从而使拳势具有水的品性和荡秋千的动势,使肢体像水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因松沉而贯通,因虚实而流动。使得拳像荡秋千那样因落势而沉气,因沉气而向下松体,以利用自身重量牵引肢体运动;随升势而提气,随提气而收合肢体,以顺应地面的反作力,为再沉做准备。

             内气的提沉,不但有受呼吸的协调而形成的整体一致性,而且有因两脚虚实分明而产生的肢体两侧的差异性(偏沉)。沉要沉得足,提要提得够。沉足提够了,虚实就分明了,有重之体也就像水向低处流似地被引动了,因此也有人说虚实分明是太极拳的动力源泉。要想做到虚实分明,诀窍就是一个“松”字。松是贯通肢体、灵敏身心、开发重力,节省体力、获得最佳锻炼效益的根本功法。没有松,肢体像木头一样,哪里来虚实分明7没有虚实分明,体重于拳就没有价值。

             所以,练拳人要把“松”作为一生之追求,抓住不放。每动都要自问:松了没有?松透了没有?要常怀一颗放松的心,反复尝试着通过虚实分明把动作松出来,要避免任何主观用力的干扰,尽可能纯粹地发挥自身重量加虚实分明的综合作用,使动作像水那样自然流出来,像秋千那样自动荡出来,千万不能总是”认认真真”地用力做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7081709

2015-2-12 17:07:25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lsxy

2015-2-12 17:21:36

感谢,刚开始练单换掌,看不懂,老师说练习时重心分配为3、7,前腿为3,后腿为7,我想应该为实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xuuyeah

2015-2-12 17:24:46

打架的时候哪只脚是虚的那只是实的?生死相搏的时候又怎么说?有人五五,有人三七!
套用孙子兵法里一句,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zyixin

2015-2-12 17:25:49

沉”是精气神的修炼   林永江
                                                           2009-3-6 13:07:00

http://www.zhwushu.com/news/ReadNews.asp?NewsID=8930  中华武术网站
                                                          “沉”是精气神的修炼
                                                                             ——与张志明先生商榷
                                                                                       
(一)断章取义  违反物理
       读本刊2008年11期张志明先生《用自身重量和虚实分明引动拳势》一文(以下简称《用》文),文章开头说:“‘用意不用力’,已成为当今太极拳界的主流意识,但也有人反对,不用力怎能运动呢?王壮弘先生回答得好,‘用重量不用力量’,我认为,这是对‘用意不用力’的具体实施和正确发挥。”
       笔者十分惊奇,时至今日,科技的触角已伸向太空,怎么还会有这样违反特理常识的论调。待读完全文,方才明白,多半是断章取义之故。《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据说,当年李雅轩的几位弟子在一起切磋‘搂膝拗步’中‘弓步推掌’一动时,有的说应以推为主,有的说应以沉为主,争论不下,去问老师,李雅轩明确回答:‘当然以沉为主’。”
       李雅轩为什么这样回答呢?因为在这个动作中,“推”是手向前平推,一说就懂,一学就会,是没有问题的。而“沉”则是意气的练习,是精气神的修炼,练的是内功,是要下功夫练的,从学习太极拳内功来说,当然以“沉”为主。《用》文作者断章取义,异想天开,将“沉”理解的因地心引力所产生的“重力”,误入歧途,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开发重力,节省体力,获得最佳锻炼效益的根本功法。”
(二)东拉西扯  难圆其说
     《用》文更进一步说:“物不同理相同,都是依靠自身重量移动的。”这句话是作者错误观点最彻底的表白。他还举了一个玻璃球的例子作为佐证,他写道:“若把会阴穴比喻为一颗玻璃球,可设想是从锅的一侧边缘靠自重向下滚动,利用惯性经过锅底,再向上反滚到锅的另一侧边缘……会阴穴是在两脚虚实变化所形成的无形之锅中走下弧线的。”众所周知,锅边与锅底不在一个平面上,两者有一个落差,所以玻璃球能靠自重向下滚动,而人的会阴穴走下弧线,则必须依靠两腿支撑并改变支撑高度才能实现;靠“自重”是无能为力的。
     《用》文作者一方面认为“物不同理相同,都是依靠自身重量移动的”。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自重”的无能为力,他写道:“不光是重心移动和腿脚提收要借用自身重量,全身大大小小的所有部位和各种各样的运动方式都是如此。就说手吧,手向下……都是利用自然的重力(重量)作用。手臂向上画弧时……”说到这个节骨眼上,“重力(重量)”已无能为力了,卡住了!于是只好东拉西扯,“惯性”啦,“反作用力”啦,“内气上提”啦,甚至连“腰脊伸缩的螺旋力”都用上了。末了还要添上一句:“都不是只靠局部(如肩胛)的肌肉收缩力将手举起来。”这不是不打自招嘛,这不是自己在打自己的嘴巴么!说“不是只靠”,岂不是已经承认了要靠么!?
     《用》文中还举了一个荡秋千的例子来说明“重力”有移动身体的功能,如果重力真能推动物体自身运动,“永动机”早就诞生了,这还不明白吗!
(三)严肃认真  对待拳论
     《用》文中提到拳论“偏沉则随”一语,说:“每逢后脚要向前脚内侧提收时……所以拳论说‘偏沉则随’,前脚侧‘偏沉’,‘偏沉’的力量(重量)自能引动重心向前移动,自能引动腰身向前脚一侧移动,自能使后脚一侧轻灵顺随,为提脚创造条件……”
       关于拳论“偏沉侧随,双重则滞”的解释,在1925年出版的陈微明著《太极拳术》一文中有这样的注解:“何谓偏沉则随,双重则滞。譬两处与彼相粘,其力平均,彼此之力相遇,则相抵抗,是谓双重。双重则二人相持不下,仍力大者胜焉。两处之力平均,若松一处,是谓偏沉。我若能偏沉,则彼虽有力者,亦不得力,而我可以走化矣。”这里说得很明白,“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是指二人交手而言的。你如加以发挥,移作别用,只要说得有理,用得恰当,亦无河。然而他却偏偏是用在了这个违背物理常识的所谓“依靠自身重量移动身体”的死胡同里面,一错再错。
(四)用意不用力  内练一口气
     《用》文一开始就说明是为了研究“对‘用意不用力’的具体实施和正确发挥”,不惜长篇大论,可谓用心良苦。
       杨澄浦口授,陈微明笔述的《太极拳术十要》中就有“用意不用力”这一条,它要求达到:“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可见“用意不用力”是内练一口气的不二法门,是太极拳的根本大法。“用意不用力”,既是方法,也是目的。它要经过长期修练才能达到,不是一开始就能做到的,所以在开始时还是不能摆脱所谓的“拙劲”(拙力),如“弓步推掌”还是要用力的。由于行拳走架采取放松的状态(气功态),用意念贯注和拳势开合双重导引,再加上逆腹式呼吸(气沉丹田)的鼓■,使内气升降流转,达到拳论所说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久之,内劲渐长,拙力渐去,外力转化为内劲,到达“用意不用力”的彼岸。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zshyf

2015-2-12 17:26:58

『向愷然先生練太極拳之經驗』节錄
拳術從事比試,誰也知道少不了一個快字,何以太極拳在練習的時候卻是越慢越好呢﹖這個道理在練他種拳術的人,固多不免懷疑,就是練太極拳人們,也是不明暸的,須知太極拳的架式,全是練體,是做拳術的根本功夫,如何謂之根本功夫呢﹖第一是虛實得分別清楚,王宗岳太極拳經曰,偏重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呋撸式约簽槿酥疲p重之病未悟耳。所謂雙重,便是虛實未分清楚,我看普通練太極拳的人,解釋雙重的道理,多以為兩腳同時著地,即謂之雙重,一腳虛一腳實,便不是雙重,而手同時打出為雙重,一手虛一手實即非雙重。若祇如此,則雙重之病有何難悟,豈有數載純功尚不能領悟這一點兒道理,以我經驗所得,豈僅兩手兩足有雙重,即一指之微,尚應將虛實分別清楚,如以一指著人,不會分別虛實,即犯雙重之病,練架式的時候,四肢百骸,從頂至踵,循環虛實,一手之中,其虛實之互為變換,愈密愈妙。自起手以至終結,處處成圓,處處隨虛隨實,假使有一寸大的地方,末曾注意,這一寸大地方便不免有雙重之病,是這般練習如何能快﹖而是這般練一趟,比隨便練十趟二十趟有進步。

鐵冰心按:若以太极之陰陽学说而言、双腳踏實而上身放松、就是上虛下实了...怎有双重之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chunwei

2015-2-12 17:32:20

八卦掌一门在拳术理论上相对于太极拳和形意拳确实落后不少,在百度上搜索有关八卦掌练习中的阴阳、虚实的文章,就找不到有分量的好文章。我认为上述两篇文章所述内容都有一定道理,但又失之偏颇。首先阴阳、虚实、轻重的运用既和意念的使用有关,又和重力对自身和对方的作用有关,武术的高级技击境界就是能控制对方,限制对方。而控制对方重心,调动对方重心是武术技击的重要手段。气的下沉和重力的作用当然是有关的,但和意念的使用也有密切关系。了解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变化关系及其与武术技击的联系,这些道理不难明白。我拟结合八卦掌的练习体会写一篇文章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届时请大家指正。为了深入探讨此问题,我另帖转发张志俊等几位名家的文章,欢迎大家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