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武当拳功养生技击原理与特点-杨群力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6873次阅读 2次回复
一、武当武术养生特点
  
  (1)武当武术养生的思想基础是重视今生
  武当武术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而道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重人贵生”是道教的精义。道教对人生是执着的现实主义态度,极为重视人的今生,强调现世报和立地报。道教认为,生长、生命、生存,是生道的本体。主张生道相守、生道合一、得道飞升、长生久视。因此,养生术成了道教精萃,立足之本。宋代著名学者邵雍在《皇极经世》中分析道:“人之所以能灵于万物者,谓其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因贵生,而以生为乐,追求长生,从而养生,形成了武当武术养生的思想基础。
  
  (2)武当武术养生的核心是“精气神”
  武当武术理论极端重视人体精气神的修炼和互相依存的关系。认为“精”是根本,是构成人体和促进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气”又是“精”的载体,“精”“气”的形成流布全身,不断补给人体生理活动的能量。“神”是“气”作用的表现和结果。源源不断的“气”的作用,使人的神——思维、意识及其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所以,“养生之道,要在养气”,“道以气为宗”。炼养为了养气,养气为了养生,养生为了长生。即“与天地同其元”。从而逐步形成了“道寓术中”、“内功外拳”、“内外结合”、“内外兼修”的动功特点,产生了“外炼筋骨皮,内炼一口气”、“内三合,外三合”、“气沉丹田”、“抱元守一”等各种练功要求,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建立了“以丹田运炼为核心,以经络气血津液畅通为要求,以提高性腺系统功能为重点”的有序化程序。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过程,达到精气神三宝相聚凝,身心性命相平衡为目的。另一方面又利用人体“外拳”动作去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使武术招式训练与养生有机结合,实现还精补脑的功能,从而增强生命活力,达到“长生久视”。如练拳时要求动作圆柔,松而不懈,身正体舒,谓之“调身”;要求动作柔缓,升降开合,气沉丹田,呼吸均匀深长,谓之“调息”;要求腰脊带动四肢,内劲节节贯通,达到导引经络、通畅气血的效果;在以上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调心”、“心意领行”、“神舒体静”、气贯全身,力求有意识的和能动的控制要领和综合作用,才使人体通过练拳真正达到阴平阳秘,心静体舒状态,改善神经系统功能,取得健身养生之功效。
  值得强调的是,道教气功与武术动功的结合是武当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全面展示了其功能效果和养生修性的社会宗旨,进一步完善了养生健身说的理论体系。
  
  (3)武当武术养生观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道家世界观。天人合一是说人与自然本质上是相通的,是自然的一部分。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不违自然,方能获得生存与发展。庄子更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古人认为,人乃自然精华所凝。即“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因此,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是天人相通,人与自然皆由气所构成,因而有内在运动规律,人的生命活动只有符合这一规律才能健康、平衡。二是天人相类,即人体结构与自然构造具有相似性。如日与心相类,水与肾相类。人体本身含有大量的自然信息,自然的种种变化会影响人的生命活动。这正是武当武术养生的人与自然的整体性。
  武当武术的养生功法约千余种,功法的形式也多样,如以静为基调的静功、桩功;以柔为特形的拳功;动静相兼的动功等,都强调自然,注重养气,天人合一。尤其外丹、内丹、行气、存思、守一、服气、服饵、导引、行跷、吐纳、咽津、内视、内观、胎息、呼吸、辟谷、调息、藏精、房中、守庚申等养生方术。在套路练习中也“效法自然”,如玄龟戏水、猿猴坐洞、青龙回首、黑熊反背、金蛇绕梁、灵猫捕鼠等,以及五禽戏、导引图、龙守、虎引、龟咽、燕飞、蛇曲等仿生动作与功法,“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悟化,从主体上反映,为形神作用,溶技击的身体与意念活动为一体;从客体上反映为动静结合,拳功结合,求得人体心理意识上的平衡,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效果。不仅如此,还将练功的场地、方向和时间的选择也要阴阳合顺,自然和谐。使身体内部阴阳平衡和脏腑经络与五行相合,使人体与日月、星辰、天地万物、四时气候、地理等外在的自然环境协调起来。从而达到人体自身、人体与天体自然的平衡,增强健康水平。
  
  二、武当武术技击特点
  
  武当武术的拳功架势已由最初的八门五手,逐渐形成较为系统的技术体系和众多门派。武当武术的技术层次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还道”的阶段。其战术以静御动,以柔克刚,以小制大,以逸待劳,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刚柔并济,攻守同一,曲中求直,后发先至。动作特点是不尚拙力,顺其自然,注重行圆取象,炼气凝神,尚柔文静,不躁不僵。静若山岳,动若江河,行如蛇,动如羽;沉肩坠肘,虚胸实腹,松而不垮,停而不滞,中心安适等。
  武当武术在继承古代武术攻防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易》中的某些原理,参与道教内丹功法的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其显著的技术特点是“拳法自然,拳法阴阳,拳法圆柔”。
  
  (1)拳法自然
  道家以老子“道”的本体说作为认识论的基础。认为万事万物皆生于“道”,认为人、天、地、道的关系是: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而道则是顺乎自然规律而自成法规的,这就是老子说的“道法自然”。武当武术在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影响下,亦强调自然,且强调“效法自然”。也就是说,武当武术视效法自然与否作为区别其它拳派的本质特征之一,“效法自然”作为筑建武当武术理论和技术体系的根基。
  其一,强调“心息相依,任其自然”。其意在于追求自然、返朴归真,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观点;从而达到道的目的。武当武术在其形成的发展中,远取诸生,象其形,取其意,学其长,利其用。对生物非生物从动作、器械、方法、特点等全方位仿效。就是每一个动作名称也都是“自然”的。这正是武当武术返朴归真对道家“天人合一”观念的运用。练习生物非生物得以延伸的合理动作,求得与自然的同步和谐统一。如战国时期的导引术,通过摇筋骨、动肢体、调呼吸,来锻炼身体。东汉末年华佗模仿鸟兽动作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五禽戏”等等,都是在仿生返朴形成和发展中,又创造了人类极大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了人类适应自然界的办法和技巧,反过来能动的改造了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
  武当武术“以形喻势,内外合一”,正是民族意识在身体运动方式上的积淀和显现,是人们崇尚生、崇尚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共鸣和统一。
  其二,以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九宫等观念运用于武当武术全过程。如武当太极拳、剑,“拳名太极,实无极,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而合”,就是以拳来表现人与自然的合一,所谓“拳为小道,而太极大道存焉”。即拳为道,道在拳中。以太极图为例,它是一个整体。要求武术动作“劲整”,一动无有不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内不动,外不发”,总须完整一气。它又是一个圆体,运作则要求“非圆即弧”,“触处成圆”,处处成圆、内气充足,体现“挨到何处何处击”的技击原理。它还是呈阴阳鱼状,动作则要求虚与实,开与合,快与慢,刚与柔结合,走螺旋式,在动态中变化发展。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为其根。
  另外,古代先哲们从物质世界中抽象出水火木金土五种性质不同的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称为“五行”。第一,以五行结合人体。以五行配五脏属“内五行”,以五行配五体和五官属“外五行”,使内五行相合,外五行相顺,依其五行相生相克之数,调节阴阳平衡,达到养生之目的。第二,以五行的形态、性能和方位为基准,将基本拳式组成五行系统。如五行分布五方为南方火,北方水,东方木,西方金,中央土。恰如人体的前后左右中五个方位,将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为五行。使拳式动作紧扣五行之理,一招一势阴阳相参,在八卦阵中千变万化,在太极圈和四方四隅中变化,形成九宫穿游的格局。这是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的提炼和升华,此乃一曰健体,二曰防身,是修炼之宗旨。
  其三,武当武术遵循人类与自然界是统一的可贵思想,在行拳用劲上,强调中正、放松、安适、慢柔、轻匀、不僵不拘、不偏不倚,贯注丹田,绵里藏针。在部位要领上规定,顶悬,含胸,拔背,沉肩,垂肘,舒腹,活腰,敛臀,圆裆,纵膝,轻脚;精神上“内宜沉稳,神情内敛”等等,这些独特的要求运动要领,正是武术拳家们与大自然合拍同韵的表现。故一切人事,只要顺应自然,不违自然,即能获得生存与发展。
  
  (2)拳法阴阳
  武当武术深受道教阴阳对立统一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拳法阴阳”的技击理论。
  阴阳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是《易经》最基本的思想。《易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变化,无不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相互作用的显现。《说文》解释“易”字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八卦图》还用“—”、“——”,分别代表阳阴。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于是产生了生生不已,无穷无尽的变化,八八六十四卦就是阴阳变化的表述。
  武当武术从理论和技术上都极力推崇阴阳。从拳技上讲,武当拳功的一招一式都是以阴阳为根本的。“阴阳”之理在武术运用事例较多,如《吴越春秋》中记载越女传剑的故事。范蠡给越王介绍一位民间女剑术家,越王问剑道如何?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具之似好妇,夺之似俱虎,布形候气与神俱经。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这简单的论述,便阐明了动与静,快与慢,攻与防,虚与实,内与外等矛盾双方的关系。说出了整个武术理论。黄百家《内家拳法》说:“其中分阴阳,止十八法,而变出即有四十九”。这是阴阳相济而化生的意思。王宗岳《太极拳论》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又说,“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先秦时期,庄子曾较早地使用阴阳思想描述过技击制胜之道,“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阴常卒乎阴,大至时多奇巧”,这时阴阳是指“明暗”。在交手中运用阴阳对立战术,武当武术强调把敌我双方当作阴阳对立的整体来看。根据攻守、进退、前后、左右、上下、动静、刚柔、起伏、显藏、顺逆、内外、开合等阴阳双方变化规律,根据双方动作特点,采取相应对策,以便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明于阴阳变化,就可以利用一切有利位置、方向、角度、位势,或腾挪闪展,或借力打力,或四两拨千斤,使自己避开死地,使敌落于困境,使犯者应仆,这是武当拳功技击方法真谛所在。
  
  (3)拳法圆柔
  武当武术以圆柔对其动作要求,是对“道”动行规律哲学思想的扩展和延伸。
  “道”是万物之始,万物之源。万物由“道”产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天下万物的演变发展,变化越伸展,就离“道”越远,而最后仍然要返回于“道”。也就是说,道的动行规律是一个圆圈。太极图也是一个阴阳转化的圆圈。既然天地万物和道的关系是一个互相转化的圆圈运动,那么武当武术要达到养生健身的效果,自然就选择了这一具有生命力的优化模式,这也正是武当拳功重视圆圈运动的根本原因所在。
  太极图是圆的,所以武当拳功在各类拳种动作及运行轨迹上极重视“圆”“弧”的模型。如武当内家拳有的要求“胸腹要圆气下沉,脊背要圆是猴形,虎口要圆如三角,三圆齐出是真形”。有的则以圆为法,运行轨迹是大圆套小圆,小圆练成无圆,即使无圆,也是外无圆而内有圆——意念中的圆。内圆指内气的运行要圆活,切忌努气、闭气、憋气;外圆指肢体运行轨道。还有如武当太极拳运行路线又多是平面或空间的小圆、大圆、椭圆、平圆、弧形、螺旋形,其动作又是环环相绕,处处圆活,似曲非曲,似闭非闭,忌直,忌角,忌滞,忌硬。“触处成圆”,达到“圆融精妙,方为佳境”。“周身处处皆太极”。使全身处处都有?劲,处处都是螺旋中的球体,从而体现“挨到何处何处击”的高深境界。武当内家拳呈现出的螺旋抽丝劲、旋拧的钻劲、缠绕的?劲等劲力的蓄放,都是与圆弧相关,是以柔克刚的特殊要求。
  以静制动,以柔克刚,贵化不贵抗,尚走不尚顶,以穿化闪避为解,守柔处雌,是武当武术技击中又一基本信条。这与《老子》在“道”这个总体原则的指导下形成的“守柔曰强”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老子再三强调“反者道之动”。从这个主体思想有一系列发挥,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由于水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又说“致虚极,守静笃”,“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等等。老子所谓的“柔”“弱”并非软弱无力,更不是说低下者反能战胜高强者,是指坚韧不露,是一种含蓄、外柔内刚的状态。“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即是这种“柔”“弱”的表现。其实,刚柔、虚实、蓄发、屈伸、进退、起落、化发、仰俯、升降、方圆、沉提、曲直、强弱,它们既相反相对,又相依相辅,既对立又统一。古代先辈们不但看到了对立面的对峙,又看到了对立面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在弹性运动中刚中寓柔,柔中寓刚。依据阴阳两个方面和刚柔相济的思想,找出克敌制胜的办法。特别是对练中,不硬顶,不蛮撞,而是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实现避实就虚,因势利导,舍己从人,诱敌深入,力从人借,先化后打,退中求进,张中求弛等,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武当武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慢制快”、“四两拨千斤”的柔、慢、圆、曲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是对中国武术技击理论的突出贡献。
茔萄

2014-12-24 16:43:10

怎么我回帖都没人理我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谢谢楼主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2

茔萄

2014-12-24 16:43:10

怎么我回帖都没人理我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谢谢楼主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