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少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随着统治阶级对佛教文化的态度变化而兴衰,而少林拳作为少林文化的特色,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改变,但是,少林拳在这个过程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并没有发生改变。相反,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寺院无数的动荡经历,这种精神逐渐得到巩固,形成为一种少林精神。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从少林拳的“禅武”结合的武德中,少林拳的动作设计中,少林拳的武医相依、武以文饰中,少林拳的练功技巧中几个方面论述了少林拳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
关键词:少林拳 蕴含 中国文化 精神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6—0025—03
佛教禅宗是中国佛教中最为中国化的一个佛教宗派,它产生在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登封嵩山是佛、儒、道三教盛行的地方。少林寺是佛教传播的圣地,史家传扬的圣地,因而佛教禅宗逐渐成为佛、儒、道三教融合的产物。少林拳是禅与武相结合的产物,因而少林拳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自然而然的。
1 少林拳的“禅武”结合的武德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精神
少林拳是在少林寺所创造的功夫,少林拳随着少林寺的兴衰而产生一定的变化。“武以寺名、寺以武显”,少林武术与少林寺的交相辉映,“武”与“佛”的交融,使得少林寺在中国古代别具一格,受到了历代皇家、佛教界和武术界的重视。但独具特色的少林拳到底形成于何时,史料没有记载,且考古也没有发现。显然对于少林拳形成的确切时间,我们很难做出定论。这里我们只能通过推理姑且得出一个模糊的时间点:少林寺扬名天下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事件,是少林拳与少林寺僧练习的武术之间的分水岭。之前可以说是少林拳的初步形成期,之后可以说是少林拳的几个发展高潮期。
“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至今人们传为在少林寺东偏南的壁画中,说的是与唐军对抗。唐高祖武德四年四月二十七日(公元621年5月23日),少林寺十三位僧人,在洛阳城内州司马赵孝宰等配合下,里应外合,夺取了州城,擒拿了自封“郑王”的王世充,救出了秦王李世民。三天后,李世民派李安远持秦王诏书,往少林寺宣慰,特“封昙宗为大将军,赐田四十顷,水碾一具”。自此,少林寺名声大振,地位高升。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以后,不少名僧甚至还被唐王邀请到皇室参政议政。至今少林寺内仍树立着唐太宗李世民亲自题字刻石碑。“十三棍僧救唐王”这一历史事件,为少林寺赢得了很高的政治地位,也使少林拳从此名扬天下。少林寺深受历代皇帝关照,寺院发展极快,名僧贞观以后,层出不穷,少林寺成了天下第一刹。习武扬名,习武参战,立功受封,强烈地刺激着少林寺僧人们的习武热情,以参战立功受封为荣。在历代皇室的支持下,“昼课经典,夜练武略,修文不忘武备”,习武与修佛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一些僧人变成皇家的特殊军人。皇家对少林寺的重视和推崇为少林寺武僧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奠定了政治与经济基础。从而少林寺实质成为了历代的全国武术交流中心,更使得少林武术能够博采众家之所长,汇集中华武术之精华。少林拳从此开始高速发展,成为少林拳发展历史的第一个高潮期。
少林拳发展历史的第二个高潮期是元朝时期。据文献记载,当元朝军队打败金兵,占领开封时,准备屠城。这时少林寺主持雪庭福裕劝告元朝统治者弘扬佛教教义,以慈悲为怀,不要滥杀无辜。元朝统治者信佛采纳了他的建议,这就给中原人民免除了一场灾难。接着元朝统治者又封他为全国佛教领袖。从此少林拳随着少林寺的名声再次传遍全国。同时,少林拳也再次得到大发展。而少林拳名扬天下的鼎盛期是在明清时期。当时,少林寺院僧众发展到四千多人,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僧兵队伍。恰逢日本侵扰我国沿海,明朝政府国库空虚,兵员枯竭,朝廷无兵可使,无将可用。此时的少林武僧胸怀爱国之志,参与抗倭战争。少林寺派出武僧八十余人,在月空等人的率领下勇赴沙场,与倭寇拼杀屡挫敌焰,战亦多胜,先后有三十余人为国捐躯。这在当时朝廷内外取得极高的声誉,全国各地的练武者纷纷慕名而来,学习少林功夫。
在少林寺和少林拳发展史上的几次大事件中,少林僧人充分体现了佛教禅宗教义中慈悲为怀、普渡众生、扶正祛邪、弃恶扬善等思想。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一致或相通的。“仁”与“禅”相融合,形成了少林拳“武德”的主要精神。这种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2 少林拳的动作设计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精神
少林拳中结合了极为丰富的各种门派功夫和技击动作。少林拳的许多技击动作名称均来自中国的古典文化。其行拳走势,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潜移默化的特点。其中仿生是少林武术的一大特点,有仿虎、仿豹、仿鸡、仿燕、仿良禽的动物仿生,也有“浪子踢球”、“夜叉扫地”的生活仿生,还有“风卷莲花”、“风扫残云”的自然仿生等。这些都使少林武术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自然色彩。
模仿动物的打斗动作、形态特点,模仿有武术意义的自然现象与生活现象,创造富有技击含义的武术动作,是众多中国传统武术门派的共同特点。当然这也是少林拳的一个特点。在少林武术中,技击动作设计仿生决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一种自觉不自觉的创造技术与检验技术的思想意识,而这种意识就是把世界看成是一个统一整体,着重从整体上把握其中的规律,探索天地、天人、物人之间关系的整体思维。
3 少林拳的武医相依、武以文饰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精神
3.1 武为禅体,医为武翼,武医相依是少林武术的一大特点
少林医学是少林武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少林寺自唐朝以来,僧众逐日壮大。为了及时治疗练武时的损伤和疾病,便产生了僧医。这些僧医在外科、伤科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同时,寺僧所要从练少林擒拿搏击术、卸骨法,也需要学习和了解一定的中医骨科知识。
在少林历代武僧中,不泛有即能文又能武而又精通医术的高僧,如佛武医文皆同德福居法师和觉远所尊之师洪温。据《少林七十二艺》记载,内有点穴术、卸骨法、擒法拿法、内外用药方等。所有这些知识与技艺的积累,必须经过对中医学、中药等传统文化的吸收与融合,换句话说,中医学、中药是少林医术的基础。武医结合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禅武医”三位一体则是少林拳的一大特色。而中医药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我们说,少林拳的武医相依,蕴涵着丰富、深厚的中国文化气息。
3.2 武以文饰是少林拳的又一特色
因为少林拳历代就有文武并重的传统,少林武术高僧中不少是文武兼备、文武兼修,文武双全的骏才,这样势必使少林拳谱的记述中文化韵味实足。少林拳种许多套路动作名称都来自中国文化经典。如少林猛虎拳的“黄忠放箭”,少林天罡劈术扇的“孔明挥扇”、“赵云闯关”,张飞骑马”等动作名称都源于著名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典型人物的特征。总之少林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有一个故事,行拳走势中蕴含着中国民族文化。因而,武以文饰这是少林拳的一大文化特色。
4 少林拳的练功技巧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精神
少林拳的技术要求,大致可以归纳如下:拳打一条线;拳打卧牛之地;非曲非直,滚入滚出;以目注目,内外三合;劲猛力实,刚柔相济;运气贵缓,用气贵急;等等。这些练功技巧中都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少林拳不仅要斗勇,更要斗智的特点。
4.1 拳打一条线是少林技法中对步法的要术
在少林拳的基本套路练习中,步法的进退,身法的起横落顺,其运动路线总的趋势基本上都是沿着直线进行的。“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真正的交手之间无非几步之距,方能分出胜负。拳打一条线的运动特点,充分显示出了少林拳的快速,简洁、实用。直线作为最短距离,可以使人在最短时间、最佳时机来攻击对手。少林拳不练花架子,自然朴实,一切从实际出发,讲究“拳不华丽讲实用”,不强调外形的美观,只求技击的实用性,猛打能攻,硬取直上,追求以最佳的时间、最佳战机、最佳距离、最佳手段来取得最理想的战术效果。这与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化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当然,所谓的拳打一条线,其实只是从整体外形上而言的。实际上,在整体外形的“拳打一条线”中,已经包含了很多弧线、转折、迂回、翻转等技法,需要根据对手的情况不断变换招法,因地制宜,活学活用。
4.2 拳打卧牛之地对少林拳保护和继承
“拳打卧牛之地”,是说少林拳的练习和运用不受场地大小的限制,可随时随地地发挥其拳脚的威力。在广阔的场地上,可以练习运用少林拳;在很小的范围内,少林拳的进退转折、翻转腾跃、攻击防守,也照样可以施展出来。在小范围内练习少林拳,要求步子小、身法灵、动作活、速度快。由于少林拳主要是深山中与寺院里练成的。长期的练习客观上受到了某种程度的限制,但却可以培养练习者身灵步活、声东击西的能力,培养练习者的突围能力,使其能够在短时间、短距离内施展拳脚,运用技术克敌制胜。
4.3 以目注目,内外三合
少林拳对眼的要求是头随势转,手到眼到,以目注目,以审敌势。“以目注目”是为了“以审敌势”。它要求头随势转,手到眼到,眼明手快。眼光到处,威如猛狮,锐如鹰猿,目光炯炯,含有神威,咄咄逼人。在交手时不去看对方的躯干和手中的器械,而是观察对方的眼神,以目注目,控制对方。
内外三合,即所谓的“六合”。内三合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为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现在看来,内外三合,其实并不是少林拳的独特要求,但是,由于少林拳的明确要求与反复强调,客观地致使其成为了少林拳非常重视的特色要求之一。内三合强调心、意、气的高度配合,强调内在精神的充实,更强调了心作为“一身之王,五官四肢百骸之帅”的重要作用。少林拳术用力秘诀中讲到“力以柔而刚,气以运而实,力从气出,气隐力显,一举手则全身之力,奔赴气之所运,所谓意到气随,速与声响。”强调心、意、气与力的结合,追求技击格斗和套路演练中意识与行动的高度统一,是少林拳内三合中的具体变现。外三合强调手、足、肘、膝、肩、胯等外在部位的紧密配合。少林拳动作整身紧凑,不大开大合,对身体各部位自然有相应的具体要求。外三合之“合”,即“整”,要求练习者出力击打时,必须身合劲整,整体动作一气呵成,就像弹簧一样,挤压得越紧,释放的力量越大、越强。这些练功技巧中蕴含着中国中医理论和古典哲学的因素。
4.4 非曲非直,滚入滚出
少林拳手法运动的联合特点要求在出拳或出掌击打对方时,手臂直而不直、曲而不曲,这种方法在实战运用中既可以使速度更加快捷,同时也节省了来回运动时间。“身以滚而动,手以滚而出”,少林拳反对僵直拙力,在完成动作的一瞬间,依手臂的自然反弹力,使手臂形成曲非曲、直非直的态势,为继续攻防创造有利条件。“滚入滚出”是攻防技术的科学反应,在出拳时手臂要螺旋一样袭击对方,滚入时旋动可增加攻击力,在滚出时也有利于化解对方的来势力量。这些练功技巧中蕴含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工艺。
4.5 劲猛力实,刚柔相济是少林技法的又一特点
“起手连珠炮,拳打一气连”,少林拳要求刚健有力,迅速激烈,“使势千招,以快为先”。在动作演练过程中间,要求组合动作或者是进攻动作必须连贯迅速,快打快收,一气呵成。然而,少林拳虽以刚为主,但同时也要求刚柔相济。“刚在他力前,柔在他力后”。守之如处女,犯之如猛虎;静则以逸待劳,动则使其无喘息之机。在双方对搏之际,未搭手前“毫不用力,犹如风吹杨柳,柔软无力”,一搭上手,即如“天神下界一般,浑身如铁,而不可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手击打,制服对手。这些练功技巧中同样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4.6 运气贵缓,用气贵急
“法是拳,气是力,练气行功,送去必用呼,接来必用吸,运气贵乎缓,用气贵乎急,气在先行,力在后随”及力以柔而刚,气以运而实”。少林拳谱的这些表达,都充分表明少林拳对气运用的高度重视。少林拳流派的练气是以运使为效,以长吞短吐为功,以川流不息为主旨,以听气静虚为极致。少林拳派对于气的调节和运用,有其独到的见解,把它分成练气、养气、运气以及用气。运气练习时,多采用站桩、坐禅等,主要是以意念为主使,引领气血的运行,要求气血运行的速度,以缓慢运行为主,通达全身各处,达到气血流畅,运行自如;用力时,要求以意生力,协调快速调动气血,心意懂而招式出,意到气随,速于声响,以气催力。这就是“拳打不见形,要在疾中疾,此中玄妙理,尽在一呼吸”。这些练功技巧中蕴含着中国古典哲学的因素。
5 结语
无论是从少林拳的“禅武”结合的武德,还是少林拳的动作设计,少林拳的武医相依、武以文饰,少林拳的练功技巧等任何一个方面都能领悟到少林拳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这种精神蕴含在少林拳中,随着少林拳在世界范围的传播,这种精神也影响着世人。
参考文献:
[1]乔凤杰.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德虔.少林武术大全[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
[3]张岱年.文化与价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4]无谷,刘志学.少林寺资料集[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
[5]登封县革命委员会文化局编.登封县志简编[M].登封市革命委员会文化局,1979.
[6]张国臣等.嵩山[M].沧州:地资出版社,1983.
[7]释永信.少林功夫文集[M].登封
|
|
绝顶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