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浅论中医是否是伪科学,经络究竟是什么?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3069次阅读 0次回复

伪科学这个定义很有意思,既然说到伪科学那就要先了解伪科学定义:

伪科学(pseudoscience)是已经被实践(包括科学实验)证伪、但仍然当做科学予以宣传推广的所谓理论或假设。

.

自然不能说中医是伪科学,倒是一些江湖郎中很喜欢说包治百病,那些人喜欢扛着科学大旗四处招摇,也因此被中医黑拿来作为攻击的理由。中医从没有反对用现代科技去研究发展中医理论,以科学手法去探索发现中医治疗的原理,只是由于现今的科学手段限制,很多无法得到答案,但也没有道理直接把中医划归到伪科学范畴。

经络学说要说起来又是长篇大论。

至于典籍问题,要知道我国古代医学经典,有四大经典之说,即《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研习中医学术必读的。然因其文字古奥,寓理深邃,初学者实难以问津;即使是学过一些中医基本理论的人,对如何进一步学习、钻研这“四大经典”,也感棘手。所以有些中医学者认为,首先必须从《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这四部医籍入手。因为这四部医籍,医理浅显易懂,容易掌握和理解,是初学中医最方便、实用的教材,相对于四大经典而言,故有四小经典之称谓。这是中医师传蒙学经典丛书之一。



《一:呱太》

中医不是伪科学,当然也不是科学,它是古人利用不成熟的研究方法和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的医学理论体系。《黄帝内经》。

《二:修身养性》

即是又不是,可以说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但因和现代科学理论的不相符,也可说不是。但古朴和现代科学却各有长处。中医的辩证脏腑,药物配伍要领先现代科学(医学)两千年,但现代科学的表里病和解剖学却超中医良久。例举经络,经络是气血同行之路,现代科学无法判定真伪,但也不能否定中医就是伪科学。只是现代科学的能力尚有不租,等到未来,或许现代科学就能证明中医的科学性,真实性了。

《三:林海》

科学只是人们证实存在的东西,中医存在了几千年,效果无需置疑,只是中医辩证体系和西医的辩证体系不一样,西医的辩证是建立在现代科学仪器上的宏观体系上的,代表了人类已认知的世界观,而中医的经络等学说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上的,需要医者通过内证才能辩证的,是人体气血运行的路线,如果从狭隘科学的角度上看,当然会被认为是伪科学,但科学本身就是伪科学,现代科技的一些东西放到几百年以前不也是天方夜谭吗,而谁又知道若干年后,人类能不能发明出能看到人体经络的仪器呢?

《四:黑羽》

中医算是道家玄学一门,经络之学,古今就有,为何非要与科学挂钩?经络不通会生病,读过黄帝内经都知道,基本人体理论,古人靠着中医治病,这就是证明。道家内修,靠的就是经脉,否定中医就是否定修炼。

《五:别谭》

中医古称道医,道医也有祝由,针灸,等等,现在的中医是大部分去除了玄学只留下科学阴阳五行的中医,祝由是法术治病或者符咒入水治病,玄学五术有山医命相卜,中医属医里。

(其实祝由也是科学,也是阴阳五行为基理,不过是人们不知里面的深奥,只懂它神奇之处,阴阳五行都是相通的,任何事物都离不开,无论是玄学的中医还是科学的中医。)



《附录》

何为医道: 道、法、术、器 。

“道”是规律,客观存在的基本规律。一天日夜交替是规律,一年的寒暑交替是规律,人的生长壮老死、因缘果报也是规律,这些规律都叫“道”。

“法”是人定的,是一套规则体系,就是在什么时候,怎么样做事情,遵从什么逻辑,用什么规范/框架,比如宽厚待人、严谨处事、细致行医等这叫“法”。

“术”是指技术层面上的操作方法、技巧,比如:医术、针法、灸法等。

“器”是指有型的物质或是有形的工具。人有句话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掌握好的蕲艾条、好的中药、好的拔罐刮痧器具,治疗就容易。

如果套用到“中医”上来讲:

“医道”就是人体同内外部环境交互的基本规律:生长收藏,生老病死,七情六欲,六淫邪气等。

“医法”就是规则体系:脏腑辨证、八纲辨证或六经辨证、温病学派等等这些描述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则体系。

《道德经》讲:

『 以道御术 』

道以明向,法以立本,

术以立策,器以成事。



在上面的文章里,我们对中医的“道法术器”有了基本了解,那么具体怎么做呢?如何学好中医呢?清代诗人袁枚提出:“学无古人,法无一可;竞似古人,何处着我。下面从这几点讲讲:

先明理(即是医道),因为明理者方知用功,很多人就吃亏在这个上面,越学越偏,也越走越偏。

1、广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奠定传统文化基础

古往今来的名中医,均是通晓诸子百家、学养深厚之人。如前人所言:“名医必然饱学,断无俭腹名医”、“医非学养深者不足以呜世”。为什么呢?乃是因为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片土壤上,因而中国传统文化是打开中医学这一宝库的一把钥匙,舍此无他。主张学习中医的人,应该认真研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从中可以领悟古人立身处世之道,有助于我们坦荡胸臆,和谐处世。另外,就是要学佛经,要反复研读,现今病患者,多是不信因缘果报、不懂礼仪伦常、不学世间出世间智慧,妄自造业所致,如果通过学习佛经,能知佛本怀、心怀大众、慈心济世、广结善缘,那自然处处逢源、何愁生计和进步?这里边蕴藏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大智慧——以宏观、形象、整体、辩证为特点的中国佛医哲学方法,并以此指导了各门传统学术的建立和发展,中医学也不例外。佛言不虚,佛是大医王,善医众生病(身病和心病),认真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和《占察善恶业报经》,读懂,有助于我们提高中医医理理论思维水平,从而做到高屋建瓴,执简御繁。正如古人所言:“慈悲为怀,方为大医。”

2、由浅入深,由博返约,逐渐深入

《中医学入门》、《濒湖脉学》、《药性赋》、《金匮要略》等书,浅显通俗,可作为人门之阶梯。继而深钻《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宜精读深思,晓畅经旨,熟谙典要,奠定坚实之基础。而后可以旁及各家,如隋唐之《外台》、《千金》,金元之刘、李、朱、张,温补之薛(立斋)、张(景岳)、孙(一奎)、赵(献可),温病之叶、薛、吴、王等等,均宜涉猎,明其要旨。

中医古籍众多,浩繁无涯,难以穷尽。当择其要者,如经典之精段名句,名家之精要论述,本草之性味归经,方剂之组成主治等等,熟记背诵,练就功夫。但古籍文辞古奥,词简义深,尚需潜思默想,领悟其旨趣,方可切于实用,而自有所得。如苏木一药,临床常作活血药用,仅《本草拾遗》提到一句“治人常呕吐”,既然治“常呕吐”有效,当然治一般呕吐就更有效了,临床用之确有良效。最后,应由博返约,由杂而专。

总之,业余学中医,从“医道”开始。大方向不偏,无论用什么医术都不会太离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