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种类繁多,不完全统计有完整训练体系的流派有两百多个。传统武术里有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心意拳等等,大的门派像武当、少林寺等等。在所有的传统武术中,形意拳是其中独树一帜的拳种,其劲法凌厉,打法硬朗,难得的是上攻很快,有一年打死人之说,其体系完整,但动作简单,易学易练,深得众人的喜爱。形意门也是能人辈出,最让人熟知的,便是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之誉的郭云深了。但同样是崩拳,不是说学会了这个动作就能跟郭云深一样可以打遍天下了。这简单的招式后面蕴藏的了很多看不见的幸苦和练法。形意拳练的是劲,不是动作,动作知识皮毛,所以形意拳的练法,在动作的背后,是功夫,是劲力。内家拳的修炼,大概都要经历修正身法,换劲,练劲,用劲这么几个阶段。在用劲阶段,首要的是要学会发劲,会发劲然后才能会运用,否则无法运用,更不能实战。发人是形意拳术常用之技,也属高水平之技。常听形意前辈讲,将人打上墙即指此技。本人结合自身习练体会,对此技奥妙进行探讨,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发人的特点 形意拳术“发人”通常是指:在双方对搏中,进身纵力将对方在一瞬间腾空击出的现象。好似对方被瞬间抛出,故俗称为发人。与抖绝之技相比,有所不同。特点是发人的体形变化大,行走距离长,杀伤力却不是很大;注重将对方放出,而不是打中;在不伤害对方、不破坏习练氛围的情况下,尽显功力;通过对发人程度控制,产生能使对方动、能使对方退数步、能使对方跌出、能使对方抛出等不同效果。 二、发人原理 发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找对方重心、撼动对方重心、抛出对方之身的过程。对练中,对方处在运动中,重心也是变化的,要以同对方接融点至对方重心间的肢体为传递力杆,通过后腿蹬起身纵力迫使对方重心动摇,吃住对方劲,进一步近身施力扩大对方不稳定程度,对方则被击出。当对方重心被撼动时,本能反应是企图调整重心,发生后移、躲闪等行为,我则紧追不放,在对方动中施打或退步中施打。这就要求我方进步要比对方退步快,追抢占对方的稳定位置,让对方来不及站稳而跌出。 三、运用发人之技要处理好几个问题 1 掌握好距离。发人过程可分解为撼动重心及抛出这两个环节,实现发人必须以近身为可能,以距离为保证。因为发人不同于打人,打人是有空位并够得着就可以打;打人的目的是伤人,发人是挤人、搓人、推人、抛人;能发人就能打人、伤人。拳谚云:“打人如亲嘴”,即是此意。一是启动前要处于近身蓄力状态,用我根节作为力触点,来启动对方重心。二是启动对方重心后要在距离、蓄力方面留足够余地。三是启动重心得手后要用棚劲吃住对方,通过调步始终处于近身位置,为抛人奠定基础。根据情况常采用步伐的是:寸步、半步、上步、连上步等。 2 讲究撼动重心方式。如欲将对方抛出,吃住对方后,可通过后腿蹬力传上肢向与地面约45度夹角方向施力,使对方重心不稳,拔根而起。即拳谚云:“纵力”、“起落”的起。撼动对方重心的方式很多。可分为拨动、掀动、推动、抬动、滚动等。对方如肢挺道理则如同一个茶壶一般,用一很小之力作用在壶嘴上,就可使茶壶前倾、后仰、左转、右旋。如形意单推手练习中,遇对方肢挺我一纵力,对方肢体成为传力杠杆,力达重心,对方需退几步才可能保持平衡。一块石头,推动阻力大,不易做到,用撬杠使其滚动则容易得多。在对搏较劲中,通过肢体拧裹拔搓使对方重心处在不稳定状态,我肢体感觉到对方的身体重量时(即俗称“放在手上打”),是发人最佳时机。平时对练要注意寻求撼动对方重心机会和方法,我方前手始终企图破坏对方重心,即指中、起中、打中,反过来而言是守中、护中。 3 适时确定施打力方向与力的大小。撼动对方重心后,将所有蓄力瞬间向前约45度方向实施抖打即可将对方腾空击出。如调整施打力的大小和方向,将出现不同的效果。如发力方向控制。通过对方重心向地面约45度抛物线切线方向斜上打,效果是对方仰跌;通过对方重心向与地面平行方向直打,效果是对方退跌;通过对方重心向地面方向下打,效果是对方坐跌。如劈拳使用脚蹬、椎涌力传上肢,通过肘拧裹钻搓将对方拔根离地后,上步换手扭腰、调膀、坐胯用力向前下劈,使对方跌出而坐。在抖打过程中要有回手的意念,手要及时抽回,不给对方拽拖的机会。撼动对方重心后实施速抖打,对方由于突然被拔起离地,会使大脑呈现一片空白,不知怎么被打出。事后也回忆不起来。 文章来自 http://www.wfeng.net 武风网 4 要适时而动。发人对搏之技,只有在对方具备一定条件,抓住机遇施力,才可能奏效。如对方技术高超,距离感好,通过步伐调整,使我无法近身;近身后,对方不挺、不顶,则吃不住对方。启动的力被对方化解,重心无法撼动;近得身、粘得住,又撼动了重心,在发动抖打前一瞬间对方实施转换,如跳离、转体等方式引进落空;抖打后如回胯及步伐调整不及时,还有可能反被对方利用。仍以劈拳为例,如对方用假挺劲引进我身,在我实施抖打前的一瞬间,在前腿插我裆不退的情况下,闪身向后下转体倒背360度,我可能在对方诱导下劈空而前跌。
|
郗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