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书。成书约在公元260-264年(魏景元年间),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说:《素问》、《九卷》、《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同归,文多重复,错互非一……乃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该书保存了《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精要,《甲乙经》在中国针灸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学习针灸学的必读书籍。 皇甫谧剧照 《甲乙经》对针灸医学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今本《甲乙经》全书12卷,128篇,内容大致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本理论、针灸基础知识,二是针灸临床具体运用。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治疗等。记载俞穴名348个(其中正中单穴49,双穴299),这反映出当时针灸医学发展的水平。 穴位排列按照头、背、面、颈、肩、胸、腹等部位排列,四肢部位则按三阴三阳分经排列穴位,明确又准确,便于寻检,便于征引,便于应用;几乎对所有的穴位,都指出准确的部位,取法的特点,可针多深,可灸多少壮以及禁忌等。在《针灸禁忌第一》中转引《内经》提出的关于针刺中肺、心、肝、脾、肾、胆等部位引起的不同症状表现和死期,发出针刺“能杀生人,不起死人”的警告。 皇甫谧剧照 该书总结不同疾病的针刺选穴、操作手法、禁忌、逆顺等经验和规律,作为针灸术的准则。在《针灸禁忌第一》中提出:“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伤五脏,后生大病。”提出不同疾病针灸时用不同的操作手法。《甲乙经》中总结以前医家经验,列举了一些禁针和禁灸的穴位。 皇甫谧非常重视妇科和儿科,在《妇人杂病第十》中,论述了妇女的经、带、胎、产50多种病证的针灸疗法;在《小儿杂病第十一》中,论述了近20种儿科病证的针刺疗法。 由于《甲乙经》在针灸理论与实践上的巨大贡献,被后人称为“中医针灸学之祖”,列为学医必读的经典。晋以后的许多针灸学著作,都把它奉为经典,在它的基础上发挥,没有超出它的范围。唐代医家王焘说它“是医人之秘宝,后之学者,宜遵用之”。唐、宋官方的医学教育,规定针灸学为医学校的必修课,把《甲乙经》作为授课和指导临床实践的主要依据。 《甲乙经》在国外医学界也有深远影响,尤其是对日本和朝鲜影响较大。7世纪,日本制定《大宝律令》,规定学医必修《甲乙经》、《本草》、《素问》、《黄帝针经》、《脉经》等书。日本《大同类聚方》引用了《甲乙经》、《脉经》等中国医书的大量内容。 朝鲜的医学制度效仿隋唐,设医学,置医博士,以《素问》、《难经》、《甲乙经》、《本草经》等为教材,其针灸学的孔穴部位与《甲乙经》基本一样。 法国等国的针灸学也源于中国,《甲乙经》是其主要的学习和参考资料。国际针灸学会也把《甲乙经》列为必读书目。 《甲乙经》对国外发展中国针灸也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公元七八世纪,日本、朝鲜在引进中国医学的同时,均在其医学教育中明确规定以《针灸甲乙经》为教材,还明确规定了学习日数。日本的《大同类聚方》等也都较多地引用了《甲乙经》的内容。其后,日本不但收藏中国宋版之《黄帝针灸甲乙经》,并多有中国历代之版本,他们影印了宋版在日本和国际上流传。 欧美学者学习中国针灸虽然较晚,虽然并非始于《针灸甲乙经》,但该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产生影响,为欧美一些大图书馆所收藏,特别在法国影响更大。据知,法国现代学者正在翻译《针灸甲乙经》。
|
东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