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能够克服人类天性的障碍,达到比较完美境界的拳法,我以为应该是练法与打法分开的拳法。因为“打”的时候,强调的是最强的力;这个目标一动分,在有效对方的时候,难免对自己的身体有过分的使用,所以很容易伤身所谓的未伤人,先伤己。例如拳击,就是典型的打练合一。外家拳中很多都是练法即是打法,练为战,这种拳术很容易上手,也相对比较实用。但是容易留下内伤(内脏损害),四五十岁以后,外家拳手的能力和身体素质都会快速下降,留下很多遗留问题,有些拳师往往壮年就莫名其妙的死去了,这都是练法不当留下来的问题。如果练拳的时候,强调对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然后用提高后的身体机能(速度,力量,灵巧性等)来进行对抗,就必须把“练法”和“打法”分开才行。这种拳法,上手一般会慢一些,刚开始看不出太明显的效果。但是一旦功成之后,又是一般的外家拳所无法对抗的了。其实这就是内家拳的原理!内家拳之所以看起来根本就不像是打人的样子,就是因为本来这些动作就不是为了打人而设计的,而是为了提高身体的机能而设定的。内家拳的各种招数套仅仅是练法,而不是打法。
可惜,懂得内家拳练法的人很多,懂得打法的人却很少,甚至大多数练拳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还有“打练分开”这一说。有些“某某拳第几代正传人”练了一辈子的拳,居然不知道自己的拳仅仅是“练法”而已,根本不知道本门还另有一套“打法”和心诀。内家拳的推手(不仅仅是太极,别派也有类似的方式)看起来很像是打法,师傅示范一下推手,徒弟以为就是“打法”了。其实推手也只是“练法”之一,不是打法。仅仅知道练法的人,是不能实战的,因此现在的很多所谓“内家拳”基本上都是只能自己内部玩玩而已。
由于内家拳的传承中,特别强调学生的“德行和资质”。刚开始入门的时候,师傅都是只教“练法”的。反正师傅也是天天这样练,学生没有理由说老师没有教真功夫。但是如果学生的资质不好,或者是老师发现学生的德行品性不佳,就肯定不会传授“实战心法”的。也就是如何把练法变化成“打法”,只有当徒弟的“练法”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之后,师傅几句话“一点”就通了。如果缺了这“一点”,一辈子也就是一套糊涂拳。如太极一脉,学了太极的练法,未必懂得太极的打法。现在练太极的人很多,大多数“传统套”其实都是有来源的,都有一定的道理,的确是老祖的传承。但是后人在练的时候,如果不懂实战打法,这些练法就起不到真正的实战技击作用,就变成体操了。
第三个阶段是“无意”,也就是常常说的“无招阶段”了。这个时候,手中有拳,心中无拳。一切都因应对手的变化而变化。出招非出,乃是相应而接招应招。一招出手,看似平平无奇,但是随手施为,却有莫大的威力。这是武术的最高境界拳经所谓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也是所谓的“因敌变化显神奇”阶段了。
这第三阶段的拳法,就是太极的要领和高明之处。可惜的是:绝大多数练太极的人,却连第二阶段都没有达到。因为他们想跳级直接到第三阶段,结果永远在第一阶段里面转。很多太极老师教学生们要“无意”,要放掉攻防的意识。却不知道这种话只能对已经“有意”的,具有明显攻防意思的人来说。对于很多连门都没有入的人,哪里能谈“意无意”?他们仅仅是在“无明”阶段,“本能”阶段,必须先具有攻防意识后,才能进一步提高,谈“无意”的境界。
三:练法和打法的关联各派太极风格特点略评。
练法和打法是有一定关联的。如果懂得打法的人,可以从各派的练法,个人的套演练特点,就可与看得出来他们的打法。因此,严格地说,“打法”即使师傅不教,只要真正把练法的的话,也是可以琢磨出来的。当然,这要者很有“”,对攻防的感觉要很好才行。
我看杨氏太极的时候,发现杨氏拳真打起来的话,实战中应该常的,确有大师风范。其拳雍容大度,举手应招轻描淡写,出手看似平凡无奇,却无人能挡。怪不得当年的杨露蝉及其父子号称“无敌杨”,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可惜的是:此拳如果不懂打法,就这样照套按猫画虎的练下来的话,练出来的拳就是托大的“找打拳”,专门了。杨氏的某嫡系后人,被太极圈内的人称为“杨白菜”,皆因其拳虽然传自父祖,打起来很“质朴大方”,但是由于失去了祖“大气简洁”的外表下包含的超强实力和自信,结果是只要练了几年的拳,几乎谁都能打他,把他当成“白菜”了谁都能吃。这实在是令人叹息!
同样是得自杨氏亲传的吴式太极拳,初看起来有点怪模怪样的。坦率说,与杨氏的拳法相比,拳架有些“小家子气”。但是如果懂得练法和打法之间联系和区别的人,一看就知道:吴氏的创拳人与杨氏拳,恰好走了拳的一体两端:吴氏的攻防实战是小巧灵活和变化多端,强调身法步法,手法的巧妙应用,其出拳必定是招数巧妙,常常匪夷所思地制人。假如与杨氏对敌,您的感觉是“为力”,怎样做都没有办法应对的话,如果与吴式对敌,你的感觉就是手忙脚乱,“防不胜防”了。当然,这是指得了吴氏真传的人。如果仅仅得了一套吴氏的套,虽然天天,却不懂其中的变化窍要,不明拳理的话,练出来的东西,就是花拳绣腿,看起来复杂,其实根本无法实战,只能在门人内部“实战表演”的时候用来玩而已。
孙式的太极拳,也来自于杨氏。其特点正好介于两拳之间,打起来很简洁,然而架子动作偏小。不过孙式的太极,大家能够学到的仅仅是练法。如果我所猜不错的话,孙氏太极的打法,是取自于形意的取中用中破中,对手很难防住的。但如果不明形意攻防之理,仅仅练孙氏太极的套,恐怕也是打不了人的。
最后说说陈氏太极拳。这一派太极自称是“太极拳的创造者”,所谓的“天下太极出陈沟”。拍的几个电视剧等也这样,所以造成了人们的这种普遍印象,似乎太极拳就是陈家的家传。不过最奇怪的就是:其他所有的太极门派套演练中都是很轻巧柔和的,没有发力的动作;就陈氏拳有发力,与其他太极拳完全不是一个子的。如果它真是“太极拳的创造者”,怎么教的徒弟一个个都“很不肖”呢?要不就是陈沟人“”一点,对外只传“假货”,真货自己留下来。可是,当年这些拳家(孙,吴等),都是“练家子”,怎么这么好骗呢?还当宝贝似的传给后人好好练?可见这种说法,实在太难以了。
陈氏太极能不能打人呢?当然能了。练好了此拳,一般人应该不是对手。不过无论力量和速度,可能都比不上专门的内家真传太极门人,以及专门的外家拳拳手。原因就是因为陈氏把练法和打法混在一起了,所以反而有点内不内,外不外的,算是怪怪的吧。我认为陈氏的拳,只能达到拳法中的第二阶段--有意。这也很不错了,相对于其他好些自称“正传人”,打着“无意无招”的皮相,却实际上只能在第一阶段(无明)打转,们根本就无法与人实战过招的拳派相比,陈氏拳已经是相当“实用”的了。可惜,练了陈氏拳,肌肉力量和动作惯性定型后,恐怕就难得进入第三个阶段了,更别指望“阶及神明”了。
|
|
钱悠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