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孙式太极拳中的开合-孙门的拳论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0667次阅读 0次回复
秘籍
2014-12-18 14:58:59
孙式太极拳中的开合—刘树春
 孙式太极拳又被称为“开合活步太极拳”,在整个套路中每逢动作转换之时多以“开手”和“合手”作为联结的关键,全套97式(包括起式和收式),开合的动作有13处之多,计26式。比例之大居所有动作之冠,约占27%。为什么孙禄堂祖师在创编这套太极拳时要设计如此多的开合动作而不厌其烦地让学习者反复习练呢?其中道理,先师孙剑云先生曾提纲携领、画龙点睛地谈论过一些。如“太极即开合,开合即太极”,“太极无非就是阴yang,具体到拳中就是虚实开合”,“一阴一阳之谓道,一开一合之谓拳”,“太极者,气也;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这一放一收,就是开合”等等。
开合是太极拳特别是孙式太极拳中一个不容忽视和回避的重要问题。许多人练习太极拳多年不得其门
径,很大程度上是对开合的理解不正确或重视不够所致。现将先师对开合问题的有关教诲及笔者体会综合整
理阐述于下,以供诸同好。
 一、开合是太极拳最基本的内涵
开合最为体现太极拳的本质。太极拳以“太极”为名,“太极”者至大至广,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我们的古人认为这就是“气”。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万物都是从这“一气”中诞生的。所以,“太极”就是“一气”,“一气”就是“太极”,太极拳也就可以称为“气拳”,这不是牵强附会,而恰恰说到了太极拳的本质东西,它是以“气”为模拟对象的一种象形拳术。
“气”没有固定形态,可流动,可膨胀和压缩。“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形象地描述了气之开合的自由程度。人们在练习太极拳时追求的就是在各个方面去体会气的感觉,它的柔和,它的流动,它的伸缩。有了这三点,太极拳的体用皆备矣。柔和,则外力无法伤我,“抽刀断水水更流”,何况气乎?流动,则得机得势,“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而伸缩(也就是开合),则是最关键的,是气之用。气的做功,全在伸缩之间,世间的一切爆炸都是源于气体的迅速膨胀,其威力尽人皆知,那么太极拳的用也是摹仿于此。拳之用在于将对手放出,放就是开,就是吐,就是伸,就是发力;要放,须先化,先调整自己,使得机得势,就是收,就是吞,就是缩,就是蓄力。所以,太极拳中不论有多少动作,其实都是肢体的伸缩,开合的演绎、开合的变化罢了。从这一点来看,说“开合是太极拳的本质”一点也不过分。
 二、开合也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
开合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太极拳中对气的模拟象形,它实际上是宇宙的普遍规律。大到宇宙,小到基本粒子,无不处在开与合的运动之中。
再看人类社会。“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人类的历史就是在不断的开开合合中发展的。
所以,太极拳的开合,应该是不仅仅取象于气,而是综合了天地万物的规律后融化在拳中。究其根源,还在太极的阴阳原理中。如果把阴yang具体化,换成开合、顺逆、吞吐、收放、刚柔,那么太极拳的道理岂非尽在其中了吗?开就是顺、放、吐、刚,合就是逆、收、吞、柔。说到此,“太极即开合,开合即太极”的说法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拳中的开合
具体到太极拳的实践中如何体会开合,首要的是在意识中树立身与心都能“气化”,像气一样与天地自然融合为一体,开合自如,伸缩随意,博大精微,绵绵不绝这样一个目标,练拳时在意念上要尽量向这个目标靠拢。也就是说,在练拳时不能只想着身体四肢和动作套路,而要把自己想像成一个大气球在随着拳路的运动自由地伸缩,自如地开合。如果意识中根本没有这样的目标,即使再努力也只能是南辕北辙。
要想达到开合自如的境界,需要分阶段一步一步地练去。
第一步,直开直合,练明劲。这一步要练大开大合,练顺劲,开就是开,要尽可能地开,开得越大越好,开时的意念越远越好,劲儿要放出去,放足,力要抖出来,抖脆。太极拳要以柔克刚,尚柔不尚刚,但柔是练出来的功夫,是“百炼之钢化为绕指之柔”的柔,是由刚而柔,只有练到相当的程度,才能体会到柔劲。所以,第一步练明劲时,不是不要柔,而是还不可能柔。此时的意念,开就是开,合就是合,意、气、力相一致,用佛家的禅语说,就是“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杨澄甫先生就曾说过:“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只有真开真合、大开大合地练到火候,才能体会出什么叫开,什么叫合,要开的时候才能开得出,要合的时候才能合得拢。此时自己盘架子,动作转换处不能圆滑自如,时有间断,与人过手,有丢有顶都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没关系,仍要耐心地体会开与合的滋味,化与打的感觉,化与打要分明,要敢收敢放,收得拢,放得出。
第二步,暗开暗合,练暗劲。有了前一步的顺劲基础,现在要练逆劲,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内劲,开中有合,合中有开,看开似合,看合又开,一举一动之间,意、气、力之间都有自然的对称与平衡,全身有如气球在做着伸缩,而球是所有物体中对称最完美的,没有棱角,没有缺陷,所以也就没有薄弱处。要做到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关键是意念,精神要超前,领先于肉体。俗语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就是此意。要想把人放出一丈,意念须在三丈、五丈甚至十丈开外。前人经验说“打拳要如有人,与人交手如无人”,指的就是这个暗劲。此时与明劲阶段对比,已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如果说练明劲时是阳刚的话,那么暗劲就是阴柔,精神内敛,劲不外露,劲力转换之间没有间断,圆满无亏。举手投足之间,全身的关节应似有无数的小皮筋在各个方向牵掣着,无论怎么动,都要克服阻力,克服的过程就是长劲力的过程。那么,这些小皮筋是什么呢?就是你的意念,所谓“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意念到了,身上才能有。也就是说,练逆劲也是要用意不用力,要用意念去找,而不是僵硬地较劲,较劲不但找不到内劲,会连原来的明劲也丢掉。只有放松了去找,在顺其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加强意念的训练。   其实在明劲和暗劲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也不是说我今天把明劲练成了,明天才可开始练暗劲。实际上,在明劲的功夫不断增长的同时,身体本能地要平衡,否则就会失重。你向外开的越圆满,越顺畅,越脆快,你为暗劲打的基础也就越深越厚。这就是太极“阴极而阳,阳极而阴”的道理。但是这样不等于只要练明劲就可以自然地有了暗劲,而只是有了一定的基础,或说是“准入许可证”,练了明劲就有了练暗劲的资格,但暗劲还得一点点地练。
练到暗劲阶段,自己盘架子可以舒展圆活,转换处自然无间断,一气流行,绵绵不绝;与人交手,则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身随意转,开合自如。—一手伸出去,则上下、左右、前后各方无不圆满,无有缺陷。以“懒扎衣”中的“挤”为例,前手伸出,既有向前上方的挑挫力,也有向前下方的碾压力,既有向前的顺力,也有向后缩力,既有肩向外的开力,也有肘腕向内裹的横力,还不算后手与全身的配合,如此一来,敌欲寻找破绽,谈何容易?此时可说达到了开中有合,合中有开的“中和”地步,所谓中和,不就是自然的平衡么?
第三步,开合一体,练化劲。何谓“化”?毛泽东曾用一句话形容: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浑然一体,宛如天成。开就是合,合也是开,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山也是水,水也是山,外形的意义已经淡化。用佛家的话说,就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用拳经的话说就是“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拳打三节不见形,若见形影不为能”。关于这一层的体会,笔者也仍在探求与砥砺之中,故不敢多做妄言,以免谬种流传,贻笑于大方。老子认为“自然”甚至是高于“道”的最高境界,太极拳是顺其自然,归于自然,最后达到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化”的最高境界也许就自然吧,把后天的浊气拙力完全褪掉,返朴归真,达到自然。拳术练到这地步,开也好,合也好,完全变成了人的本能。当开则开,当合就合,举手投足,全是规矩。动静虚实,全为道理。开开合合,纯任自然,完全不靠大脑的调控,而是本能的反应。至此,无论养身、祛病、技击,无不随心所欲,无往而不利也。
上述三层功夫,三种境界,需要逐步练去,循序渐进,既不可急于求成,还没有体会到开与合的真谛就去寻找逆劲;也不可故步自封,忽视理论上的提高和指导作用。“鹰有时飞得比鸡还低,但鸡永远飞不了鹰那样高”。对拳理的悟性就是帮助高飞的翅膀,特别是对于像太极拳这样绝对以意念为引导的拳种,更要重视理论的修养,想到的不一定做得到,但想不到的就一定做不到,意念到不了,拳就一定到不了。据先师云,一趟孙式太极拳中,把开合动作练好;拳就会了一半儿。一开一合中,掤、履、挤、按、采、捌、肘、靠的意思全有了。笔者禀承师训,细心揣摩,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开合之中有如此大的天地,先祖师设计于拳中,匠心独具,真点睛之笔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