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内劲之论纲-孙门的拳论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651次阅读 0次回复
秘籍
2014-12-18 14:58:14
内劲之论纲—童旭东
 关于内劲,八十多年前孙禄堂先生在其五部拳学著作中曾有极精辟而又系统的论述,其研修之经验可谓已臻极至。但是由于孙先生的著述多近于文言,所用之理又为《易》、《丹》二经及儒释道之学,使一般文化水平者仍难解其意。加之历代习武者,能得内劲者本来就代不数人。故至今日,提及内劲,人们大多或茫然莫解或牵强附会自立他说,甚至怀疑其真。然而,内劲是武术修为的核心(《拳意述真》中论之甚详),要想使武术的研究与发展走向正轨,就不能回避对内劲的研究与探讨。本文就此抛砖引玉,对内劲作一论纲式的研讨。
  一、内劲的形成与作用机制
  1、内劲的形成机制——中和。
 何谓中和?即内外合一。内外合一所成之劲就是内劲。内劲是通过“六合”的修为来实现的。“六合”即内外三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其是生成内在中和之气的基础。桩架、拳架的内意就是体验是否符合“内三合”的要求。外三合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即所谓形整。其是产生整劲的外在结构基础。桩架、拳架的形态与结构都要符合或寓以“外三合”的要求。通过内三合,能使机体的内在功能系统逐渐同化,产生中和之气。通过外三合,则使机体的肢体系统协同运作,产生形整效应,形成初级整劲。当内在的中和之气能支配外在的形整结构,即中和之气与肢体系统的运作相协同时,则形成内劲。拳术修为中站桩、走架的首要目的就是使机体逐渐能自然地做到符合内外三合的要求,并使内外三合协同一致,成为六合。所谓内外合一。
 内外合一,从机制上讲是个功能同化的过程,其一方面是通过内外三合的修为,使整体系统内不同层次的子系统之间能产生相同的功能作用。所谓层次化一。同时,另一方面又通过在顺逆和化中逐步使内外合一发展成动静合一,从而在整体系统中具有不同功能的子系统之间能产生自如的功能转化。所谓结构整合。而层次化一与功能整合的发展极致就是全部系统的合一,即全部功能系统的同化。由此形成的中和之气也将完善,达至冲空周身、和而不流,即功能同化的终极状态。
 所谓中和之气,就是机体功能系统同化程度的一个标志。其意味着机体的功能系统从有时空过程及转换“轨迹”的功能结构,已向时空统一、应时共生、无转换痕迹的功能场上转化、发展。中和之气是机体的功能场的同化效应,其完善程度反映着机体全部功能系统的同化与协同的程度。作为修为中和之气的技术就是丹道功夫。所以要想通过拳术修为中和之气,就必须使拳术修为中的技术要则与丹道修为原理相合。这就是以孙氏武学为代表的内家武学的技术法门。故以修为内劲为宗的孙氏武学,要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这一丹道技术的进阶理论融入其拳学进阶理论中。这是武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飞跃。
 所谓形整,即外三合,也就是劲力在机体结构中传递顺畅。所谓手足相通。从力学效应上讲,其是一种瞬时的“拱效应”结构。即在发力的瞬间,内力在机体骨系中的传递,只有正向压力,而不产生剪、扭、弯等力学效应。周身内外无一处留劲、较劲,如,起于足上之力能完全通达至手,而周身任何一处的受力,也皆可通过瞬间的调整而通达至足。
 那么,为什么要在形整的运作下完成机体内的功能同化才能产生内劲?其一,由形整的定义可知,形整是指机体骨系在力的传递与运作中能顺畅合理,这本身就有协调、疏导气血的作用。且能量内耗比最小。故符合丹道修为原则。所以通过形整的修为,肢体的运作将有助于协调机体内功能系统达至中和,产生中和之气。另一方面,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中和之气又要反过来协调、进而支配形整的运作。于是“外化”的形整与“内化”的中和之气在相互耦合作用中产生同化效应。于是内丹与外动也就可以产生协同运作,所谓内外合一。其二,形整的力学效应是瞬时“拱效应”,由于是骨系间节节正向力相摧,有如“立柱顶千斤”,具有最大的传、受力的结构效应。即所谓劲整。故内外合一之劲,即是一种通过内外协同能自然转运的至柔之劲,又是一种能随时内外协同作用的至刚之劲。如果我们把隐于内的协同转运谓之:“阴”,把显于外的协同作用谓之:“阳”。则拳中之劲的刚柔相济其实质就是阴阳互济。阴阳互济既是源于系统的中和状态,又是系统只有在中和状态下才具有的作用方式。故内劲是拳术中“道”性的体现。
  所以,形整即是产生机体内中和之气的外在基础和条件又是形成整劲的结构基础,故形整是内劲形成的必要条件。
 修为形整,就需要通过站桩、走架的练习来逐渐完成。因此,一方面,桩架、拳架在拳术的修为体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只有合理的桩架和拳架才具有修为形整的作用。而要完成形整与中和之气的协同运作就更离不开拳架的作用。关于桩架与拳架的合理性标准及其在拳术修为中的作用,请参阅笔者在《武魂》(1998年第1期)上撰写的“桩、架之作用”一文。因此,在拳术修为中,若要修为出完善的内劲,就必须通过合理的拳架(套路)来完成。所以在拳术修为体系中去掉合理的套路练习(走架),将有悖于内劲的形成机制,从而使拳术不能臻达上乘。
  需指出,内劲形成时,形整的运作已成为机体内中和之气的一种运转方式。并逐渐产生“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作用效果。即,当内外合一成为一种自然能力时,在作用瞬间,机体自然能内不悖于神奇运行,外合于形整的力学结构,故能产生打若未打,不打即打的作用效果。
  2、内劲的作用机制——功能协同与功能转化。
 何谓功能协同?即不同的功能系统,能够为了同一个作用目标共同作用。其既能发生在不同层次的系统之间,也能发生在相同层次的系统之间。整体意义上理想的功能协同是指整体中全部功能子系统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作用,产生最大的作用效果。即全部功能子系统的合一。之所以说内劲是内外合一之劲,是因为内劲是机体内外诸功能系统所产生的协同作用的结果。所谓明劲,就是指功能协同。当全部功能系统都能参与协同作用时,则明劲达至六阳纯全刚健之至。
 何谓功能转化?不同功能系统间的功能转换称为功能转化。其即能发生在不同层次的系统之间,也能发生在相同层次的系统之间。所谓暗劲,就是指功能转化。
 而整体意义上的理想的功能转换是指,整体系统中全部子系统所具有的各项功能,皆能无转换痕迹的作为整体的功能应时而出。即功能协同与功能转化的合一,也就是化劲。
  所以,作为内劲作用形式的明劲、暗劲、化劲,都是机体系统中的功能协同与功能转化的结果。此为内劲作用的基本机制。
 机体系统的功能转换与功能协同,不可能从无到有地一次性进入理想境界。而是有一个由部分到全部、由基本功能系统到精微入化的全部子系统的进次过程。故修为内劲,有明劲、暗劲、化劲这样一个客观存在的进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在那个修为环节处出现不谐,都将使这一进阶过程在该层次上终止。因为出现不谐,必然使某些功能系统在功能转换时不顺,或在共同作用时与其他功能系统相悖而未能与之相协同。从而使功能转换与功能协同终止在某一水平上。
 如:仅具有形整能力的拳手,若不能很好地掌握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之要,则其技击运作的协同能力只能停止在外部肢体的动作协同上,其内赃功能系统则难以参入其动作协同。从而使拳手将滞留于外力阶段。
 再如:当明劲未臻六阳纯全时,整劲在拳手体内尚不能自然转换,故打与不打、发与不发,对于拳手的机体功能状态而言尚不能统一。也就是发劲与换劲在拳手的机体功能中尚不统一。这种功能上的分离,必然使拳手在认知上亦难产生浑融一体的观念,使拳手于拳中亦难以悟道。故,孙禄堂先生认为明劲是拳学的小学阶段。无论从拳与道合的层次上讲,还是从丹道修为的进阶上讲的,都是合乎逻辑且符合丹道修为的原理。而当明劲达至六阳纯全时,由于此时是机体各个层次全部功能系统参与协同作用,这个协同作用的本身就存在着不同功能间和不同层次间的功能转换的过程。所以孙禄堂先生指出,明劲练至是处暗劲渐生。此时功能协同与功能转化在拳手机体内相通。两者逐渐统一。于是发劲与换劲互寓。所谓刚柔互济。这种在拳手机体中渐臻形成的功能状态上(功能协同与功能转化)的同一性,必将要影响到拳手的认知水平,使拳手能逐渐体验和感受到事物间的共同本质,由拳渐通于“道”。所以,孙禄堂先生认为暗劲是拳学进阶的大学之门。因为只有机体的功能水平达到这个层次,拳手在心智上才可能获得切实的感悟,去自觉地进行拳与道合的追求。
 也就是说,功能协同与功能转化在机体系统内的相互影响及其互寓相通性,只有当机体各个功能系统“中和”到一定水平时,才逐渐显示出来。故明劲、暗劲之理,初习之似异。若习之正确,进阶到一定程度时,才可体悟出其相通。体悟其中明(劲)中隐暗(劲)、暗(劲)中寓明(劲)的中和之理。所谓阴阳互济。于是可证“道”体。证“道”体,就是体悟事物生成与相互作用的根本规律。于是当拳术修为符合中和之理时,就能真正开发出习者的心智,使习者的认知能力产生飞跃。所以,拳术有“体物不遗”的认知功能。
 机体系统的功能协同与功能转化,不是两个相对立的机制,而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两个相互孕育和相互启发的机制。所谓一定条件,就是中和这个条件,即对内外合一的追求。开发机体的功能协同机制,其本身就要对机体的功能转化机制产生一定程度的启发。而开发机体的功能转化机制,同样也会对功能协同机制产生一定的诱导。协同作用机制属明、刚、阳,转化作用机制属暗、柔、阴。形意拳是从开发机体的功能协同作用机制入手,逐渐过渡到开发机体的功能转化机制。所谓是由刚达柔。太极拳则是从开发功能转化机制入手,逐渐开发出机体的功能协同作用机制。所谓由柔达刚。八卦拳则是从开发功能协同与功能转化之间的互寓、相通机制入手,使两大功能机制形成相通机制。所谓刚柔体一。
  总之,作为内劲的修为,无论是内劲的产生原理,还是内劲的作用原理,其要核就是中和。孙禄堂先生指出:“拳术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作为具体修为的技术要则,如“六合”、“九要”等,则需明师言传身教,孙剑云大师说:“修为孙氏拳,若要获得一定成就,一要择其人,二要三年内不可一日无师。”便是此中之理。

  二、内劲的层次与表征
 内劲的修为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修为过程大体上说要经历五个层次。即形整层次、明劲层次、暗劲层次、化劲层次、修道成真。这一进阶过程是针对无内修基础的习拳者而言。对于通过静坐或站桩在丹道功夫上已有一定成就者而言,则可通过形整层次的修为,直接达到与其丹道功夫相对应的内劲层次上。如:对于丹道功夫达到小周天层次者,通过形整的修为,可直接获得明劲。对于丹道功夫达到大周天层次者,通过形整的修为,可直接获得暗劲。对于丹道功夫达到脱丹层次者,通过形整的修为,可直接获得化劲。总之,形整的修为与内丹的修为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二者合一,能协同运作才是内劲。得内劲便能通于“道”,完善人体身心的适应机制。
  下面谈谈这五大层次的机理与表征:
  1、形整层次。关于形整的力学机制笔者在《松柔之本质》(见《武魂》97年12期)上已有详细论述,在此不赘。严格地讲,形整还不是内劲。但形整确是习者通过拳术练习获得内劲的不可缺少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何为形整?就是传统说法的“外三合”。其作用机理就是,通过调节机体骨系,瞬间形成力学上的“拱”效应,使劲力在身体内顺畅传递,不较一丝力、不留一丝力在自己的身上,将劲力全部作用在对方身上,或将对方作用在自己身上的力,顺畅地传递到自己的足底。所谓手足相通,就是此意。那么,为什么说形整是通过拳术修为内劲的基础呢?通过上述形整作用机理的介绍可知,形整就是使劲力在体内传递顺畅自然。由于劲力传递自然,故身体不别劲,机体组织处于一种协调、自然的状态,而这一状态恰恰有利于气血协同有序的运行。而这正是引发内动,修为丹道功夫的基础和条件。所以,孙禄堂先生一再强调通过拳术修为内劲的入门关窍是,在“恬澹虚无”的心态下,通过“式正气从”自然地由微渐著而成。即入门阶段是通过正确的站桩、走架进行调息。而不是去寻求什么用心驭气之法或什么妄意假借之方。
  需强调的是,以修为内劲为目的的形整与不以修为内劲为目的的形整,在运动形式及外在结构上并无显著区别。其区别只在于心态,所谓心法。以内劲为目的者,其心态与修为丹道功夫时一致,其特点是动中求静。即遵从《黄帝内经》中“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的原理,在形整练习中自无极而始,通过正确的站桩、走架使神气相合,产生中和之气,导致机体功能系统间的同化效用,使内部功能系统与形整的运作相协同。不以内劲为目的者,其心态有欲有为,难合丹修之道,不产生中和之气,故难以导致机体功能系统间的同化效用,不能产生内外合一的作用。即只有产生中和之气、进入丹道功夫的进阶,则机体内的各功能系统才产生同化效用。而只有功能系统间的发生同化效用,机体各功能系统才可能产生协同作用的能力。这就是内家拳与外家拳的区别。孙禄堂先生说:“善养浩然之气一语,实道破内家之真意。”
  故能内外合一,才能以内驭外,用神意行拳。产生外合于力学作用原理,内合于功能同化机制的技击修为技术。使技击、健身、修心三者相统一,故拳能合于道。此为内家拳或曰以修为内劲为核心的拳学的独到价值,也是其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而能得以存在的根本。
 形整阶段修为有成的表征是,习者获得整劲。此时手足相通,瞬间一动即刻将足上之力全部传递至手或身体表面的其他部位,产生“不加力而力自彰”的效应。所谓“寸劲”、“寸拳”等亦属此例。即通过足上之力瞬间转化为整个身体的惯性力,而生成整劲。此时身体上其他肢体若有不相协调的动作反要影响这一惯性力的整体性。所以,内家武术一向强调加强下肢力量和身体重心在运动时的结构稳定,其道理亦在于此。
  2、明劲层次。当习者通过形整的修为产生内动、胎息初成,且能由内动发动形整时,所产生的内外合一之劲,即明劲。此为内劲的初始阶段。明劲亦是整劲。明劲阶段的整劲与形整阶段的整劲其主要区别是,机体适应性水平的不同。大体表现为以下三点:其一是机体同化和协同水平的提高。其二是动力来源的转化。其三是,承、发力效果的进一步统一。
 形整阶段的动作协同是肢体与重心运作的协同。此时动力来源是重力场,身体的内动尚未产生、内组织尚未能参与这一动作的协同。故机体整体的协同运作程度较低,由此也限定了这一阶段整劲的威力和劲性。
 明劲阶段的协同,是由内气引发内组织(内脏、气血及内膜)产生初始的功能同化,并与重心及肢体运作相协同。此时动力来源向内气转化,由属于生物场效应的内气来支配重力场作用下的重心变化。此时,由于机体的内气支配内组织参与机体的外组织(肢体)的动作协同,故明劲阶段的机体组织的协同程度要高于形整阶段。其整劲是源于内外组织的协同运作,所谓内外合一。故此整劲的威力,要大于形整阶段仅有外组织参与动作协同下所产生整劲的威力。因明劲的动力源于丹田内动,故与形整阶段的外动相比,其发力过程更加自然、迅速、隐蔽。承与打、化与发逐渐向内转化,即由内气来支配。故两者能相对趋向统一。所谓丹田腹打、沾身纵力,便是对明劲阶段的整劲效果的形象化描述。
  由上可知,明劲阶段的机体的适应性水平比形整阶段要有较大提高。
  明劲阶段的基本表征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技击方面,因习者此时已具有内外合一的至刚整劲,故可产生硬打硬进之能。此时内气已通小腹,从而打通任督二脉,胎息初成。但内气尚未打通奇经八脉畅及周身,故其内外合一的协同运作尚未达到循环周身的程度,所谓形式有间断,故习者周身的内外合一之劲尚未达到循环无间转运周身的境界,其机体尚不具有触之即发的本能感应的能力。故孙禄堂先生把明劲比喻为小学功夫,即拳学进阶之小成境界。
  2)认知方面,此时因习者机体已有内外相通的效用。故可体悟出“诚中形外”之理。感受到无与有、虚与实、内与外的辩证关系。深切体认到其中的内在转换关系和在一定条件下的同一性。从而获得对对立统一规律丰厚而深刻的切身体验和认识。
  3)健身方面,在内气通达小腹后,机体的稳态水平和内组织的有序化程度都有较大提高。亦即气血的调和、经脉的疏通都有明显改善。故使习者的身体的健康状况有所提高。
  4)生活习惯方面,通过内劲在体内或善或悖的信息反馈,为使习者能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创造了条件。
  5)精神气质方面,由于内劲的初步形成,使习者的机体开始具有内外合一的至刚劲性。于是使习者应付环境的自信心有了切实基础。在精神气质上逐渐深沉内化。表现出一种不怒自威、不扬自彰的人格气质。
  3、暗劲层次。所谓暗劲就是将内外合一之劲隐而不发、循环转运于周身。暗劲即明劲在习者机体内隐而不发的转换机制。此时因习者的内气比明劲阶段更为充盈,达致初步冲通奇经八脉循环往复于周身,故内气可逐步随意支配形整在周身上转运,渐臻所谓形气神合一、动静不二的程度。使习者机体产生的内外合一之劲,具有触之即发的本能感应能力。从而使习者机体的适应性水平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暗劲阶段的基本表征为以下五个方面:
  1)技击方面。在暗劲阶段习者于技击中已能做到劲由内换,所谓有形无迹之用。此时周身无处不太极,所谓意到气至形随劲发,无时不然。并具有动静合一的能力和渗劲。所谓动静合一,即习者机体的内劲状态在运动时和静止时具有同一性。所谓“起无形、落无踪,不翻不钻,一寸为先。气连心意随时用,打破身式无遮拦。”(见《拳意述真》第四章)所谓渗劲即仅通过轻敷对手机体表面,即可将能量渗透到对手体内,破坏其内组织(如骨血、筋脉、内脏等)。
  2)认知方面。由于本能感应能力的出现,使习者认识到拳术并非强为之法,而是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即中和之理。并通过感受中和是养育内劲的最佳状态,对中庸之道的客观性及其精微妙用得以切身体悟。通过动静合一能力的出现,使习者感悟到动静之间的相对性和同一性。这种相对性和同一性的参照物,就是机体内劲状态的不变性。藉此对《易》之奥蕴产生切身的体悟。
  3)健身方面。由于此时气通奇经八脉,故百病皆消。身体轻灵、无腹大如锅之态(腹大如锅即内气勉强积于丹田而未通),身体嶙峋无有赘肉,且能不畏寒暑饥渴、徒步远涉。
  4)生活习惯方面。由于习者形气神在行止坐卧中的合一,使习者更为自觉的关注其言谈举止是否有利于对内劲的善养。由此可自觉地消除往日形成的不良之习。行为举止日臻和顺自然、皆符合内外合一的内劲之理。使日常行为举止即有益健康亦皆具技击效用。
  5)精神气质方面。此时由于习者内劲的水平达至动静合一的程度,内外合一之劲能循环转运于周身,故使习者自然能体验到一种圆融畅达的精神境界,于是自信与达观、坚毅与变通、清雅与通融在习者的气质中逐渐浑融和谐一体。产生圆通谦和、外柔内刚的人格气质。
  4、化劲层次。所谓化劲就是将内外合一之劲通透于周身,达到无形无意、感而遂通的程度。化劲即暗劲练到至柔至顺的程度,亦即在习者机体内生成臻于完善的信息反馈与整劲感应的协同作用机制。此时,因习者的内气比暗劲阶段更为充盈,完全打通奇经八脉,发动冲脉功能,即冲空中脉。故可调动人体的全部潜能,使习者机体的生物场与宇宙场接通,受其精微、开发心智,同时产生罡气护体之能。即习者逐渐具有超距感应能力。所谓虽不闻不见亦能感而应之的能力。于是使习者身心的适应机制渐臻完善。到此境界,拳已渐合于道。考历代习武者,能够达到或接近此境界者,少有人在。近二百年来,能接近此境界者有,郭云深、车毅斋、宋世荣、程庭华、杨班侯、杨健侯、郝为桢、张玉奎、耿诚信、孙振川等。能达到此境界者有,董海川、杨露蝉、武禹襄、李能然、孙存周等。
  化劲阶段的基本表征为以下五个方面:
  1)技击方面。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境界。有意也罢、无意也罢,主动也罢、被动也罢,随感随应,举手投足间无不神气形合一。所谓“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随时而发,一言一默,一举一动,行止坐卧,以至饮食茶水之间皆是用。”(《拳意述真》第四章)
  2)认知方面。由于拳手内气已冲空中脉,使自己的生物场与宇宙场感应相通,故能开启大慧,进入到天人合一的切身经验感受中。体悟拳理即天理,拳道即天道。于修拳中明识中和之功用。至此习者便能认识到:“内劲,即天地之理也,又人之性也,亦道家之金丹也。劲也、理也、性也、金丹也,形名虽异,其理则一。其劲能与诸家道理合一,亦可以同登圣域,能与天地合其得,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吉。”(《形意拳学》第十四章1915年春出版)
  3)健身方面。此时六脉调和,百病不侵。人之精神气质皆产生升华。除自身心理因素影响外,外来的诸种因素已很难对习者机体产生破坏性影响。
  4)生活习惯方面。此时行止坐卧无时不合中和之理,即养气之道,亦皆不悖内劲之功用。与人人皆可善处。
  5)精神气质方面。此时精神气质恬澹平和、博大圆融。
  5、修道成真。此是拳学修为的最高境界,也是一切自我修行的最高成果。到此境界,机体内外功能已完全中和为浑然一气,习者的生物场与宇宙场完全浑融合一,共生永存。其身心适应机制已臻完善,与“道”同体。孙禄堂先生据自身经验描述道:“其理渊渊如渊,而静深不可测。其气浩浩如天,而广大不可量。心含万理,身包万象,与太虚同体。故心一动,其理流行于天地之间,发著六合之远,而万物之中,无物不有也。心一静,其气能缩至于心中,寂然如静室,无一物所有,能与太虚合而一体也。”孙先生又云:“惟身体如同九重天,内外如一,玲珑透体,无有杂气搀入其中,心一思念,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是天道。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与天地并立也。”(《八卦拳学》第二十三章1916年出版)即身心机能与“道”完全合一,故能无可无不可。这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境界。近五百年来,武林中能达至修道成真境界者,仅孙禄堂先生一人。(专文另论)陈微明先生认为:“孙先生习武殆有天授焉。”(《国术统一月刊》第二期,1934年8月)到此境界,上述五种表征浑融为一,皆作为道性的一种体现。其神形表征木讷虚无、恬澹超然。
  综上所述,可得出如下结论:
  1、内劲是人体内外诸系统经过功能同化所产生的功能转换和协同作用的能力。其是通过内外合一的修为来完成的。
 当内劲完善时,机体各功能系统同化为一,此时机体各功能系统已无转换过程,诸功能系统同化并存于同一层次的功能整体中,对于任何情况,随时皆可产生机体整体的协同作用。所谓“内外如一、玲珑透体。”(孙禄堂先生语)。所谓,内外合一中的“内”,是指机体内部机能系统(如内分泌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脏系统、内膜系统、经络系统及气血髓等),所谓“先天结构”。所谓内外合一中的“外”,是指机体的外部运动结构系统(如骨系、肌肉结构及相应的神经系统等)。所谓“合一”,是指机体上述内外两大系统,通过功能同化的演进,产生机体诸系统间的功能转换和作为整体的协同作用。那么通过拳术如何完成功能同化的演进,产生机体的“合一”效应呢?依据合理的桩架和拳架进行站桩和走架练习,是其唯一法门。站桩、走架,两者缺一不可,尤其走架练习是修为成内劲的必经之途。(详见“桩、架之作用”一文,《武魂》1998年第一期)因此,重修内而不重修外或重修外而不重修内或内、外分修舍弃走架等等做法,皆不能得内劲修为之要窍,终生难得内劲之究竟。即使偶得皮毛亦不能真正进阶。
  2、内劲的修为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有一个由低至高、由微渐著的形成过程。
  3、内劲的形成过程是有层次的。方法正确,则在各层次间可以顺利进阶,不会产生停滞突变。方法不很正确或有缺陷,习者的内劲水平将永远滞留于某一层次而难以进阶。
  4、内劲无论处在那个层次上,只要习者是以内劲的修为,作为拳学修为的核心,则习者即可在技击、认知、健身、修身、气质等五个方面上同时获得收益。
  5、内劲修为重在体悟,个人成就取决于方法、环境和天赋。

  三、内劲的功能与效用
 内劲对人体的功能与作用就是,提高和完善机体整体的适应能力。内劲的层次越高,其对提高机体适应能力的作用也就越强、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那么,由什么来构成适应能力?内劲为什么能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
 根据系统学原理,任何一个整体系统在外界作用与干扰下,所以得以存在的原因,是因为其具有适应机制,亦即负反馈稳态机制。该机制的功能结构由三大功能系统组成,其一是,信息感应与反馈功能回路。其二是,整体系统中各相同层次及不同层次的诸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功能。其三是,各子系统间的功能转换机制。任何一个整体系统皆由以上三项功能系统构成其适应机制。人的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亦是如此。而内劲对机体功能的完善,如前面所述,正是通过形成机体的内外合一,即机体系统的协同作用能力;动静合一,即机体系统的功能转换机制;超距感应,即信息反馈感应功能的形成来完成的。所以说,内劲能提高和完善机体的适应机制。
 机体适应机制的水平,表征着人体在外界环境作用下得以健康存在的能力以及承受外界环境作用强度的能力。因此内劲所维系的是:人体在外界各种因素侵扰下,仍能得以健康存在的机制或曰条件。此即内劲在人体中的功能和作用。
  由于形整层次属机体的内劲尚未产生阶段,而修道成真属机体功能达至与道合一的最高境界,此时内外如一,机体已无内外之分。故这两种情况不在下文讨论范围之内。下文对内劲的功能与作用的讨论,仅是针对内劲在明、暗、化三个层次而言。主要从三个方面讨论其功能与作用。即技击方面、认知方面、健身方面。下面分述之:
  1、技击方面。内劲(明、暗、化劲)是技击技术的基础,但不是技击技术的全部。内劲的水平反映了机体神、气、形三大系统各自的有序程度和相互间的协同作用程度。并通过机体适应能力的水平表现出来。内劲之进阶在技击修为中的功能与作用,就是通过逐渐完善机体素质,来不断提高机体本能对技击行为的顺应与同化的程度亦即适应程度。使技击行为成为机体适应机制的自然运作过程。所谓“不求胜人,而神行机园人亦莫能胜之。”从而使人体能够在不悖于且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状态下,从事技击活动与实践。因此,内劲所提高的是习者的机体素质。所谓先后天相合以变化人之气质,便是此意。
 通过内劲所开发的基本素质,主要为三项:其一是,劲力的承、发能力。即内外合一能力。其二是,内外合一之劲与手眼身法步的协同能力。即动静合一能力。其三是,对发力之机的制造、感应与把握能力。即超距感应能力。随着内劲水平的提高,这三项素质将在机体中依次渐臻完善。
 必须指出的是,上述素质的提高与完善是在技击修为的过程中完成的。即通过技击技术的修为以及大量的技击实践来逐渐形成并检验上述素质的完善程度。当上述素质未臻完善水平时,技击技术的修为与实践就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技击修为过程中所包括的站桩、走架、推手、拆招、对练及散手诸多技术环节,既是内劲形成与进阶的条件,同时也是检验内劲成果的方法。其中走架是内劲之形成与进阶的基本条件,散手是检验内劲成果的重要方法。故不能把内劲修为与技击技术及方法的修为割裂开,两者在拳术修为中存在的是一种互为条件的对立统一关系。
 另一方面,内劲的形成有一个由微渐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机体的上述三大技击素质还未臻完善,若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实战,也必须进行专项的技击技术的训练。比如,习者练出明劲时,具有了不加力而力自彰,自然发出至刚整劲的能力。亦即将技击过程中的发力行为,初步同化在机体本能的自然适应的行为中。但自然地发出刚整之力,这还终究仅是一种机体素质。就象一个实战经验很少的人,虽然手中拿着个铁锤,但未必在实战中就能战胜那些有经验的赤手空拳者。由于习者在明劲层次,其内劲的水平尚不能产生动静合一这种能力,即尚不能将内外合一之劲随意转运于周身。因此,如何在实战中运用好这种发力能力,还必须专修如何使发力与自身的手眼身法步相配合,使之协调一致。同时,还必须研究体会与彼交手时,如何认识发力之机、创造发力之机、把握发力之机的技术和经验。但是,当拳手达到暗劲层次时,机体已具有动静合一这种能力。这一能力的出现,说明由于内劲水平的提高,已使自身适应机制进一步加强,从而使习者在静止时和运动时的内劲状态同一,这就为习者的发力与手眼身法步较为自然地配合贯通,创造了更为有利的素质条件。即暗劲阶段比明劲阶段能更为自然的与技击技术训练中的手眼身法步相协调一致。亦即把技击行为同化到机体本能适应性行为中的程度,暗劲比明劲要高。因此,暗劲在技击修为中的功能和作用就比明劲要大。同样,当拳手进入到化劲阶段时,不仅内外合一能力、动静合一能力已趋于完善,而且还产生了超距感应能力,为机体能自然准确地感应和把握发力之机建立了素质条件。也就是说,在化劲阶段,由于机体的适应机制的渐臻完善,已能将技击行为的全部技术同化在拳手机体本能的、自然适应的行为过程中。这就是化劲在技击实践中能产生无形无意、感而遂通的作用机理。即随着内劲水平的提高,机体对技击行为的适应逾加自然,从而逐渐将技击技术化归于内劲的运作。练与打渐臻合一。
 须强调的是,无形是从有形中来,若不是经过有形的技击技术的修为,如形整的修为,机体就形不成内外合一,也就产生不了内劲,更谈不上无形无意的技击效果。另一方面,只有在技击的修为过程中是以内劲的修为为核心,才能使拳手的机体逐渐自然适应技击的行为过程,因此能在有益于或不悖于身心健康的条件下,进行技击的修为与实践。这是内家武术高于其他技击体系的独到之处。因此,高超的内家拳师,虽然具有巨大的爆发力和抗击打能力,但也从不以硬接硬打为能事,而是以巧妙的化解和闪避为上乘。即,要想求得在技击中对自身无丝毫损害,首先要独善其身,即使自己的能耗最小,使对方劲力打不中自己,次之才是发力打人,而最好是借力。所谓“不求胜于人,然而神行机圆人亦莫能胜之。”(《拳意述真》陈微明序)就是此意。因此,内劲在技击中的独到价值,就在于其使技击成为习者自身适应机制的自然运作过程。所谓“起钻落翻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孙禄堂先生《形意拳学》第六章)即使技击运作能不悖于自身的中和,从而使技击与养生、悟道相统一。产生打若未打而皆中的效果。
  2、认知方面。由于内劲的出现将带来机体功能和适应机制的提高和改善,这一结果必然要反馈到人的意识活动中去,从而对人的认知功能产生影响。这就是所谓的体悟。体悟是一种主动的、自身经验的、全方位的自我感知教育。其可与外在的学习和外来的被动教育相互补,有助于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素质和认知能力。内劲在认知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是,通过机体适应能力的提高,一方面使拳手直觉感知能力得以增强,另一方面,又使拳术从修为出的成果(功能)中体悟其中的道理。前者属于体道、证道,后者是认知与致用之理。因此,通过拳术开发认知功能的独到之处是:任何一门现代科学和体育活动,都不可能完成通过机体的体验经验来认识世界的任务。另一方面,静坐、站桩、导引等气功活动,由于机体缺少技击活动这种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虽也会有体道之悟,却难得致用之理。故惟通过拳术修为内劲所开发的认知能力具有体用兼备的特征,故其认知体验最为系统全面。随着内劲水平的提高,内劲在认知功能中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到化劲层次时,其将产生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因为到化劲层次,由于生物场与宇宙场的接通,使得自身的认知过程已能完全成为一种切身的直接感受,而无需什么理解过程。
 其实,即使在内劲的初级阶段——明劲的层次上,已能对拳手的认知功能产生很大影响。如:在明劲阶段拳手已初步具有了内外合一的能力,能不加力而力自彰,自然发出至刚之劲。这一能力的获得,将使拳手体悟到以下多方面的道理:如,通过式正气从,使拳手体悟到《易经》中无极生太极的道理,从而对现代系统理论中耗散结构所揭示的从无序到有序的原理,可依据自身的体悟经验产生与之相平行的(观念上的)感性认识。再有通过内外合一产生至刚整劲,可使拳手体悟到中和的道理及功用,从而对现代系统科学中的协同理论的思想产生某种程度的直觉感悟。此外,通过不加力而力自彰这一机体的整体能力,可使拳手初步体悟到空而不空之理,有助于习者感悟个体与整体、子系统与整体系统、个人、团体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以上这些仅是泛泛地针对明劲的修为而言。尚未涉及明劲的转换与运用等修为与技术的环节。至若形意拳所体认的中庸与格物之理、八卦拳所体认的《易》之奥蕴及太极拳所体认的阴阳道体等,对拳手的认知功能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真可谓是“体万物而不遗。”(孙禄堂先生语,见《拳术述闻》)因篇幅所限,本文就不一一枚举了。
 总之,内劲在认知方面所以产生作用,是因为内劲使机体的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对拳手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产生影响。随着内劲水平的提高,认知功能和认知水平也将不断提高。乃至最终悟道。
  3、健身方面。机体内劲的内在基础就是丹道功夫的进阶,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其外在基础是形整及其转换。因此,内劲在健身方面的功能与作用是,一方面由于其符合形整及其转换的运作,使机体的行为举止符合传力原理,内耗最小,使外动合于内修。另一方面,内劲的内在基础就是丹道功夫,本身就具有内修功能。所以其在健身方面的功能与作用是其他体育活动所不可比拟的。如,现代竞技体育,虽重视生物力学的合理性,却并非以内修为其基础,更无内修的技术与方法。所以偏于练外健外,疏于练内健内。而静坐、站桩、导引等气功活动,虽有内练修心之法,却无形整运作之修。因此习者在日常的行止坐卧的行为举止中,难免不合于形整,即增加内耗,又使外动难合于内修。故其健身效果必将不如内劲的修为。因此,通过拳术修为内劲是修心健体强身的最佳途径。武术所以在健身上优于其他体育活动,道理亦在于此。
 这里须强调的是,并非所有的拳术都可以健身,也并非所有健身的运动都具有拳术在健身中的功能。这里区别与等次的标准就是内劲的有无与善养。
 因为其一,有些拳术的技术方法本身就有悖于内劲的形成。其二,有些拳术并非以内劲的修为为核心,而是以搏杀为核心目的,其内劲的修为体系并不完备。使内劲拘囿于某一过渡阶段而难以进阶。如某些拳术没有拳架练习,而拳架恰是修为内劲运作机制之一——功能转换的必经之途。故此类拳术绝非上乘。其三,有些拳术虽以健身为首要目的,亦强调内劲的善养,但因其理论或技术体系上存有某些不合理缺陷,使内劲的修为亦难臻圆满。故无论在健身还是在技击上,其成效皆不显著。
 另一方面,所以说并非所有的健身运动都具有拳术在健身中的功能。关键是指这种拳术是否有利于产生内劲和善养内劲。如果某种拳术不能产生或善养内劲,则这种拳术与其他健身运动并无本质区别。内劲在健身中的作用即不同于球类、体操、舞蹈等运动,也有异于打坐、站桩、导引等气功运动。这是因为前者重外不重内、而后者重内不重外。两者皆不能使机体整体系统达至中和之妙,即内外合一。
  综上所述,无论在技击方面、认知方面,还是在健身方面,内劲的功能与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所以说内劲是武术修为的核心。也只有当内劲成为武术修为的核心时,武术这种体育运动才具有其他体育运动所不可比拟的价值。武术才可以成为人类体育活动中的至上之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