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太极拳锻炼与经络没有直接关系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005次阅读 5次回复
秘籍
2014-12-17 17:04:26
太极拳锻炼与经络没有直接关系
一.八十年代之前还没有太极拳之气循经脉的说法
    约二十世纪末开始,有些人或著书立说或在武术杂志上发表文章,说太极拳的内气就是中医所说的“经络之气”,说练太极拳意念随着拳式动作变化,就相应有内气在人体十四经脉中循行流动,随着意念关注的拳式动作不同,内气循行流动的某经某段也不一样;有的还具体精细到说做某拳式动作时,就会意识到内气从某经的某穴流到某经的某穴某穴,打一套拳自然要不断调换意念关注的不同穴位。这种练拳法还被称为是“循经合脉”。对照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中医典籍与道家典籍关于各自之“气”的论述,这种“循经合脉”等的说法不仅违反太极拳经典理论,也篡改歪曲了中医有关“经络”的理论与道家有关练“气”的理论,无论在古代和近代的太极拳经典拳谱中、古代和近代的道家典籍中、古代至现代的中医学说中都是没有依据的,在事实上也纯属子虚乌有,是经不起科学验证的,纯粹是属于胡编瞎造,是对太极拳学练的严重误导。论述于下。
    中医学中的经络是几千年前中国古人通过医疗实践等总结确认的一个人体生理现象,在《黄帝内经》中己经形成系统的理论;到了晋代,在皇甫谧编撰的《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中,穴位命名全部完成;到了金、元时,在何若愚、滑伯仁等的著作中经络学说又有了很大的完善,自古以来经络理论对中医临床实践起到了重大的指导作用。经络的实质虽然至今有关专家仍在探索研究中,一直未找到实质的解剖形态,但现代许多研究证明经络的客观存在,如《中国针灸》1981至1985年各期陆续报道了经穴的低电阻、高电位特性,经穴的冷光高于非经穴部位的特性,经穴在高频高压静电场下发光高于非经穴部位的特性,经穴针刺后用热象仪可观察到近体表经脉呈现温度高于非经脉部位的低温带特性,许多人穴位经针刺有明显的酸麻胀重热冷等感觉循经脉传导的特性等等;医疗实践证明:经络与人体生命活动的生理与病理关系十分密切。
    上世纪约八十年代气功热时期,气功界的就有某些人提出练气功中有“内气”沿人体经脉流行的说法,随之上世纪末,练太极拳“内气”随动作沿人体经脉流行的说法也开始在太极拳界中流行,究竟是谁开此说法先河的,现在谁也说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顾留馨太极拳研究》一书记载的顾留馨先生与唐豪先生的来往书信反映他们当时既尚不懂中医经络,又认为中医经络可能与太极拳有关。顾留馨先生在1982年9月第1版出版的《太极拳术》一书中指出太极拳有畅通经络的功效,但只字未提练太极拳有内气循经脉而行的说法。这种说法是完全符合中医学说的,是慎重、严谨、科学的,是正确的。因为所有的运动项目,不论是舞蹈、体操、田径、少林拳等等都是具有畅通经络功效的,太极拳也同样具有畅通经络的功效;但畅通经络与循经脉是两回事。总之,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还没有太极拳之气循经脉的说法
                              二.《陈氏太极拳图说》没有说气循经脉
    把经络内容载入武术书籍,从古今文献看,首先见于陈鑫先生1929年完稿的《太极拳图画讲义》(出版时被改为《陈氏太极拳图说》),根据该书76页经穴图的右下方所写的“经穴歌录内经注”,这些内容是抄录自讲解介绍《黄帝内经》的书籍。由于《黄帝内经》中的哲学内容是《周易》的重要补充,尽管《黄帝内经》不属于儒家所十分重视的二十四经,古代和近代的不少读书人还是都读了《黄帝内经》。然《黄帝内经》毕竟是医学专著,结果不少读书人居然也潜心于中医研习,其中有的还精通了经络学说,不仅会诊病处方,对中医经络学说的发展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如晋代的皇甫谧、唐代的孙思邈、金元时的窦汉卿、滑伯仁等;但《陈氏太极拳图说》全书76页至120页共45页篇幅的经络内容抄录中,错误竟达100余处,既有经穴名称的错误,又有经穴位置的错误,既有前和后、图与文记载不一的错误,还有对于《黄帝内经》条文脱字漏抄的错误等,这些错误大多是属于中医经络学说基础性的知识,反映陈鑫先生在《陈氏太极拳图说》完稿时对中医经络学说仍然并不熟悉。陈鑫先生抄录这些内容的目的在120页中陈述道:“打人必识穴道,不识穴道恐打伤人……故将针灸面背图、任督脉图绘之于前,以备学者观览,关紧穴熟读记之。”陈鑫先生抄录这些内容的目的并非是全面介绍中医经络,只是作个大致的介绍,并且己经说明仅为抄录,所以对抄录错误也不必厚非。
    陈鑫先生的《陈氏太极拳图说·卫气论》抄录了《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中的一段话,主要是说卫气白天循行十二正经中的阳经二十五周,夜里循行十二正经中的阴经二十五周﹙即卫气每循行一周平均为28﹒8分钟﹚,一日一夜﹙十二个时辰﹚共循行五十周等。这些内容反映卫气的日循行于阳经、夜循行于阴经其路线、速度、时间都是有其固有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和行为所转移的。然而,陈鑫先生在这段话之后却说:“打拳每一势,阳气一动一周身,至于静,一静一周身;即心之一念动,阳气即一周于身;一念静,阴气即周于一身;十二时中逐日无间,随时所在,针着人神即死,击之不死即伤。”其所说的气不仅会随着动作而循行,而且不分白天黑夜,气之循行速度显然也比《灵枢·卫气行》中所说卫气的循行速度远快得多了。因打拳每一势动作有多有少,时间有长有短,假设每一势平均10秒,那么其循行速度比《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卫气每周28﹒8分钟﹙即1728秒﹚快了近173倍。至于陈鑫先生所说的这“阳气”和“阴气”究竟是《黄帝内经》所说的什么气,陈鑫先生在书中未加明确的说明,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可以随动作而行的阴阳两气绝非《黄帝内经》所说的经络之气。
    陈鑫先生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多处所说的“气”究竟是什么呢?通读全书,可以发觉在书中有的地方,“气”明显是劲力的别称,如在《第一势》中,他写道:“打拳何尝不用气,不用气则全体何由运动?”在《二十八势》中,他写道:“先大人尝以此势将身设下,教吾弟兄二人捺住脊梁上下,尽力使气。”这是沿用了自古以来“气”的一个含义,因为自古以来“气”的一个含义就是体力,比如“气力”、“力气”等。书中还明显有“气”、“劲”、“精”等词通用的现象,这就反映陈鑫先生书中大量所说的“气”就是人的体力。陈鑫先生在该书的《着》一节中叙述了懒插衣动作过程后又写道:“手中内劲由心发起,过右乳,越中府,逾青灵穴,冲少海,经灵道,渡列缺,至中冲、少冲、少商诸穴止;足是先落仆参,过湧泉,至大敦、隐白诸穴上。”这段话显然是说劲力的传递途径,其中的中府、列缺、少商属手太阴肺经,青灵、少海、灵道、少冲属手少阴心经,中冲属手厥阴心包经,仆参属足太阳膀胱经,湧泉属足少阴肾经,大敦属足厥阴肝经,隐白属足太阴脾经;从经穴属性看这劲力当然不是“循经”,因为经脉是绝对不可以这样“循”行的。任何中医经络书籍都反映一条经脉之气要到另一条经脉,虽然可以通过交会穴,但是既交会穴是固定不是很多的,交会穴能够交通的经脉也是固定的,而以上所说的穴位大多不是交会穴;并且显然中府是不能逾青灵的、灵道是不能渡列缺的、列缺是不能至中冲的、中冲与少冲与少商也是不能直接交通的、仆参也是不能过湧泉的、湧泉也是不能至大敦与隐白的。由此可见陈鑫先生只是将上述所涉及到的经穴作为身体部位的标记而已,绝对不是说劲力“循经”。陈鑫先生在该书的《第十九势》中又写道:“何谓闪通背?以中气由心下降,近脐到丹田,复由丹田与任脉逆行而上,越脐,越上腕﹙应为“上脘”﹚、华盖、天突、廉泉至承浆下嘴唇,督脉接住逆行水沟人中、素寥鼻准,越神庭、上星、颅会﹙应为“囱会”﹚、前顶以至百会下降,越后顶、强门﹙应为“强间”﹚、脑户、风府、哑门、大椎、身柱、神道、灵台、至阳、筋绪﹙应为“筋缩”﹚、脊中、悬枢、命门、阳关、腰俞以至长强皆脊臂(应为“脊膂”)俞也,再至会阴极矣是前任脉后督脉下面两脉起端处,中气由百会下通于长强、会阴,是谓通背。”这段话中的“中气”从传递方向看与中医的任脉和督脉理论是不符合的,因为中医的督脉是由下而上行的,并且承浆与水沟是不交通的,而且中医所谓奇经的任脉和督脉是不发生交流的,如果这两脉发生了交流,其作为奇经的生理功能就被破坏了。而这种线路与道家的“小周天”路线也不符合,因为道家的“小周天”是不经过水沟、素寥、鼻准、神庭、上星、囱会、前顶、百会、后顶、强间、脑户等穴的,所以这被陈鑫先生称为“中气”的劲力也不是“循经”,上述所涉及到的经穴也是作为身体部位的标记而已。其实,陈鑫先生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始终没有 “气”随动作沿十四经脉循行的说法。
二.道家内丹功与经络没有直接关系
    很多太极拳家说太极拳就是气功,确实,太极拳具有气功锻炼的某些功效,有的太极拳家也将太极拳与气功兼练,但两相对照,太极拳与气功毕竟是两回事。正宗的佛家气功是没有“气”和“丹田”概念的,讲究“气”和“丹田”的是道家气功,道家气功就是内丹功。那么,道家内丹功与经络有直接关系吗?
    从东汉顺帝时期﹙公元126~144年﹚张陵创立“五斗米道”早期道教组织算起,中国道教有近两千年历史。根据陈兵先生在其著作中介绍,佛教虽于两汉之际开始从印度传入中国汉地,但有气功内容的佛教定学是于后汉末传入中国的,其历史约达一千多年。而被认为迄今已知最早记载人体经脉循行的《十一脉灸经》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医经络理论形成后这漫长的历史中,既有不少几乎毕一生精力兼练道家内丹功又精通经络学说的中医大家,又有不少几乎毕一生精力兼精通经络学说的道家内丹功大家,还有不少几乎毕一生精力兼精通经络学说的佛家高僧和儒家大学者,这在很多文献中都有反映,但中国近代之前约二千年来所有道、佛、儒等各家有关练功的文献中均无练功之气循行于十二经脉的说法,现代所有有关气功的书刊中也没有出现引用古代和近代文献作为这种说法依据的叙述,即约二千年左右道、佛、儒等各家在练功实践中均未发现练功中有气在十二经脉中流行的现象。
    道家内丹功初步成功后体内会发生一种温热流感觉被称为的“气”﹙现代气功界称其为“内气”﹚循腹背正中线﹙由背后向上继由头、胸腹向下﹚在体内流行的现象,被称为“打通小周天” 或“打通任督脉”;这一道家所谓的“任督脉”,据陈兵先生的《道教气功百问》介绍,还有“曹溪路”、“河车路”、“中黄直透”等别名。对于这条“气”所流行的路线,宋代著名道教人物张伯端《八脉经》只是笼统地说:“任脉在脐前,督脉在脐后”,元代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卷五则有略详细的叙述,指出“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腧,并于脊里,上至风府……”,文中任脉之说与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的《素问·骨空论》、扁鹊的《难经·二十八难》关于任脉的说法相一致,督脉之说则与《素问·骨空论》关于督脉的说法不同,但与《难经·二十八难》关于督脉的说法相一致;文中的 “脊里”究竟指何部位,《难经·二十八难》与《周易参同契发挥》则均未说清楚。清初内丹界颇负盛名的“伍柳派”中的柳华阳在《金仙证论》中则说:“旧说谓督脉在脊骨外,而任脉止于上下唇,此二说皆俗医之妄指,岂知仙家说任督,实亲自在脉中所行过以为证验。”柳华阳在《金仙证论》中所绘之“任督图”,督脉在脊骨之前,任脉从头上泥丸宫下穿过咽喉直贯下丹田后与督脉相接;《金仙证论》指出中医针灸文献所记述的“任督脉”是凡人俗子的医家用于针灸治疗等的后天气血流行的通道,而道家所说的“任督脉”则是内丹功中先天真气流行的通道,两条通道并不一致。从道家内丹功练功体验与中医临床实践相对照而言,道家和中医所说的“任督脉”虽名称相同,均依据《内经》和《难经》,其实各有所指,并非一回事。尤其是督脉,中医针灸临床中的督脉体后的腧穴均位于脊柱后方髓管硬膜之后的脊椎棘突之中,督脉体前的腧穴有位于额上,鼻尖、上唇的,而道家内丹功练功体验中的“督脉”,在人体中如柳华阳所说是在脊柱骨之前,两者从前往后隔了脊柱骨和髓管,并且道家的督脉不经过额、鼻和上唇;中医的任脉与道家的任脉也有差别,中医任脉的最后一个腧穴在下唇下面,而道家内丹功练功体验中的“任脉”则不经过唇下等。虽然有不少太极拳先辈指出“打通小周天”也是太极拳锻炼的一个重要的应当要完成的内容,如郑曼青先生在《郑子太极十三篇》中有明确介绍,但由上述可知这小周天的任督脉显然与中医奇经八脉的任督脉也并非是同一条通路;此外,中医认为属于奇经的任脉与督脉由于奇经生理功能所决定是不发生相互循行的,即使发生循行的首尾相接的十二正经,其脉内外的“气”是称为“营气”和“卫气”的生理之气,按现代医学说这“营气”主要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等,这“卫气”主要是热量、免疫激素等等,十二正经的循行也是凡活人都具有的现象,而道家内丹功的“气”是现在实质尚没有完全清楚和明确的物质,是必须通过练道家功相当时间、一定水平才会发生和具有的。因此,道家内丹功所谓的“气”与中医的经络之“气”根本就是两回事,或者说道家内丹功所谓的“气”与中医的经络也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三.太极拳与经络没有直接关系
    从上世纪末开始,有些太极拳书籍所说的练太极拳有气随动作在十二经脉或十四经脉中流行的说法,不仅在1949年近代之前任何道家内丹功与武术文献中均没有依据,在古代所有太极拳拳谱中均没有依据,在近代有关太极拳的所有著作中也是均没有依据的。近代到了1943年田兆麟先生弟子陈炎林先生出版了《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一书,在书中专门对杨氏所传授的太极拳之“运气”所作的详细的介绍中,也没有太极拳与经络有什么关系的说法。这种说法练太极拳有气随动作在十二经脉中流行的说法在从古至今的经络研究中也是没有依据的。因为《黄帝内经》等古代经典医籍明确指出人体经络之气有其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路径、时间、速度等循行规律。《黄帝内经》等古代中医典籍明确指出循经络流行之气有行于脉中的营气和行于脉外的卫气,如《灵枢·营卫生会》说:“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灵枢·卫气》说:“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金元时代的医学家们通过临床实践,依据《灵枢·营气》,对经络之气的循行作了某些修进和明确的认定,并为后世历代医家所肯定,认为经络之气的运行,每一个时辰﹙即现代的二小时﹚流经一经,每日寅时﹙3至5时﹚从肺经开始,按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经的顺序流行,至丑时﹙1至3时﹚到肝经,寅时又到肺经,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息如环无端,即经络之气循行十二经一周为十二个时辰﹙即24小时﹚,按此计算,其流行速度最快每小时也不会超过1米;《灵枢·卫气行》记载了卫气日夜有沿全身经脉于脉外循行五十周的情况,行走路径虽与脉中的营气不同,但也有固定不变的规律,即日行阳经,夜行阴经,都是数经并行,其最快速度每分钟也不会超过1米。必须明白,这种所谓“循行”,与一般概念的“循行”是不同的。如果将十二正经比喻为长江,这“气”绝对不等于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船,而是长江的流水;就是说,长江的流水是循行于长江的,但从源头至入海的长江之中始终是存在着长江流水的;按照“纳子法”的理论,这种所谓的“循行”是反映了十二正经每一经脉的经气具有每一天某一个时辰最旺盛的时间规律,所谓的“循行”是说这“旺盛”的依次“循行”,不是说气“循行”到了某经,其它经脉就都没有气了,这种所谓的“循经”理论是一种由外探测内的理论上的时间医学概念。比如说服用了中药,某中药入了肾经,并不是实际上的这中药到了肾经,而是临床上起到了治疗中医所谓的肾经病证效果,是一种理论上的推理。而且,十二正经的“循经”是自古以来谁也没有自我感觉的,这与针灸治疗的针感是不一样的。
    针刺疗法有循经传导针刺感觉的现象。金元时针灸经典歌赋《标幽赋》中所说的“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中的“气”,指的就是这种针刺疗法激发出的循经传导的感觉。不过,这种所谓的“气”的实质是针刺效果,与十二正经的“循经”之“气”又是两回事。现代各针灸实验研究称其为“循经感传”。现代各针灸实验研究均报导“循经感传”的传导速度是很缓慢的,并且循行路线固定、感觉呈宽度固定的带状,如《中国针灸》1982年1期10—11页四川省中医研究所针灸科李伯宁《对203名莫桑比克人循经感传现象的调查》一文报导:
    “循经感传现象的特征
    在203名莫桑比克人中,所观察到的循经感传现象有如下特征:
    ⒈当刺激井穴或原穴时,所产生的特殊感传途径与中国古医籍所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一致或基本一致;
    ⒉上述的特殊传导感一般呈带状,其宽度约1﹒5—3厘米;
    ⒊循经感传速度大多数在每秒10厘米以内;
    ⒋部分病者在感传达病所时,很快出现局部症状减轻的现象,这与《灵枢》“气至而有效”之说完全吻合;
    ⒌感传出现率与性别、年龄无明显关系。”
    现代气功所说的气在人体中流行的说法和现代一些太极拳书籍中气随动作在经脉中流行的说法,其路径、速度、宽度等则完全不符合古典医籍记载的和现代经络研究总结的循经感传现象之气的流行情况。
    如上所述,根据《内经》记载,经络之气中的脉内营气依次在阴阳十二经固定路线中昼夜循行一周,其速度不会超过每小时1米,经络之气中的脉外卫气也固定地数经并行,昼夜循行五十周,白天只循行于阳经,其速度每分钟不会超过1米;拳术中活动范围以手为最大,而太极拳动作无论怎么慢,也不至于慢到每分钟手才移动1米或每秒移动10厘米,这样的对比,清楚地无可辩驳地反映了气功中的气和太极拳中的气都既不是中医学所说的经络之气,也不是经针刺发生的“循经感传”。
    中医学所说的十二经脉、经别、奇经八脉和十五络穴等与人生命活动中的生理、病理都有密切的关系,但这并不等于人的所有生理活动,比如气功锻炼中的气行现象与其有直接的关系,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等也指出人体中的气并非仅仅只是经络之气,气也并非只在经脉中流行;近代一些太极拳专著,尤其是杨澄甫先生的著作更明确反映打太极拳时人体内的气并不是循经脉流行的,如《太极拳使用法·王宗岳原序解明》说“平时用功,练十三势用心使气缓缓流行于骨外肉内之间”,又说“意气即骨外肉内流动物也”,所以,太极拳与中医十二经络、奇经八脉并无直接的关系,太极拳经典中所说的气也绝对不是经络之气。当然打太极拳必定能旺盛经络之气,然经络之气的流行与自我感觉变化是两回事,现代大量经络研究显示,即使是针刺激发的循经感传许多人还是隐性的,也就是说自己是没有感觉的。经络之气的“循行”只要是活人就是都存在的,而经络之气是否旺盛主要还是从精神、活动、睡眠、饮食、排泄等是否良好、肢体是否充满活力等等方面去衡量。如果精神、活动、睡眠、饮食、排泄等良好,就反映经络之气是旺盛的,没有必要去追求“经络之气”的“气感”。而经络之气旺盛也并不是只有练道家内功和太极拳才会具有,所有与健身有关的动的与静的行为都是有这种效果的。
    太极拳的任何动作都不是局部的动作,太极拳的任何动作都是主宰于腰,根于脚的全身整体的运动,即每一个动作全身各处都有反应,每一动都是全身之动,也即拳经所说之“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由脚而腿,由腿而身,如练一气”的,这些论说反映了太极拳存在着太极全息律;就是说,太极拳的任何一个动作对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中的任何一条经脉都有相同的调整作用。现代某些人把太极拳的某一动作与十二经中某一段中的子虚乌有的“气行感觉”作了机械的搭配,实质上是否定了太极拳具有太极全息规律的健身功能,是将借肢体局部活动具有相对应局部体疗作用的“现代运动疗法”理论套用于对太极拳的研究,相当于是用西医观点解释中医针灸疗法,结果将“上病下治”、“左病右治”、“前病后治”、“近病远治”全都给否定了;如果打拳时动手仅与手的生理有关,动脚仅与脚的生理有关,那么,这种所谓的“太极拳”就必定是模仿太极拳外形之体操无疑的。
                    四、现代形形色色有关太极拳与经络的错误说法应该加以清除
    现代一些气功书籍说人体的内气可以用“意念”引领循十二经脉流行,现代一些太极拳书籍也说可以用“意识”使内气随动作流经十二经脉中的腧穴,甚至可以使内气在各经脉之间交通穿行,称之为“循经合脉”等。这些说法在近代之前的道家和中医等文献中都是没有根据的,因为这些“意念”和“意识”对道家内丹学来说都是属于后天的“识神”,是在练功中必须要止息的对象,不然,不但会干扰气在人体内的流行,还容易走火入魔发生偏差;此外,现代经络研究的各种报导也指出人的自我暗示对于经脉针感之气的出现是并无效果的。如《中国针灸》1981年1期24页福建省中医研究所针麻原理研究组、福建省立医院针灸科、福建省泉州市人民医院针灸科《暗示在循经感传形成中的作用观察》一文指出:“在循经感传形成过程中,暗示没有重要作用,循经感传有其固有的生理学基础。在一般针刺治疗发现对感传显著者暗示并不能引起感传。”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所说的“意念引领”等都是属于暗示类的意识;在肌肤有针刺手法外部刺激条件下的自我暗示尚且不能引起感传,在练拳中肌肤毫无外部刺激条件下的自我暗示难道不是更不可能了吗?所以,这种宣扬边打太极拳边凭自我暗示想象有气随动作流经经脉中腧穴的说法是既没有古代文献可作为依据,又没有现代科学原理和测试可以作根据的。
    现代经络研究己经肯定针刺引起循经感传这一现象中的自我感觉是血管与外周神经的反应所引起的,打拳时有的人的手有热或胀的感觉,有的人称其为“得气”、“有了气感”,其直接原因主要也不外是肌纤维拉伸与血管舒张等引起外周神经的反应;有的人在打太极拳过程中刻意追求这种感觉,竭力随动作变换不断想象肢体不同腧穴处出现要追求的感觉,这样做,必定使大脑皮层的思维十分紧张﹙即道家所谓的动了“识神” 或称为用了“杂念妄想”﹚,完全违反了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所说的“神内敛”、“后天返还先天”、“太极者无极而生”等法则,即使真的有了这样预期的感觉,对照现代中医针灸实验和古代内丹功理论,这种感觉不是神经过敏就是妄念,是容易发生偏差的。这样练太极拳而结果发生了难以治愈的严重偏差在《太极》杂志上已经有所报导,可见这种练拳法对于健身是有弊无利的。
    现代太极拳界还有人提出这样的说法,说练某套自编的太极拳,整个过程刚好使十二条正经和八条奇经共20条经脉的气血流注两遍而注于丹田。这种说法是根本不符合中医经络学说的。且不论其气血流注的对应时间、速度根本不符合自古以来的中医典籍,仅就其气血流注的路径也是没有任何根据的。自古以来的中医经络学说明确说明人体中担负气血运行的是十二经脉,《内经·灵枢·卫气》指出十二经脉运行气血是“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就是说十二经脉气血的运行是没有始点、没有终点的,怎么会来一个“气注丹田”?《难经·二十八难》指出奇经八脉是“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滑伯仁《难经本义》载虞庶《难经注》指出奇经八脉是“无表里配合,别道奇行”,这就是说人体中的十二经脉就象是自然界川流循行的江河,而奇经八脉就象是湖泊,气血就象是水流,十二经脉中的气血盛时就溢入于奇经储蓄下来,十二经脉中的气血不足时奇经中的气血就去补充,就是说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是相互交会沟通的,其中的任脉与十二经脉中的阴经都有关,被称为“阴脉之海”;督脉与十二经脉中的阳经都有关,被称为“阳脉之海”;冲脉与十二经脉都有关,被称为“十二经脉之海”和“血海”;带脉对诸经都有总束作用;阴维脉和阳维脉各对阴经和阳经有维系作用;而阴跷脉和阳跷脉又主持十二经脉气血运行、有保持身体矫健动静的作用;中医自古以来的所有经络腧穴理论也反映所有的经脉包括任督两脉既都不经过位于腹中的丹田,也与丹田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就清楚说明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两脉相互是不流通的,而且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并没有相互串连进入循行的关系,经脉循行与丹田是没有关系的。所以,这种打太极拳使气血在串连起来的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循行最后注入丹田之说纯属信口雌黄的杜撰。
    现代太极拳界还有练拳意想某穴位,人的某一肢体会不由自主地自动起来或人的某肢体会动弹不得的说法,这种说法在近代太极拳著作中是没有先例的,在几千年的中医经络学说中也是找不到根据的,在古今无数的中医针灸临床医案中也不存在这种奇怪的针灸效果。在现代实际生活中,除非患上了医学上还没有发现的神经过敏或神经障碍症,正常人是不可能发生这种情况的,当然,人经过一定的训练,也可以建立这种意想某穴位使某肢体似乎能够自动起来的条件反射,但这种凭意想引起动作的练拳法使人的精神根本不可能放松入静,违背了“神内敛”、“虚灵”这一太极拳锻炼首要的法则,与王宗岳的太极拳经典拳谱和近代太极拳家练拳论说是完全相违背的。显然这种练拳法不可能会有太极拳的健身效果,也不可能使太极拳武术功夫达到中乘和会有实际应用价值的。
    综上所述,中医学认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其腧穴与人的生命活动有密切关系,当某经某穴发生病变也必定会影响其所经过和所在部位肢体的正常运动,经络生理与所有人体行为都有关系,无论是田径运动、舞蹈、体操、所有武术都有关系,与太极拳当然也有关系,但都是整体性的关系,都没有直接的关系。中医所谓的某经络发生病变表现为哪些症状,《内经》中有详细的说明,根据《内经》等历代中医典藉,十二经脉、任督脉等与肢体运动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将太极拳的某动作说成对应地有气流过某经某段某穴,还有意想某穴位则人的某一肢体会自动起来或会动弹不得的这种说法在所有古代和近代的文献中都是找不到佐证依据的,也经不起现代科学的理论探讨和实验检测的,纯粹是臆想导致的和盲目地人云亦云的牵强附会,是现代太极拳理论中的误导,这种误导对太极拳的健身和武术锻炼有弊无利,应该给于认真地澄清。

锥弁

2015-1-23 11:26:58

今天怎么了,什么人都出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顶顶更健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人气很旺!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貌嗓失

2015-1-30 15:51:50

无图无真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倪熙柔

2015-3-4 17:15:14

楼主练了葵花宝典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5

锥弁

2015-1-23 11:26:58

今天怎么了,什么人都出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顶顶更健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人气很旺!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貌嗓失

2015-1-30 15:51:50

无图无真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倪熙柔

2015-3-4 17:15:14

楼主练了葵花宝典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