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论太极拳"十八在诀"的技术内涵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5815次阅读 0次回复
一、“十八在诀”总论
  在历代太极宗师的拳论中,都对“十三势”有着重要的论述。所谓“十三势”,是指太极拳十三种基本技法的名称,即:掤、 履、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太极拳就是由这“十三势”中的单式组合构成,在各个单式周而复始的演练过程中,形成长江之水滔滔不绝、 绵延不断之势,故而太极拳又被称为“长拳”、“绵拳”(“绵拳”是绵软之意,不是“绵延不断”之意)或“十三势”(也有人认为早期叫“十三势”,后来改称 “太极拳”,尚无定论)。这短短十八句话、七十二字,精辟、准确地阐明了太极拳的劲力、劲点、劲法等动作要领,对于准确把握太极拳的技术内涵大有裨益。
  既然“十三势”在太极拳中如此重要,那么这“十三势”又如何做?有何功用?劲点在何处?劲法如何运用?要点何在?对于这些,历代太极拳家多用“诀”来说明,比如“十三字行功诀”“十三字用功诀”“十八在诀”等,都是前辈们从不同角度对“十三势”含意或功用的“点化”。
  “十八在诀”,因其十八句话中各有一个“在”字而得名。这里的“在”字,意指“在于”“要点何在”。其内容除了包括“十三势”的名称和要点解释外,还多了“中、滞、通、虚、实”五种整体技法及其解释。
   就技法而言,太极拳的技术内容也不限于“十三势”,这十三个字只是对太极拳丰富技术内容所做的高度提炼、概括和浓缩(当然也有古人附会“八卦”、“五行 ”和数之意)。其核心技法是四个字:掤、履、挤、按,也叫“四手”或“四正手”,也就是揽雀尾所包含的几个动作。探、例、肘、靠四种技法称为“四隅手”, 与掤、履、挤、按合起来叫“八法”。在推手中,两个人通过手臂的听劲和应变,“八法”相互配合使用。“八法”之外,“十三势”还强调在行拳中应注意步法、 手法、眼法在五个方位的变化― “进、退、顾、盼、定”。本文将其称为“合四方”,意思是指:人体重心在运动过程中要始终处在一个得机得势的处于复合方位的定位点上。此外,还有“中、 滞、通、虚、实”五个方面综合性的技术要领,要求通过协调周身来达到随机应变、立于不败之地之目的。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合起来,就构成了“十八在诀”的基 本内容,即:
   掤在两臂,履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
   採在十指,挒在两肱,肘在屈使,靠在肩胸;
   进在云手,退在转肚,顾在三前,盼在七星;
   定在有隙,中在得横,滞在双重,通在单轻:
   虚在当守,实在必冲。
  二、“十八在诀”的技术内涵
  1.掤在两臂
  “掤”字的含义即是掤架、挡阻、防御对方的进攻,动作主要向前,方向为正。它的劲点,也就是接触点,在手腕到肘之间,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延至手指到上臂,就是整个手臂,因此说“掤在两臂”。主要拳式如起势、左右掤等。
   “掤”的劲法特点是“圆撑”,即“掤要圆撑”。“圆撑”这两个字,特色是圆,就是说,光“撑”不够,还要“圆撑”。圆形受力大,抗压能力强,如此方能“ 劲足”。“圆撑”主要体现在腕要圆、肘要圆、肩要圆,依此类推,周身都要圆。掤的时候,肘、肩骨节要撑开,腕、掌骨节也要撑开。这也就是“十三字行功诀” 中所讲的,“掤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掤”在所有劲法中为第一劲法,而且暗含在所有劲法中,无处不在。对方出手时你要掤接,不掤就要挨打;振 化中要有掤,无掤则软,就要被动。掤劲可大可小,要相机而变。在推手中掤劲以不丢不顶、粘连豁随为好。在练习拳架时,掤劲也要时时留意、处处暗含。比如做 “单鞭下势”“退步跨虎”的动作,两臂的抽回、分离、圆转,均要“带”着、“引”着来力松转。这个“带”字和“引”字,就含有“掤”劲。至于掤劲的轻重缓 急,则全凭对对方来力大小快慢的感觉而相应变化,要着意于“松柔中寓沉刚”,就像江河湖海之水的力量“澎”着大船一样,水质是柔活的,而力量却是深厚的。
  2.履在掌中
  “履”字的含义是顺着来势、来力而抹带、引化,动作主要由前向后,方向亦为正。至于劲点,前手在尺骨下近掌腕部,后手在掌心或掌背。特殊情况下,前手劲点也可在腕肘之间,即:可用两手勃住对方的手、肘部,也可用前手前臂将住对方的肘部,同时用前手手腕封住对方另一手。
  履的劲法特点是“轻随”,即“履要轻随”。“随”是顺的意思,“轻”是砧活,不用大力、拙力的意思,“轻随”就是顺着对方来势向后回引,因势利导,使对方的力得不到实点而落空。
   履的劲法还要求做到“动短意长”。这就是说,回持动作不要大、长,而要小、短,但心意要长。这是因为,你报住对方时,对方很有可能回撤,你这时就要“履 中寓挤,随报即挤”。挤的方向与履相反,所以撅要“动短”。拳诀有云:“履挤二法趁机使”“搭手抨开履掌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至于“意长”,是指当自 己得势、对方未能挤靠到自己时,就可放长履势将对方履倒。因此,在练习拳架中“履”的动作时,既要有放长的动意,又要有迅速回挤的机势。不温不火、得机得 势、严谨自然,方为报势。
  3.挤在手背
  “挤”字有拥推、排挤、合力向前的意思,劲点在前臂外侧,劲法要横,即“挤要横封”。
   这几句话的含义是,当我报对方,对方劲力回撤时,我右手臂外旋微横,劲点在右手肘腕之间向前,左手附后助力,以直接反弹劲前挤,有合力向前拥推之意;当 我报对方、对方以肘靠对应时,我右手肘至掌背迅速外开,先以横劲化开对方靠势,有排挤之意,使其靠势落空,则迅即向前挤出。因此,“挤”主要有两挤:一是 “报挤相连”,直接反弹;二是“横化直挤”。“横”“横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用手臂逼住对方的两肩头和胸部,其劲势像一条横杠封锁在对方胸前,使对方不 得化解而为我所制。此外,还有“撅挤二法趁机使”的要诀,是说“掤挤相连使用”的技法。总之,挤法很多,篇幅所限,此处就不一一而论了。需要注意的是,“ 挤”的动作手臂略斜,而“掤”的动作手臂要平。在打拳时,这两个动作不要做成一样。
  4 .按在腰攻
  “按”字的含义是将对方的来力向下挫、截,然后再是向前推。严格说,“推”是“按”的延续,“按推相连”。因为推前先按,所以说的时候只说按不说推。
   “按”的劲法特点是“腰攻”,即“按在腰攻”。意思是说按推的时候不要只用局部的动作,不要只用掌力去推,要用整体的动作劲力去完成。要用腰劲、肘劲、 掌劲同时的收与放来完成,笔者将其称为“腰看着肘,肘看着手;腰顶着肘,肘顶着手”,意指要用相互关联的整劲去完成动作。
  以揽雀尾动作为例: 由挤式接按式先后坐,在后坐的时候就要收尾间,命门向后拱顶,两掌采住对方的手臂下按,形成一个“自我上下”的合劲使对方来力下栽,这时就形成了一个“腰 攻”的动作;随按即推,此时身形展开,腰要顶撑开,腰顶肘、肘顶手,像炮膛一样形成一个开劲,这个过程就叫“腰攻”, 也叫“腰顶”(注:这个“顶”不是腰向后凸出顶,这样做则力泄,而是以腰为支撑点向前顶撑开。这就像千斤顶一样,以地面为支撑点向上顶撑起,但地面却不向 下凹进去)。
  “腰攻”是对按势的一个具体要求,其实它在太极拳中也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原则。杨澄甫传太极拳老谱中就写道:“身形腰顶岂可无,缺 一何必费功夫;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身形腰顶皆可以,粘勃连随意 气均。”…… 这里提到的“腰顶”,就是指“腰攻”。总之,“腰为一身之主宰”。“腰”的这个重要意义,是首先要搞明白的。
  5.採在十指
  "採”字的含义是摘,有摘取的意思。动作有些像摘柳枝花茎,手指要掐实后猛一折,枝茎就断了。掐不实、动作慢就不易折断。因此,“採”的劲法特点是“实”,即“深要实”,主“短”“实”劲,速度要快、劲点要实。
   “採在十指”强调,如我双手采住对方手臂时,十个手指都要起作用,它的动作像抓,十个手指头肚儿要里扣,手心要空,力要人肉;主要用手指、手腕与肘联动 的动作来完成。比如,“履”中就含“採”,手挥琵琶、海底针、十字手等也是。又比如做“转身左蹬脚”接“左搂膝拗步”时,右手在体侧后上,先要五指下沉再 屈肘前推,五指下沉的做法是右手小指一侧向尺骨手腕部合,右肘臂随之下沉,这一手也叫“採”,只是这个动作和做法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掉。
  6 .挒在两肱
   “挒”字是太极拳的专用字,《汉语大字典》有“挒,捺也”“挒,探也”“挒,挨也”等意。但根据太极拳的技术含义和劲法,“例”字的含义应当指例开、撕 开、分开,劲力方向是斜方向。“肱”是指胳膊从肩到肘的部分,也泛指手臂,“两肱”就是自己的两条胳膊要同时起作用向对方攻击。“挒”的劲法特点是“惊 ”,即“挒要惊”,就是要快、脆、突然,要震惊对方。
  挒劲有正挒(顺挒)、反挒、圆转挒等。比如,“右野马分鬃”,右手向前向外向右为正例,那么右手由前向里向左为反例;第一、第三个“玉女穿梭”中就有反挒;“退步跨虎”就是双手圆转例;“抱虎归山”动作由“十字手”左肘臂向外开也为例,掤劲的延伸也为例。
  7 .肘在屈使,靠在肩胸
  “肘在屈使”是指在用肘法的时候胳膊要屈起来用,以发挥肘尖的作用;“靠在肩胸”是指用自己的肩头和胸部去冲击对方。肘法突出一个“冲”字,即“肘要冲”;靠法突出一个“崩”字,叫“靠要崩”。两种劲法都含有突然、短促、迅猛的特点。
   “肘”和“靠”都是太极拳在近距离应敌时使用的方法。拳诀中多次讲道:“肘靠攻在脚跟前”“贴身靠近横肘上”“逞势近取贴身肘,肩胯膝打靠为先”等等。 比如对方搏我,我进步靠;又比如提手上式的第二式,重心在左腿、体左转,右手随之落抄于左手下,此时右臂为引,使对方前仆,而此时我右腿横出插档,先胯后 肩横靠,右肘紧跟着外冲横打对方软肋。要注意的是,对方贴近自己时再用“靠”,不要用肩头追着别人去靠,这样非但靠不着别人,反而将自己的根失去而不靠自 倒。
  以上“掤、履、挤、按、採、挒、肘、靠”八种劲法称为“八法”,是太极拳“十三势”的主要技法,其中又以“掤、履、挤、按”为核心。这“ 八法”之间互寓、互通、互化、互用,构成太极拳的基本技术内容,因而最为重要,也最难练精纯。正如王宗岳的《打手歌》所云:“掤将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 难进。任他巨力打来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勃随不丢顶(顶头悬)。”
  8.进在云手,退在转肱
  这两句既讲进退手 法,也讲进退步法。“进”是前进之意,“云手”是指手或手臂的技术动作,因此“进在云手”是指向前进攻对方时手或手臂进击的技术动作。在套路中“云手”是 其典型动作,但用的是横向移步法。手法上主要是以双臂的掤、按、探,由下向上、向前做连环缠绕动作,起到封拦进追对方之功效。拳诀说“云手三进臂上攻”, 就是此意。
  “退”就是后退,“转肪”是指手或手臂的技术动作,“退在转肪”是说不要消极后退,而是在积极防守中后退,脚退手进,下退上攻,边 退边攻。如“倒撵猴”动作,就是两手臂由前向下、向后、向上、再向前做左右连环圆转,在退步中封拦打化对方的进攻。拳诀说“退行三把倒转肪”,就是此意。
   在进退中还要注意腿法。《太极字字解》有云:“转、换、进、退于己身,人步也。”就是说进退转换是步法,进步怎样进,退步怎样退,脚下横挪斜进都有要 求。主要强调在进退的转换中要注意自身的协调性。提示一点:在进中有探踢,在退中有顶挂,太极拳行功架中都有这些技术含义存在,所以说步法实际上也是整体 技法。
  9.顾在三前,盼在七星
  这两句讲全局,重在眼法。“顾”和“盼”都有看和关顾的意思。“三前”是指手前、足前、眼前这上、 中、下三路;“七星”是指头、肩、肘、手、胯、膝、足。拳诀上说:“遇敌上前迫进打,顾住三前盼七星”“遇机得势进退走,三前七星顾盼间”。明确指出了在 两人对峙或对练的时候,要注意对方的眼、手、脚,也就是上、中、下三路的整体动态和头、肩、肘、手、胯、膝、脚的具体变化,总之强调的是一种整体关系。
   《太极字字解》云:“顾、盼、前、后于己目也,人手也,即瞻前吵后,左顾右盼也。此八字,关乎神矣。”“此八字”是说“进退转换”和“左顾右盼”八个 字;“关乎神”是说“进退转换”和“左顾右盼”这八个字主“神”。“神”是什么?就是“精神”。“精神”通过什么来反映?通过“眼是",就是“眼法”。眼 法干什么?就“顾盼左右与前后”。人们常说“眼为心之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是指精神的高度灵敏。两人对峙,都要抖起精神来注意对方的变化和自己怎样 应变,这种神态就叫“顾盼”。有人问:为什么叫“左顾右盼”?笔者认为叫“左盼右顾”也可以,这只是文字的对仗,没有别的特别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顾盼不仅针对对方,还包括对自己的顾盼,要将自己与对方的劲势融在一起,达到“身知”,这样才能知己知彼、随机应变、相机而胜。
    10.定在有隙,中在得横
  对“定在有隙,中在得横”的技术解释,太极拳家吴孟侠在《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中说,定是找好对方的“空子”再进击,即“有隙”;“中是击中,要想 将对方击中,必须得到对方的横”。这里“得横”的概念,指“得”对方的“横”,即找到对方的横向位置,其稳定性差,便于发劲。
  太 极前辈对“定在有隙,中在得横”的解释,使笔者颇受启发。笔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体悟到:在与对方交手时不仅要找对方的“空隙”,“得其横”而击之,同时也 要在运动过程中不被对方找到空子,保持自身在灵活运动中求得重心稳定而不为人所制。也就是说,“定在有隙,中在得横”这两句主要讲的是身法劲法。“定”, 指稳定性;隙”指有间隙、有空隙、有余地、有“活气儿”;“中”是中间、中心,这里指居中、中正的意思,指人体尾闾垂直向下的延长线投射在两胯、两膝、两 足之间形成的三对“横”截面上的合理位置,或者说是重心通过胯、膝、足落于地面的合理位置,有求重心平衡、姿势得劲的意思。“横”是横向,与“中”对应, 与“中心点”的垂直方向对应。
  因此,这两句诀可以这样理解:“定在有隙”是说在动作中要取得姿势的稳定性,就要在自身的灵活性中去找,做到身体的各部位都松活,特别是肩肘腕胯膝踝几个关节的骨与骨之间不能自闭自锁;“中在得横”是说人体重心在运动过程中要始终处在一个得机得势的“ 复合方位”的定位点上,要求动态中的技术着力点与身法的中正、姿势的平衡、劲力的整合等要素,要处处“合四方”。这里的“合”字,是拢合、聚集、整合的意 思。在前面我们已提到“合四方”的概念,是说人体的中心点在运动中落在“横裆”范围内的某个位置上才算“得劲”。而这里“横裆”是指两胯要横向拉开。“定 在有隙,中在得横”这两句主要是讲身法,“定”和“中”是指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是讲在拳架运动或与敌交手状态中如何保持身法和劲法的灵活性及稳定性。 下面我们通过步型来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在练习太极拳架或推手中,无论是前进或后退、守或攻,基本腿法主要是弓步或虚步。无论什 么步型都要体现出“定”和“中”的要求,以最佳状态保持自己身法劲法的灵活性、稳定性,没有散点或死点。比如弓步或虚步中的“分虚实”,就不能简单地理解 为一腿实而另一腿虚就算是“虚实”分清了,还要做出符合“虚中寓实、实中有虚”的动作要领。
  以“提手上式”右虚步定势为例,重心 在左腿,左腿就为实,右腿前脚跟着地为虚,在基本姿势上这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如果左腿的大腿骨与胯骨坐得太“实”而锁住了自己,则使自己僵了、没有活 气儿了,“有隙”也就无从谈起。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尾闾坐得太靠后,使自身重心没有落在两胯前后横向位置的某个合理位置点上,没有“得横”,这样就造成 右脚跟落地不实,脚跟落地不实就是浮劲,浮劲是没有根的,没有了根,伸出去的右虚腿其筋骨肉一定不松,这样右腿就是僵劲,这种“虚步”形同虚设,“形似神 不似”。进一步讲,既然下盘失去了“定”和“中”的功能,就托不住上手的接应力,这样上下劲势不能合就做不到“合四方”,因为它违背了劲与势相统一的“复 合方位”法则。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左腿坐实,控制右腿完成起落前伸、脚跟着地后,随即放松两胯腿关节肌肉,使尾闾重心略前移寸 余,裆间虚圆微开,这样做法的效果是:身体重心虽在左腿为实,但大腿骨与胯骨之间有活气儿,有余地,能转换灵活,就是“实中有虚”;右腿在前,胯、膝、踝 各关节放松为“虚”,但脚跟着地要粘“实”,使腿部略带弓形松掤有力,这就是“虚中寓实”。这种“实而不僵”“虚而不浮”的腿法(上肢和躯干各部关节同 理),称为“有隙”。概括地说就是:劲势稳定性的求得,建立在身体各部位的灵活中,不自锁自闭就叫“定在有隙”。而随着尾间的略前移,前腿微屈、两胯拉 开,使裆间前后左右形成虚圆就叫“横裆”,这正是拳谚里说的“膝开裆圆”。有了下盘稳固、支撑八面的感觉,便叫“得横”。概括地说就是:使尾闾垂直向下的 落点落在两胯、两膝、两足之间形成的三对横截面的有效支撑点上,从而获得身法上的中正和劲整,就叫“中在得横”。而“定”和“中”的互为运动,就是求得“ 势”和“劲”完整统一的“复合方位”,即“合四方”这种“合四方”状态,在接受外力作用的同时能较好地保持自身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同样,弓步也存在上述这种辩证关系。太极拳家练功夫,常将套路中的单式拆开作为桩功单练,如提手上式、手挥琵琶、搂膝拗步等,以此来增加“合四方”的内力功夫。
  11.滞在双重,通在单轻
   这两句主要讲身法劲法的虚实轻灵。“滞”即凝积、不活,它的反意就是“通”。有人认为“双重”的“重”不念“重(zhóng)”而念“重 (chóng)”,意思是从阴阳角度来说,重(chóng)为纯阳,阳中无阴为“重(chóng)”。对这个观点,笔者此处暂不作评论,但很明显,这里的 “轻”字显然是相对于“重(zhóng)”字而言,“重”是“轻”的反意词,因此笔者以“重(zhóng)”字来解读。这样,“通在单轻”理所当然地就是 “滞在双重”的反义词了。“通”是顺达,能顺达则能轻灵,含有虚实分清之意。其实,“双重”问题理解清楚了,“单轻”问题也就自然明了了。
   笔者对于“双重”一词的理解,如果用一句话来解释,就是:不要出现多余的力。“双重”不能单单理解为重心在两个腿上的均匀分担,比如“云手”横向移动中的马步、“十字手”的双腿立起,甚至任何运动虚实转换都要有一个重心均布的瞬间,但这不叫“双重”。所谓“双重”,是指在行拳架或与对方推手时,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不松,不自然,不能随机变化地协调顺达身形劲势,从而产生多余的力,这种多余的力就叫“双重”。
  “双重”的首要表现 是“身法上的双重”。具体言之,就是在进退转换之间由于“虚实”转换不到位而出现重心不清楚,或“虚实”转换过头而导致失去重心、动作笨拙。比如由“左搂 膝拗步”变“右搂膝拗步”:先使胯关节带动身体尽量中正地向前移,右脚跟随之抬起,感到左腿重心坐稳了,右脚再离地向前。这里几个要点要做到:(1)右脚 离地之前身体重心要全部移向左腿,右腿随之全部松开,不要挂劲拖住重心前移,反之则“滞”;(2)右脚一经离地,首先松右胯,右胯松则整条右腿就松,不松 则滞,为“双重”;(3)迈右腿过程中,左腿要动态地收胯沉坐,尾闾收而命门后顶,使其在迈右步的动态中保持虚实清楚,重心稳固,就会感到迈步通顺而轻 灵,这叫“偏沉则随”,也叫“通在单轻”;(4)如第(2)点,右脚一经离地,首先松右胯腿,直至脚踝,接着以膝领小腿,再以右脚跟前领延展右腿落地,使 之整个进步过程“迈步如猫行”。顺便提及,杨式太极拳在练习时较舒缓慢匀,目的是为了将太极拳的各种要领更好地品味和消化,体会它的精神内涵,但它意识的 灵感是快的。好比两人推手,粘连黏随看似不快,但两人间瞬息万变的劲法技法已包含在内。因此,慢的动作做好了,动作加快时同样会做好。
   以上所举进步运动过程,就是对避免“滞在双重”、达到“通在单轻”的具体表述。当然其他身步法的要求都是如此,如倒撵猴的撤步:当所撤之脚没有着地之 前,重心始终在前腿,此时前腿就是“偏沉”,所撤之后脚就是“单轻”,但如果在所撤之脚没有着地之前就重心后移,使重心过早位移,就会出现“双重”的弊 病。
  “双重”的另一表现是“劲法上的双重”。如两掌前推或一手出拳,如果劲力没有松净地由脚而腿、而腰、而掌(拳)畅行无阻地节 节贯出,出现拱背耸肩,或某处肌肉发硬的多余力点、僵点、滞点,出手就不快捷,既无力也无弹性,这种现象就是“劲法上的双重”。比如搬拦捶的右拳出击,容 易出现的问题是:右拳一侧的肩部、背部、胯部、甚至腿部发紧,这就不仅是“双重”而是“多重”的问题了。清代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指出:“偏沉则随,双 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要克服“双重”的毛病,就要从各种基本功法训练和体用实践中去找。另外重要的一条,就是在意识上不要有“武术就是打人逞强”这样一个先入为主的念头,要把武术动作看成散步,在情绪上动作上首先做到放松,就较容易将武术动作和技击内容融入自然状态之中,而不刻意为之。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双浮”也是太极拳弊病之一,是与“双重”相对的另一极端。“双浮”的弊端在于“无根”。比如打拳时摇头晃脑,眼法、手法、步法、身 法举止飘浮摆荡,故作轻灵柔软之态等,这也是对太极阴阳、虚实、开合、刚柔、前后、左右等对立统一协调运动关系认识不清、把握不准的表现。
  综上所述,“滞在双重,通在单轻”是太极拳“虚实说”的重要内容。杨澄甫宗师有言:分虚实是太极拳的第一要义。因此,可以说,“滞在双重,通在单轻”所体现的“虚实”理论,是太极拳体用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12.虚在当守,实在必冲
   首先说明,这里的“虚实”不是两腿分虚实的虚实,而是指劲法技法的虚实。“虚”就是空,不实在,不确定,摸不着。“守”是守护住,保持住,不贸然而进。 你摸不实的东西就不要贸然而进,这就是“虚在当守”的基本含义。“实”是实在、有的意思。这里的“实”则含有僵硬、不活的意思。当你能摸住对方僵点的时候 就要出击,这就是“实在必冲”的基本含义。上述两句话概括地说,就是“虚守实冲”,讲的是在推手中把握这一战略指导思想进行战术运用的问题。
   杨式太极推手的特点,讲究的是“劲道”技法,并不以擒拿摔跌为主。这是说在推手中,要从对方劲力劲点的虚实变化中去找自己的基本应对方法。一方面是你主 观的力如何作用在别人身上,另一方面是别人的力客观地反映到你的身上。那么这一对力的大小、方向、速度,就有“虚”和“实”的存在关系和双方如何运用“虚 守实冲”这一基本应对战术的变化关系。就拿定步四正推手来讲,两人搭手即为一对力的接触,同时也就产生了“虚实”关系,彼此通过听劲、运劲而相互产生运动 的变化:假如你按进,对方掤手没有顶你,也没有脱手,而是接劲黏退引化,这时你就不能贸然进攻,应当含(守)住你的劲,守住你的“中”随着对方的势而动, 这叫“虚在当守”;反之对方有顶力而僵,或缩手捆住了自己,给了你一个进击的实点,此时你就可发劲将对方打出,这就叫“实在必冲”。有句拳谚说“软十三, 不敢沾;硬十三,不沾边”,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对方掤坐虚守没有给你“按在必冲”的实点,粘连黏随走得好,你“冲”不起来,叫“软十三,不敢沾”,说明对 方有一定的水平,要谨慎才行。当你按进,对方化解不良有僵硬自缚之感,你“得实”而发制服对方,这说明对方虚实掌握不够好,还不沾“十三势”的边(这里的 “十三”指十三势太极拳;这里的“软”也不是无力的意思,而是不用僵力、拙力的意思)。
  关于练习推手的“劲道”即战略指导思想的 战术运用问题,杨班侯传下来的《虚实诀》中有精彩的论述:“虚虚实实神领会,虚实实虚手行动。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虚守实发掌中窍,中实不发 艺难精。虚实自有虚实在,实实虚虚攻不空。”这就十分清楚地道明不仅在练拳架中要“寓虚实”之理法,更要在推手中“用虚实”之技法。得虚当守,得实当发, 进中有虚,守中寓实,虚虚实实,纯乎知觉(听劲)而“后发先至”,这就是杨式太极拳推手“劲道”的特色。如杨澄甫宗师所言:“其黏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黏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两臂酸麻不可耐。此真太极也。”
  总而言之,掌握了拳架套路之后,就要追求一些实质性的东西,要从“十 八在诀”的字句含义上下功夫去理解太极拳的技术内涵,去领悟太极拳阴阳虚实变化的哲理,要在劲法、技法、手法、步法、身法、眼法上融会贯通,要从有形有象 的具体动作中修炼过渡到无形无象、随感而化的高层阶段。其用意,不求技击之末,但求道法自然,意趣环生。
  太极内涵博大精深,“从心寻觅感悟不同,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我辈从心研究虽不得其万一,然继承弘扬太极国粹,却是我辈共同之目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