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通背拳与陈式太极拳的关系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768次阅读 7次回复
郭永福所传授的通背拳与陈氏太极拳有惊人的类似之处。作为通背拳与陈氏太极拳的指导思想,都有「拳经总论(或歌)」歌诀,二者只有个别字不同。现对举如下:
侧通背拳「拳经总论」(师传谱本)
纵防屈身人莫知,近靠缠绕我接衣。
劈打推押得进步,搬例横采也难敌。
钩棚劈打人人晓,闪惊巧取有谁知。
佯输诈走虽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丢拿滚提多微妙,横直摭搅奇更奇。
迎锋截进穿心肘,截进单拦肱炮捶。
二换扫堂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
截前掩后如封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提下顾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泻。
藏头顾面天下有,穿心剁胁世间稀。
教师不诀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陈氏太极拳「拳经总歌」(两仪堂本拳谱,唐豪考订)
纵放屈身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
钩棚逼揽人人晓,闪惊巧取有谁知。
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多妙,横直劈砍奇更奇。
接进摭拦穿心肘,迎风搂步红炮锤。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
截前压后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
藏头顾面天下有,攒心剁胁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正象古典乐谱那样,因为《阳关三叠》,大体相同,细节却有很多不同;古典拳歌在形诸文字以前,在各家拳种中都有一个比较长的口传阶段,不同版本文字的比较,会更深的理解原文,较之只有一种文字大大提高了深广度和科学性。

「纵放屈伸」和「纵放防屈身」,就各有千秋;「诸靠缠绕我皆依」和「近靠缠绕我接衣」的比较更较兴趣,甚至涉及了似乎神秘的、诸家解释不同的「懒扎衣」、「揽擦衣」、「揽雀尾」命名,含义和内容。
主要套路的比较,也是个别字句和详略的不同。






洪洞通背拳源于何代,据考证大致有三:
其一,通背拳是梁山英雄传下来的。梁山英雄一百零八将与通背拳一百单八势相对应。前人传通背拳是“好汉拳”,这与梁山好汉也是对应的。在通背拳中,包括了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第十四篇中的拳经三十二势的拳法动作。从以上两点推断,通背拳产生于宋末明初兵荒马乱、生产力低下的冷兵器时代不无令人信服。


其二,通背拳产生于明朝洪武年间说。明洪武五年(1372年)拳师陈卜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处移民到河南温州地方定居。在住所设立拳社,广教弟子,无私传艺。由于他为人正直,又精通拳械,常为附近居民抱打不平,排扰惩邪,周围邻近的人都很敬重他,常与之交往,且学拳于此,遂将他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



陈卜、传拳的第九代弟子陈王庭(字奏庭),在祖传一百单八势通背拳的基础上,吸取明代民间诸家拳术流派之精华,结合“易经”、“皇帝内经”、“针灸大成”等学说,根据阴阳动静开合的原理,反复实践,演练了一种独创性竞技运动——太极拳及太极推手。随着九代传人对拳术的发展,拳祖陈卜、的名声越来越大,出于对拳祖的敬重,后来群众讳避其名自然而然的将“陈卜庄”叫成“陈家沟”,遂成为太极拳的发源地。而在洪洞留传下来的拳术,即为通背拳,流传至今,习者颇多。历史上通背拳也好追续将陈卜、老人,称为通背祖师。

其三,通背拳盛传于清乾隆年间说。据洪洞排列通背第六代传人高公村樊一魁先生的八本忠义拳图,第七代传人辛村徐克明先生遗传拳谱,八代传人上纪落村秦根记、东周壁村张百锁所著《通背拳述真》,樊村樊汉武所著《无极通背缠拳》,九代传人辛村徐凤山的长子徐奎生所著《通背缠拳》,办武术队、办武校的焦登榜、程永泉、杜金枝、陈午生等诸多名师高手传述,以及参阅洪洞政协文史资料刘斌等人的文记,对通背拳盛传于清乾隆年间,认识基本一致。



口径相差无几的大概念:在清代乾隆约1776年,明洪武年间迁民河南温县的古槐后裔郭永福(1736--1796太极拳十二世传人)因义举打死达官贵人,逃返祖籍山西洪洞,有意投靠苏堡村的清副天官刘秉恬,以求庇护。斯人武功高强,忠厚仗义,加之他的遇难处境,得到了刘的赏识和同情,遂将108式通背拳传于刘府家院贺怀壁(洪洞贺家庄),帐房张秀德(洪洞韩家庄)二人。(郭技超群,刘天官奏朝,乾隆帝曾御赐郭永福“神拳”之称。)贺、张二位志坚心诚,聪慧过人,刻苦求艺,寒暑不易。要点,心领神会;拳技,炉火纯青,传弟子甚多,且高手林立。后来,洪洞在整理通背拳的传递宗谱时,将郭永福立为第一代传人,贺怀壁、张秀德列为第二代,现已传至十代。按郭永福为陈式太极第十二代续排,贺、张即排为十三代传人,樊一魁为十七代传人,徐克明为十八代传人,以此类推。
本文系摘录。 原文链接:http://www.cnkungfu.org/kungfu/2011-01/5845.htm



据焦作市政府机关发布的消息,整个焦作市习练陈式太极拳的人数已超过了100万人,有了这么雄厚的人员基础,发展氛围必定十分良好,可选之才一定有不少。这种条件是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具备的。

习武并非人人都能取得好成绩,先天条件和个人刻苦程度等等一项都不能缺少。“陈家沟”的学生绝大多数“职业”化了,他们自幼开始全天候习武,每天从早到晚除了练拳械套路就是两个人在一起对抗着摔。


焦作市和温县农村属于欠发达地区,很多孩子唯一的出路就是练好拳,拿个推手比赛成绩,将来走出去当教练,因此他们习武思想动力十足,无数青少年每天拚命练啊摔啊就成了这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就连三、四岁的幼儿都在那里“金刚捣碓”。在此有一点要讲一下,由于这些青少年从小专业练武,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缺乏,一部分人自身素质不太高,有些差不多要与文盲划等号了,有些虽然说起来手中有个初中毕业证书,但却连城里小学毕业生的文化水平都没有,这无形中造成了太极拳文化中的“不文化”现象。这一点十分让人遗憾。


要想出成绩,挑选身体素质好、头脑灵活又能吃苦的青少年是头等大事。焦作如此庞大的陈式太极拳队伍中,必定有一些武术天赋极好的优秀人才;众多的青少年从早到晚常年累月的摸爬滚打,涌现出优秀选手完全可以期待。每年的中国焦作和永年国际太极推手大赛,很多优胜者出自温县或焦作(宣传上经常统称他们为“陈家沟”选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众所周知,推手是太极拳中的一个训练方式、一个练习过程、一个听劲懂劲的检验办法,他不是太极拳练习的全部内容和最终目的。任何人不能否认,太极拳是武术,武术要以散手为最终表现形式。“陈家沟”的陈式太极拳,我们可以见到的陈式太极拳师的散手,完全还处于说手摸手阶段,因为他们本身没有散手资质和能力,因此,在焦作、温县以及陈家沟村里的很多太极武馆,这些年都开了散打课,聘请了专门的散打教练。散打训练看似红红火火,然而,这么多年来,“陈家沟”依旧拿不出能够说服大家的散手成绩。懂行的人曾经讲过,这是因为缺少一个完整而又科学的散手训练体系,这个训练体系既要保留陈式太极拳的本来面目,又要向现代散打过渡,完美体现出自身特征,何其难也!




研究的广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拳理上应该是完全不同的两种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猜羡

2016-9-28 08:42:05

陈氏通背拳起源于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鹿楼乡陈家湾村陈氏始祖陈管三,明朝武将,距今有600余年历史。根据清光绪十年编印的《陈氏家谱》记载:“始祖陈管三,祖籍浙江宁波府北关,明永乐年间随贡帝征北至此。”始祖陈管三在行军途中解甲落户在鹤壁的一个小山村,后来成为“陈家湾”。他耕读传家,养育子孙学文习武,教授武术《通背拳》。始祖陈管三教授子孙武术只为强身健体,人们在闲暇之余聚在一起练习玩耍,但有规训: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到了兵荒马乱及自然灾害年间,村民在家或外出生活时常遭遇土匪袭击,为防匪自卫,村民纷纷要求练习武术,使《通背拳》规训得以破解,也使得陈家湾武术发展壮大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防匪自卫的色彩逐渐淡化,群众娱乐成为此武术表演的主要目的,名称也由《通背拳》逐步改为《陈家湾武术》。每逢春节和盛大节目,村民们就集中起来敲锣打鼓,表演《陈家湾武术》以示自己的喜悦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巧媚塞

2016-9-28 08:42:15

陈家沟陈氏太极拳本身就是由山西通背拳演变而来。陈氏明朝时期由官府强令迁河南,把通背拳带到河南。到陈王庭时,对通背拳进行了改进,基本形成了陈氏太极拳。到陈长兴又对太极拳进行优化,陈氏太极拳至此基本定型。陈发科对太极拳又进行优化,形成了如今的新架。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周思恩

2016-9-28 08:42:25

其实,若真有心深研,可以发现个奇怪的现象,所谓山右王宗岳所著之最出名的太极拳论有很多论据是与通臂古谱有惊人相似之处,而通臂古谱比太极拳论出世早得多,天下文章一大抄。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不能得到的更要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我刚来~~~嘿嘿~~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我觉得有可能是口口相传的过程中,记录者笔误所致。估计是一样的歌诀。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7

研究的广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拳理上应该是完全不同的两种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猜羡

2016-9-28 08:42:05

陈氏通背拳起源于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鹿楼乡陈家湾村陈氏始祖陈管三,明朝武将,距今有600余年历史。根据清光绪十年编印的《陈氏家谱》记载:“始祖陈管三,祖籍浙江宁波府北关,明永乐年间随贡帝征北至此。”始祖陈管三在行军途中解甲落户在鹤壁的一个小山村,后来成为“陈家湾”。他耕读传家,养育子孙学文习武,教授武术《通背拳》。始祖陈管三教授子孙武术只为强身健体,人们在闲暇之余聚在一起练习玩耍,但有规训: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到了兵荒马乱及自然灾害年间,村民在家或外出生活时常遭遇土匪袭击,为防匪自卫,村民纷纷要求练习武术,使《通背拳》规训得以破解,也使得陈家湾武术发展壮大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防匪自卫的色彩逐渐淡化,群众娱乐成为此武术表演的主要目的,名称也由《通背拳》逐步改为《陈家湾武术》。每逢春节和盛大节目,村民们就集中起来敲锣打鼓,表演《陈家湾武术》以示自己的喜悦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巧媚塞

2016-9-28 08:42:15

陈家沟陈氏太极拳本身就是由山西通背拳演变而来。陈氏明朝时期由官府强令迁河南,把通背拳带到河南。到陈王庭时,对通背拳进行了改进,基本形成了陈氏太极拳。到陈长兴又对太极拳进行优化,陈氏太极拳至此基本定型。陈发科对太极拳又进行优化,形成了如今的新架。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周思恩

2016-9-28 08:42:25

其实,若真有心深研,可以发现个奇怪的现象,所谓山右王宗岳所著之最出名的太极拳论有很多论据是与通臂古谱有惊人相似之处,而通臂古谱比太极拳论出世早得多,天下文章一大抄。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不能得到的更要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我刚来~~~嘿嘿~~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我觉得有可能是口口相传的过程中,记录者笔误所致。估计是一样的歌诀。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