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阅读各式各派太极拳的观点,谈太极拳之松紧之争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3008次阅读 3次回复
谈太极拳之松紧之争
阅读各式各派太极拳的观点,关于太极拳的种种要求,规矩,往往存在许多的争议。在一个初学者看来,这种争议必然说明整个太极拳比较混乱,或者互相矛盾,甚至于全盘否定太极拳,而一个入门的人看来,则可能只有自己的派别才是正确的。关于太极拳的争议非常之多,太极拳相对于一些外家拳,存在更多的争议其实是存在原因的。人们分析问题可以从理论上进行分析,也可以从实践中进行检验。太极拳有着丰富的理论,理论相对来说比较深邃繁杂,同时它也是一门身知的学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在实践和实验中去体验和掌握,


但是,理论本身也包含复杂的内容,而且太极拳是一层功夫一层理,前面肯定的东西到了后面会否定、舍弃,所以如果人们简单用一些拳论拳理生搬硬套的分析,不考虑实际背景和各种现实因素,可能会出现许多自相矛盾的结论,此外达到一个目的会有多种路径,一个要领也可能达到多种目的,这样在进行理论分析的时候,就需要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讨论,片面的分析可能是缺乏说服力的。科学的分析对于武术来说很重要,但是,并不是说要把一些力学、生物学的观点生搬硬套地拿进来,因为已有一些科学测试发现了太极拳中有暂时还不能解释的现象,此外对于武术中一些奇特的现象存在一些套用科学观点,但是又明显牵强、不能自圆其说的“科学解读”,也不能盲从;

从实践的角度来说,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练法会有不同的感受,训练体系中的不同部分,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有时候相反的练法,也可能同样会增长功力,相同的练法在要领掌握不同的时候,也可能出现相反的效果。在练拳的过程中,还可能会出现似乎不好的现象,实际上只是一个阶段的反应,比如换劲时人反而感觉不舒服、疲惫无力,某个换劲阶段过了后,人又会精神饱满。这样靠实践来检验,由于实践的各种条件不同,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很容易产生偏见,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把练拳当做一个实验,则一个实验由于它的参数和条件设置的不一样,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不同的时间阶段也会有波动和反复,有时候实验结果还是不确定的,所以单一的、不充分的实验往往不能证明哪个好,哪个差,比如,郑曼青在出功夫之前经历的失败比别人都多,这并不能说明他的方法是错误的。


笔者阅读分析和尝试实践过许多观点,也曾经为许多观点所困扰,最终发现其中大多数观点的确都能够充分说出自己的优势,但是对别人的优点往往可能认识不足,除了部分派别有太极操的趋势外,大多数拳法或派别都有各自的优势。为了避免门户之见,本文抛砖引玉,选取其中争议较大的松紧的观点加以分析。希望各派都能采取宽容、兼容并包的态度来对待争议和不同观点。只有如此,才能正本清源,避免误导和偏见,促进太极拳的融合与发展。
关于太极拳的松,一直存在多种观点,有些观点是错误的,有些则是存在偏见。
第一种观点是认为如果追求技击,就不能松,认为松是一种误导,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这样的人显然没有掌握和理解任何外家拳和内家拳的各种理论,也没有正确地体验放松,不懂放松可能带来的好处,传统武术到了上层都非常重视松柔,国外的搏击术,也非常重视放松,比如拳击和泰拳,都是要求在出拳前后都是放松,只有击中的那一刻是紧张的,拳击甚至于把不放松列为禁忌。固然,它们追求松的目的与太极拳追求的松是不大一样,而且放松的程度也有天壤之别,或许它们也还带着一点僵力,但是这可以说明那些追求肌肉紧张的观点只是简单的想当然,这也说明一些人在批评拳击和泰拳等国外搏击术用拙力的时候,也缺乏充分的考证。这种观点包含另外一种观点,就是技击必须用肌肉力量,这是因为缺乏对内劲的认识。对于一个没有获得内劲的人,要认识太极拳内劲,要掌握要领,多练习,多实践,也可以多看相关的纪录片和真实的轶事,避免坐井观天。

第二种观点是松紧要适度,认为完全松了就散了,不能实战,不否认这样的练法会进步很快,能够内劲和外劲结合起来,没有内劲前可以用外劲,是外家拳和内家拳的折中方案,但是,这并不构成对大松大软的否定,因为逻辑上说这种练法很有效,不等于与此不同的练法就是无效的,而且坚持大松大软的一些武术家也有实战能力,这种观点认为松了必然散,是不正确的,真正高层次的放松,会使人精神饱满,自然产生浑圆力,但是在一开始进行更高程度的放松的时候,会有相应的换劲的过程,这会让人觉得懈怠疲惫,自然就散,可能上述观点是由于没有渡过换劲阶段得出来的。而且太极拳强调的用意不用力,实际上,不用力就是松,而用内在的意避免了散和懈怠。

这其中还有部分观点认为紧可以促进松,这一种观点看起来似乎不对,但是是正确的,紧张或者拙力本身也是一种习惯和执着,越是在紧张的时候放松,越容易去掉这些习惯和执着,但是掌握方法不当,肌肉持续紧张则可能促进拙力习惯更深,这一点告诉我们,有时候相同的做法在不同的要领下,效果可能是截然相反的,我们在认为别人有某个缺陷的时候,可能别人已经避免了这个缺陷,甚至于把它转换为优势。有人举证有前人举重物,抖重杆以说明太极拳不能松,但是这并不能说明问题,因为这样练的时候如果以松为要领,就可以达到更高层次的松,在举重物的时候,可以同时达到多个目的,既可以练力量,也可以达到松,当然如果不得要领,可能结果是相反的,肌肉更紧张,在这样的一种可能存在多种目的,而且结果不确定情况下,只取其一进行表面和片面的分析就不严谨。也有人说抻筋拔骨对增长功力非常重要,抻筋拔骨的时候必须用力,却不知抻筋拔骨可以用力,也可以用意不用力,此时是松的,而且用意也能达到比用力抻筋拔骨好多的的效果。相似的观点还有必须要先紧后松,或者是必须先松后紧,不能一味松,同上这些观点也不存在必然性。固然有些训练体系中举石锁似乎有力量的训练,但是,严格地分析也不能说明在实战中用到了力量,比如,前人在描述发人的时候,都强调要松,所以不能绝对地排除这些石锁的目的不是增长力量,而是为了更松。对于这样的分析,建议可以利用一定的科学实验和测试来进行。

第三种,现在一些太极拳派别(比如部分杨式太极拳和吴氏太极拳)更强调大松大软,高度的放松以及用意不用力,强调不用肌肉力,可以产生更大的内劲,松到一无所有是真功。这样的观点也正确,而且有更好的养生效果,这样的功夫也较难练成,但是,是否可以避免或者减少内劲和外力的干扰,依然值得去思考和尝试。这样的派别认为太极拳应该是打起来很舒服,不累,事实证明的确如此,基于这样的观点也有人反对低架,但是,如前面所言,紧适当运用也可能促进松,与此相似,苦练、低架也可能促进松,比如低架马步很痛苦,但是实践证明它也可以更快促进经脉的通畅,所以,低架也有它的可取之处。

一个现实中相似的例子就是,一开始做小本生意,人们往往是想着赚钱,但是,这并非可持续发展之道,相反,舍则可能感动他人,赢得客户和社会支持,所以人们说:“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一开始的时候可能靠舍得很难发展起来,而且舍如果不能达到极致,流于表象,则不能感动天下,也很难“大得”,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都靠公益活动来提升信誉,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类似地,功夫的获得有多种的路径,一开始极度的放松在实战中往往会失败,松只有达到极致才能对身体产生奇特的效果,从而得到刚,功夫越深到了上层,则松柔才能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所以许多武术门派多是先刚后柔。

现在流行的太极拳流派,往往都是经过许多有悟性的武术家在长期的练习中揣摩和总结出来的,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了解中国传统武术越多越深,就越是能够感受到它们之间看起来似乎不同或矛盾的地方慢慢融会贯通了,也与许多传统思想是相通,实际上还有更多的门户之见可以用相似的分析方法来破除。以上所述仅是一管之见,希望通过这样的分析,让广大武术爱好者能够放开思维,避开门户之见,兼容并包,在实践中去检验理论,各取所长,促进拳术进步。

科学乃至于最严谨的数学的发展都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确定到不确定,从唯一到多元化,从统一到对立共存(比如波粒二象性)的过程,实际上,在太极拳练习的过程中就会体验到这样一个认识过程,要学会接受复杂、不确定、多元化的观点,这样才能避免门户之见。假如我们怀着开放的心态对各种武术派别之间的差异进行实践,慢慢会发觉越来越多看似不一样的要领是融合的。

说明:见到许多人越是见识浅薄,越是喜欢批评这个那个,越是存在门户之见,比如有人一些书都舍不得买,所知非常少,却喜欢坐井观天。还有有些人越是没有功夫越喜欢否定这个那个。我也见到许多知名的武术家没有门户之见,他们认为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就是好的,各自有各自的好,比如王世泉,王琪等。在实践和阅读中,往往是所见越多,人的胸怀就会越宽广。慢慢发现别人的好,有时候一些东西,一直觉得是玄虚的东西,哪一天恰好试到了窍门,就忽然领悟昨非今是,前人所言不虚。


受教了,很有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其实搏击术很简单,就是三点;反应、力量、速度,看看泰森的训练视频和泰拳的训练视频,一切就明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谁把放松挂在嘴边 人家那个意思 松 柔  柔软哪 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3

受教了,很有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其实搏击术很简单,就是三点;反应、力量、速度,看看泰森的训练视频和泰拳的训练视频,一切就明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谁把放松挂在嘴边 人家那个意思 松 柔  柔软哪 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