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武林盛传的冠名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之我见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1643次阅读 3次回复
刑楔
2016-9-11 08:56:11
《太极拳论》之我见
武林盛传的冠名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以其出身不清,踪迹诡秘,扑朔迷离,而引发众说纷纭。本人非常尊崇这篇《太极拳论》,探究之余发现一条重要线索(当然不是本人的独家发现),即《太极拳论》最早现身于世,出于武式太极宗师武禹襄兄弟二人之手。武氏自爆武澄清于河南舞阳盐店得到王宗岳《太极拳论》。其时与陈氏长兴卒年(1853)不出左右。早于陈鑫著作《陈式太极拳图说》等文献(辛亥革命时期)半个世纪还久。武氏宣称《拳论》作者王宗岳乃清乾隆年间人士,但据专家型的学者和学者型的专家(都不是我)多方考证,陈长兴之前无“太极拳”之名。杨禄禅跟陈长兴学了陈家拳法出师之后,于京城献技之时,因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老先生作诗赞美,方始以“太极”一词名拳。从此,拳以名传,名以拳扬,威加海内,声震四方。应该说,太极拳乃中华武术巅峰之作,也是形成最晚的一门拳种(有必要重复一句:陈长兴之前的陈家拳,本名不叫“太极拳”。实际是太极拳源于陈家拳),这里正应了“后来者居上”这句哲言。可见,所谓王宗岳者,子虚乌有者也(太极一门,查无此人)。所谓乾隆间者,无稽之谈者也(乾隆一朝,有无此人,目前正在调查之中)。再从《太极拳论》本身的内容水平来看,必定是太极拳成熟并盛行之时所作。以其理精法密,至高无上,至深无下,而令后学者望尘莫及,望洋兴叹。惟其高深莫测,自其面世至今,出现了不少误解讹传。于是本人不揣简陋,斗胆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看法。敬请太极大家批评指正。

我的第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即《太极拳论》的作者不是所谓的乾隆间王宗岳。我的第二个观点,即《太极拳论》的作者其实就是武禹襄。这些问题,限于篇幅,恕不详述。

下面,本人要把更多的口水用于讨论《拳论》内容中颇有争议的四个疑难问题。一,虚领顶劲。二,勿隐勿现。三,左重则左虚。四,双重则滞。
上述四个语句,属于太极拳理法中的专门术语,要想正确解读,必须看其所处文章层次意味。前三个语句集中出现在文章的第二个层次中。后一句出现在文章的第三个层次中。《拳论》通篇虽未分开自然段落,但从文意可以看出,其层次感非常明显。正可谓抽丝剥茧,逐层深入。
全文依序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层意是从总体上阐明“太极”的基本原理和太极拳的基本法则。原文是:“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 ,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第二层,层意是从“知己”的角度阐明“守重”(守中)的要领和作用。原文“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勿隐勿现。”四句,前两句指“守重”,意在重心稳定;后两句指“守中”,意在立身中正。这四句话的共同点就在于一个“守”字,即皆为防守。

“虚领顶劲”和“气沉丹田”是一个要领的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用意识(虚)引导(领)上部的劲力(顶劲),第二个环节是引领上气下行(气沉)至下腹部(丹田)。很显然,从“顶劲”至“丹田”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沉气态势。目的就是为了降低重心,增强身体稳定性。有人竟望文生训,断章取义。说什么“虚领顶劲” 是将头顶的劲向上方领起,说是“如同用绳子从头顶将人向上悬起”。试问:如果内气上提下沉、背道而驰,与太极拳“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以气运身,务令顺遂。”(武禹襄《十三势行功心解》)的要求不是相悖吗!武禹襄还特意为《十三势歌诀》中的“满身轻利顶头悬”作出解释:“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可见,“顶头悬”是指提起“精神”,而非指提起“脑袋”!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也要引起注意:中国武术与西洋拳法有着很大区别。例如拳击,脚底没根,气往上提,头往上窜。咱们那些“顶劲上领”者,大概就是受其影响。要知道,外国人来学习中国武术,最崇拜的就是“气沉丹田”。如能拜到明师(非指“名师”),相信他们很快就会明白“上劲下领”是“气沉丹田”的前提条件。国人也许会问,不用意往上领着点,脑袋能立得住吗?拜托!请别忘了,大家可都是活人呀。其实,根本就没有必要替脑袋操心,人家脑袋自有主意:顺其自然,“中正安舒”(武禹襄语)而已。

“不偏不倚,勿隐勿现。”原本是一个要领的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重心不要偏向一侧,一个方面是姿势不要暴露动向。不要让对方看出我的两手孰收孰展、孰攻孰守,我的两足孰前孰后、孰进孰退。要使四肢做到曲而不曲、直而不直,不收不放、不藏不露、不隐不现。“不隐不现”就是“勿隐勿现”。由于古籍文献在传抄转载的过程中会出现文字错误(晋·葛洪《抱朴子·遐览》:“书三写,鱼成鲁,帝成虎。”),“勿隐勿现”被讹录为“忽隐忽现”,也是在所难免的事。从文字学的内在规律来看,由两个方面能够说明这一问题。一个方面是“忽勿”形近,容易混淆;另一个方面是“不勿”义近,紧密关联。“不偏不倚,勿隐勿现”完全符合汉语工整对仗的造句法则。

仅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话,可能有人会侮蔑我卖弄文采。那行,咱就还从“武学”的角度来说明问题。先看看太极巨擘杨澄甫先生是怎么说的:“太极拳预备动作之姿势:立定时,头宜正直,不可前俯后仰。沉肩坠肘,两足平行分开。气沉丹田,一任自然。守我之静,以待人之动。人皆于此势易为忽略,殊不知练法用法俱根本于此。望学者首当于此势注意焉。”

略通太极的人都知道,太极拳主张“以静待动,后发制人。”因此,“太极拳预备动作之姿势”实为“太极母式”。由杨老先生讲述的动作要领不难看出,“太极母式”的基本要求就是“守重”与“守中”的有机结合。“守重”是从重心的角度要求“不偏不倚”,“守中”是从四肢的角度要求“勿隐勿现”,这两者相辅相成、合而为一。可见,“守重守中”与“忽隐忽现”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此处出现两个“忽”字,确实属于事出“突然”。或曰:“忽隐忽现”是指腰部的左右旋转。说什么“腰部左转是左隐右现······”等等。殊不知,此说不仅严重违反“守我之静,以待人之动”的基本原则,而且用“隐现”二字来表示腰部的转动也是不可取的。可见,“忽隐忽现”突然出现,既不符合文法又不符合拳法。
要弄清是“勿隐勿现”还是“忽隐忽现”的问题,就要充分认识太极拳与“外家拳”的重大区别。外家拳大都主张以攻为守,以势压人。因此其预备动作大都采取张牙舞爪(虚张声势),花拳绣腿(华而不实)的“亮相”姿势。这与“忽隐忽现”倒也有点沾边,那些“忽隐忽现”的人,大概都是受了这方面的误导。太极拳则是遵循“守我之静,以待人之动”的基本原则,要求重心“不偏不倚”,四肢“勿隐勿现”。其具体形态就是“太极母式”。“太极母式”也就是传说中的“无极式”。“无极式”意涵“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为天下(太极)之母······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上下篇》)。是故,《太极拳论》开宗明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正是这个意思。

在此,很有必要申明一个问题:“不偏不倚,勿隐勿现”指的是交手前的“预备姿势”,并不是说交手开始之后也要始终保持这一姿势(当然,前招结束后招未起时的“圈外”时刻,当即恢复“预备姿势”)。有些人对“勿隐勿现”心存疑虑,或许就是此事未明。误以为“不偏不倚,勿隐勿现”相当于缴械投降时的“不许动”。李亦畬《五字诀·心静》中的讲述,应该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一问题:“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曲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勿隐勿现)······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这还需要再解释吗?

《拳论》接着又从反面来证明“不偏不倚,勿隐勿现”的重要性。指出“左重则左虚,右沉则右杳”。意思就是说,如果有一方(设为对方)重心偏向左腿一侧,则 其左腿一侧空虚。此时向其左方发力推动,极易破坏其身体平衡。其结果是:向其左方仰面发之则会抛得更高(仰之则弥高),向其左方按压使其陷得更深( 俯之则弥深),向其左侧前推使其扑得更远(进之则愈长),向其左侧后推使其倒得更快(退之则愈促)。实际上,“左重则左虚”这句话,用现代运动力学的观点来说明,就是一个稳定角的问题。即,重心偏向左腿,则左侧稳定角小。身体遭到向左方推动的力,就极易向左侧倾倒。在稳定角极小的情况下,羽毛之重、蝇虫之力,即可破坏身体的平衡。(“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当然未免有点夸张)。

不难看出,只要掌握了“不偏不倚,勿隐勿现”的法则,就能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理想效果。所以作者指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及也”。
《拳论》第三层,是从“知人、用重”的层面,阐明了“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的深刻含义。原文是:“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这第三层可不一般,应该说是《拳论》的重点部分。其中重中之重就是“双重”。本人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是在于“双重”二字。原因有二,一是本人认为“双重”一词的意义“双倍重要”,二是有好多同志都被“双重”这两个字搞得晕倒了(不少高手也中了招)。

要想弄清“双重”一词的真实含义,最正确的方法,就是要先弄明白这两个字是怎么产生的。首先肯定,“双重”一词出自这篇《太极拳论》(在此之前,汉语中绝无“双重”一词)。更为重要的是,还必须肯定,其出自“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这一段话。这里存在着语言环境和词意关联的问题,这四句话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开来,断章取义。要明白,这里是运用了一个比喻。喻体是平准,喻本是拳手。就是以平准的性能来诠释拳手的动作。就是说拳手要站稳脚跟,就像平准一样(立如平准)。平准称量的重物好比对方向我攻来的外力,平准上的砝码好比我方应敌的力量。平准上的杠杆臂要能够围绕支点灵活运转(活似车轮)。当砝码与重物不平衡的时候,杠杆臂就会随偏重的一侧下沉(偏沉则随)。如果砝码与重物双方抗衡,杠杆臂就会趋于静止状态(双重则滞)。同样道理,如果敌方以强力攻来,我方以强力对抗,势必形成僵持硬顶的局面。其结果自然是“有力打无力······”。是为太极拳家所不取也。至此应该明白:“双重”即指敌我双方两力对抗(病在我方以实对实)。可见,“双重”亦即“顶劲”。此乃太极拳之首忌也!由此可见,“双重”一词的意义确实“双倍重要”。

我们说“双重”一词非常重要,当然应该明白“双重”是一个反面教员。它从反面证明了太极拳的基本法则应该是“ 顺势借力,不顶不丢;柔化刚发,虚实相生”。就是说当对方以强力攻来时,我方千万不要以硬碰硬、以实对实。否则即犯“双重”之病。“欲避此病,须知阴阳”。对方攻击之力为阳,我方应对之力为阴。敌阳既实,我阴须虚。以虚克实,亦即以阴克阳。阴阳相生相克,正是太极拳的基本原理所在。由“人刚我柔谓之走”的化劲,转为“我顺人背谓之黏”的发劲,就是我方阴阳相生的过程。

《拳论》最后一层意思,既是从整体上总结全篇,又是重点从正面阐明“双重”这一概念的重要意义。“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说明了阴与阳、虚与实,走与黏、化与发之间的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关系。“我顺人背”离不开“人刚我柔”。人刚我柔亦即人实我虚,我顺人背即人虚我实。总之是以虚对实,以实对虚。如果以我之实对敌之实,便是“双重之病未悟耳”。可见,省悟了“双重”,也就掌握了双方劲力的阴阳虚实的变化规律。弄懂了这些,用太极拳术语来说就叫做“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至此,“双重”一词的意思和意义、极其重要性,应该已经说明白了。不过,作者本人倒有一事不明了,还真须要向“大家”好好讨教讨教。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说“双重是指自身同侧手足同实。要克服双重之病,就要保持同侧手足一虚一实。”如果按照这种说法,右弓步时右足为实,右手就必须是虚的。右冲拳时右手为实,右足就必须是虚的(请同学们实验一下,无论右足在前在后,若右足必虚,右手冲拳皆同儿戏)。请问这是哪家的规矩,这不是正儿八经地作茧自缚吗。再如按照这种说法,马步双足同实,则双手必须都是虚的。开玩笑啊,这拳还能打吗?那么就请这些师傅们指教指教,“单鞭”末势,两手两足谁虚谁实。这些大师们兴许还会提到“虚非全虚,实非全实”之类的话,但是说那些都解决不了问题。对于手足虚实的问题,其实只用四个字就可以解决:随机应变(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随便”)。很显然,“随机应变”这四个字的意思之中自然包含着“请勿限制”这四个字。最后,学生顺便再向老师们请教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双手双足可以称“双”(这我知道),一手一足也可以称“双”吗?一只手套和一只袜子,也可以“成双”吗?同侧手足同实就叫“双重”,对头吗?
完了吧。

嫉鍊

2016-9-11 08:56:27

文章立意很好,有探讨的精神
兄弟,咱能不能别拿人家拳击说事,隔行如隔山,轻议妄断很容易闹笑话的。
既然是技术贴,更要谨慎为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阁楚

2016-9-11 08:56:34

我总是认为太极俩个字对国人太八卦了,这个拳起一个太极拳真是起的太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癸镖

2016-9-11 08:56:41

包兄的探索精神令人佩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3

嫉鍊

2016-9-11 08:56:27

文章立意很好,有探讨的精神
兄弟,咱能不能别拿人家拳击说事,隔行如隔山,轻议妄断很容易闹笑话的。
既然是技术贴,更要谨慎为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阁楚

2016-9-11 08:56:34

我总是认为太极俩个字对国人太八卦了,这个拳起一个太极拳真是起的太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癸镖

2016-9-11 08:56:41

包兄的探索精神令人佩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