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天地人合一”与紫薇垣、北斗、昆仑山、黄帝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6732次阅读 0次回复

“天地人合一”是太极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反映在天象、地形和三皇五帝居住建都的对应关系方面,就是“天地人之中”。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古人对这些人文关系的认识,弄清楚其真正的含义所在,指导我们发掘华夏历史文明的发源问题。

一、天宫“紫薇垣”的最高神祗为“太一”

古人认为:天上有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等“三垣”。汉代淮南王刘安《淮南子》认为:“太微者,太一之庭。紫宫(微)者,太一之居。”说明“太微垣”、“紫宫(微)垣”就是“太一”的宫庭。“紫薇垣”作为太一的宫室,自然居住着“太一”。

1、天宫“紫薇垣”太一神地位高于黄帝。“太一”为上古时期黄河中下游的人类始祖,去世后在当地升天成为神仙,最初被当做黄河中下游华夏民族在天上的最高神祗。

                        

“三垣”紫薇垣位置图


对此,古代黄河中下游的中原人及其史典中多持有这种认识。

太一是神名,也写作“泰一”。唐朝著名史学家司马贞《史记索隐》记载:“……天一、太一,北极神之别名。”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认为:“天神贵者太一”。《史记·天官书》还认为:“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对此,唐代学者张守节《史记正义》解释说:“泰一,天帝之别名也,……泰一,天神之最尊贵者也。”作为“紫薇垣”宫室中的北极神,其名也称“天一”、“太一”、“泰一”、“紫薇”等,但本义却相同,并且具有明显的黄帝时期人文观念,就连黄帝升天成为神仙后也不如太一神的地位高。

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郊祀志》认为:“天神贵者太一。”战国时期魏国天文学、占星学家石申《星经》认为:“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天帝神,主十六神。”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周《庄子·天地篇》认为:“主之以太一”。唐朝初期著名道士成玄英注释说:“太者,广大之名。一以不二为称,言大道旷荡,无不制围,囊括万有,通而为一,故谓之太一也。”东汉著名文学家王逸也注释说:“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皇”是最尊贵神的通称,“太一”被楚人认作是东方最尊贵的天帝之神,又称“太阳神”、“东君”、“东皇太一”、“天君”、“天帝”、“昊天上帝”、“北极星神”、“上古最高天神”等。又相传为洪荒时代妖族首领“女娲”、“伏羲”。

2、“紫薇垣”太一是华夏民族共同尊奉的天皇(帝)。据战国楚国辞赋家屈原《九歌·东皇太一》记载:“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其中“上皇”,即“天皇”、“天帝”、“太一”。由此表达了楚人对上古时期三皇五帝,即升仙后“天皇”、“天帝”的尊奉和祭祀之意。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宋玉《高唐赋》认为:“醮诸神,礼太一”。战国楚墓竹简中最高的天神也为“太(一)”。这说明楚国人是认可“太一”为自己先祖和崇拜天神的。

其实,东夷、西戎、北狄与华夏、南蛮(楚)一样,也将“太一”作为自己的先祖和崇拜的天神,只是名称有所区别。

可见,天帝“太一”是华夏、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民族的共同始祖,说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最早都是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迁徙而出华夏原始先民。

3、天宫“紫薇垣”与地宫“昆仑山”上下对应。古人认为,天上“紫薇垣”与地上相对应的“昆仑山”地区,是华夏、夷、蛮、戎、狄民族最早发源和居住的地方。因此,华夏先民的天帝神“太一”也是东夷人、南蛮人、西戎人、北狄人祭祀的最高天神“东皇太一”。古人将“天帝”和“祖先”、“神仙”和“皇帝”合一通称,共同尊奉祭祀,具有太极理论“天地人合一”的文化含义。

         

北极(太一)与北斗位置图


“太一”,在紫微垣中也称“太极星”、“紫微星”等,寓意着“三皇”开元,代表着华夏人文历史的开始。

“天地之中”与紫薇垣、北斗、昆仑山、黄帝(二)

古人认为,“太一”要走上“三台”天阶才到达宫廷。天阶又称“泰(台)阶”,是星座的名称,也称“三台”,即“上台、中台、下台”,共六星,两两并排而斜上,如天帝宫庭前的阶梯,故称此名。“三台”是地上皇、帝宫室昆仑山的象形,所以“昆仑山”也称“三层台”、“太一山”等。

三台与轩辕星座图


对此,古人在史典中也多有解释。据汉代史学家班固《汉书·东方朔传》记载:“愿陈《泰阶六符》以观天变。”对此,唐初儒家学者、经学家颜师古注解说:“孟康(三国时代学者)曰:‘泰阶,三台也。每台二星,凡六星。符六星之符验也。’应劭(东汉学者)曰:‘《黄帝泰阶六符经》曰:泰阶者,天之三阶也……三阶平则阴阳和,风雨时,社稷神祇咸获其宜,天下大安,是为太平。’”因此,地上三皇五帝居住的“昆仑山”也与天上“紫微宫”一样,被称为“太极山”、“泰山”、“泰一山”、“太室山”等等。

“北斗七星”实为九星,七现二隐。因此“九星”也被视为“北斗”和“轩辕黄帝”的代称。由于轩辕黄帝也居住在“昆仑山”、“三层台”,所以,也称黄帝帝都轩辕楼(丘)为“黄帝宫室”、“(九)黄之台”、“九天之台”、“九成之台”等等。

4、“紫微宫”太一象征着“天命”“天道”的载体。古人还认为,“太一”,即“太壹”。“太一”之“一”,大写作“壹”,为“元”、“始”之意,是“无极”出现之后、阴阳“两仪”形成之前的“太极”状态。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认为:“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汉代淮南王刘安《淮南子·诠言》记载:“一也者,万物之本也”。古代皇室档案汇编《尚书·君奭》也记载:“故一人有事于四方。”这些论述分别从太极、万物、人事之初解释了“一”,是对天、地、人最原始阶段的一种认识和表述,在中国哲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东君“太一”出行图


“天地之中”与紫薇垣、北斗、昆仑山、黄帝(三)

因此,古人将“太壹”视为天皇、天帝,是主导宇宙世界的象征,把他们的意志视作“天命”,视作“天道”的主宰。由于人间的历代天子、皇帝把自己当做“天命”的传授者和“天道”的维护者,为了垄断传授天帝之命的权利,保持自己对四方统治,都不准民间祭祀天帝太一神,以确保自己直接受命于天帝。于是,天子、皇帝挟天帝以令天下的局面开始形成,而民间则对太一神的了解甚少。

5、“道”是天地人遵循的客观自然规律。古人把“天一”看作是“天道”的主宰,而“天一”之“一”也是对“天道”之“道”的运用。“一”字与“口”(古为o,象征无极)字组成一个“中”字,是“无极”由“o”到“太极”“1”进程的象形图画。“中”字不仅华夏人文历史悠久,而且华夏文化内涵深厚,还是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中”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道”的内在固有规律和本质要求。

                 

“中”字图


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道德经》认为:“道可道,非恒道。”其中“道”可理解为“太极”。大意是说,“道”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共同遵循的“道”,因为它是由“无极”而来之“天道”,是天地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根据老子在《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一”为“天”,生化“二”;“二”为“地”,生化“三”;“三”为“人”,生化“万物”。因此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

                            

三生万物、道法自然图


但是,“人道”要效法和遵循“地道”;“地道”要效法和遵循“天道”;“天道”就是客观自然规律之道。因此,人要效法自然,要按照天地之间的客观自然规律办事。

正因为如此,老子在《道德经》中还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之“道”,是“天地”间的“中正之道”,也就是客观世界内在、固有的自然规律。它作为世间万物乃至天地发源的根本,独一无二,无双无对,其内在、固有的自然规律永远不会改变,但却会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地运行着,永远不会停止。它无处不在、无远不至,穿行于古往今来,到达极远处又不离失事物的根本。

“天地之中”与紫薇垣、北斗、昆仑山、黄帝(四)


因此,人们遵循天、地之道,就是遵循客观世界存在的自然规律。而自然规律就是自然而然,不加造作,也无法造作。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况《荀子·天论》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其中“常”,就是天地内在、固有的客观规律。孙中山先生“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也是要求人们要效法、遵循天地宇宙之间的客观自然规律。

可见,“天道”的客观规律性决定着它不会随着人类的主观性意志而改变,人类只有遵循和适应“天道”,即天地间的“客观自然规律”而存在。所以,人类只要按照天地间“客观自然规律”办事就吉利、祥和、顺昌,只要不按照天地间“客观自然规律”办事就凶险、危难、逆亡。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许多经验教训,印证了“天道”,即客观自然规律存在是主观意志无法改变的铁的事实。在“天道”,即客观自然规律面前,即使伟大的领袖人物最终也只好“望天兴叹”了,真是“天命难违”啊!

为此,辩证唯物主义论者应该承认“天命难违”。这个“天命”,就是天地间存在的客观自然规律。我们不能违反客观自然规律,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办事,包括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去研究和传承华夏历史文明。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天命观”,也是华夏先民创造太极“天地人合一”理论的应有之义。华夏先民创造的这一正确理论,并不比近代产生的许多科学理论落后,也容不得一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进行片面曲解,但却亟待我们去深入发掘、传承和弘扬。

                            

天地人“三道”图


二、北斗黄帝是传授“天命”运转“天道”的天子。

隋唐时期儒家学者、经学家孔颖达认为,道为“天、地、人三才至极之道”。其中“至极”即太极。南宋理学家蔡渊认为,道为“太极之道”。南宋理学家、哲学家朱熹认为,道为天、地、人“三才各一太极”。宋末元初著名易学家、道教学者俞琰进一步解释说,天、地、人“三极之道,言道之体;三才之道,言道之用。”这里的“三极之道”就是指天、地、人之“道”的体表形象;“三才之道”是指天、地、人之“道”的根本至理。这说明天、地、人从无极到有极,再从有极到五极的变化运动均统一于“天道”,即客观自然规律之中。

但是,“天道”是需要运转的。

1、北斗七星是“天道”运转的枢纽。古人告诉我们,“天道”在天体“紫薇垣”中运行,其枢纽的载体就是“北斗七星车”。如果在黄河中下游、太行山东南部的大平原地区观察“北斗七星”,就会发现它从不会没於地平线以下,一年四季都随着春去冬来,有秩序地围绕着北极星运转。每当北斗斗柄指示着12个不同的方位时,大平原地区便会特别灵验地出现12个不同月份和节气。

战国时期楚人在《鶡冠子·环流》中描述北斗运转的特征时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古人观察北斗运行规律,可辨别农耕时代的不同节令,制定历法,指导华夏先民的生活、生产和发展。

据说中国人用北斗纪历的实践,可以推算到公元前30世纪,至今已有五年多年的历史。所以,西汉司马迁《史记·天官书》告诉后人:北“斗为帝车,运於中央,临制四方”。因此,北斗也就成为了农耕社会华夏民族重要的崇奉对象。

“北斗七星”帝车运行图


2、“黄帝”、“北斗”是“天人合一”的典型模式。后来,北斗星被人格化为“黄帝”。东汉纬书《河图始开图》认为:“黄帝名轩辕,北斗神也,以雷精起”,又说“黄帝名轩,北斗黄神之精,母地祗之女(大致为织女原形)附宝,之郊野,大电绕斗,枢星耀,感附宝生轩”。这些都是古人基于对北斗的信仰而赋予其崇高地位的范例。古人后来又把天上地位崇高的神明和地上华夏先祖上下合一,将其神格化,世代为人类指示方向。

古人创造的太极“天人合一”思想,通常有两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一是人格化的神;二是神格化的人。这两者之间,互为依托,又相互转化。轩辕黄帝,是北斗“天神之星”的人格化身,而北斗“天神之星”则为轩辕黄帝的神格化身。在这种典型的“天人合一”模式中,黄帝被塑造成两个形象:一个是神态端庄祥和的人;一个是形象威严肃穆的神。黄帝如此,其他古帝王也不例外。天神与地人合一,人格与神格合一,成为太极“天人合一”思想的一个重要示范内容。

所以,不能仅仅把当代炎黄子孙参拜“北斗星君”等寺庙神仙当作迷信鬼神的行为来一概加以否定,还应该将其作为祭祀和感恩为人民谋福祉、建功德的三皇五帝(包括黄帝在内)神灵的礼仪来客观对待。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一个没有感恩之心的人会被社会所不容,一个没有感恩之心的民族也会被世界所不齿。因此,我们应该怀着祭祀和感恩已故人民英雄一样心情,来祭祀和感恩为华夏民族发展做出贡献的先祖们。

3、黄帝“九州”方圆源自北斗“九星”。事实上,古代确实曾经以“轩辕黄帝”来命名星官,定位在北斗七星之北,作为对黄帝功德的永久纪念。对此,日本学者安居香山、中村璋八在《重修纬书集成•春秋合成图》中认为:“轩辕十七星在七星北,如龙之体”。其中“龙”,也指“七明二隐”的北斗“九星”。所以,古人称“龙有九似”,就是指北斗有“九星”,在天上称作“九天”,在地上称作“九州”,轩辕黄帝自然也居住和建都在“九州”之中。

由于众星拱抱北斗,北斗又围绕太一运转,自古代以来人们就形成了黄帝为天子,传授“天帝之命”,掌管“天道枢纽”,为天帝执政的人文理念。

         


三、天帝“紫薇垣”与三皇五帝“昆仑山”天人合一。

    1、紫薇垣“天之中”对应地上的昆仑山“地之中”。据汉代儒家经义之书《尚书纬》记载:“七星在人为七瑞。北斗居天之中,当昆仑之上,运转所指,随二十四气,正十二辰,建十二月,又州国分野、年命,莫不政之,故为七政。”其中“七政”,是地上的黄帝以“地之中”昆仑为核心管理“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一说为“金、木、水、火、土、日、月”)。

汉代纬书《河图括地象》记载:“昆仑者,地之中也。”又称“地中央曰昆仑,东南五千里名曰神州,中有五山帝王居之。”说明北斗在天上所居住的“天之中”“紫薇垣”,与黄帝在地上居住方圆约“五千里”的“地之中”“昆仑山”,彼此是上下对应的关系,也符合太极“天地人合一”、“天地人之中”的理论。其中“北斗”,与“黄帝”对应,“天之中”与“地之中”对应,“紫薇垣”与“昆仑山”对应,象征着作为“天之中”“北斗七瑞”的“黄帝”居住在“地之中”“昆仑山”。

所以,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周《庄子·至乐》认为:“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而“北斗”“天之中”、“黄帝”“地之中”,也就是太极“天地人合一”的“天地人之中”。

                        

七星十二辰十二月图


2、黄帝居住的昆仑山在“五行”中、黄、土方位。西周文王《周易·坤》认为:“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其中的“黄中”,也是指太极“五行”的“中”方位,属“土”,色“黄”,故称“中央”、“中土”,或“黄中”,道家称“黄中”为“黄庭”。“黄庭”也指“黄宫”、“黄室”、“天庭”、“天宫”等。在“中央”、“黄中”、“黄庭”称帝者,又称“中央帝”,或“黄帝”。

因此,“黄帝”居住在九州的“中央”,称帝于“五行”“黄中”方位,执中精一,枢转“昆仑”,参悟“宇宙自然育化天地万物、万物回归自然”的原理,穷理尽性,穷神知化,将人道理性与自然真气合而为一,创造了太极“天地人合一”的最高理念。

   

“五行”中央、土、黄、北斗图


古代圣贤所说“穷理尽性达天命,执中精一万法通”者,就是指黄帝、舜帝等人文先祖。

这表明,“北斗”、“帝车”、“黄帝”、“昆仑”、“天之中”、“七瑞”、“七政”、“黄中”、“中央”、“中土”、“执中”具有共同的历史人文含义,在天象中对应着太(泰)室“紫薇垣”;在地形中对应着三层台“昆仑山”;在“五行”中对应着“中土黄”;在地理方位中对应着“九州之中”的“轩辕楼(丘),也称“黄帝宫室”、“黄台之丘”等。


                       

日月昆仑山图


这里便是三皇五帝共同居住建都的“中央之国”,也称“天地人之中”,是太极“天地人合一”理论发源的地方。所以,我们认为三皇五帝“天地之中”,必定会有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帝、帝喾、尧帝、舜帝以及禹王等共同居住和建都的人文遗址存在。

3、探讨“天地人合一”理论给我们的启示。从上述“天地人合一”和“天地人之中”的探讨中,我们受到很多启发,感到地上的“昆仑山”、“中央之国”、“中土黄”、“天地之中”、“轩辕楼(丘)、“黄帝宫室”等是一个不可分散的整体,确定他们的地理方位必须符合以下条件才符合古人思维观念和史料记载要求:

一是三皇五帝居住和建都在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中土”,即后来的“中原”之内;

二是“天地之中”最早产生于是三皇五帝时期,并以三皇五帝“中央之国”为中心地区;

三是黄帝帝都轩辕丘、黄台之丘与天地之中、昆仑、三皇五帝“中央之国”同在一地;

四是建立在昆仑山的三皇五帝“中央之国”,就是古代最早的“九州”之地,整体轮廓为三层、黄色、土质平台,而非锥形石头山;

五是黄帝帝都轩辕丘在“五行”东、西、南、北、中的“中央”,称“中央帝”;居青、白、炎(赤)、黑、黄“五帝”中的“黄帝”方位。三皇,尤其黄帝与东、西、南、北“四方”各帝所居方位大体对应,彼此均在直线一百公里范围之内,甚至更近。

这是研究太极“天地人合一”理论和古人思维观念、史料记载中得出的基本结论。相信不久的将来,河南在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过程中,一定会把这里人文先祖发源和传承的来龙去脉发掘出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