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理不清的双手带,苗刀,抗战大刀,倭刀之间的传承演化的历史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4255次阅读 0次回复
清沙
2015-12-15 09:28:56
双手带,苗刀,抗战大刀,倭刀之间的传承演化的历史真是理不清啊

情况确实是这样.不过,可以换个角度看,其实,各种兵器的招法和法理,都是差不多的,都是相通的,特别是双手带,苗刀,抗战大刀,倭刀,还有棍法(南棍),握把法相同,技法相近.多看看这些表演类的视频,对于提高双手刀法,还是很有启发借鉴意义的.在苗刀中,还象棍一样,有换把之法.不过,我嫌麻烦,把这个换把法忽略了.可能因为自己平时为练习时携带方便,多用一米长的唐刀和武士刀代替苗刀进行训练.如果用苗刀,因为长度较长,换把法还是实用的吧?

中华武术,尊棍为"百兵之祖".

俞大猷前辈在他的名著<剑经>中说:"用棍如读《四书》,钩、刀、枪、钯,如各习一经。《四书》既明,六经之理亦明矣。 若能棍,则各利器之法,从此得矣。"

雖然坊間普遍視《劍經》的內容為「棍法」而非「劍法」,但我認為《劍經》所言其實是「兵器對打的通則」。通篇談「棍」,是視「棍」是初基訓練用具,勝在操作時較安全,並且可以作對打練習;但「劍」才是終極的殺敵用具。而「劍」既是終極,則以此環視其他兵器,亦只是斷取劍的某一功能放大而已。
這一看法,可從俞大猷將軍的〈大同鎮兵車操法〉原文中略得印證:"俞大猷〈大同鎮兵車操法〉原文摘要:
"初教,各令以木棍習手足攻擊之法,為〈總訣歌〉八句,使其知所持循。曰:
陰陽要轉,兩手要直。前腳要曲,後腳要直。一砍一挑,渾身著力。砍後即鑿,破虜無敵。
約教二月之後,已知大意,則擇其足之便利者為牌手,力之強者為大旗手、為叉手,手之便利者為鈎鐮及長撥刀手,其餘為鳥銃、神槍、短撥刀手。各習二月之後,則攻擊之法得矣。"
因為「棍」是一切兵器的原型,而「劍」兼有一鋒兩刃,只須將「一打一揭」的棍法來操作劍,便能提升為「一砍一挑」的斬法。反之,將「一砍一挑」的「劍法」套用到各種兵器上,也同樣是適用的。
上述说法,我认为还是很有道理的.

踢腿反砍的动作在武术里较多,看着舒展,不过不如反砍收腿转身实用。

兄弟去真传的武馆学习刀法,这些自然就能理清了,现在网上流传的很多刀法,实在是误人视听.

兄弟们所言甚是.关键在于在看到相关资料后,要用自己的试验与习练经验和感悟,来自己进行判断和取舍."尽信书,不如无书".此之谓也.我的判断标准,则是:"通过看其招法动作,可以了解其招法设立之用意,再看其是否有实在的实战技击价值,照做演练一下,体会一下其招法用法,模拟比照实战情况,看其是否具有实战格杀效能".相信,在这一点上,也难不住弟兄们.

换把极为有用,貌似只有现代剑道不注重换把

换把,是棍术中的一把技法.在郭瑞祥老师苗刀教学视频中,也有换把这种技法,主要是从左侧发起攻击的左撩刀\左撩点刀\左撩劈刀三种刀法中,运用到了这种换把技法,郭老师对换把作用的说明是"操作方便,同时,也可以增加攻击距离".在网上有位胖兄弟,在演示苗刀基本技法(我在版块中发过这个视频),也有换把的用法,同样,是从左击右的用法.
个人意见,认为:换把法,是棍法中的技法.苗刀,长度较长,相当于齐眉棍的长度,握把也较长,出于杠杆作用的原理,用换把之法,确实像郭老师所说的,可以起到动作方便,增加攻击距离的作用,同时,个人认为,还可以起到更好发力的作用.个人经验,平时,出于携带方便的考虑,主要以唐刀和武士刀,训练双手刀法.当然,其技法中,可以运用苗刀技法,因为,同为双手持把,技法基本是一样的.只是苗刀长度更长,苗刀技法中,有一些动作技法是针对苗刀长度较长的特点而设计的,在苗刀技法用于较短的唐刀和武士刀时,动作可以稍作改变,以更加方便.关于换把问题,苗刀把柄较长,运用起来,也许是方便的吧.因为我基本不用苗刀练习,因此,体会不深.我用唐刀和武士刀练习双手刀法,没有采用换把技法,我认为,换把不方便.换把,必多少也要影响速度.不用换把法,感觉发力也很顺畅方便,而其所能增加的攻击距离和发力方便,与换把对速度造成的影响相比,得不偿失.而速度,在实战中,是攸关生死,是相当重要的.
现代剑道不注重换把,我的见识是,在现代剑道中,也有换把技法.我看过一则剑道资料,(<中外十大搏击>一书,人民体育出版社,)其中,在介绍剑道准备姿势时,其右双手上段,即是采用的换把之法,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其目的与作用,应与上"操作方便,增加攻击距离,便于发力",想法和目的相同.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