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闲谈,偶有心得,全当解闷,说得不对的地方大家就当看小说了吧。
事情还要从我家的晾衣杆说起(如下图)。家里晾衣杆坏了,卸了下来,因为爱练枪,遇到棍棒总爱拧上两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历史性话题,被一些自媒体以侦探小说的形式重新演绎,使听众直呼过瘾。
中华武术,本来就是论其源长、证其据短。很多知识传播下来,也都透着传承者自身的领悟。
今天不揣冒昧,把我生活中练习的一点点小心得拿出来和大家分享,权当解闷吧!别太认真!
先说那一日,把晾衣杆卸下来,在手里拧了两下,由于衣杆前端还有一铁疙瘩,虽然不重但对于分量均匀的衣杆影响很大,拧动起来很压手。每一次拦、拿的最后一刻,总觉得似有千斤。
这让我忽然想起了小说中的一样兵器——龟背驼龙枪,想来应该是上阵临敌、磕砸器械的利器。
这里还要安排一个小小的插笔:
在下早年曾学习梨花枪,后来又学了三皇炮捶门的子龙大枪,最后终于有幸学到了八极门的六合枪。
先说说子龙大枪吧,子龙大枪以闭门式持枪,最重磕砸,讲究以“劈、砸、滚、翻”四大合力为主。
其次要提一下祁家通背拳的五虎断门枪,也是以闭门式持枪。虽然也有类似拦拿似的招数,但和子龙大枪的运劲很有相似之处。祁家的五虎断门枪据说是罗家枪法,也是至今比较功法系统、理论完备的枪法之一。
因此不禁叫人想到一个武林典故——罗家枪姜家传。据说蜀汉名将姜维的枪法得赵云点播,后来辗转传到隋唐年间北平王罗艺的手中,才得大放异彩。如此想来,空穴来风,不无道理。
最后提一下八极门的六合枪。六合枪以缠枪为主,分里缠外缠,却不练拦拿。强调“枪扎滚豆之力”,可以充分发挥白蜡杆的韧性,达到以巧破千斤的目的。
下面论述一下枪杆演化的历史原因,引出来五虎断门枪到六合枪的演化过程。
枪,作为一种兵器刚刚问世时,不是白蜡杆(软木),都是硬木的,和矛差不多。这时的枪不能充分发挥枪杆自身的能量,只能以磕砸为主,借助腰身整力。子龙大枪就是这样古朴的枪术。
这样的硬木枪发展到隋唐达到了顶峰,隋唐时马战的矛十分盛行。
“龟背驼龙枪”应该也是这种枪法发展到极致从而对枪器的改进。枪杆前面的加重,就是为了便于磕砸。
直到宋代前后,软杆枪的使用,才真正对枪器和枪法带来了巨大革新。
有人说,软杆枪孕育了内家拳法。软杆枪,充分发挥了枪杆本身的弹性势能,才能有“枪扎滚豆之力”、“枪之元神在于一圈”,再也不用借助龟背枪那样的重物加持功力!
有了缠枪之法,对后世的拦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有人说,六合枪出自岳飞,后世枪法多有六合枪的影子。
现代练枪的,各门各派虽然都有白蜡杆,但枪法大相径庭,未必都能发挥白蜡杆的妙用。
从五虎断门枪到六合枪,根本的进步在于由器械的改进引起的技术的改进!
其实从作用上说,六合枪的缠枪,与龟背驼龙枪前端的加重作用是相同的,只不过从对器械形制的依赖上升到功法手法改革的层次。
由此也说明一点,对于练枪的人,枪的自身重心分布比它的总体重量更重要!练的是招数里面的“劲”。枪头较轻的枪,更难练。
关于白蜡杆做大枪的问题。这个常有探讨。讨论来讨论去,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白蜡杆一定要质量好的,如何栽种,如何养育,多少年成型等等。如果这样来说,白蜡杆做枪杆就太麻烦了。而现实是,自来,凡大枪,基本上很少有用白蜡杆的。八极门李书文所用大枪,据说是红榉木的。也是硬木一种。我虽然不大练枪,但手头上还是有几根不同材质的杆子。白蜡杆有,硬木杆也有。白蜡杆就是普通的。平时抖抖杆子,练练发力。以个人经验来说,白蜡杆做小花枪没问题,做一丈零八寸的大枪就有问题。主要问题是腰软。腰身既软,则后把发力,枪头的运行轨迹就大了很多。这无疑会影响到准确度,容易把力量分散。我有一根坤甸木的大枪,做好配重,装好枪头,总长在三米一左右。如果以传统木工尺,一尺合27.5厘米算。则比一丈零八寸略长一点点。这个大枪总重八斤。是现在的斤两。比吴殳时代的要轻一些。因为那时候一斤将近600克,比现在的重了将近二两。这个大枪端在手中,如果做拦拿的动作,还是可以看出枪头的轨迹幅度的。并非直愣愣的那样。
关于枪劲儿。
前面讲得,劈,砸,滚,翻,确实是很好用的。但这不是分开的,是一体形成的。或者说是一个混合劲儿,混元劲儿。
比如劈,不仅仅是一个向下的直接的劈,其中还有向前的滚搓之力,还有手腕的旋转之力,向下的磕砸之力等等。回头你可以找个人跟你配合一下,对方双手持木棍站立,你用单一劲儿作用于其棍上,以及你用混合劲儿作用,看看差别。
前文你说讲得,枪扎滚豆之力,这个,我觉得有必要探讨一下。说实在的,目前习武的,重拳脚而轻器械已经是普遍现象了。对于大枪这种吃功夫的东西,练的人少之又少,即便练了套路,也少了对练,练了对练,也没有机会实践,更难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水平。可以说,基本上面临失传。
枪扎滚豆之力,这句话,重点是扎,滚豆。练枪有句俗话,叫做,拦拿扎,拦拿扎,一枪不扎就是傻瓜。可见,大枪的重点,就在这一扎上。而滚豆之力怎么解?为啥不叫滚磨盘力?滚车轱辘力?而偏偏用个豆子来说?豆子很小,又多是圆的。滚豆,动作可用那么大么?滚起来,是枪头旋转,还是枪杆旋转?是用双臂齐摇的大动作,还是手腕上的小动作?我觉得,这是应该思考的问题。我目前还没练习成套的大枪套路。更多精力放到大棍上。师祖,以棍而成名,并非不懂枪法。他和李书文是亲师兄弟,对这个小师弟是疼爱有加的。李书文大枪扬名,但在师祖这里可以说从没赢过。(此处无其他意思,他们是亲师兄弟,关系莫逆。李书文刚出道也是去北京投靠其师兄,我师祖的。后来,李走军旅路线,师祖淡泊,力推李书文前辈,可见其兄弟之情。长辈练得好,功力深,是长辈们的造化,此处望同门莫生歧义)师祖在这套棍法中,是糅合了大枪的。讲究的是旋出旋回。这个旋跟滚,当时意思一致的。
缠枪,里缠,外缠,什么叫缠?看蛇能缠,是原地缠吗?蛇是缠着进的。
这个缠,是不能离开最终的扎的。而缠枪,如果没有角度能不能缠?如两个杆子是平行的,能缠吗?
大枪谚,有云:中平枪,枪中王,中间一点最难防。关键在中间这个问题上。因为在中间,所以很难形成有效的角度,从而去用拦法,或者拿法,或者缠枪,或者磕砸等等去破坏对方的进攻。这时候,要防中平枪,要么以更低的身法去找角度,要么就要垫步,形成有效角度。这个垫步进枪,在枪套中是不少见的。
缠枪,也离不开这个角度。回头可以试一下。而里缠之于拿,外缠之于拦,虽名称不同,但如果仔细来讲,应该是一样的。有一点我知道的是,拦,并非往外磕,拿,也不是往里砸。拦也扎,拿也扎,基本都是防与进攻一体的。
软枪杆,内家拳这个说法,还是慎重提得好。本身内家拳这个名词也都有问题。
而大枪与“内家拳”的关联也不是很大。五虎断门枪。
关键在断门二字。练拳有门户,练枪也有门户,有开门,有闭门。说简单点,手是两扇门。
断门,断,打断,断开的意思。门有开闭。枪有攻防。断门,类似于见肉分枪。或者千金难买一声响,一声响处见阎王。对方枪势离我越近,则越老,如同门户开的越大。此时,分枪,则对方难以变化,如同开门闭门之间受到阻碍,此为断门。
八极门的六合大枪,也有叫八母枪的。而八母枪,可以说是各门各派都尊崇的。也有一种说法,大枪无门派。有一定道理。
而花枪则变化比较多。这是武器特性决定的。 |
蚤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