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道德经》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物质观-游玄德 黄建军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7694次阅读 2次回复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无”是老子在经中提出的一对重要哲学范畴。“有”,指具体存在的事物,“无”,指无形无质的虚无。老子之言无而非无,犹佛家之言空而不空。无之为用,在于由无生有,“无”为万物之始,首先它是“道”的先天之体。其次它还是道生运衍化后的一种物质存在方式,与“有”互依互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由“无”有了“有”,之后,“有”继生“有”,有有相生,日为万物之母。
  “有无”这一对哲学范畴从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用虚实、气形的概念比照理解。人们认识物质是从认识具体事物开始的。物质存在只有两种形式——实物和场。实物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实体物质,有气态、固态、液态、等离子态等形态。场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能量存在形式。诸如引力场、电场、磁场、强场及弱场。一个特定的实存物质,无论是场还是实体物质,都具备着能量、质量、信息三个方面的属性。这三者是一体不可割裂的。需要解释的是,这里的信息不是通信理论中的信息含义,而是事物本身能量、物质结构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这种结构界定蕴含着事物的功能和变化发展规律、趋势。质能方程式E=MC,告诉我们质量、能量相互转换的关系。现代高能物理实验也表明,只要有足够的能量,就能产生一对粒子和反粒子,而在相反的湮灭过程中,它们又转化为纯粹的能量。可以这样理解,由“粒子”组成的实体物质,能够从能量中产生,又复归于能量,并且组成实体物质的粒子性质只能从它们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来体现,而不能看成是孤立的实体,是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粒子只是场在局限地区的凝聚,是能量的聚合体。爱因斯坦曾说过:“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物质是由场强很大的空间组成的……,在这种新的物理学中,并非既有场,又有物质,因为场才是唯一的实在。”就现代物理学意义上理解,粒子(实物、实)就是能量(场、虚、气)的凝聚体,在一定条件下,又湮灭分化为能量(场)。古人日之为聚之成形,散则成气。从而老子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复归于元”,可以形象理解为虚生实,实同时再与虚的相互作用下生实,虚实相生。
  为了能够在现代科学框架中得到近似的图解,我们再结合宇宙大爆炸理论描述的宇宙诞生、发展图景做一个轮廓式的对映。
  大爆炸宇宙论至今虽然仍缺乏大量实验的支持,但却是最有说服力的宇宙图景理论。大约一百五十亿年前,宇宙起源于宇宙奇点。奇点是一种无形的、无限小、没有时间空间存在的能量点,宇宙万物在此统一成一种能量场,具有所有物质生成的能量,是一种纯能量状态。在某种尚不知晓的临界条件下发生了大爆炸,通过大爆炸的能量,形成了一些基本粒子(此时被形象地称之为基本粒子浓汤)。这些粒子在能量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这不正是一幅鲜明清晰的无中生有,有有相生,有无相生的写照吗?
  “视之不见日夷,昕之不闻日希,抟之不得日微……故混而为一……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为惚恍”。
  “无色日夷,无声日希,无形日微”,这三者是老子从不同侧面进一步描述道体——无的性质与性状,它决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不可名非常名的,既无状之状,又无物之象,惚惚恍恍,若存若亡。篇中继而明示:“道之为物,唯恍唯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是《道德经》中核心的哲学范畴,是阴阳、有无概念的统一和升华。用以说明世界的本源、本体、规律或者原理。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老子之道,则把道看成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老子用语至简至易,理解老子之道要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道有体、用之分,道为体为物就是上述有无概念中的“无”、“虚”或“气”,道之为用则为变化发展之规律。二是有层次之分,有大道、中道、末道;天道、地道、人道;先天之道、后天之道。定位准确了,读经悟经方能得法。
  本章之道,还是指的先天之道体一“无”这一概念。“象物精”不是一般之物之象之精,而是“夷微希”三者一体的存在,其特征最终是“信”——如人与动物之精卵,植物之种子中的DNA遗传信息,包含着万物变化发展变化的规律、趋势与l生状。静态地看待道体是与元气论观点十分相像的。元气学说认为,元气是一种连续形态的物质,气一分为二为阴阳,阴阳二气的运动形成世界万物。“元气论的积极意义与现代科学中的场论有许多相似之处”(李烈炎著《时空学说史》)。但老子的道又超越了“元气”包括象“五行”这样的具体存在,这正是科学的物质观的特征所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本章之道,既为先天之始的道体,是巨大弥散的能量场,一团混沌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气”,又是道之为用之始,故道本为一,动则日之为生一。在这个原始道体中,自身蕴含着对立统一的因素——阴阳。动之则分,日之为生一。
  阴阳也是中国哲学的一对哲学范畴。其最初涵义也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气候的寒暖,和上下、内外、动静等等。上升到哲学概念,则认识到,自然界中一切现象都存在相互对立,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其代表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与事物的消长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与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素问·阴阳映象大论》亦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乎似万物之宗。”
  道体内含的阴阳是对立的两种势力、力量、因素,是不可割裂的,又不是绝对平衡、静止不动的。老子继承了“易以道阴阳”的精华,以阴阳符号发展为概念,建构了阴阳统一的道之本源论和本体论。
  “冲”,即阴阳之动,阴阳斗争,阴阳消长。是阴阳对立的过程,其统一的结果是和。和,或不盈,是指道经常处于不是绝对平衡盈满的状态,于是阴阳之动,“冲”之结果,产生了相对独立的对立统一体——物。即“三”。物物合化生衍成为万物。
  老子之说惊人地吻合于宇宙大爆炸理论所描述的宇宙生成图像。对应两种学说图像,道——奇点,能量场,混沌为一。临界状态动之则分为阴阳二物,对立统一,能量场中本身包含着对立因素,诸如吸引与排斥,扩张与约束、压缩。动之则显,为二。我们拿场形态中最基本的电磁场来说,电磁场是有内在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电场和磁场的统一体。随时间变化,电场产生磁场,磁场产生电场,两者互为因果,形成电磁场。电与磁就是一对阴阳概念。阴阳合化,能量场聚合生成基本粒子为三。三在此也可代表着清、浊、和,或阴、阳、冲三气,相互作用组合形成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宇之日道。”
   寂者,无音声。寥者,空无形。此章之道论不仅描述了先天之始,“混成、混元”之象,更阐述了道既是能量更是力量。作为本体,它是一种“无、虚、气”,做为用,即变化发展。它是循环运行,无生无灭的力量和规律,独立不改,周行不殆。永远推动着、决定着物质的运动变化发展。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此句是物质变化发展基本规律的概括。反,河上公注:“反,本也。本者,道所以动。”后人多注解为返,返本,或向相反的方向变化而又复归于本。
  在此我认为,反,就是指阴阳的相反相对。乃阴阳相对、相反相成之意。道体内包含阴阳两个方面的对立、斗争、消长。它们是道之动的内在永恒动力。
  弱,河上公注解:“柔弱者,道所常用。”我认为,弱,乃渐,阴阳对立斗争过程中的量变意义,通过阴阳量变、渐变的作用,最后达到质变,从而体现道用的结果。“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都反映了老子渐变发展规律的思想。同时,这样理解,也与上述“道冲而用之”才能很好地统一。
  深刻领悟道德经阐述物质观“道”的含义,不难发现其中有鲜明的辩证观、唯物观、普遍联系发展观,而且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亦清晰可见。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长之育之,成之孰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道之用,为德。贵生贵和,使物得以蓄存。事物有生老病死,成住坏灭,而道则永不停息,无生无灭,长养育覆,不求所得,不去宰制,不望回报,无为无不为,无有乃大有,这是道最深最大的德情呀。
  纵观《道德经》关于物质观的系统论述,道既是物质的本原,又是物质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它既不是简单朴素的哲学观点,更不是消极、唯心、虚无主义的哲学体系,我们只有从微至宇,由虚及实,把握无有,由我入他,按圣所示,修心合道,方能领悟推演三才大道。这又何尝不是老子之玄德呢?
  呜乎,万物,一气耳,亦一亦气,无分无别,无生无灭,无始无终,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普遍联系,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阴阳交感,和为冲气,聚则成形,散则成气,无有相生,循环不已,大道如斯矣!
看帖不回帖都是耍流氓!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锥弁

2015-2-11 15:23:56

好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2

看帖不回帖都是耍流氓!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锥弁

2015-2-11 15:23:56

好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