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谚语是对流派众多的中国武术的最好概括,同时,它鲜明地指出了武术流派的地域色彩。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据甲骨文和古文献记载,在商周期武术就已经存在。到了春秋战国,某些武术种类便已相当成熟。《庄子.刻意》关于导引的记述:“吹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同书《记剑》载:“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这都是可靠的证明。那时的兵书也多有专章讲述武术。《汉书.艺文志》著录兵家“技巧”类16家207篇,图3卷,主要是讲武术的,即“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中国武术便是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繁衍起来的,以至现在形成一个拥有众多拳种流派的昌盛局面。 武术流派历来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拳兴于齐”、“剑起吴越”之说便表明了这一点。延续至今,才广泛流传着“南拳北腿,东枪西棍”的武谚。 从狭义来看,南拳北腿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流行的武术手法多,桩步稳,拳势激烈,并常以发声吐气协助动作发劲,需要场地较小,素有“拳打卧牛之地”的说法。流行于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武术,长于腿法,架式大,节奏快,多窜奔跳跃。北派拳术需要场地较大,在“拳打四方”的说法。南北武术各有侧重,特点鲜明。 东枪西棍的说法与回族武术有关。生活在西北的回话人民擅长棍术,称阿里棍。在西北长期流传着单头母子棍、双头条子棍等棍术。现在仍流传着天齐棍、阴把棍、疯魔棍等优秀棍法。而早期诞生的优秀枪法则多流行于东部地区。象宋时杨妙贞创八母梨花枪法,号称二十年天下无敌手。杨妙贞与其夫李全常年活动在山东一带,杨家枪也便在这一带流传。明代时,山东、河南各地仍有教师教授杨家枪法。宋时福建还流传张、朱二家枪法。于是,“东枪西棍”之说便症先在西北回族人民中流传开了。 由于武器长期以来在格斗中广泛使用,因此流传较快、较广,以至地域色彩渐渐不那么浓厚了。仅以明代看,东方有石家枪、杨家枪、罗家枪、西方则有沙家竿子、马家短枪、峨嵋枪。东方有东海边城棍、俞氏棍、少林棍,西方则有天齐棍、条子棍。“东枪西棍”之说似乎不那么准确了,然而它反映了武术发展的一个侧面。 从广义看,这条武谚是在说明任何一个拳种在形成之初都有自己的流行地区,诸如鲁西的查拳、胶东的螳螂,沧州的八极、迷踪、六合,饶阳、蠡县的戳脚、翻子。湖南、广东、福建流行的南拳则又是一种风格。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武术流派地域性的体现,溯本求源,与“拳兴于齐”、“剑起吴越”不无关系。现在武术流派已冲出地域的局限,南方人早已多习北腿,北方人也涌现出不少南拳新秀。而太极、八卦、形意这些影响大的拳种早已风靡全国,习练者随处可见。 “南拳北腿”也曾作为绰号流行一时,那是指武术名家顾汝章、赖成已二人而言。30年代,顾汝章应聘广东国术馆,以北方拳术独树一帜,曾与一白俄赌赛,一掌击碎一匹白马的头。顾汝章技艺精湛,为人诚恳,深受武林敬仰。赖成已久居羊城,为南拳大家,声名显赫。二人交往甚厚,享誉武林,人们遂送雅号“南拳北腿”。
|
冀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