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拳时要自然而然”,是指技击时能随机应变、感而逐通,使技击成为自身本
能自然运作的一种行为,以机体最小的消耗来获取胜利。这里的 “自然而然”有
三层含义:一是指神知,即在对方的打法起而未起之际,或在对方及而未及我身
之际能自然准确地神接彼意,知其打法、来意;二是指从彼,能据彼意而自然应
之,即不是指主观地发动某种打法的能力,而是指据彼意客气从之、因故而应、
恰合其机的自然能力;三是指尽性,即据彼意因敌而应的打法,无丝毫主观强
求,合于自身本能天性。因故而应的打法既出于自然天性又合乎内劲的动作机
制,并具有 技击实效。孙禄堂先生所说的“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见《形意拳学》第六章),产生打若未打、不打而打之效,就是尽性。
以上三点为用拳时要自然而然之真意。
发力,但在一生的技击生涯中从不轻用。他强调技击时的上乘境界是打若未打
而借中。既在与对手进行技击时,自身内劲仍能正常运作自然往复周身
(其状态与平日练拳时无异),从而使彼不能胜我,所谓“不求胜人,神行
机圆人亦莫能胜之”。如此“慧而不用”才是用拳时的自然而然,也才能合
于迢。(关于功力与技法在技击中的作用及其辨证关系,非本文主旨,容另
文专述。)
这里的“修为内劲的基本规矩是统一的”是指由孙禄堂先生总结出的无极、
太极、三体诸式及原理和六合、九要、顺逆诸要则,对于修为内劲来讲,无
论练习什么拳式都是基本规矩,都是不可易的、统一的。孙存周先生认为基
本规矩是自然的法则,自然的法则必然是统一的、不可易的。
而之所以说“基本结构是简约的”是因为任何一个拳式只要符合正气从入、
内外合一、动静合一的的基本规矩,则皆可修为出内劲,故
存周先生认为实战中的打法虽说千变万化,但基本打法不过三种,即截打、
顺打、闪打:战机则皆可归为动静交变之机。据此便可确定什么是拳术修为
的基本技能。截指的是击实不击虚,打坚不打瑕,用于彼劲将发未发之时:闪
指的是避实击虚,见隙而入,用于被劲正在发出之瞬;顺指的是粘化拿发,引
进落空,用于接引彼劲之时。此外尚有撞、震二法。撞堵踏中进步截,用于彼
劲走空之时:田者顺、截合用,用于接击彼劲之时。截顺闪三法为运用劲之基
础,其间据情势相互组合,变化无穷。形意拳之劲长于截,八卦拳之劲长于
闪,太极拳之劲长于顺。故要使劲法完备。需使形意、八卦、太极浑融为一。
这就必须以中和为本,对形意、八卦、太极的技术体系进行改进和升华。这也
就是由孙禄堂先生创立的孙氏形意、孙氏八卦、孙氏太极三拳及由此构成的孙
氏拳体系的技术基础。
。孙剑云大师指出,形意拳中的劈、崩二式及虎形是全部形意拳劲法的关键技
能。存周先生认为,形意拳中的全部掌法都可以从劈拳中演化出来,全部拳法
都可以从崩拳中演化出来。故劈崩二式之劲为形意拳的关键技能。强化此二式
的练习对于形意拳的掌握可一通百通,产生以简取繁 的效果。同样,存周先
生认为八卦拳的全部变法都以单换掌和双换掌为本,单、双换拳是八卦拳的关
键技能。而太极拳的关键技能是 捋挤按四法,太极拳的全部劲法皆可由此四
法演化而出。
练打合一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练若打,第二
阶段是打若练,第三阶段是不打而打,即真正做到练与打的合一。
所谓练若打,是指平日练习时耍从实战出发,在心态上进入实战状态,全神贯
注。尤其在走架和对练中切不可把式子走滑了。走架时要觉着眼前真有个对
手,一手一式都要严整无乖;对练时要注意劲法之间的生克、互换之理,逐
渐使之成为一种自然本能。
所谓打若练,是指在实战中心态要平淡,有如平日之练习,要注意发挥、
使用乎日练习中所学到的技能。存周先生强调要“打中求理”,即指精神要完
全放在所学技能运用的合理上,而不要放在输赢上。故在实战练习中不要怕挨
打,不要在乎输赢,不靠一时之蛮勇取胜,而是一求精神气质挺拔,二求技术
动用合理。
所谓不打而打,是技击修为追求的最高境界即中和境界,是指在实战中拳
手的技能运作能因敌而动随机应变。这种合理的技能运用与平日练拳时所要
求达到的合理状态无异,故能虽未有意于用某种方法打人,却自然产生出最
为恰当的应敌打法。不打而打只有通过对打中求理的追求而逐渐形成。
是指神明、气畅、筋舒、骨刚、形合等浑然兼备,产生打若未打、不打而打,
动静如一中和自然之能。存周先生根据自身的武学实践,认为人性与拳性能相
互影响:一方而,人性先天近乎中庸者,修拳则易通拳术中和之妙:另一方而,
拳术之造诣能至近乎中和者,其后天气质亦为拳术所变化而近于中庸。而中和是
拳术之至境,中庸乃人性之至品,两者皆可谓之圣境。故由拳术得中和之妙,而
使人之精神气质升华至中庸境界,是拳学修为的一个重要功用和重要价值。存周
先生本人之气质乃少年狂狷、中年耿介、晚年性合中庸,即是拳术变化人之气质
之实例。
存周先生自谓曰:“余中年以前之拳术,其霸气雄浑,弥不可掩,挡者皆糜。虽
亦有不动而彰之能,然神气
威光烁烁可见,非至妙也。中年后的拳术则臻于洽合彼意不失毫厘,举手投足平
淡无奇,与日常生活之神态、动作无异耳。然皆从容中道,使彼 亦不能胜。至
此渐悟中庸之性与中和之用互为作用耳,如是渐臻至妙,技近乎于道。”
那么,拳术是通过什么来变化人之气质呢?存周先生认为人有五质、性有
五常、拳有五纲,由五纲善化内劲则能变化五质,五质变化必将影响五常。故
拳术可变化人之性情气质。五质即骨、气、肌、筋、血五大物质系统;五常即
仁、义、礼、智、信五大性格状态;五纲在拳中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内
气的状态,相应于人体内则为肺、肝、肾、心、脾五种脏气。其可通过拳术中
的劈、崩、钻、炮、横五式的练习而完善至中和。所以,存周先生认为,在拳
术修为中只有以内劲为宗,才能真正产生通过拳术变化人之气质的功用。孙禄
堂先生认为,一般说来拳术变化人之气质的作用不是无限的,能产生多大作用
不仅赖于后天的方法和所下的功夫,也取决于个人不同的先天条件。故拳术虽
说有教化功能,但拳术的教化功能必须与其它的教化体系互补融合,才能充
发挥其以体验的方式教化身心的作用。所以,孙禄堂先生一向提倡修悟武道要
文武并修、书剑合壁。其子存周和女剑云皆为文武兼备书剑合壁之武学大师。
存周先生认为一个人的气质达至中庸的显著特征是外呈恬澹,内涵圆融。恬澹
既是通向圆融的心理基础,又是获得圆融后的自然心态。而圆融正是五纲完备
、极至中和后的状态。因此,真正的恬澹不是对主体无知无能的反映,而是主
体具有了对客体的完备的适应机制即洽合自然的能力的反映。于是,得中庸者
或体或用皆能合于道,既无过亦无不及,既无偏亦无塞,恰到好处,此为中庸
之性,中和之能。因此,中和是最高的境界,中庸是最高的学问。
|
|
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