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太极拳部分知识汇总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1340次阅读 2次回复
秘籍
2014-12-17 10:57:27
浅论太极拳的五个基本动作(五个圈)(王树金)
众多太极拳爱好者,习拳多年,不能透彻了解太极拳套路的原本面目,深为遗憾。余习陈氏太极拳二十余年,纵观太极拳整个套路拳势,皆由以下五个基本动作演化而出,反复习练,可悟各式太极拳套路之意境,现将其演练方法和个人之心得写出,与大家共勉! 1、双缠手圈2、 太极圈3、 开合圈4、 丹田内转圈 5、螺旋缠丝圈动作要领:虚领顶劲、舌抵上鄂、沉肩垂肘、含胸拔背、屈膝松胯、五趾抓地要求:全身放松、身随手转,意守丹田、划圈要圆。练习熟练后,可结合步法练习(弓步虚步等)
1、双缠手圈 具体练法:初学者面向墙壁,双腿蹲马步状,双手按顺时针划圆;练十遍以后,改逆时针划圆,可反复多次训练。
2、 太极圈具体练法:初学者面向墙壁,双腿蹲马步状,双手右上左下顺时针划圆;练十遍以后,改左上右下逆时针划圆,可反复多次训练。
3、 开合圈 具体练法:初学者面向墙壁,双腿蹲马步状,双手交*于腹前,同时上开左右划圆(右手顺时针,左手逆时针)练十遍以后,改下开左右划圆(左手顺时针,右手逆时针).可反复多次训练。
4、 丹田内转圈具体练法:右懒扎衣状,双手同时顺时针划圈.要点:右手顺时针划圆,左手贴腹前顺时针划圆,练十遍以后,改左懒扎衣状,双手同时逆时针划圈,要点:左手逆时针划圆,右手贴腹前逆时针划圆.
5、螺旋缠丝圈具体练法:双腿弓马步(三七开),双手顺时针划上弧外掤后捋,重心后移,变双手划下弧,下按前挤,重心前移.如此反复循环.十遍后,相反方向练习..拳势举例:穿心肘:双缠手圈、太极圈、开合圈、丹田内转圈、螺旋缠丝圈皆可演化穿心肘 太极拳整体动作中的要求,也叫做锻炼要领。各派太极拳虽各有其具体特征,但其锻炼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练太极拳时,始终要保持心平气和,始终要“松静”,身体要端正自然,百会穴同会阴穴要始终保持垂直,避免挺胸、凸肚、低头、弯腰、弓背、翘臀等现象;呼吸要自然,逐渐运用腹式呼吸,始终保持腹实胸宽状态,转动时也不要破坏身正体松、腹实胸宽的状态,使身体下部稳重、上部灵活。练拳时始终要精神集中,用意指导动作,动作要轻松柔和,不可用拙力;动作上要弧形旋转,逐渐做到各个关节和肌肉群都能一动无有不动,动作协调连贯,绵绵不断;姿势和动作,处处要求圆满,不使有凹凸缺陷之处。要以腰部的轴心运动为纲,腰部要松沉直竖,不软塌,不摇晃,微微旋转,带动四肢运动。头要正直,虚灵上顶;目光要随着主要的手转动;颈项要随着目光转动,松竖而不僵硬;口唇要自然闭合,下颌微微里收,舌尖上卷轻抵上颚,使唾液的分泌加强;养成呼吸以鼻的习惯,这样能在练拳时喉头不致感到干燥。肩要松沉,肘要松坠且微屈;腕部灵活有力,指要舒展;要含胸,即胸肌要放松,胸腔微向内含,不凹不凸;要拔背,即背肌要放松,脊柱要节节松沉直竖,背脊大椎穴微有鼓起上提之意,使部分皮肤有绷紧的感觉。“含胸拔背”有助于“气沉丹田”,能使腹部在放松状态下极为充实。
两腿要分虚实,胯根要松开,膝关节始终要保持微屈。动步出腿,须将重心先坐稳于一腿,胯根微向内收,身体中正且微向下蹲,然后另一腿缓缓伸出;过半路才身体略为站高(但不可显示忽高忽低的现象)。随着重心的缓缓移转,两足交替支持重心,以保持全身的平衡。
做到每势定式似停非停时候,腰要在松沉直竖中略有下塌之意,脊柱节节往下松沉,大椎微有鼓起上提之意,使有上下对拉拔长之势。胯根要撑开撑圆,意注要上贯指尖,下贯足尖,胸部宽舒,腹部松静而充实。要松肩坠肘,手臂要有往外延展膨胀而又微向下塌的意思,使内劲逐渐增加,轻灵沉着而不犯飘浮或僵滞的毛病。目光经由主要之手的中指(或食指)前视,眼神要照顾上下两旁;耳要静听身后,内劲只能贯到九分,神气要贯到十分。
肩与胯要保持垂直,肘与膝要上下相应,手指尖与足趾尖上下相应;前手指尖与后手指尖遥想呼应,前足趾尖与后足趾尖遥想呼应;上下、左右、前后互相呼应合住。外形上要求自然合住,神气尤须先行合住,开则俱开,合则俱合。姿势要圆满、舒展、严正、不散漫、不萎缩。架式开展的要做到在开展中不显得散漫,加工紧凑的要做到小中见大,不显得萎缩。立身要中正,精神要蕴蓄。
凡逢前手指尖上对鼻尖,下对足尖的姿势,术语称作:“三尖相对”。任何姿势,必须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术语称作:“外三合”。
每一姿势的起承转合,着着连贯,处处合住,其中主次先后,要细心体会,辨别清楚,尤其在动作中间不可有停顿之处。内外、上下、左右、前后要协调一致,不先不后,要做到“上下相随”、“一气贯串”、“一气呵成”。练拳时一个姿势要接着一个姿势,要滔滔不绝,连贯圆活,愈练愈松愈慢(慢以气势连贯,呼吸自然,动作不停断为度,过慢则神气散漫,周身有呆像),使呼吸逐渐加细、加深、加长、加均,内脏逐渐充实,腿力逐渐稳固,体力逐渐增强。
练太极拳的“心法”,可以抽象地概括为“静、松、正、圆、舒、匀、轻、稳”八个字。
静是屏除杂念,精神集中;松是内外放松,畅通气血;正是端正不偏,不俯不仰;圆是旋转柔顺,内外协调;舒是大不散漫,小不萎缩;匀是快慢均匀(陈氏太极拳须快慢相间),缓急从心(初练太极拳时,动作不论快慢,不失其“等速性”,谓之匀);轻是举动轻灵,不僵不滞;稳是虚实变换,处处稳重。架子分高、中、低三种。架子高你要根据练习者的体力条件和熟练程度来决定。太极拳运动量的大小,决定于架子的高低和快慢,高而快的练法运动量小,低而慢的练法运动量大。运动量的增加要循序渐进,并根据进展情况及时加以调整。练整套拳时,在开头确定了高、中或低的架子以后,就要始终保持一个水平,不要忽高忽低。
要求提高技术水平,而体力条件许可的人,应逐步提高运动量,不应满足于轻松舒服的练法。轻松的练法是疗病保健的练法,对提高技术水平帮助不大。提高运动量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要把胯根的高度放低(胯与膝平的练法,膝关节负担量极大),运动中保持一个水平,不忽高忽低,不偷巧借力,速度要慢而匀,虚实变换要分清、落实,特别是在每逢动作转换时,要把胯根内收放低,身微下蹲而姿势保持中正,这样腿力能特别增强;另一种是把拳套一次接连练习两遍、三遍、四遍以至十遍(以陈氏太极拳为例,传统的下苦功练法是一次连续练十遍,其时间约为一小时二十分钟),并注意练法的正确性。这两种练法可以并用,也可以单用,因人而异。过去有些老拳师,日练三次,每次十遍,坚持了二十年之久,故其功力深厚,精微巧妙,独步一时。凡是经过传统的勤学苦练的方法,技术上、水平上及功夫上都有出类拔萃的成就。
合 步 推 手 (定步)合步推手的步法与第一种推手挽花的步法相同。先立正站立,双方同上右脚,两脚横向相对,相距15厘米左右,同时双方右臂伸出绷起,手腕相接;双方左手均抚于对方右肘外侧。目视对方.然后甲方领劲微向前,重心前移,松左胯,身微左转;乙方随甲方绷劲微后履,重心略后移,松右胯,身微右转,甲方随乙方履劲,身体微右转,右臂用挤劲走下弧向上绷于乙方左臂下,同时左手在身体右侧按住乙方左手腕。与此同时,乙方重心后移,身体微左转,左手松开甲方右肘接甲方左手,右手松开甲方右手接甲方左肘变劲上动不停,乙方用按劲按甲方。甲方身体微左转,重心后移用劲上履,将乙方按劲引空。乙方被履左臂随即松肩沉肘,将甲方绷劲滑空,再向左转变挤劲后,将左臂绷于甲方右臂下,右手按住甲方右手腕。同时甲方履空后,身体随即右转两臂加绷劲,将乙方挤劲滑空,双手按住乙方右臂,目视对方(甲方重心前移,两手合力前按;乙身体微右转,双方绷住甲方右臂上履;甲方随沉肘松肩变挤劲还原成。如此反复练习,连绵不断。以上是甲方先领劲的练法。如果双方搭手后乙方先领劲,则甲方履,乙方挤;甲方按,乙方绷履;甲方挤,乙方按;甲方左手绷于乙方右臂下甲乙双方同时上左脚的练法与上面两种练法相同。合步推手也叫打轮。两人搭手,随其自然,不顶不抗,圆转自如。熟练后,如胶似漆,粘黏不脱,滑如冰凌。合步推手的特点是:两人推手如鳔胶,粘黏连随主宰腰;功夫达到熟练时,滑如冰凌粘如胶。足掌前后踏地,练习既久,始能如是,平常人之足,则前后不相应,故一推挽即倾跌 交流拳 勿他言 做君子 寻拳缘 谈心得莫伤人
太极拳七条练法规则之解析摘自《太极拳正宗》解析
1、空圈。文中说:“一势一势都练成空圆圈,即是无极,既是联。故每势以转圆为主,不须断续,不须堆洼。如此做去,方为合格。”这一要求与现在的赵堡太极拳的要求是一致的,其他式的太极拳也有这样的要求。但是空圈的提法是现在的太极拳书中所没有的。一般都是说动作要圆,没有说是空圈的。杜元化在这里说一势一势都要练成空圈,不是一些动作的要求,而是所有动作的要求。这点有别于其他的太极拳书。
这里杜元化提出了一个要求是“合格”。合格,这是做每一项事情所必须思考和认识的。在练拳时,动作转圆,在这一过程中不能有断续、堆洼。这是练太极拳的、特别是练赵堡太极拳的合格要求,这点现在已为练太极拳的人所共识了。杜元化这里所说的新鲜之处是,他认为每势得练成无极圈。这种提法似乎其他太极拳书中并没有这样说。前面他对他的书命名为《太极拳正宗》,并不是说自己的太极拳正宗,而别的太极拳不是正宗,只是说太极拳之母是背丝扣,是无极,所以,在这基础上说,是太极拳正宗。他的书名没有任何贬低别人的内容。
2、三直。书中所说:“头直、身直、小腿直,三者何以能直?细分之是不前俯,不后仰,不左歪,不右倒,不扭膀,不掉胯,自然上下能直。”“三直”在以往的太极拳书中没有这种提法,就是已经出版了的赵堡太极拳书中也少见。这种说法的真理性是不容怀疑的。从逆思维来说,如果头不直,身不直,小腿不直,是不能练好拳的。在此,杜元化进一步解释说,要做到“三直”,要不左歪右倒,肩膀不扭,这是形象的。不掉胯则要说明一下,从字面上说,胯不要往下掉。怎样的形态是“掉胯”呢?也就是有的太极拳书中所说的敛臀,臀部不敛,肯定是上下不能成直。“小腿直”这句话有点费解,小腿应该是直的,这是正常人的身体的自然现象,这里说的直应该是当做某个动作时,要与相连的大腿和脚部成直。否则就会造成身体整体的散乱,所以说小腿要直。从《太极拳正宗》中的图像看,就不难理解这一点。
3、四顺。书中说:“顺腿、顺脚、顺手、顺身,四者何以能顺?细分之是手向左去身顺之去,腿向左去,脚亦顺之去。惟顺脚时,先将脚尖撩起,随势而动,切记不可抬高移动身之重点。向右顺亦然。”这里杜元化提出了一个练太极拳十分重要的原则是顺,这四个方面顺了,人体可以说是处处顺了,顺了,人体的内部畅通无阻,所做的动作以及所发出的力量就完整。无论于锻炼身体,于推手技击都是十分必需的。现在一些练太极拳的人之所以出问题,是因为动作不顺。如何做到顺,杜元化也讲得十分明白。做每个动作,手向左去,身体要顺手而去,不能手是手,身是身,互不联系。腿向左去,脚也顺之而去,同时,脚先将脚尖撩起,随身体的整个动作的需要而动,要求脚不能抬的过高,以免牵动自己的重心。杜元化的这些认识非常符合练太极拳的实际情况。可以说,将“顺”这样突出地提出来作为练太极拳的要求,在现在的太极拳书中是很少见的。一般的太极拳书中只是提及,或在某些章节中谈谈。杜元化这样重视在太极拳中顺的要求,这是与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的有联系的。
4、六合。书中说:“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膀与胯合,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这条要求是赵堡太极拳传人对练拳和推手的一般要求,其他太极拳也有这种要求,一些内家拳也有这种要求。有些太极拳书中将“膀与胯合”写成“肩与胯合”,其实肩与膀还是有区别的,字典里说:“脖子旁边胳膊上边的部分为肩。”而膀是“胳膊上部靠肩的部分。”从概念的内涵上说,应该说“膀与胯合”更为准确一些。杜元化在当时是一个为数不多的研究太极拳的文化人,他在写书时,对文字的表达要求很高,因此,他的文字用得比较准确。
5、四大节、八小节。书中说:“两膀两胯为四大节,膀为梢节之根,胯为根节之根,周身活泼全赖乎此。八小节:两肘、两膝、两手、两脚。节节随膀随胯运动,勿令死滞,自能顺随,与膀胯为一。”这里先解释一下,“膀为梢节之根”和“胯为根节之根”这两句。按赵堡太极拳的传统理论,将人身分为三节,三节之中又分三节,这样从手臂来分,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膀为根节。所以,杜元化说:“膀为梢节之根节”。以人体的大三节来分,头为上节、身为中节、腰以下为下节。那么,下节再分为三节是:脚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所以,杜元化说:“胯为根节(下节)之根”。在杜元化出书的那个年代所出版的太极拳书中,也没有看到过这样“四大节八小节”这样的内容,就是赵堡太极拳传人写的书也没有详细的说明。一种思想或理论的提出不在于它的标新立异,而在于它能指导实践,并能给实践带来效果。杜元化把人的身体分为四大节八小节,已经把人体主要的关节都说了,并对这些关节的活动提出了原则的要求,就是四小节要节节随两大节运动,使全身关节顺随合一。这种说法非常符合练拳的实际,如果做不到这点,就会出现死滞,当然死滞是练太极拳的大忌。试想,人身这些主要关节得顺随了,人的全身气血肯定是畅通无阻了。杜元化提出的这点要求系统地说明了人的关节与练好太极拳的关系,这种提法对练太极拳是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这是赵堡太极拳的特点所在。
6、不撇不停。书中说:“每动一着,左手动右手不动为撇,右手动左手不动亦为撇。脚之作用与手同。不到成势时止住是为将劲打断,名曰停。犯此无论如何锻炼,劲不连接,终无效用。”在这里杜元化提出了太极拳的两个新的概念,即“撇”、“停”。字面上“停”是容易解释的,“撇”是费解一点。杜元化认为,做每个动作时,左手和右手要同时动,如果一手动另一手不动,是为“撇”,“撇”的意思是丢开,应该说杜元化用词用得是很准确的,如果在练拳时一手动另一手不动,不动的这个手是丢开了,也就是说两个手没有配合。脚也是一样,一个脚动,另一个脚不动,这不动的脚是丢开了,这也是“撇”。很明显,在练拳时,或者在推手、技击时,这种“撇”情况是不利的,特别是推手时,两手没有联系,怎么来与别人抗衡?而这种“撇”的情况在现在练习太极拳的人中是很普遍的。至于“停”,这一弊病的出现是一个动作没有到成势就停止了下来,它的结果是将自己的劲打断了。也就是说,练拳时,每一个动作都要练到位,只有练到位了,劲才能在到位时完整地发出来,没有到位劲在中途断了,这样无论练拳的人如何锻炼,到时,因为劲不连接,临敌时是无法使用的。杜元化提出的这点也是非常符合练拳人的实际的。
7、不流水。书中说:“每一着到成时一顿,意贯下着,是为势断意不断。如不停,一混做去,谓之流水。犯此,到发劲时,因势无节制,无定位,必致无从发劲,此宜深戒。”杜元化在这里又提出了一个练太极拳的新概念,即是“不流水”,他已经解释得很清楚,意思是练拳时,虽然动作不断地转圆,但是必须有节制、有定位,这种节制、定位是在练到一个动作的程式时要有一顿,但是这一顿要有意贯下面的动作,虽然这一顿好像是势断了,可是势断而意不断。这种到成势时一顿的练法的效果是能将自己的劲发出来,能发到位。如果不是这样,在练拳时,从头到尾,一混做完,到时劲无从发出。杜元化的这种认识完全符合太极拳的实际,特别是符合赵堡太极拳的实际,这是真正的真传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从众多的太极拳书中,很少见到对太极拳的练习有这样完整的提法的。
老子:“大道无为,顺其自然。”太极拳静心慢练是活桩《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二句可浑讲,亦可析讲。浑言之,只是教人以入定之功耳。析言之,则虚是虚无,极是中极,静是安静,笃是专笃,犹言致吾神于虚之间而准其中极之地,守其神于安静之内必尽其专笃之功。
太极拳口诀
杨露禅借力不须拿歌
太极长拳独一家 无穷变化洵非夸 妙处全凭能借力 当场着意莫轻拿 拳掌肘和腕肩腰胯膝脚。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顺人能得势,借力不须拿。
心静神凝
未曾动势心先静,意聚神凝太极门。惟有行拳无杂念,循经修道内功深。
面容平和
秀如处女面如春,嘴角微松现笑纹。口齿稍稍轻合起,舌和上颚互依存。(注1)
全身放松
太极灵魂是至柔,化僵去拙放松求。 打开三线九关节,棉里藏针何用愁。(注2)
虚领顶劲
喉头微敛颌稍提,后脖勿和衣领离。 长使颈椎中正竖,神清气爽不知疲。
含胸拔背
意领双肩微内合,含胸拔背即形成。 乳头气往丹田送,起落轻灵不倒翁。
松肩垂肘
肘肩腕手肘居中,肘一下垂肩腕松。 常想肘尖垂地下,肩松腕活力无穷。
尾闾正中
臀尖坐在脚跟上,提起精神气不浮。 两肋稍微收一下,尾闾中正体安舒。
腰为主宰
小腹自然稍下垂,松开腰隙见精微。 周身转动腰为轴,沉稳轻灵耐挽推。
眼为心苗
眼为大脑传令兵,引领神拳妙法生。 动时欲上先下视,定势随着主手睁。
开合呼吸
开合相随呼吸生,开呼合吸了无声。(注3)命门开出丹田合,都是腹中吐纳成。
亦虚亦实
首尾相交黑白鱼,精微奥妙太仓储。(注4)谁能解得其中味,虚亦实来实亦虚。
牵丝挂线
手足相连一线牵,抽缠绞转在其间。(注5) 磨跟碾掌换身势,一道圆圈三变前。
伸筋拔骨
肢体拉长经络舒,畅通气血不虚瘀。(注6) 全身上下同旋转,拔骨伸筋一吸呼。
龙盘虎踞
动若龙盘八面环,定如虎踞一方昂。(注7) 龙盘虎踞交相变,踞踞盘盘才是拳。
注解:
1.“口齿稍稍轻合起。舌和上颚互依存。” 练拳时ID齿轻合.舌舔上颚,其利有四:(1)避免不良空气从口吸入影响健康:(2)避免同他人说话影响意聚神凝;(3)避免面部肌肉张弛无度影响面容平和;(4)有利生津。
2.“打开三线九关节,棉里藏针何用愁。” “三线”,即身体两侧、正面、背面各为一条线;”九节”.是指这三条线上各有九个放松疏导的部位,第一线的九个部位是头部二侧(重点在耳)、颈部二侧、两肩、两大臂、两肘、两小臂、两手腕、两手背、十指;第二线的九个部位是面部、前颈、胸部、二大腿面、膝、二小腿面、踝、十趾;第三条线的九个部位是后脑勺、后颈脖、背、腰、大腿后面、腿弯、小腿肚、足跟、脚心。“打开”.是用意念疏导三线九节的气脉。意念在每个放松点上都要停留一会.配合呼吸一两次。
3.“开合相随呼吸生,开呼合吸了无声。”太极拳强调“练意”“练气”“练身”同时进行,内导外动.内外合一。所以,在行拳时.拳势的卷舒开合要在意识的指导下,配合呼吸进行。故日:“开合相随呼吸生。”以起势为例,”两臂前举”是开,由下而上.由后向前.开自命门.是离心力,这时是呼.小腹外突。“两臂下落”是合,由上而下,由前向后,合于丹田,是向心力.这时是吸,小腹内收。在开呼合吸时.l:3鼻以意封闭,气定神闲,了无声音
4.“首尾相交黑白鱼,精微奥妙太仓储。”古人把黑白代表阴阳,把阴阳代表虚实,太极图中两条首尾相交的黑白鱼,就是阴阳虚实的代表,首尾相交寓意互变,白鱼黑睛和黑鱼白睛寓意互有。这些精微奥妙都深藏在一个圆圈里,圆圈之大,无所不容.故称“太仓”。我们掌握了虚实互变互有的规律以后,在练拳时就能做到该虚的虚,该实的实.实非全然站煞.虚非全然无力,阴阳互为其根,瞬间变换虚实。
5.“手足相连一线牵,抽缠绞转在其间。”太极拳“运劲如抽丝”,“运劲如缠丝”,要求手与手、手与足、足与足之间若丝牵连.上下相随.向前退后.一动全动,脚下走弧线.手上画圆圈。太极拳的平圆、斜圆和立圆,就在这种牵丝挂线的抽缠绞转中不断形成和变化。
“磨跟碾掌换身势,一道圆圈三变前。
6.“肢体拉长经络舒。畅通气血不虚瘀。”太极拳的练习要领和套路动作,基本上都是肢体放长的运动方式。例如:虚领顶劲与气沉丹田、含胸与拔背、松肩与垂肘、开胯屈膝等.都是使身肢在上下、前后、左右的对拉中拔长。在套路设置上,太极拳为了使全身各关节在运动中节节有序的贯串.各肌肉群在运动中合乎规律地运动.实行有I-,2,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相吸相系.对称平衡的原则,使肢体在对抗中拔长,得到均恒的锻炼。
7.“动若龙盘八面环,定如虎踞一方昂。”盘.圆也。太极拳动必成圈,故以龙盘喻。所谓八面.是指太极拳把棚捋挤按采捌肘靠称为。八门劲~,其中拥捋挤按为四正劲.方向为东、南、西、北.采捌肘靠为四隅劲.方向为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合成一环.人在环中盘拳.每动一势.”思想要照满全身”,动作要支撑八面。
踞.坐也,蹲也。太极拳圆行方止,行则八面支撑,止则一方专注.手眼身步无不聚焦于此。止时若虎踞,屈膝坐胯.精神集中,目光炯炯,气势轩昂,不可歪斜疲塌,或横眉怒目。动圆定方,方圆相生,无方不圆,无圆不方,故“龙盘虎踞交相变”。盘完一式,要有定势,“不知定势者不知拳”,确有道理。
姿势正确意集中,进退转换虚实明。动作协调体放松,前后连贯上下应。
速度均匀像抽丝,举止轻灵似猫行。 呼吸一任须自然,治疗保健太极功。
一、头如悬丝.尾如柱地.背如背锅.胸如抱树.颏如挂珠.两手如撕棉. 两脚如行船.两腿如扯弦.
二、意趣环生味无穷,恰似杨柳摆春风,练到柔和优美处,行云流水一般同.
三、神要专,心要静,气要沉,身要松.
四、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五、捧要撑,捋要轻,按要攻,采要实,靠要崩.
六、行拳如在白云中,人自无心拳亦同,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
七、自当从良师,又宜访高朋,处处循规矩,一线启灵明,一层深一层, 层层意无穷,一开连一合,开合递相承.
八、太极四宜:宜正、宜缓、宜匀、宜展。
九、无身无处非太极,无心成化如珠园,遭着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
十、两人推手如鳔胶,沾连粘随主宰腰,功夫达到熟练时,滑如冰凌粘如胶。
两手缠绵不断线,足跟牢固意九泉;练到两臂如秤灵,欲加毫厘在意先.
两人推手如鳔胶,粘黏连随主宰腰;功夫达到熟练时,滑如冰凌粘如胶.
绷履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侵.一进一退步灵活,肩肘胯靠显神威.
两腿辅地如顽石,下盘稳固定根基;裆内自有弹簧力,灵机一转鸟难飞.
二人推手如围棋,一来一往论高低.围到山穷水尽处,陡然一式判雌雄.
围棋精细,精微,高智商在它面前,也常常大脑缺氧。围棋大,如地如天,山崩海啸,千军万马。学围棋由小处学起,成于大势。千军万马,浑然一体围棋讲究一个气! 金角银边草肚皮围棋喜借势!重整体,相互借力,讲根。细想一想太极拳,其实就是这围棋。围棋最让人敬的特点,下完棋要复盘,输的赢的,都要总结一下,总结人才进步啊
高手练太极拳时,表面看起来病蔫蔫的,眼睛半眯着,抬腿也是细细的。其实他是在用意识炼拳,而且身上极度放松,随时都可能蹦了起来。你看他漫不经心的,其实他时时刻刻都在看住你,而且是用心用意识来看的,你说是你手快还是他意识快。高手过招不是比手毒,而是比心毒!招毒是因为心毒!高手想伤人的一瞬,心毒过毒药,身上却要极度放松,这样出手才是透劲!太极拳为何在意不再力,就是这个原因了。外家拳就象加农炮,威力再大,一旦弹道固定,炮弹的飞行轨迹就定了,它就只能打一处,目标移动了,炮弹就打不中。可是内家拳不同,它就象激光制导导弹,目标走到那它就跟到哪,不找到你它轻易不爆炸,它的精确度相当高。外家拳打人力度拿捏的差,只用一斤力就够,有人偏用十斤,以为越大力越好,其实有九斤都是浪费了,等到要用十斤力时,可能还用不到两斤。内家拳就不同,该用一斤就一斤,改进一尺决不进一尺一;化对方攻势时对方觉得自己的力道如泥牛沉大海,进攻对方时对方觉得如泰山压顶。外家拳靠招赢人,是有形的,看得见的,能招能架的。可是内家拳却不是这样,它是靠劲赢人,碰到功力比你深厚的人,不管你是否招架,他的劲道都打在你身上,打个比喻吧,如果是棍子扔过来,你可以把它格开,可是一股冷风袭来,你能格开吗?你觉得你已经格开的时候,你身上已经感到寒意了,这就是内家拳。
拳本无法,有法也空。如果一开始就学规规矩矩的东西。你一辈子也学不会太极拳,一开始你就随便来,从无法中找有法,不刻意的往上用法,用招式;用什么法,用什么招式是顺其自然用出来的,这样才符合太极拳舍己从人的道理。太极拳是水,避高而趋下,随意而成形,成什么形不由自己,而由面前的障碍物,这也是说为什么太极拳讲究化打的原因。会推手的人一定会打拳,会打拳的人很多都不懂推手,其实也叫不会打拳。学太极拳必须从推手中找感觉来指导打拳,时间久了,再打拳,自然就有了技击意识,不再是那种只会打套路的人打的拳。现在真正懂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少了。许多人不是把太极拳当内家拳练,而是把太极拳当成慢练的外家拳。大家只知道学多少套拳,学多少招式,而对拳理却一概不知,充其量混个身体健康,脚腿灵便而已。一个人是否会打太极拳的劲,只要看他的起势和收势就能看明白,否则打再多招式也惘然。
五指所属脏腑穴道解说大拇指属脾土。脾气通于口,络联于大指,通背右筋天枢穴、手列缺穴、足三里穴。
二拇指名曰食指,属肝。肝气通于目,络联于食指,通于小天心穴、足太溪穴。
中拇指名曰将指,属心。心气通于舌,络联于将指,通背左筋心俞穴、手中冲穴、足涌泉穴。
四拇指名曰无名指,属肺。肺气通于鼻,络联于无名指,通胸前膻中穴、背后风门穴。
小拇指属肾,肾气通于耳,络联于小指,通目瞳人、手合谷穴、足大敦穴。
大肠筋在食指边,络联于虎口,直到食指侧巅。
小肠筋在小指外边。络联于神门,直至小指侧巅。
(穴在阳掌者)
内牢穴 在手心正中。
大横纹 在手掌下一道横纹。
离宫 在将指根下,属心火。
浮心穴 在大横纹左边。
坎宫 紧与离宫对,在小天心之上,属肾。
小天心 在坎宫下中门。
阳池穴、阴池穴 在小天心两旁。
板门穴 在大指下一块,其肉如板,属肾。
肾经穴 在大横纹右边。
二人上马穴 在小指旁二指横纹及掌干宫旁。
水底穴 在小指旁,从指尖到干宫外边,皆是属肾。
虎口穴 在大指食指丫处,筋通三关处。
四横纹 在食将无名小指中,三道小横纹,除去大指,故名四。
(穴在指尖者)
少商穴 在大拇指尖。
商阳穴 在食指尖,指根下一节横纹,是风关。从掌上巽宫来二横纹,是气关。三横纹是命关。
中冲穴 在中将指尖。
关冲穴 在无名指尖。
少冲穴 在小拇指尖。
大肠穴 在食指外边。
小肠穴 在小拇指外边。
(穴在阳膊者)
总筋穴 在大横纹下,指之脉络,皆总于此。中四指脉总于此。
内间使穴 在总筋下寸许,一名内关候。
天河穴 在内间使下,自总筋直往曲池。
曲池穴 在肘弯处,一名洪池。
经渠穴 在浮心一边,内间使旁。
列缺穴 在经渠下天河旁。
鱼脊穴 阳池旁边,一小窝处,乃大指散脉处。
三关穴 在手膊上旁边。
六腑穴 在手膊下旁边。
(穴在阴掌者)
外牢宫 在手背正中。
合谷穴 在手背大拇、食指两骨丫叉相合之间。
威灵穴 在外牢宫右边骨缝处。
向导穴 在外牢宫左边骨缝处。
一扇门 在食将二指下夹缝处,威灵穴之上。
二扇门 在无名小指根两夹缝中。
大陵位穴 在外牢下手背骨节处。
(穴在阴膊者)
一窝风 在大陵位下手膊上,与阳膊总筋下相对。
阳池穴 在外间使下。
外间使穴 在一窝风下,与内间使相对,一名外关候。
肩井穴 在肩膊眼窝内。
斗肘穴 在手肘曲外,高起圆骨处。
前言
  一些爱好太极拳的朋友总想找到太极十三势歌诀及行功心解和打手歌,但许多太极拳书中根本就没有,为了满足大家的要求,特找到老板的旧书,把这些练太极拳必懂的歌诀奉上,以助有缘人。 
十三势歌诀
  十三势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须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惜。
十三势行功心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园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练钢,何紧不摧!形如搏兔之鹗,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坚硬,能呼吸然后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轴。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至于慎密矣。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远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轮。
说明:(注意:朋和冽二字,应该有提手旁,因打不上,固简化打的)十三势者,朋,履,挤,按,采,冽,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朋,履,挤,按,即先天八卦中的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冽,肘,靠,即先天八卦中的巽、震、兑、艮四偏方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也。
转附太极拳解释:“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揆心须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休。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册字,字字真切义无疑。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妙成子解曰:十三总势,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这十三个总势万不可轻视。太极拳的所有套路,不管108式、105式、88式,还是85式、72式,均没有离开这十三个总的要求。太极拳从头到尾,均是由腰带动四肢。所以说命意源头,全在于腰。步法、身法虚实的变化切不可马马虎虎,气贯周身,没有停滞的地方。走架子、推手时要以静待动,而动中又有静。与人交手时均应顺应客观情况,即所谓“舍己从人”,对手要的地方可以给他,没有舍己从人,就难以牵动四两拨千斤。无论何种动作都要全神贯注,处处留意,不能有犯呆的现象。按此要求下大功夫去练,去参加竞赛,慢慢会发现真功夫也没觉得如何费劲,相反如果方法不对,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下功夫苦练却没长功夫。不论练习太极拳还是推手,都要在腰间下功夫。腰为人一身之主宰,要做到力与腰合,处处以腰带动周身,这样每一个招式才好用。腰间顺应客观情况,可柔软,也可硬如磐石,丹田气足可瞬间释放爆发力,放长击远。只有尾闾中正,神才能贯注于顶。低头猫腰,前俯后仰,东扭西歪都可使神散气乱,为大病。周身上下轻灵自如,下颌微收,自然头顶悬。
练习太极拳和推手都要认真寻求原因。走架子、推手,曲伸开合,都要完全顺应客观情况,不可主观臆断。如果走架子不得利,应向腰腿寻求原因,如果推手不得利,是桩功的问题,还是手上、身上反映,摸得准摸不准的问题,如果摸准了还有把握时间差、火候的问题,还是爆发力的问题。哪里出问题在哪里找原因,哪里有问题在哪里下大功夫,定能奏效。学习太极拳和任何武术,初入门时都必须有明师言传身授。一般来说,老师讲明白了,自己也下大功夫了,练来练去练糊涂了,不知怎么练了,此时再求师指点,明白本意,此为一个飞跃。如果练拳从来没糊涂过,就不可能有质的飞跃。我自己练拳的经验是,一个劈拳或者三体式,我练糊涂了四次,恩师指导了四次,,我也由糊涂到明白,这样拳才属于自己,功夫才真正到了自己身上。练拳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延年益寿,到老精气神足,眼不花,耳不聋,和同龄人相比身体、心理状况要好很多,这才算达到了目的。张三丰祖师的太极拳歌一百多个字,言简意赅,寓含深意。如果不按照此歌的要求去练习,联系多年功夫,却一无所获,岂不惜哉!细看武术界超过百岁的能有几人?细看修丹之士谁能达到了然、了空的水平?更不用说柳华阳、吕洞宾、张三丰祖师了。他们才是我们要学习的楷模。
二、张三丰祖师的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则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发动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运动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似持鬼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有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揩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始能极坚硬。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毒,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慎密矣。又日: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全神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四两拨千斤 "四两拨千斤"这一武术技法术语初见于太极拳《打手歌》:"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谓顺势借力,以小力胜大力。在太极拳推手过程中,凡加引化劲于对手动作上,诱其落空,或者先化后粘,逼使对方陷入不利地位,或者以横拨直,以直拨横,改变对方劲力方向等,均属"四两拨千斤"之法。此语经广泛传播,为各家拳派采用,泛指以巧胜拙的各种击法。 “尚巧善变”是中国武术的重要技术特色。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智慧的民族,常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四两拨千斤”即为一例。四两拨千斤是太极拳的核心技术之一,被看做太极拳练习者追求的高级目标,是恒量一个太极拳习练者精纯的标准。
王宗岳修订的《太极拳打手歌》,开宗明义便讲:“掤、(扌履)、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它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武禹襄的《打手要言》中也说:“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李亦畲的《五字诀》有:“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杨澄甫所著《太极拳使用全书》中讲道:“若问其用,则在不用力,而却不畏有力也。倘有大力者来击我,以吾之至柔,自足以制胜者。”这还是讲的“四两拨千斤”。其后众多的太极名家高手更将其奉为圭臬,各种阐发、释解林林总总,俯拾皆是。
综合起来看,四两拨千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以柔对刚。避敌之锐,不以硬对硬,在顺化随和中抓住有利瞬间击倒对方。所谓“人刚我柔谓之走”(《太极拳论》),“极柔软然后极坚硬”(《十三势行功心解》),“欲刚先柔,欲扬先抑”、“柔能克刚,以退为进”、“刚而归之于柔,柔而造至于刚,刚柔无迹可见”(陈鑫著《太极拳论》)。
2.借力。双方争斗,就是双方力与力的转换,落实,借敌之力乃与我之力合,对方之力反加其身,或变其力作用线,或虚其力作用点,或二者合一。这便是“机由己发,力从人借”(武禹襄语),“擎起彼身借彼力”(李亦畲语)。
3.引进落空。“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走架打手行功要言》)。即先给对方以明确的力学结构,待对方劲力要素暴露之时,突然将自己化空,可直毁对方力根。故曰:“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打手歌》)。“粘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每一动,惟手先著力,随即松开”(《打手要言》)。“欲要引进落空,先要舍己从人,知己知彼,触之则旋转自如”(李亦畲)。
4.用意不用力,充分运用人的智慧而不是拙力。“中气贯足,精神百倍”,“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动静缓急,运转随心”(陈鑫语),“意气君来骨肉臣”(《十三势歌》),“意气须换得灵”、“劲断意不断”(武禹襄语),“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五字诀》)。
太极拳打手歌日:“拥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黏随不丢顶。”
小儿,不足七·岁,活泼可爱。他双脚开立,手舞之,提膝踏脚,足蹈之,呼之曰:“练拳。””一日,他不经意间用小手握住愚右手小指,边转边嚷要上街玩,愚小指疼痛,身不由己随他向右转了大半圈,心中豁然醒悟:“这不是‘牵动四两拨千斤’吗?”
“牵”,牵制住;“动”,转动、卷动;“四两”,对方的薄弱部位;“拨”,拨动;“千斤”,对方千斤之体。全句的意思是:牵制住,卷动、转动对方的薄弱部位,由此而拨动对方的千斤之体,千斤之力。由此可悟,这里的“牵”是否擒拿的意思,只有牵制、擒拿住对方的薄弱部位,才能拨动对方的千斤之体。
通过站桩,获得浑厚的太极内功,而不运用擒拿妙术的功夫,其功夫很可能是“一触即发,发人文外”和“出手见红,一招制敌”,这与“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的外家功夫并无太大区别。
以浑厚太极内功为基础,巧妙应用擒拿之术,牵住、卷动对方的薄弱部位,进而拨动对方的千斤之体,这是否也是“牵动四两拨千斤”的真正含义之一? 太极拳行功走架,要求“用意不用力”,其目的是放松全身,在通体轻、松、顺、通的前提下,产生“内气、内劲”,而后获取“内功”。必须明白,这是练功夫。拳艺的较量是用功夫、见功夫,是功夫的争高论低,这与行功走架练功夫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故不可将“用意不用力”的原则要求照搬,或移植到拳技较量中来。太极拳较技不能没有力,更不能不用力,而是不露力、不显力,是会用力、巧用力。即使运用擒拿妙技,也须以浑厚的太极内功为基础,绝不可轻浮无力。太极拳较技是“彼不动,己不动;彼欲动,己先动”,是“彼有力,我也有力,我力在先;彼有意,我也有意,我意仍在先”,是“意在气在力在”、“神到气到势到”、“外示安逸”而“内固精神”,是“触手即占先上先”。练功,犹如磨刀,务使刀锋锋利;较技,则是用刀,刀利还需力沉。笔者愚见,同道以为然否?
“引进落空合即出” “引”,引诱;“进”,进入我设的圈套:“落空”,造成对方身形劲力落空之势;“合”,我身形回拢聚合;“出”,仰面跌出或俯身仆出。全句的意思是:引诱对方进入我设的圈套,造成对方身形劲力落空之势,而后我身形骤然回拢聚合,对方必然由于身形失控仰面跌出或俯身仆出。此拳论谓之“虚拢诈诱,只为一转”。 试举例说明:
我方设局,周身一家,双手齐出,假意向对方胸部急速推按,对方必然利用我推按之势,对我捋带之,若我方凭借感应,骤然收回双手,身形合为一体,则对方必因惯性,身形失控而仰面跌出,此“引进落空合即出”之一也。 对方向我方胸部推按而来,我以右臂徐徐迎接掤住,感应对方,在对方继续发力之际,我方右臂骤然松开,开也是合,身形向左侧移动,对方必因惯性,身形失控而俯身仆出。此“引进落空合即出”之二也。
“沾连黏随不丢顶” 拳谚云“拳打不知道,知道打不了”。如果对方“懂劲”功夫极好,感应无比灵敏,我方既不能“牵动四两拨千斤”,又不能“弓l进落空合即出”,在这种情况下,应充分利用“沾、连、黏、随”之功夫,“不卑不亢,我守我疆”,在“沾、连、黏、随”中捕捉和寻觅时机与战机。倘若对方无懈可击,证明对方技艺非凡,我则应收兵罢战,虚心向对方学习。需要指出的是,在与对方周旋中,千万不要忘记和丢掉“虚领顶劲”。“虚领顶劲”是“沾连黏随”的大前提,只有“虚领顶劲”才能“沾连黏随”。忘却和丢掉“虚领顶劲,“沾连黏随”则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顶、偏、丢、抗”,病态百出,必败无疑。 太极拳研究中,通常理念是将“不丢顶”释作“不丢不顶”,此绝非“打手歌”此处之本意。对此笔者曾在拙作《太极拳修炼要领辨析》中有所阐述,敬请同道参阅指正。
依据上述,对于“打手歌”综述如下:
拥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我牵制住,转动、卷动对方四两薄弱部位,而拨动对方千斤之体。我还可利用引诱之法,诱敌进入我之圈套,而后我方骤然回拢聚合,对方必然由于自身失控而仰面“跌出”或俯身“仆出”。假如我不能达到上述目的,则应运用“沾连黏随”与彼周旋,在周旋中千万不要忘记和丢掉“虚领顶劲”笔者“琵琶独奏,一家之曲”,妥否,请前辈同仁赐教指正之。
“轻灵活泼求懂劲,刚柔相济无滞病”。太极拳学问研究也应当“轻松活泼求学问,商榷争鸣无滞病”。目前,太极拳学问研究气氛沉闷有余、活泼不足,多一些求索探讨,多一些善意的商榷争鸣,活跃学术研究气氛,对于太极拳的发展和大众的身心健康是十分有益
1.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和人推手时,对方施力于我,我保持身体中正,重心不易受外力影响。这种身法上的要求,《太极十三势歌》明示为“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利顶头悬”。对方来力时,我以腰为轴心,向左右转化,圈子比较小,即能使对方之力落空。若在化劲过程中身体前俯后仰,重心不稳,两脚飘浮,不仅化不掉来力,也极易被人发出。常见人推手时,一方被对方一引或出劲前捋时,身体即向前俯,重心失去中正。如对方用采劲,即易向前跌倒,即使不立时倾跌,但被动挨打,既不能化,也不能还手,已处于败势。也有人以为自己腰劲很好,人家推不倒,所以当遇对方加力到自己身上时,身体便向后仰,重心偏于后方。若此时对方用挒劲在胸腹部一按或短促发力,则轻者失重败势,重者会伤及脊椎,非常危险。所以推手时,无论应敌击敌,有保持虚领顶劲、身躯中正灵活的状态,才可以左右前后回旋,保留转换的余地
2.意在人先,后发先至
  拳经云:“彼有力,我也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求处处主动,随机应变,时时处处控制对方,使意在彼先,劲抢彼前,则发无不中。王宗岳《打手歌》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其中“彼不动,己不动”是听劲,是反击对方的前奏。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同时发生的,所谓手快者,也就是听劲功夫好,即对方微动,我已发觉,抢他前面发我之劲。他的劲被我截住,进退两难,正是“旧力已发,新力未生”之际,欲收回不能,欲另发劲不及,则难免处处落后,处处被动。所以,“后人发,先人至”的关键是意在人先,在听劲。只有“意在人先”,才能保证“后发先至”,这是推手时一条很重要的规律.
3.三节齐到力增加
 太极拳论说:“劲起于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从劲力传导的三节来讲,腿脚是根节,腰身是中节,手指是梢节。人之手臂不如腿粗,腿不如腰粗。因此,手臂之力不如腿力大,腿之力不如腰力大。俗话说“根节动,梢节发,三节齐动力增加”,所谓三节齐动,必定意注于腰,三节劲力的上传下达主宰在腰上,根梢二节虽动也发不出整体之力,只是局部之力。推手时,用手臂之力推人,往往推不动。若用腰劲推,对方即能倾跌。推手动作,表面上力在手腕,而实际力在于腰。若肩不能松,腰不能活,力全在于手臂,绝不能化人,亦不能发人。至于步子稳不稳,在于裆劲,即胯、腿、脚三部分的联系,而其运用之关键完全在腰。发劲时,劲起于脚跟,发于腿,由腰向前后左右带动,手指配合动作,将劲施于对方身上。知道这一点,推手时应尽量少用手臂,而是进足贴身,三节齐到,对方必立足不稳.
4 太极拳推手以懂劲为最高阶段,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懂劲的地步呢?只有平时和推手时,能善于听人之劲,这就是说,靠和对方身体接触的部分(指、掌、腕、肘、臂、肩等)的皮肤感觉,得知对方来劲的方向、轻重、强弱等,化掉对方之劲,向其弱点反击。这主要靠条件反射。若对方劲来,我还要想一想如何对付,是来不及的。拳经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就全靠听劲的功夫。推手时,为了要能听人之劲,我就不能用力对抗,因为两臂用力,我就感觉不出对方的劲路!所以推手一定要轻,掌握对方来劲,使对方欲发不能,欲走不及,我才有主动权。要听人之劲,自己就不能主观,不能抢先出手攻击对方。根据客观情况,力来我化,相机进击,后发先至,实际仍是自己掌握主动权。可以说,不主观是听劲的首要条件。再强调一下“舍己从人”。拳经说“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因敌变化示神奇”,都说明应根据客观情况,再作主观决定,不能一味主观。例如,我学会某一手法,想在推手中用此手法将人发出。但我向对方攻击时,对方可化可走,可格可架,大多会在我意料之外。想好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会碰了钉子,这是主观的毛病。所以,我们在推手时,要力戒主观(舍己),要根据客观情况,作出反应(从人)。例如,对方下采我手,欲拔我脚跟。我遵循“舍己从人”的原则,用类似“海底针”的劲势,顺其势把手伸下去,双手配合,对方反而会被我拔起 但“舍己从人”并不是一味听人摆布,还要利用“粘连黏随,听化拿发”,达到“从人由己”的主动地位,使自己处于顺势,而对方处于被势,如此才能制人而不制于人
5.化劲在局部,发劲在整体  太极拳推手讲究“周身一家”,但若处处执著于“整体”,反而可能在推手中形成弊端,所以还应该研究“局部”的运用。初学推手的人,遇到对方加力于己时,便全身乱动,以为这样就是走化。结果往往并未化去对方之力,自己仍要跌出。这是因为初学者身体是一个整体,不能松开,不知化劲,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故。而初学发劲,又往往因为浑身不整,仅用两手之力,所以发不动人。初学者往往不能理解这里的矛盾。陈微明先生曾说“假若推其手,手动而肘不动。推其肘,肘动而腰不动。推其腰,腰动而腿不动。推其身,身动而腰不动。推其腰,腰动而腿不动。故能稳如泰山。若放人之时,则又由脚而腿而腰而身而肩而肘而手,连为一气,故能去如放箭”,所以我们身体什么部位被人拿住,就应该松化什么部位,其它身体各部不要乱动,以免影响重心。发劲时,劲起于脚,经腰身上转,前腿一弓,手臂一长,便发得出人。其实,“周身一家”的整体和“处处分化”的局部各有功用,即发劲要在整体攻,化劲只在局部动.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太极拳论》中说:“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力学而有为也!查‘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由此可看出,太极不崇尚大力破小力或大力破大力的。吴鉴泉老先生曾说:“太极拳练时不用气力,设遇力大之人,如何应付呢?一个人几十斤力气总是有的吧?这就够用了。”太极拳是借人之力的艺术。拳经说“牵动四两拨千斤”,四两和千斤是比喻力之大小,不能片面理解。牵动是条件,拨是方法。只要牵动的条件成熟,小力能够拨动大力。拨是巧劲,而不是硬顶。一个人总有几十斤气力,再加上技巧,就足已应付比自己力气大的人。这就是太极拳推手原理“借人之力”。要借人之力,自己就不能用力顶抗。举例来说,对方向我左侧进攻,而我不加顶抗,仅偏身化之,再及时加力捋之,这就叫“合力”,以此牵动对方重心。拳经说“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则其根自断,必其坏之速而无疑”,因此我可以继续捋,使其足跟浮起,或用横劲向前进击,均无不可。借人之力,对于对方来力,最好不要加力阻挡(使用截劲是另一回事)。我化他时,要让出一条路来,使对方的力顺要去的方向而去。因为我若一拦,对方力就缩回,或者变换方向,反而不容易打他了。往往有这种情况,对方重心已动摇,脚跟浮起,因我一用力,对方反而转危为安。所以要借人之力,自己千万不可使顶力,这是很重要的。但“牵动千斤力,只用四两功”的“四两”,绝不是我只有四两力。许多太极拳前辈都身怀惊人功力,大家不可不察,更不可因此放松功力修炼
7.不丢不顶,勿自伸缩 在推手时,要做到“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首先就要以静待动,舍己从人,沉着稳定,力戒鲁莽盲动。舍己从人,就是不要按自己的主观愿望从事,企图强迫人就范,而是要以对方动作为依据,“随人所动,随曲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舍己从人的具体表现是“不丢不顶”,“不丢”是人走我随,是粘劲;“不顶”是人进我退,是走劲。但无论“粘”或“走”,目的都是造成我顺人背之势。比如两人手臂相接触,彼此听劲,我和对方身体接触,始终不完全离开,谓之不丢。我丢开对方的身体或将两手缩回,即为逃走,对方必跟进打我,谓之“逢丢必打”。所以推手时要注意犯“丢”之病。反之,对方来力,我亦以力硬顶,更希望我力超过对方以拒之,这是违反太极拳原理的。当我用力犯“顶”时,若对方力大于我,则我败。所以,推手要强调不丢不顶,自己不主观,自然能取得我顺人背的效果.
太极之象的八种功夫境界——从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角度看《秘授歌》之真谛 作者:蓝晟
《授秘歌》是由唐人李道子传留下来的,其文字非常简练,但内涵却很丰富。修炼杨式太极拳老六路,应以此歌诀的要义来揣摩太极道、太极术(内功)、主极拳架融为一体的真谛。如此,方能以道驭拳,以功化身,以身修真,从而实现《秘授歌》所提出的八种功夫境界。 《秘授歌》原文 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謦。虎吼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秘授歌》简析   无形无象,全身透空。老拳谱上讲:“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所以,修炼太极拳的关键就是锤炼平常人看不见、摸不着的太极阴面的东两,即神之虚灵、意之专一 (专注一方)、气之内外(内气和外气)混化,积攒出功夫。“无形无象”就是这种功夫境界的一种描述。这种境界如何达到?没有其他的途径,就是贯穿在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每招每式中的内功心法和专门的太极功(内功修炼法)、太极松腰法、太极球等松散之功、意气之功的修炼之中;其日的就是使周身内外上下,整个皮肉筋脉骨被意气滋润,没有了形体存在的感觉。此为“无形无象”。有的人形容,演练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时候,身体只剩下“一道气圈”和一条“身中垂直线”。更进一步去体验,甚至连“三道气圈”和“身中垂直线”也不存在了,因为已“全身透空”,周身内外浑然一体了。
  “全身透空”指无形无相的内外之气,沁润于躯体内外,畅通无阻,进入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境界。这个时候,“三道气圈”和“身中垂直线”的区别没有了,神意一动,则举手投足之间都有虚空之象,意之所动的周围区域,形成了一团圆圆的大皮囊,这个皮囊如果要形容它,就是一团充满透明空气样的混元气。这团混元气不在身体内,不在身体外。在哪儿?在神意的周围,在空空荡荡的虚空中,这时无论神意怎么动,身体内外都会首尾呼应、相互接应,就如充满了水的皮囊,无处不在.相互支持。这就是“混元一体”的整体功夫之象! 张三丰讲:“大修行人将神气打成一片,于此之动,是太极之动,神与气两不相离也,于此而静,是太极之静,神与气自成一致也。”这是从道的境界来描述的。如果从太极揉手来描述,则师爷汪永泉在《杨氏太极拳述真》中说道:“无形无象,全身透空指的就是功夫高超者在推手胜人的外形看不出有多大动作,招式越化越小,以至给人的外形动作消失之感,而其自身则感到轻灵通畅即进入化境境界。”进入“无形无象,全身透空”这种揉手境界,既不是平送腰胯,也不是蹬腿蹬足;既不是肩手抖动,更不是以腰发力。其实自身就是一个混元气团,所以,对方一碰,就“如球碰壁回”;你的神意一动,“棚捋挤按皆非是”,对方就会“一揪就起”,“一碰就出”。魏树人老师对笔者说:“什么时候把形体忘了,你就懂得了太极拳。”当然,这个境界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理法一如地“默识揣摩”出来的。
 应物自然,西山悬磬。
  应物自然是对有功夫之人的一种描述。内功修炼有素的人,神意清净虚灵,无所挂碍,从不分辩,无私无欲,但又清澈明了,什么都知晓。如此之人,自己练太极拳时,既能知晓自身之神意气和大自然之花草树的互动信息,又能感觉内外混元时,自身所形成的鼓荡和裹携状态;揉手时,对方神意刚刚萌生,形体还未及起动,则自身已随感而应,随机而动,恰到好处、不早不晚。这就是魏师所说的“奥妙尽在时机中”。延伸到人生境界,则进入了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更能如《吕祖百字碑》中所说的:“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这里描述了有功夫的人洒脱应对的境界,也就是对万事万物都能做到不贪、不执、不欲,只有这样,才能应事接物不迷凡、不动心,情绪不起伏,于此,自已的心性不仅能清静无为,而且能凝神聚气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滋养。
   西山悬磬。西山可喻清静世界、神意发轫之所在。两者即西方,在头为元神祖窍所处的位置,山者即脊背也,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所说的劲源。西山是形容说,形容神之体,意之发轫点。悬即空悬,磬,古代乐器,用石或玉雕成,悬挂于架上,击之而鸣。悬磬可喻清静之音,也可喻钟鼎。这四个字指功夫到了深湛境界,就能做到如《列子.仲尼》中所记载的:“我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随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此时,身体通透得宛如透明了一般;沉稳充沛得好像钟鼎置身;空寂灵敏得仿佛庙之磬,一碰就响。此时,体内空而不空,细胞活跃,内气鼓荡,生机尢限,这种气机荡漾的声音悦耳动听,上与天籁合,下与地籁通。“宁静以致远”到此时就不是一个形容性的语句,而是真实不虚的功夫状态了。入此境界,则“听劲”能入特别细微的地步,此时,听自己就是听别人,听别人就是听自己,内外已经没有区别了。  
  虎吼猿鸣,泉清河静。“虎”在道家指的是金虎,有虎必有龙。因此,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卷四》中说:“虎者,猛物也,坎中空阳之气,此气纯阳,阳则易动,有如虎之难防。此气最刚,刚则性烈,有如虎之难制,唯有龙之下降可以伏虎也。”
  “猿”者,心也,神也,意也。《悟真篇》讲: “心猿方寸机,三千功夫与天齐,自然有鼎烹龙虎。”由此可见,心猿可以支配、统帅龙虎之气。猿呜指心意灵动、活跃,使得生命之气息激荡流布。如何实现“虎吼猿鸣”之功夫境界呢?静极生动。这个静,并不是指形体动作不动,而是精神状态的宁静,神的虚明空寂;这个动,并不是指形体动作、招法姿势,而是“神包气中,气包神外”时内气敷布,通达尾闾、夹脊、玉枕三关,直达泥丸并循周天而行时的生生不已之动。杨式太饭拳老六路修炼混元气,但却依然取得通周天及经络的效用。其内存在“虎吼猿鸣”,正如《张三丰注吕祖百字碑》中所说:“当太极静而生动时,阳产于西南之坤,此时,腹中如烈风之吼,如震雷之气,即复卦天根现也。”   
  “虎吼猿鸣”是静极生动、内气腾然景象的比附。而“泉清河静”则是“静中触动动犹静”之功夫状态的描述。“泉”指人的生命之泉水,人体重的70%由水组成,人只要一缺水,就会出现生命危险,因此《太乙北极真经》上说:“水乃有母。”水是人的生命之源泉。这句话总的意思就是,通过太极拳的修炼,人体生命之泉源源不断、无休无止地滋生。那么,生命之泉是什么呢?泛指津、唾、血、汗、涕、精等人体之水。《张三丰注吕祖百字碑》中说得清楚:“太极动而生阴,化成神水甘露,内有黍米之珠,落在黄庭之中……”“香甜美味,降下重楼,无休无息,名日甘露洒须弥。”陈撄宁在诠释《黄庭》其文时说:“口中之津液,譬如山中之泉水,水性本就下,而泉上能至水顶者,何也?地下之水气循土脉透‘玉液金丹’。”进行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锻炼,体内就会出现这些“玉液金丹”,此为阴中之精华也;阴之精华还体现在气血在体内流行不滞,这是生命力旺盛的证相。经常锻炼阴精,生命之泉就会净寂、清澈、透明、中和,正如《周易参同契发微》中所说:“当其寂然不动,万虑俱泯之时,河海静默,山岳藏烟,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八脉归源,呼吸俱无,既深入窈冥之中……”所以太极动而生静,静则虚灵,虚灵则神明,神明则无为,无为则流行,流行则生生不已,智慧无碍,生机无限。
  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翻江播海”说的是内外之气混元一体的状态,什么状态?“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这个“母”就是自身已成一团混元气,这团混元气周流不息,回荡不已,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开合相寓,有升有降;出入自如,聚散天成;不在体内,不在体外;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可以有随意变化,孕育出阴阳来。自身如何才能成为一团混元气呢?行拳走架意为先,得意忘形混天地。混是混合在一起的意思。两种事物混而为一为混元。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为修炼混元状态提供了途径,如“茫点”虽然用肉眼遍寻空中而不见,但却空而不空,有功夫者“心为领,意为帅,气为纛”次第而出,刹那间凝聚,这种神意统帅内外之气凝聚于眼前某一空旷之处的目标点,就是混而为一之具体方法现。
  翻江播海,是人体内外已成为虚空混元气的特殊景像。此时,动也是静,静也是动,动静一如,阴阳互孕,出神入化,隐显自在;动静之机,松散氤氲,宛如江水翻腾,海水激荡,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派气机流行、内外一如的风光。
  尽性立命是修炼太极拳的终极目的和根本归宿,是太极之象的智慧根源。太极拳来源于中华道统文化,必然回归于道统文化。不管太极如何变化,都不会脱离这个圆。牟宗三认为,道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生命体现(心灵表现之方向),因此,在中华道统文化的经典中,必然对这个根源有过深刻表述。《周易.说卦传》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穷理是追究、深研、体悟天地间万事外有之规律,尽性是完善自我,修真养性,使人性与天道相契。穷理是知其理,悟其真;尽性是行其德,传其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实现“天人合一”。此时,“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我命由己而不由天”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太极之象,尽性立命。性乃人之本性、本真、本来之心,神意之元体;命乃人生的命运、使命、生命之形体,神意之运用。性命相依相助,正如桓谭在《新论.形神》中所说的:“形与神犹如薪与火之关系,神居体,犹火之燃烛矣。”本性是天性,是人生方向,属阴;命是构成人体的皮肉筋脉骨、四肢百骸等生命物质,属阳。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真正的太极拳修炼者来说,如果心不清,性不明,则不过一介武夫而已;如果生命之体不修,则如《乐育堂语录》所云“此命之不存,性之焉立”。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必须把太极拳架、太极术(内功心法)、太极道(心性修为)融为一体去修炼。这样,才是真正的性命双修,才是真正的复归太极。这个“尽性立命”的太极之象,乃真正的大境界、大智慧、大自在,是由太极而超凡人圣的形象表述。   
  《秘授歌》的真意所在“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呜,泉清水净。翻江播海,尽性立命”。这几句太极真言说的是八种功夫境界,也就是说,通过太极拳的修炼,我们应印证这八种功夫境界。如何印证呢?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给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的途径。摘自:《少林与太极》2005年03期
轻缓和松圆的螺旋运动才能步入太极的殿堂。

兰州烧饼,鉴定完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嘐酬

2015-1-30 13:23:37

今天上网不回帖,回帖就回精华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2

兰州烧饼,鉴定完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嘐酬

2015-1-30 13:23:37

今天上网不回帖,回帖就回精华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