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作为传统剑术爱好者我也曾经对《单刀法选》做过研读,说说练习《斗剑势法》初步小结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34028次阅读 1次回复
一些武术古籍,尤其是明代的兵器著作,是武术圈子里的永恒话题,如《单刀法选》之于苗刀,《朝鲜势法》之于双手剑,《手臂录》之于枪术,等等。在套路武术为主流的今天,这些古籍被武术家和爱好者都视为“真东西”,加以研究,探寻或者作为最有意味的谈资。


作为安全剑爱好者,我也曾经对《单刀法选》做过研读,并对网上能找到的复原,演绎视频做过研究。了解后自己觉得挺失望,这类古籍文字生涩难懂,配图简单,往往就是一个定式,花了很多时间精力了解其动作轨迹后,会发现就是个简单的攻防动作,与自己凭经验或本能打出的动作并无多大区别。尤其是,古籍上的动作是否有相应的功法训练,怎么才能打出威力,不得而知。所以,看完《单刀法选》后,我对其他兵器古籍的原文就不再花时间了,虽然对网上出现各种解读演绎都还是会看看,但不会去“跟着练”,因为我觉得这些需要大师解读并有相应功法训练才真有用。


汉威设计师黄雀老师所创立的《斗剑势法》就是这样一种有解读有复原又有功法训练的真有用的训练方法。与我们一般人所最为好奇的“古书动作到底是什么”不同的是,黄雀老师的《斗剑势法》将功法训练放在了首位和最重要的位置。平时是用硬杆功法剑训练,辅助多种现代训练器材和方式,首先完善自身劲路,进而实现对抗中的劲路控制。这些《朝鲜势法》中的动作,被首先用来进行传统武术基本功训练中的开肩、开背、开胯、活腰、肩与胯的旋拧等等练习,循序渐进,掌握了初级的才逐步学习下一步内容。如凤头式用来建立和完善剑劲和身劲的组成;腰击式先用于活手,活背,活肩,活腰及训练锁胯和顶胯;御车式则用来完善腿、胯、背的劲力传导关系。我估计这些训练内容是黄雀老师多年练习传统武术的宝贵经验的结晶。

我以前也学过一些套路,跟过一些老师,对于武术强调用腰胯,崇尚“龙虎之力”也知道一些,但以往练习程度浅,学习的时间短,对于传统武术的很多要求实际理解不深,或根本做不到。我虽已打短兵多年,在以前一直是按击剑底子来自己发挥,无人指导,实际也就是在用轻器材的敏捷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离自己所向往的“武术打法”则还没沾边。相信随着练习黄雀老师的《斗剑势法》,我能逐步在自己的短兵格斗中加入“武术打法”,并令以往很多关于古武术术语的困惑得到逐步的解答。

黄雀老师对现代体育和国际训练方式也有相当了解,《斗剑势法》包含有大量的运用现代体育器材和方法的灵活性和反应等练习,再往后应该还有招法,打法,心法,套招,模拟对抗,自由对抗等等成体系的训练内容。本人虽只参加了一段时间的练习,已感觉到《斗剑势法》是一个完整的,全面的,有内涵有实质的剑术格斗训练体系,对广大的爱好者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以下是我最近一次课所做的笔记,按黄雀老师原话整理,括号内是我结合自己情况为自己设想的斗剑方式,以后我打双手安全剑会以此打法为努力方向。

一(见我做GUARD时常将重心放前腿)重心在中间的话,可前后左右动重心。如果重心在前则不好变换。
二 腿宜收回来,迈出去;收回来,迈出去,这样才易发力。而不是总是保持大间距步。
三 除了前后,还要走左右。
四 并步到迈步跨步,与攻防结合,加入身体迈步重量。不停走,不停动,把动和停变成攻防打在对手身上。只要不僵在原地不动,对方就没有力点可击中。
五 两人的身体和武器象磁铁,攻为异性相吸,身体和剑一起往对手砸;防为同性相斥。
六 手中武器与自己的胯和脊柱为一体,武器只是身体骨骼的剑锋。
七 以身体骨骼来做反应-----------胯和骨盆先动。
八 以身挥剑,手动的成分少。
九 关节柔韧,有力,与其他身体部位搭配合理。
十 用力量换距离。不要追对手,也不用远距离打。近身防守,随时准备退防,等着对手进来。对手不来,就走近对手,给他机会。以身力防守。圈外防守圈里打人。圈是实心球体, 不是一条线或者一个面。这个球不是固定的,可以大小前后/左右/虚实变化。

(多用重心在后脚的起势,多用自然走步,多走出武术套路中的各种POSE。不只前后,还要左右动,多做重心的调整变化。

可以以矛盾桩为主基调来打,稳打,不跑,不用或少用大弓步。我就一陀螺不倒翁,就这范围内动作)



滑郾

2017-5-7 08:53:14

是的,训练功法是核心,怎么练比怎么打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1

滑郾

2017-5-7 08:53:14

是的,训练功法是核心,怎么练比怎么打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