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太极拳形与意之体会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11869次阅读 1次回复
秘籍
2014-12-18 19:47:27
太极拳形与意之体会(梅墨生)
太极拳是中国武学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尚自然、崇虚灵、重中定、用阴柔等特点,正是中国文化从汉唐的阳刚向宋元的阴柔转化的一种文化反映。这一文化反映体现了国学思想的向内追求和尚柔趣味。近代大儒梁漱溟在20世纪30年代便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指出“中国文化是向内的”。旨哉斯言。由此而及于传统艺文之文学、书画、音乐、养生、医学、哲学等似皆然。再者,太极拳之为武术,又为体育,在中国传统,技艺必进乎道。太极之道,法于阴阳,合于术数,其运动在身,其规律在天,是人道人文之以能合于天道天文者为大为至。
一、形与意
太极拳不管是作为体育运动还是作为武术技击,都离不开外在形体与内在的心意的双向修炼。然而,偏重外形动作的主要是在形上摹仿,而忽略了内意的修炼,使太极拳流于套路运作的规范与优美。先师曾称这种“公园太极拳”为“太极操”。而其甚者,在比赛或表演中更求外表漂亮,不顾太极拳的内家性质,使之沦为表演化的运动,由操而舞,早失太极“起脚不过腰”的古训。先师称此类太极拳为“太极舞”。其实,中国武功确实有武术(技)、武功、武艺、武道的多重性功能,欣赏性的武艺也是客观存在,也不必全盘否定它。不过,在追求武功者看来,花拳绣腿毕竟不能实战,一味向外求的结果,势必使太极拳丧失武之本质,在技击和养生两大功能上有所失漏。这是单纯追求好看和表演效果者必须正视的。相反,对于内意的追求较为合乎拳经“用意不用力”的宗旨,与此相关,就是“重内不重外”。重意不重力,才会使拳道走上正轨,大方向是对的。但是,如何重意?重意到什么程度?又不可不知。尝见有论者或练家认为,用意不用力,所以外形动作便不重要了,意念极重,甚至认为我只要意念一动,与对方接手时便可放人丈外。我想,此一认识也已落入另一误区。凡人学艺,必有阶梯、层次递进,不可躐等以求。若谓唯外是骛者失,则唯内是求者亦未必真得。有些练者,入门不久,拳架尚未中规中矩,方圆开合尚未得窍,便已不求形似,一味练起意来,恐亦失之。如学书法,始于临摹,必求点画方圆合度,先求外形之逼似,再追形意之自运,终得神采之飞扬。此中阶级,迤逦而进,方为合道。若始习书便不求形似而动辄以神似自炫,易落野狐之禅,终成胡涂乱抹之书。习太极者,或仿佛之。入规矩而出规矩,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努力。庶几得之。故笔者认为,习拳之初,当求形似,外形非常重要;练习即久,必练内意,心法是也;迨拳功深,外形内意,浑融不二,拳意真真,化机方至。功之深者,意念一动而内功随之,外焉不觉,而内意到而内功充,或至“一片神行”境地。此中积累历练,岂是初学可窥?是知始习便言“意”,总落空洞无物。终成不离意,恍兮惚兮,无意之意是真意。因此,笔者认为:形与意 (亦为内家拳种名)乃是练太极拳必须弄懂的东西,甚至一切中国传统文化都要处理好这对存在。形与意、外与内、实与虚……也就是阴与阳的对立统一原则,此外无道。偏执则非太极,单一则不合道。
至于内意,近于心法。心法之传,门户有别。历来练家皆知“用意不用力”之拳经,在杨露禅之用意与一般练家之用意,其异同如何?其功用如何?悟者可多领会。无功之意,啥都不是。然功从何来?真传善悟者方知。若初学乍练,便用意不用力,便单从意上求,纯属奢谈妄念。昔一位吴式拳师叔曾述及当年向吴式太极宗师杨禹廷师爷讨教拳理时,杨禹廷师爷说,鉴老(吴鉴泉)的太极球(意气圈)只有绿豆粒大小,王茂斋老师的球(圈)约黄豆粒大小,自己之球(圈)如蚕豆粒般大。此一故事可令习练者参悟。太极一气,也即太极一意,此意非彼意,意的质量不同。外形之有无与内意之有无,必须习者领悟得之。心既知之,形法随之,不是那么简单。“书之妙道,惟观神采”——此是高境界。“太极高手,一片神行”——此亦是高境界。以高层次练法指导初学,往往让人不知所以,而永远以低层次法修习大道,永难升阶。
早年笔者的形意拳老师俞敏曾告诉我说,象形取意就是学问,形意合一,是拳非拳。后悟中国文化,形意并重,以意为上。形似为始,神似为终。后人太极之门,恩师李经梧教拳一直要求中规中矩,但同时他又强调练意,常说,我什么时候都在打拳。这不就是“行走坐卧,不离这个(拳)”吗?前者是在强调形法的入手规矩之重要,后者又是在揭示养拳练意的本质。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谓,“非取形似,必求意合”,此已指习拳之中高级境界。
李经梧师曾在人门之初说:太极拳道理很深奥,但也很朴素,它是从古代的导引术、吐纳术、内丹术逐渐发展而成。由此笔者思考认为:导引者,形动而气行也;吐纳者,气运而脉通也;内丹者,神、气、精之能量转化也。人体的特定姿势动作,可以疏通运动的经脉气路,此外形不可废,因外形之动与内气相关。然一经经脉畅通,周天运转之后,则意之所到,气血随行,若太极气圈成,则周身八万四千毛孔开合一家,即全体大用,放之六合,退藏于密,“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孙禄堂《太极拳学》)。此一点子即中央戊己土之意运也。因此,外形运动之导引,与夫内气(意)开合升降之吐纳,则是二而一也,外导内,内引外,开合升降即太极也。以之养生则为太极道,以之技击则为太极拳。施放于外者,功也,修养于内者,道也。故高明拳家内外双修,拳道一如,练养一家。
二、圆、匀、中、连、柔
前人之论太极者已汗牛充栋,笔者鲜于创见,仅从上述五字略抒管见,亦形意之发挥也。
圆:环也、圈也。试看宇宙间天体之运动,日月星辰无不以圆转为存在规律。此即天道,而世间之物凡与道之规律邻近或相合者即能长久,不近不合者便易消亡。“天不变,道亦不变”(汉儒董仲舒语),此“天”乃有此“道”,一切世间法不离此世间道。试看地球上之生物果实亦皆圆,圆满为成熟之形,而日月星辰之运动则为圆弧运动,圆弧运动为常规运动,也是永恒运动。太极拳上合天象,下合地理,就意念和身形来讲要符合浑圆的要求,此即浑圆饱满、静亦圆、动亦圆、不凹不凸、不丢不顶、八面支撑,环、圈、圆、转,珠圆玉润。在佛家密宗有大圆满心髓,在道家则恪守天道之象与义,太极则之而成太极拳理。李经梧师曾简洁地概括太极拳练习有四性:柔和、连贯、圆活、完整。此处所提之圆,即是先师所说四性中的“圆活、完整”两性。
杨式与吴式拳均有“太极圈”之说。赵铁菴师爷授与经梧先师《太极拳秘宗》中便有那首著名的“太极圈”歌诀:“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此为动功非站定,依身进退并比肩。能如水磨推急缓,云龙风虎象周旋。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凡与我师接过手的人无不觉有一个圈在我师身手间,甚至一旦接上手,退也不易了。周旋、圈、水磨推急缓,都是圆弧运动,身形不可凹凸,不可出死角,然后可以臻圆融无碍、进退自如的天然境界。因此.太极拳古名“先天拳”,含理至深,我以为还可以名之“自然拳”(不同于自然门),因为它的拳理深契“道法自然”之旨。
匀:天体日月星辰之运行无忽疾忽慢之变态,其永恒不变者即匀缓运动,此为常态。常态即合道,非常态即不合道。试看地球上四时之交替,天体间日月之穿梭,星辰之旋转,皆匀速运动,故匀速为天地之大道,太极拳则之,运动以匀速而易圆满无偏也。与匀相关联的就是缓、慢。然而地球之运转匀而缓,匀而慢,故人立于其上而不觉其动,而其实际则缓慢中有不缓慢在。太极之体在静,其用在动,动与静为一,动中寓静,静中寓动,匀缓中寓不匀缓,所以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中有“贵在动静有常”一说,又谓“忽左右上下俯仰之不匀也”皆属失常度。匀之一字包蕴举步伸手、俯仰向背、进退顾盼、呼吸吐纳诸方面,又非仅指运动速度。试想,练拳者呼吸不匀,能不散乱轻浮吗?内家拳之静以制动、后发先至、似慢实快,便需在此匀缓中讨消息。
中:凡圆球皆有中心。日月星辰,乃至果实皆有核心,核心即中心。中之为用大矣。所有圆球之运动皆有向心力与离心力,两者之相反相成为张力。太极拳即以圆取象,因此最重用中,可以说,不能用中即不为圆。老子《道德经》谓:“多言(动)数穷,不如守中”,守中者即全体大用,中为太极本。心意安和中正,不进不退,不攻不守,不贪不欠,浑然忘机,无胜负争强之心,是谓得中。得中而天地静,四方安,五脏百体安和通泰,是为无极态。太极本无极,静则无极,动则有极,静动之机即太极。守中者,太极返无极也。中者,如如不动,守中者,周身一家。“神宜内敛”便是守中;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便是守中。道以中为体,以和为用,中和为大道。人体之中为何物?众说纷纭。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中正安舒”,此乃身法之“中”。而若究其实,其“中”即身体的完整性,圆满无缺,周流无碍,“中”在圆中矣。若言有中,各天体星球皆有中心,因此向心力之作用,作圆弧线之运动。因各星球皆有自我轨道,各以中心自运,故互不相犯,往来循环,而成天体运行。可见中心之整合与牵制作用而成常道。故不失中则形全气满神足,不偏不倚,不盈不亏。在外为圆,在内为中,时时不离中土,即不丢不顶。所以外形之圆满即不失中,中在空间之中,又不一定在空间之中。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中说:“太极拳者,形而上之学也。”因此,练太极拳而不明理,必不能得太极精髓,此其与他拳不同者。太极棚劲即中定之为用。“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中即定之意,时时处处寓中定之意,即谓得中。气定神凝便是中定功夫。吴孟侠、吴兆峰《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之“全体大用诀”原文即有“全体大用意为主,体松气固神要凝”之句。凡能守中用中者,则得中和之气,而能与太虚同体。经梧先师授徒,非常重视品德教育,他本人之品德亦为武林所识者有口皆碑,正是守中用中之典范。其拳术之出神人化要在于品德之中正无亏。不解此理,仅事争勇斗狠,纵铁鞋磨穿终不能至我师之上乘武功,不修道之故也。丹书云:“中者,虚空之性体也。”可知,有形之“中”或为脐、为丹田、为命门,而无形之“中”则为虚无之灵性。守中之意须若有若无、若即若离、若存若亡,否则即落执着,着相则妄。孙禄堂《拳意述真》记述刘奇兰语日:“道艺之用者,心中空空洞洞,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而时出之”,即此意。孙禄堂以诚中、虚中、空中之妙理以说形意、八卦、太极虚无合一之道,习太极者当三复斯言。拳经所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故守而不守,不中而中,乃为得之。当与人接手之时,有意无意方为得。形意拳老师俞敏说:“拳打下意识”,李经梧先师说:“接手时一想就晚了”,皆指此意。打拳不散乱、不间断、不歪斜、不凹凸、不丢顶、不零碎、不出尖、不呆滞,即为圆浑,中已在焉。
连:绵韧也,贯通也,续继也。万物以生生而不已。试看天体运行其有瞬间停顿否?地球自转其有片刻停息否?故连者,一贯而至永恒也。太极法则于此,故又以名“长拳”。此长拳非肢体姿势之大小,实指拳势之连绵不断。势乃内气之吐纳,如环无端以外显,故拳打气势,内练气脉;式乃拳脚之变化,显为招着之法术也,两者需明辨。宇宙古往今来,循环无端,无首无尾,相续不断,此即存在之大道。故太极之为拳,依天道运行之理,行云流水,滔滔不绝,从虚无(无极式)起,至虚无(无极式)终,总有“一”在。经梧师授拳,十分重视起式与收式,习拳时之起与练至完成时之止,仅为小收束,故拳打不知,拳打十二时,无时不在太极态。经梧师83岁做前列腺手术后,腿脚不便,多坐于椅上休息,然总在用意练拳。晚年坐椅上与人接手说手依然沾、连、粘、随、接、化、打、发,丝毫不差,雄风不减,全在其意“连”而未停歇。故“连”之一字,非仅谓拳式之不断也。又我初习太极,师谓劲短、断,要劲长、连。今思之,劲之长、连,即意、气之长、连也。历来练家有练拳、养拳之分。经梧师亦告诫:要练养相兼。因之体会:练习时之连与不练习时之连当融为一体,于是片刻无不在拳功中。近年,我诸多同门师兄时有指点,中有强调:十年练拳,十年养拳者,受益匪浅。
柔:非软也,如棉裹铁也。《太极拳秘宗》谓:“绝不可失其绵软”。武禹襄《太极拳解》谓:“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能沾依,然后能灵活。”以柔克刚为天地之理,老子在《道德经》中盛誉水之柔中含刚,攻坚克强,且说万物以柔弱生以刚强死之道理,乃天地至道。而某些人解太极拳攻讦“柔软说”,说什么“一柔到底”如何如何,实在浅薄。傅钟文以水中芦苇的摇摆之柔来喻太极拳理,是知者之言。经梧师曾以鞭子之劲喻拳,亦极形象。徐致一在《太极拳》书中从技击和生理两方面阐述太极拳的“柔”与“以柔济刚”的优点,很有说服力。万物之刚者,往往易折断,再坚硬的刚物,一旦遇到比之力量更强大的都会被摧折,故太极拳家取此义入拳,柔胜刚之理几乎为中国先哲的慧见独知。亦正因此,中华武功才能独秀于世界武坛,如无此种文化内涵哲理意蕴为支撑,中华武功特别是太极拳还不是也沦为一种人体力量搏击术了吗?不柔不化不是太极拳。人体从精神到肌体若持续绷紧,紧张超过负荷,人很快就会完蛋。泰拳之刚猛举世公认,泰拳师之躯体亦刚硬无匹,然而泰拳师之平均寿命仅为四十岁还不到,说明斯术是戗生之术而非延年之法。或谓养生则太极拳为优,技击主柔则未必为优。此说亦似是而非。太极功夫之以柔化搏人,历代皆有高手,岂能以自己之浅解枉诬古人,误导太极修为?盈天地间最巨伟之力量莫过于大气压,大气压力无形可见,然而它是现代物理学中最重视的学科之一。茫茫宇宙,大小天体得以生存运动,皆气之作用。古贤悟此理而演创太极之拳,象天法地,包阴孕阳,将虚无一气之道理引入拳法之修炼,是人道武事之合于天道自然之一大发明创见。如果无视于此,纯属无知浅见而已。又现代医学证明,人体肌肉组织若长期处于紧张坚硬状态,则细胞迅速坏死,具体表现在现代人类的一些现代疾病,如肩周炎、颈椎病、腰肌劳损等。细胞坏死并不可怕,问题是坏死后它能否迅速新生。而现代人类的紧张生活方式则导致了坏死细胞不能新生。太极拳之所以有祛病健身、养生延年的功效,根本原因即在于主张“道法自然”——以柔软为刚强!这种刚强是真刚强。婴儿、小草、树苗、活水皆因柔软而活活泼泼,欣欣向荣。太极拳的松柔状态正是我们人体“归根复命”的不二法门,在松柔状态中细胞和神经丛才可以再生和保持鲜活灵敏,使汗腺毛孔和肌肉在长时间的拳势运动中处于开合松柔状态中,于是,人身小宇宙才能空松而元气充满,与天地太虚同体,从而永葆生命的鲜活灵动。

感觉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1

感觉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