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太极内功-摘选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19605次阅读 4次回复

一、太极重命门,气功重丹田。丹田气充,气可贯通背部三关直入泥丸。练太极拳要时刻注意发挥命门穴的枢纽作用,可收事半功倍之捷效。命门穴是全身重心之所在,执中可达四旁。劲贯脊中,力由脊发。动作时命门穴为原动力之源泉。劲向前去,命门穴后撑:合吸蓄势,命门穴先后拉。发劲时,是人身爆发力的来源。意气劲力的吞吐开合皆自此出入,还可调节全身的平衡,知命门方可知太极了。

二、杨澄甫的弟子董英杰说过,练拳一次至少三趟:第一趟开展筋脉,第二趟较正姿势,第三趟再加形意。纯熟之后,一出手便有意形,则进步更速。拳势正确;又认真锻炼,就会由外科内,逐渐产生内气的周流,从最初的腹部充实,到手指麻胀、眼睛微光,到气遍身躯。有志于练太极拳的同志,首先要懂架子,求身法的正确,否则徒耗精力,白费工夫,得不偿失也。

三、初学腹式呼吸,结合架子练习,一定要自然,切勿逆气,或强行深呼吸。否则有害无益。气是可以练出来的,但更重要的是靠养。“气以直养而无害”,练太极拳是养气之法,勉强出力使气,则违反自然,易伤内脏.静心养性,内气自生

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分析,在上肢做动作时,由于骨骼和肌肉一定程度的紧张限制了胸廓的活动幅度,会影响肺通气量。而逆腹式呼吸却利用腹部肌肉的收缩,通过加大胸膈的收缩扩张的幅度,从而达到增大胸廓容量的目的,使肺通气量达到运动的需要。



四、关于上下相随,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先生曾说过:“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 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 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这是有关上下相随重要性的论述,这是拳理。


五、手挥琵琶中“琵琶面、琵琶柄”之意代替手;单鞭中“一身背五弓”关于“空四梢”的内在的训练等要反复进行。


六、拆架子。拆开拳架子的目的是为了在每个动作姿势的运行与转换到下一个姿势的过程中都融入内功之术。每个分解动作都依赖相应的内功心法去引领、催发动作姿势——这个时候,后面的动作是被前一个动作的神意气催发、孕育出来的;所有的动作姿势都是神意的一动一静、一开一合、一聚一散;所有外在动作都是“不经意”出来的,没有管形体动作,但每一式都符合要领。


七、要注重内功的修炼。太极拳是内家拳,如古典拳论中说的,“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而在内”。它的外形动作和姿势等,都是其心意指挥和内功调练下形成的。外功的正误好坏,决定于其内的调练。太极拳之能防病、治病、强身、健脑,其中起主要作用的,也是其内功,因此练好内功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如果只模仿外形动作的神韵,是得不到太极拳运动多种功能的效益的,能起到太极式的徒手体操作用。内功中特别重要的是心情宁静而专一,专一于动作要领或技击用意引导动作,其次是肌筋骨节尽量放松和深长匀缓的腹式呼吸等。内功练好了,外形动作和姿势就会随着好起来,其神韵和风格也会出现。



八、太极拳每个动作,都是从功防技击需要和太极拳术的特点与要求而精确设计制定的,如果不了解太极拳术技击特点、要领和各动作的技击作用,动作就很难准确,也练不活。更谈不上用了。太极拳的独特而巧妙的技击术及其理论,学者一旦了解甚至掌握,就能够引起其兴趣,从而可以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九、“掤劲”是太极拳的基本劲,或称之为太极拳的母劲,其劲是太极拳功夫的一种表现,可隐可显,随变而变。“掤劲”实际上就是一种整体的内外撑合的圆润劲、膨胀劲、刚柔相济的弹性劲,也即中定劲,是一种无力点、无力源的所谓“混元劲”,在杨氏老谱中称之为“横竖劲”。如果说得再透彻通俗一点,“掤劲”就是拳者在经过训练得到的一种高度自律协调的自然撑合力。拳论中虽有“用意不用力”之说,也有“似松非松”(似紧非紧,不紧不松)之论,也就是说,只有做到了自然态的松紧融合,即不松不紧、有松有紧的自然协调状态,才能做到任意松紧、随意松紧,才能显现出太极拳中所要求的真正的“掤劲”。
    “掤劲”训练,必须正确掌握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即必须做到“骨撑、筋伸、肉松、劲缩、意张、气顺、神舒”。更要做到

头领足蹬臂悬撑,

松肩肘沉必起胸(含胸拔背),

井(肩井穴)塌膝顶尾闾中,

坐胯缩肛踝自拧,

裆圆胯缩臀内裹,

气势拧拔合神形,

神意合一“掤劲”成。

“掤劲”训练的关键处全在“开肩”,肩不开则劲不撑,不撑劲亦不“掤”,肩不开永不为“弓”,



肩开“弓”自成,

“五弓”成则拳艺精。

“掤劲”训练三式:

1、撑抱力训练。桩法以混元桩为主,亦可自变。双臂撑圆、松沉内抱。主要训练双臂的外撑内抱之力,臂要有悬垂灌铅之感,全身劲意膨胀,即要有内意的鼓荡与开合。

  2、提插力训练。桩法以弓步桩为主,成熟后亦可自变。双臂松垂提抱,沉肩提肘,指劲下插,形如抱物提物状,抱物沉劲,插劲提物。通过双臂上下左右内外的微动,体悟内在劲意的争合和提插之力感。

  3、推托力训练。桩法以马步桩为主,亦可弓步或坐步。双臂圆撑过顶,掌心向上,松肩托掌,撑臂开胸,俗称力托千斤,抑或称霸王举鼎。此法易于松肩、张胁、拔脊,对日后发力训练亦有较好辅助作用。亦可双臂圆撑,掌心相对,由腹前托起平撑,待掌心向上齐胸时,慢慢翻转掌心,向内向下向外,圆撑前推,掌指相对,撑意胀满,再双掌外化,撑臂下按,回腹前还原往复。


十、不能超越自然法则去解释太极拳的理论。

十一、怎样让自己“松”“沉”

把手臂搭在别人的肩头,然后想象这支手臂完全不受自己支配,当对方感觉到有重量时,你就是处于放松的状态。还可以让对方随意上下移动,重量不变,你的放松就是正确的。然后根据对方感觉你重量的不同,自己去体会有重量时你的感受,然后抓住这种感受自己练习抬起手臂。少则三日,多则一周,大多数人都能够从这种练习中使自己感觉到手臂放松的“沉”。至于做到全身放松并在演练套路中做到既松又沉,“周身一家”,则需要较长时间的练习和老师的正确指点。
    当你周身有了“松”和“沉”的感觉,再想达到内气鼓荡,气脉相通就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一旦练成意、气、力“内三合”,就能够做到通三节、达四梢,节节贯串,力达指尖。到了这个层次,学拳者打出刚柔相济、松活弹抖的太极拳套路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了。而这样的套路练习才能是作为实用技击训练的基础。也只有这样的太极拳才能起到强身健体的最佳效果。

十二、听劲训练

听劲是懂劲的基础,是化劲的前提。听劲之道,权其轻重、远近,由尺而寸,由寸而分,由分而毫。听劲训练须在推手扌朋劲中求达,须通过陪练者“喂劲”逐渐求达。首先,求部位感觉,再求受力方向感觉,然后求力度轻重感觉,最后综合性求达。
  其要点:推手听劲须松柔,粘连粘随用圆扌朋,触圆方发辨证用,旋转随意妙无穷。

十三、懂劲训练

“懂劲后愈练愈精”。可见懂劲在技击中极端重要,听劲是基础,只有听劲准确,懂劲功夫才能提高,若不懂劲易犯顶、偏、丢、抗等病,若似懂而非全懂劲,又易犯断、结、俯、仰等病,真正懂劲后,方能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功夫。
  懂劲表现:见入则开,遇出则合,看来刚让,就去即开,随敌变化,不着形相,无往不宜,随心所欲。求懂劲须循序渐进练习,起初边推边能暗自判断对方的劲别,如:“扌朋劲、捋劲、挤劲、按劲、采劲、扌列劲、肘劲、靠劲;开劲、合劲、提劲、沉劲、长劲、截劲、钻劲、拿劲、发劲、凌空劲等。两人互相陪练从慢到快,既能懂劲别,又能用劲别。
  切记:“舍己从人求懂劲,妙用缠绕寻战机,太极阴阳辨证用,引进落空合力击”。

十四、擒拿肘法是巧用杠杆和人体生理结构之理,先引诱对方臂膊伸直变硬,形成杠杆前提,要把支点固定在对方肘尖部位上,若对方肘尖朝上,我应以手或肘控制在对方的肘尖支点上,另一手抓握住对方手腕用力上提,采用错对合力发劲,拿断对方肘关节,这是因为人体生理结构而决定。若对方肘尖在下,我应巧用手、肘作支点放在对方肘尖下面,用力把支点固定牢,朝上扌朋托,另一手是动力,抓握对方手腕向下用力压,也是错对合力的作用,迫使对方疼而背。擒拿其它方向的肘尖,可以类推用之。
  解脱擒拿肘法,其动作要辨证相反用之。利用划圆缠丝,破支点,破动力和阻力,通过放松旋转,由直变曲、由近变远、由下变上,或利用摩擦力牵引,使对方杠杆不能形成而解脱,或用围魏救赵之手,取眼睛而解脱。

十五、缠丝劲。从武术动作本身出发,身体的某一部位在同一平面内沿着弧线运动可称之为转;而身体的某一部位沿着纵向或者横向螺旋式弧线运动则可称之为旋。在武术动作中,由旋和转动作产生的劲力都是呈弧线或螺旋状的,都可称之“缠丝劲”。少林权决“拳宜滚出滚入”。陈鑫在《太极拳图说》中所言:“上缠、下缠、左缠、右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有了身体的旋和转才产生弧线和螺旋式运动,才产生了“缠丝劲”。

十六、推手十法

1.震封引击法:和人推手时,将其两手封闭于两肘处或右手抽左手按,或左手抽右手按,彼必站立不稳,顺其偏斜方向而击发之,彼必跌出。

  2.迎门套:与人手相接触时,即以沉劲压量之,人手必上挑,趁其挑势引之,使其上体靠近我身,我以前迎面一靠,彼即跌出。

  3.扭手制肱法:和人推手时,我的左右手捂接其左右手,我右臂从其左膀下用搓劲,使其左膀伸直,左下下压,右臂上挑,使其脚跟抬起,重心偏斜,顺其右向而发之。

  4.左右顺转引击法:若人以两手按我右肱,即以右肱用粘劲引之,使近我身,待其力微,肱腰一外转便击,彼必跌出。

  5.前闪后撅法:如人在身后,搂住后腰,我即以肩向前往下截,臂部向卜猛撅,则抱腰者自然放开,从我身后倒跌于我面前。

  6.厦掌掀臂墙:和人推手用捋法时,趁势用右手背击人面部或胸部,人必含胸,即用右手击其面或胸,左手掀其右臂,人必重心不稳而跌出。

  7.引上击法:如人以双手按我右臂,即以粘走劲下,抄其阴部或腿部,人必惊惶下蹲,趁势以右肩靠其胸部,彼必跌出。   

  8.右引左击法:和人推手时,彼用右腰击来,找右手用粘走劲并翻掌引苒前进,使其不得势,同时以右掌击其下颏,再以左肘击其胸部,彼必后跌。

  9.上遮下打法:如肘底捶式左手屈肘上挑,一则拨人之手,一则遮人之目,右手从左肘下向前推击人胸。还有由抱虎归山变斜飞式,人必制我左手,即趁势发之,右手用扑捶制其手臂,使其不得势或背势时,即趁势发之,使其跌出。

  10.膝撞命门法:推手时我捋人手并制其肘,彼无法倾开,只有用背抵靠来救,我趁势用左右手反制其左右手,并用右膝撞其命门穴,彼无法逃避。

十七、几种特别的力,人体能发出肢体力、气力和念力等三种不同性质的力,即肢体力、气力和念力

1、气力,人体吸入空气会直接产生膨涨力(劲)。我们将吸入的空气吹入气球,气球就会膨涨起来。气球膨涨起来,是因为吹入气球的空气产生了一个向外的膨涨力。人体好比是一个气球,吸入空气并通过经络将气运到不同部位而产生膨涨力。在太极拳各种劲力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八面支撑特性的力,叫做劲。这个劲实质上就是膨涨力,就是气力。气力的大小与功夫深浅有关,作用点在人肢体表层,方向由体内指向体外。技击中主要起保护作用。

2、吸气为什么会影响发力大小。人体所发的肢体力,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是从物质的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那么,人体发的肢体力,是由什么东西转化而来的?是由人体的能量转化而来的,人体的能量又是从那里来的?是人体内的蛋白质、脂肪、糖等能量物质,通过生化反应转化而来。在这个反应中,必须要有空气中的氧参与才能实现转化。所以,人体在一定能量物质的条件下,吸入的空气越多,氧气就越多,转化的能量就越大,发出的肢体力就越大。

亦即,吸氧能力-能量氧化能力-力的传递能力

3、张力。物体发生弯屈变形时,同样因有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而产生张力。如我们射箭,将弓拉开,弓产生张力将箭射出。人体也能发出张力。以胸腰发力为例,平时人体的脊骨处于自然弯屈状态,人体胸腰发力时,含胸拔背、塌腰,使弯屈部分相对拉直,形成一个反弓,发力时空虚反弓迅速恢复原状而产生张力。所不同的是,与人们射箭相比较,胸腰发力时运行方向刚好与射箭所用的弓相反,形成的是一个反弓。人的腿、手等部位同样也能发出张力。张力的大小同样与肌肉、韧带等的生理状况有关。

4、旋转力。一定质量的物体旋转运动时会产生旋转力。如枪射击发出的子弹是旋转出去的,具有旋转力。太极拳,特别是陈式太极拳,十分强调旋转发力,要求练爆发力或打击对手时,技击部位要螺旋旋转打出。技击部位以一定的速度旋转打出,就会产生旋转力。其大小决定于发力的大小、速度,方向是技击部位旋转的切线的方向,作用点在对手被击打的部位。



5、冲击力(惯性)。力学知识告诉我们,人体在一定的方向上运动时,有保持向运动方向运动的惯性,处在动态中的人体就具有一定的运动能量,物理学上叫动量。当具有一定动量的人体或技击部位,与对手相碰或打击对手时,动量就转化成冲击力作用于对手的被碰撞或被打击的部位。这个冲击力的大小决定于人体的运动速度、人体质量或打击部位的运动速度、发力的大小,其作用点在碰撞或打击的部位,方向是人体运动或打击的方向。

6、念力。念力的方向由意识的攻击方向决定,念力随意念走,意念一变,念力的方向和作用点马上就变。因此,念力是人体三种力中最具灵性的力,其大小与人的入静状态有关,意念越集中,念力就越大。但它是人体三种力中最小的力,并极为微弱。单凭念力是不能推动人体运动或给对手予有效打击的。在太极拳运动或技击中,念力起着统率肢体力、气力的作用。意到气到,念力和气力也跟着到。肢体力小了,意念可以统率它,念力可以改变它。大了它硬要往前走,念力无法改变它。所以,肢体力起强劲会对劲力的灵活性产生较大影响。

十八、“用意不用力”或“用意用力”的问题,是太极拳劲力理论中最根本的问题。依朕体会,此争论纯是为辩论而辩论,其实两者强调的是一回事儿,即以意运力,而前者强调不用力,是不用拙力。

十九、内力、外力的划分。

人体能发出肢体力、气力和念力等三种不同性质的力,其中肢体力为外力,念力为内力,而气力两者均有。

二十、练功中气沉丹田,形成腹式深呼吸,有时会感到毛孔的开合与丹田的呼吸直接联系起来,久之则进入先天胎息。道家和内家拳讲“虚心,实腹”,“气息归根”。虚心:收心入静,一念不生,是性功,是无为之妙;虚心使头脑清明,心神空灵。实腹:采炼守取精气,以神火炼成内丹,是命功,是有为之术。实腹使元气充盈,内气旺盛,精力充沛,这是深根图底的办法

二十一、拳经言:“动之则分(开),静之则合。”心静则合成一气,一气是太极体。心动则分成阴阳二气,阴阳是太极用。心一静,神一收,体一松,窍一吸,气从五梢回归丹田合成一气,体外气场缩小,这时叫合;心一动,神一放,体一紧,窍一呼,气从丹田贯向五梢分成阴阳二气(丹田往上为清气为阳,丹田往下为浊气为阴),体外气场扩大,这时叫开;开时虽然分成阴阳二气但仍为一气。

二十二、十三势是八卦和五行。八卦即八法,太极拳为拥、捋、挤、按、采、捌、肘、靠;八卦掌为推、托、带、领、搬、拦、截、扣;形意拳为斩、截、裹、胯、挑、顶、云、领。五行为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

二十三、练拳的感觉。只要做到心平气和,则虽动犹静,练着练着,身体的相关部位就会出现相应的动触感,比如热、麻、胀、冷、动、酸、跳、等佛家坐禅所说的“八触”。如果内气充足,则双足,两肾,十指尖都是暖融融的,冬天在室外练拳,甚至不用戴手套。

手背及小臂的毛孔蠕动可知,人体与空气的摩擦隐约可觉。此时,悠悠荡漾的内气通过劲源或匀布周身,或与外气融合;两膊相系时若气丝相连,上下相随时如有气团移动,如是,动作虽缓放松,则内里的力量无坚不摧。进入这种状态,其内在的身心愉难以言表,置身其境,方知神意气所催发的形体动作是如此的美丽和高贵,内气的充盈是如此的丰富和舒适。

二十四、练拳第二步,进一步则要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占煞。细言之,一足应分虚实,一指亦应分虚实,甚至每个细胞都应分虚实,这就是“一处有一处虚实”。同时又以丹田为主,一变百变,故又谓“处处总此一虚实”。练到此境界,就会“行气如九曲珠,无处不到”,气在体内运行亦如太极图了。宋代二程语录有云:“人有寿考者,其气血脉息自深”。气息既长,自有推动脏瓣、自我按摩的作用,脏腑强盛,百病何生?

二十五、海底针,按杨式说法,海为气海,底为会阴,练成后,会阴会有针刺感觉

二十六、内在修为有三层功夫进程

第一层——内功心法从无到有;

第二层——从有神意气到繁杂的体验到神意气的奥妙;

第三层——从繁到空,从而实现阴阳孕育、无形无相、无我无为等万法自明的高级境界。

二十七、采   采前要轻,采时要实   拘意莫松   采拿宜拔根

二十八、虚领顶劲

下颏回收,好像要去寻找自己的喉头一般。头部虚虚领起,要有和蓝天融为一体的意念,或想象着头顶有一小细线轻轻从天空石层中落下,把整个身体都提起,这就是虚领顶劲。

二十九、无极

著名太极拳家孙禄堂解释为:“无极者,当人未练拳之初,心无所思,意无所动,目无所视,手足无舞蹈,身体无动作,阴阳未判,清浊未分,浑浑噩噩,一气浑然也。”

三十、“掤要撑”“臂由腰撑”“掤要圆撑”“掤撑圆而沉”

三十一、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

“全凭脚打人”就是凭脚下的桩功,凭步法的正确运用去取胜,而非凭脚去直接击打对方。

“拳打三分,脚踢七分”

三十二、人体分为三大节,其小手肘为梢竹,腰胯为中节,足腿为根节。力从根盯起,通过中节,达于梢节,发出来的才是整体劲。若胯不活,中节就不通,力不能上传,打出的拳就是飘的。所以说压腿也要压胯,胯不活则腿不活。

此外,若能再加做一些腿部的静力练习,如练各种桩功(马、虎、豹、鸡、梅花桩)等练习,使肌肉中的慢肌(即红肌)成分也能得到发展,则可增强腿部肌肉的有氧代谢能力,从而发展腿部肌肉的耐力素质,这样腿部肌肉的柔韧速度、力量、耐力素质都得到了全面发展。

三十三、太极拳与推手3阶段

1、招熟阶段:以行(外形)带气,明劲训练                        大圈

2、懂劲阶段:以气催劲,暗劲训练                        中圈

3、神明阶段:内外兼修,灵劲训练                        小圈、无圈

三十四、阴阳折叠。就是欲阴先阳,欲阳先阴。“往复有折叠”“无往不复”。

三十五、学习传统太极拳功夫的次序,分为三步:即先练体、次练气、后练神。

三十六、武式,太极拳练习丹田功夫的精义:你把两个腰子当成合在一起的一扇磨,别去想它、也不去管它,让它们自己相互对转研磨,一阴一阳,一上一下,时间长了,丹田自己就热了。

三十六、下丹田炼精.中丹田炼气,上丹田炼神,一步一步地积累。积精累气以全神。

三十七、太极拳功夫的第一步是放松,亦是太极拳功夫的基础。

推手时必须将整个上身如两手、两臂、肩、背、胸的肌肉尽量的放松。在一般情况下,静止不动时放松较易,在运动过程中放松就不容易了。特别是当别人推自己,或自己用手去推别人时,要求被推的身体和推出之手仍能随时放松,就更不容易了。然而太极拳家则必须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随时放松。这种放松的功夫,首先是在盘架子中练出来的。盘架子时,要求身如垂柳,随风摆动。臂如飘带,在空气中飘浮。而作用之力,全在两脚、两胯。由两脚底的蹬拧之劲,带动两胯的拧旋,由两胯的拧旋,带动整个身体和两臂、两手的运转。两手、两臂必须毫不着力。拳论讲“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就是指的在这种充分放松下的轻灵功夫。徐致一老师讲的“一松到底”,就是指一直松到脚底。全凭脚底用功夫。
    盘架子的放松,到一定程度,就开始练双人推手。先从单推手开始,接着双推手、四正推手、活步、大履等。练习这些推手时,一如对盘架子的要求。两手、两臂、肩、胸及上身,均须充分放松。全凭脚底的蹬拧劲带动两胯,以两胯带动全身。要求双方手腕接触处的皮肤不能发生皱折。这是初学推手必须练成的轻灵功夫。没有练成这种充分放松的极轻灵的功夫。太极拳的一切功夫,将都是徒劳的。

三十八、沾,就是与对方肢体接触,轻轻贴上。
  粘,就是要有一种粘着之力。好似浆糊一样,胶粘在一起而不脱开。与对方肢体接触以后,不仅轻轻贴上,而且在接触处还必须有一点粘着之力,使接触处胶粘不脱。
  连,就是连续,即不断之意。亦就是指这种胶粘力要连续,不能忽断忽续,不能忽大忽小,运动的路线要圆顺而不能有折角,要走弧线而不能走折线。
  “毋使有缺陷处,毋使有凹凸处,毋使有断续处”。指的就是这种粘着力,这就是要“连”不能有折角,不能有大小,不能有断续。

  随,就是跟随。在双方肢体相互接触后的运动中,要始终跟随着对方的动而动。对方往左,则随之往左;对方往右,则随之往右;对方往上,则随之往上;对方往下,则随之往下;对方快,则随之快;对方慢,则随之慢。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指的就是“随”。
  随,亦就是舍己从人之意。舍己,就是舍弃自己的主观设想,而从随对方的动向。

三十九、无为、无不为,

初学推手的人,往往与人一搭上手,虽然肢体还没有动,但自己的意图、劲力和劲力的方向,已暴露无遗了。原因是一方面没有充分放松,拙力存在。一搭上手,僵硬的臂、肘、肩、背,立即为对方察知。另一方面,两手置于对方肢体之上时,不自觉地就有下按之力;置于对方肢体之下时,不自觉地就有上托之力;置于对方肢体之前时,不自觉地就有前推之力。这样自己的意图、劲力和劲力方向,自然易为对方觉察。怎能做到人不知我呢?高明的太极拳家,双手一接触对方肢体,只是轻轻粘上,既无上托劲,也无下按劲,亦无前推意,这种粘着力,毫无方向性。自己的意图、劲力和劲力方向完全隐蔽起来,不令人知,这就是“无为”。一待对方动,立即随之而动。反应灵敏,随动及时,这就是“无不为”。

四十、“四块放松”。四个字道出了放松的关键部位。在于所“四大块”(两肩、两胯),转关在肩,胸部开合灵活的关键又在于松肩,运化在胸腰.而腰部的松活关键又在两胯,胯不松.腰也不会活

四十一、告诉我们练太极拳蛩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盘架子。注意把每个动作定式做准确。注意架势要舒展大方,中正安舒,虽动作不连贯、不
协调,但要注意培养饱满的气势。要把拳架练得准确,和写字一样,开始要一笔一划的练。

    第二阶段:练放松。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注意体会在放松、不用僵力的状态下完成每一个动作。注意松
而不散,始终保持整劲不丢。

    第三阶段:练习均匀、连贯与协调,注意动作的轻匀连贯性。

    第四阶段:练松柔与沉实,这是长功力的阶段。练习太极拳大致分为三层境界,即以腰代手,以气代手,以意代手的初、中、高三个层次。首先要通经活络,要想顺利通开经络,就要掌握好练功时间、节气。比如一年的两至、两分,春分应该是通肝经的好季节,夏至通心经,秋分通肺经,冬至通肾经。每年应季时,老师都亲自带我们去山青水秀的地方去练功。

第五阶段:练发力、推手、散手,实战运用。

按着老师讲的拳理,我认真的练习,在松沉缓慢、均匀上下功夫,三年后,确实感到了内功充实,内气腾然。拳架也比原来也好看了。

四十二、要想练好吴氏太极拳,要心不妄想,口不妄言、耳不妄听,鼻不妄闻,眼不妄
视,要专心致志去练。”

四十三、练习太极拳当然要打通大小周天,但是,太极拳的练习不同于一些气功功法。气功完全是靠意念,三天就可以打通小周天,一周就可以打通大周天。而真正练习武术内功的人,是靠内气来打通大小周天的。太极拳的内气训练就是通过不断的练习,使内气饱满、充盈,把经络疏通,最后打通大小周天。它是靠内气来贯通周天的,不是仅仅靠意念,因此,练习太极拳必须要培养了足够的内气才能通周天。练拳三年,仅仅有内气的感觉,内气还很薄弱,当然不可能打通周天。太极十年不出门,就是说要经过十年的刻苦锻炼,才有可能达到内气充盈饱满、贯通周天的境界。要想达到气通周天,最好的方法,就是踏踏实实按照要求去刻苦练习太极拳,做到姿势正确、规范,还要明白拳理,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逐步培养内气,最后达到内气贯通、周身一家,不用想内气贯通周天而自然达到气遍周身的境地。太极拳讲究“三年一小成,九年一大成”,所以,练习太极拳是一个长期的修炼过程。

四十四、练习太极拳大致分为三层境界,即以腰代手,以气代手,以意代手的初、中、高三个层次。首先要通经活络,要想顺利通开经络,就要掌握好练功时间、节气。比如一年的两至、两分,春分应该是通肝经的好季节,夏至通心经,秋分通肺经,冬至通肾经。每年应季时,老师都亲自带我们去山青水秀的地方去练功。

四十五、八种功夫境界“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呜,泉清水净。翻江播海,尽性立命”。这几句太极真言说的是八种功夫境界,也就是说,通过太极拳的修炼,我们应印证这八种功夫境界。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必须把太极拳架、太极术(内功心法)、太极道(心性修为)融为一体去修炼。这样,才是真正的性命双修,才是真正的复归太极。这个“尽性立命”的太极之象,乃真正的大境界、大智慧、大自在,是由太极而超凡人圣的形象表述。

四十六、舌抵上颚
   舌尖轻轻抵住上颚,以沟通阴经和阳经,又叫“搭鹊桥”。如高血压者可轻抵下腭或齿龈交处。

四十七、丹田,指脐、肾、命门与会阴间的小腹空腔。丹田是气海,又名气穴,中医讲是肺气肃降的纳气之所。

四十八、形神相守、神气相注就是太极拳内功的核心。

四十九、学习太极拳功夫的次序,分为三步:即先练体、次练气、后练神。
    严格说来,这三步功夫,幷不能截然分开。但强调先练肢体的柔顺,次练内气的充盈,后练神经的宁静。从外到内、由实到虚,由动入静,是十分有理有利的。
      其实也就是拳谱上说的"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三个阶段。不过说法不同,只是更明白易懂而已。

五十、气功、就是练气的功夫,也就是练呼吸的功夫。太极拳是天然的气功;是以练武为主而又兼练了气功。

五十一、内功是理法、心法、形法、气法合一的产物,四者密不可分。首先是要明白道理。也就是道家所说的“穷理”,理不明则事难成。其次是要调整好心态。即要平心静气,心态平和,也就是所谓的“尽性”。其三是姿势要正确。即方法要科学,符合动作要领和规范。其四是要呼吸顺畅。即合生理顺自然,自然而为。所谓的功有内外之分,更有筋劲骨力之说。内功洗髓,外功易筋。内功者,内劲也。外功者,外力也。无论内功外功,都不能离形而为之,形是载体,功是基础,而招为用,“功无招无以为用,招无功招法皆空,”所谓形神意气力是也。所以,真正的内功乃是内外合一的功夫。

五十二、宁练一分筋,不练三寸肉。千金难买缩筋力

五十三、一是反向松紧训练,即吸松呼紧,把呼吸和松紧反过来练。二是随意松紧训练,即在呼吸的任一时段松紧,也可在松紧的任一阶段呼吸,亦可在形体任意动态下。最后是闭息松紧训练,即能在不呼不吸时任意松紧,这是内功训练的最高层次。

五十四、孙氏太极拳的练法上有三层功夫(水下、水中、水面,最早由郝为真先生发明),实际上是练功的三个阶段层次。初期练功,由拳架着熟人手,将周身与空气的阻力感练到如在水下行走一般,之后,由着熟渐悟懂劲,即上半身在水上,下半身在水中,最后练到如在水面上行走,极松柔,极轻灵,也是如履薄冰之境界,此时,内劲可收可放,亦刚亦柔,经已具备高级的触觉灵敏度,手指尖上的触觉极为敏锐,周身神经触觉高度灵敏,与人接手,别人找不到我的点,而我则可以用身体的任何一点重创对手。“力发于腰腿,其根在脚,形于手指。”指的是指尖也可以发力伤敌,先粘后发,太极拳也叫“粘绵拳”、“软十三”,这个阶段,就能达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后人发先人至的境界,真正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神明境界。

五十五、高级轻灵阶段是对手摸不着,打不着,进也难,退也难,空有千斤力,却处处落空,无处施展,处处受制。这时四两力才可搏千斤力,对手虽有千斤力,然施于我身上之力为零,此时,牵动一下对手,对手将失去重心被击出,这才是传统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的真义。

五十五、整体发力的关键在于腰胯发力训练,腰胯能发力便能轻松步入整体发力。整体发力只是腰胯运身发力的一种协调训练。局部发力分为上肢、下肢、腰胯3个部分。上肢训练分手臂的抖弹、扭转、裹翻、外撑、回切,使手臂在转动自如的前提下训练瞬紧瞬松,慢紧慢松,慢紧瞬松瞬紧。慢紧是控人,瞬紧是打人,松是知人,是蓄能,亦是发力的基础。手臂松紧的训练原则,也是腰腿训练的原则,更是整体发力的训练原则。下肢训练主要是脚的踢弹、勾踹,腿的屈伸、绷弹,足跟瞬间外撑,腿自绷弹,足登腿自伸,绷弹、屈伸自在松紧,腿之进退,穿扫全在胯催、胯缩与腰配合。瞬紧则快,慢紧则沉。腰胯发力主要训练转腰、拧胯的瞬间反弹。犹如旋转强劲的弹簧,撒手便回弹,拧一分力弹三分力,拧的越慢蓄力越足,撒的越快回弹力越大。腰胯训练务使腰胯分开,切勿转腰胯,转腰要定住膝管住胯、腰转胯不动。胯要前后挫,  稳住腰,缩胯腰不动。由慢人快,由快复慢,再由慢到快,悉心松紧体验。整体发力的先决条件是“五弓”具备。是对以“腰运身”的再体悟。在腰胯发力训练的基础上,配合手臂的运转,画圈、绕8字、下滚、外翻、屈伸、开合,腿的屈伸、绷弹。训练中掌握运转松、落点紧、紧便力出、瞬紧瞬松,有收有蓄自不费力。

五十六、“出肾人肾是真诀”,  “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

五十七、行拳随笔

1.无极动,太极生,练拳须从无极始。打拳开始的时候不要匆忙,须静站无极桩;待到丹田气息鼓荡了,也就是说丹田气息发动了,再行拳走架。
2.宁可几天不打拳,不可一日不练功。打拳时不要以为自己是在打拳,只当自己是在练功。太极拳架本身就是一种活桩功,要象走活桩似地慢慢行拳。记住:打拳就是练功。
3.
太极拳讲究阴阳虚实开合,这是太极拳的核心。
一动就是阴阳,就是开合。
练太极拳,一定要有阴有阳;走拳架的时候要分清阴阳。要把虚实体现出来。虚实转换的关键在于腰胯。
松沉到位之后,才能转腰。以腰为轴,一动无有不动,上下相随,周身一家,清清楚楚。
4.
要把人体内部脏腑、以及人体外部骨筋肌皮,这两个系统的阴阳虚实搞清楚。行拳走架时,要仔细体会二者的缠绕运行,以及抻拉、挺拔与归位、合一。
5.
神宁心静,处处静,平心静气。练拳时要忘掉人间烟火,让自己真正松下来,静下来,躯体如同虚空一般。
太极拳打得好不好,关键看你松沉是否做得好;倘若松沉做得恰如其分了,你的劲就能合好,说发就能发出去。
由松变柔,积柔成刚,就见功夫了。
在平时,行走坐卧都要在松沉上下功夫。练拳时,能松沉下来就活了。诀窍在于行拳时要处处把人体本身的重量体现出来,沉肩、坠肘、松腰、松胯,气沉丹田,千斤坠下来,一口气下来,而不加丝毫拙力。
6.
故意重,专求重,周转不灵,不行。只有松沉下来的重,才行。松到家,就沉下来了。松,不能散。一紧,动作发出去,气达梢节;一松,气回丹田。气到中丹田不行,必须到下丹田,通达海底。
松沉要清楚,不要慌,每个动作不要抢。
松的时候,浑身上下一松,整个重量下来,血脉松开了,全身非常舒服。
7.
应当把拳架分解开来,拿出一部分拳势单练,待到练好之后再合起来练。每一势,皆可就地反复地练;正着练,反着练,内外俱练,既练太极之气,又练太极之形。
8.
打拳时意念很重要,一起一落,要有排山倒海之势;不能抢动作,要有大将风度,要把气势表现出来。要想象自己是高僧大德,站在一片汪洋之中,一招一势,如浪起,如浪落;又如同运笔练书法,一笔就是一笔,每一处细微的地方都要运笔到位。
9.
太极复归于无极,收功的时候,应当把气收干净,再把气调和好,继而再静站无极桩。

五十八、以手领劲,两头卷曲"的太极拳纲领性教学新理念。稍微讲具体一点,就是"两稍节领劲(手脚);两中节定位(肘膝);两根节放松(肩胯)

五十九、武术的实战功夫,下等功夫靠力量和速度来取胜,中等功夫靠手法和技巧取胜,上等功夫靠先天的灵敏来取胜,就是所谓无拳无意,无所谓什么手法招式了。

所谓“无招胜有招”嘛!任何人炫耀自己某个招式如何高明,那他的功夫肯定还不是很高的。高手比武是绝不会事先准备好用某招来对付对手的某招的而是审时度势、随机应变,靠什么来随机应变?就是靠你练出来的先天的灵敏反应,这就是“无招”。但是,你要明白,这个无招的基础是“有招”,要想达到“无”,还必须从“有”开始的。我说盘架子不能总是按照顺序去练套路,练习纯熟后就要打乱顺序任意连接,按照“理”“势”“气”“机”的次序去练,这样盘架子就是从“有”练到“无”的一个过程。我这样说应该是比较通俗的吧?  


六十、松沉。沉的是你的骨骼,而松的是你的肌肉。松的是意识,沉的是气

六十二、太极拳剥到哪层,扔掉哪层,练到哪层,忘掉哪层,如是方可渐臻佳境。”

颜子怡

2015-6-1 18:17:49

楼主好聪明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人气很旺!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的帖子实在是写得太好了。文笔流畅,修辞得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灌水不是我的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4

颜子怡

2015-6-1 18:17:49

楼主好聪明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人气很旺!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的帖子实在是写得太好了。文笔流畅,修辞得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灌水不是我的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