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拳架姿势与内功劲法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17423次阅读 0次回复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

第一节  拳架姿势与内功劲法

这套拳架习惯称为“老六路”,是我早年从杨家学来的.它的每招每式都有其特定的内涵,身形、手式与身内神、意、气的配合填密而有致。练习的风格确与其他拳种不同。尤其对培补元气、健身祛病的功效颇为显著。故此在练习中我特别强调内功劲法的运用,因为它是太极攀区别于外家拳的关键,无论对于养生还是技击都至关重要。通过这套拳架的练习,可使初学者粗通太极拳神、意、气结合的途径,为拳艺的精进打下基础。初次接触内功劲法,一般人都比较难懂,但经过长期刁、懈的钻研和锻炼之后是能够逐步理解和掌握的。在刚月二始学拳时,应大体知道拳架姿势与内功劲法的内容与l 咬别,这对以后循序渐进地掌握杨式太极拳是十分必要的。

一、拳架姿势说明

拳架姿势是指人的形体在完成预定动作时所做的运动变化。初学者练拳,首先要明确躯干、四肢的运动趋向和定式姿态,争取做到准确适度。以下举例说明:

(一)由拳变掌时,五指自然平伸,掌心舒展微凹。

(二)由掌变拳时,四指自然蜷曲,指尖贴于掌心,拇指扣在食指、中指第二指骨上。拳不要握紧,拳心要留有余隙。

(三)由掌变勾手时,手心朝下,指尖自然下垂捏拢。

(四)手内旋时,以肘为轴,拇指朝手心所在的方向旋转。

(五)手外旋时,以肘为轴,拇指朝手背所在的方向旋转。

凡此种种皆属于拳架姿势的内容,因为它显露于外,通过观察模仿便可学会,故不赘述。

二、内功劲法说明

练习杨式太极拳的套路时,姿势的转换除了四肢、躯干所处的位置发生变化之外,充盈于姿势之中的内功劲法,也要相应地随之调整才能符合杨式太极拳内外相合的拳理要求,做到周身一家。

构成太极拳内功劲法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内气:是构成太极拳内劲的一大要素。是通过长期盘练拳架、以意引导太极拳内劲的一大内在气质,它布散于全身,服从于意念的调遣,与呼吸无关。体内的聚散、圆转、升降等变化皆由内气的不同动荡方式而产生。

(二)内劲:是通过太极拳的内功训练而形成的神、意、气之化合物,它可以随着形体动作的开合在体内浑灏流行,并能根据揉手、散打的需要向身外输送,并直接作用于对方身上的一种灵动变化的劲力。

(三)劲源:位于背部两肩脚骨下角连线正中,是控制内劲集散之所。

(四)身中垂直线:人体正中直线向下垂落的一条意识线,运用时可随意伸缩,向上收缩可提至胸间,向下延伸可直达脚底,还可根据动作的需要向前后左右运行。

(五)三道气圈:内气随着身中垂直线向下延伸而逐渐向肩、腰、胯的周围均匀地散开,形成直径约一米左右的气圈,肩圈、胯圈的大小相同,腰圈略小。

(六)身如古钟:如将身体比喻为一座古钟,则钟蒂为颈项;钟顶为肩圈,钟顶以下五分之四处为腰圈,钟口为胯圈。中心垂直线为钟绳,钟锤系在中心垂直线的下端,钟锤可在钟口内向前、后、左、右直摆。

(七)三关:指人体背后的尾闾关、夹脊关和玉枕关。尾闾关位于脊椎骨的最下段,上连骶骨,下端游离,在肛门的后上方。夹脊关在背部,俯卧时正当两肘尖连线正中处。玉枕关恰在人仰卧后的头部着枕处。内气自下而上沿三关向前上方升腾,带动上体缓缓前俯时为长三关。内气自上而下沿三关向尾间沉落时,带动上体缓缓竖直为竖三关。在后面的意气走向说明中会经常出现“三关一长”、“三关一竖”的字样。内气沿三关短暂地前移后立即消散为三关一长,内气沿三关短暂地下落后立即消散即为三关一竖。三关竖起多是在三关侧长的基础上进行的。

(八)两足间的着意点:在盘拳架时,伴随着动作的运行,意念在两足开立的状态下,要有相对稳定的落点。把两足间的直线距离分做四段五点,便是意念下行时的着意之处。五点的具体位置是:前足为第一点,后足为第五点,两足正中为第三点,第一至第三点之中为第二点,第三至第五点之中为第四点。

当意念有了着落之后,便可密切地配合形体动作,保持周身舒适圆活。如在做弓步时,意念落于第二点处,便可使前腿不僵;在做虚步时,意念落于第四点处,就能使后腿不滞。立身中正时,意念落于第三点处,周身内外便会不偏不倚、松静自然。

(九)眼神:太极拳的眼神是结合意气的集散,在身体姿势的配合下,通过视线所及处的转化来体现内在精神、气势的一种方式。

眼神的运用要配合着形体动作和意气走向的一开一合而一收一放,使周身内外上下皆一致,神、意、气相合。需要说明的是,眼神的收敛、展放与眼睛本身的睁大、眯小无关,而是体现在视线所及的轨迹上,以意领气向前延伸和向回含收的运行变化。当眼神向前延伸时,要将眼中的内气从两眼的外角松弛地放射出去;回收时是将放出的眼气由茫然一片的视野中渐渐向中间聚拢,再由眼部正中尽收眼底。经常进行这种一开一合的眼神锻炼,可以补充眼部的营养成分,对提高两眼的视力、焕发双眼的神采会大有裨益。

(十)八种劲别:即朋、捋、挤、按、採、挒、肘、靠。每种劲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与功用,且又与别种劲相互联系、依赖并存而发挥功用。

在练习拳架中,要使这八种劲有机地穿插结合,才能针对姿势的需要提供圆满无亏的、内在的资助力。同时,拳架的姿势运行、转换得自然合度才便于太极拳内劲施用得顺达便利。

1.朋劲:肩、腰、胯三道气圈平行向外松散开去,内气沿身中垂直线直落脚底,随即由脚而腿而腰向上升腾,使之周身形成一股自下而上、由内而外、不露形迹的松张之力。出朋劲时,常伴随着按、挤内劲同时催发。

2 .捋劲:内气沿肩圈向身前圆散而出,眼神呈展开的扇面形向前平视忿随即以意领气将散出之内气自前而后收回肩圈之中,并经胸前吞向背后。经两臂捋回的内气要经两肘尖向身体两侧后方消散。要有在一只刚好容身的大气球中用后背向气球内壁偎靠之意,后捋之劲便会油然而出。捋劲常常伴随着探例内劲同时发出。

3.挤劲:内气沿身中垂直线直落脚底,催动肩、腰、胯三道气圈平行向外松散,直至三道气圈的前缘叠垒成一个平面。发挤劲时即调动内气形成的这个平面由后向前做短暂的平直冲撞,其间多伴随着按、朋内劲同时催发。

4.按劲:内气沿肩圈圆散到手上,双手平展,有轻扶在一物体边缘上侧之意。随后内气沿三关向前上方升腾而起。周身不得僵聚。出按劲时,常伴随着挤、朋内劲同时催发。

5.採劲:内气由劲源催发至手上后从中指根部向前通出,随即以意领气,周身意气向后下方突然沉坠。採劲常伴随着挒、捋内劲同时运用。

6.挒劲:内气沿身中垂直线落至尾间,肩、腰、胯三道气圈上下呼应成一垂直轴,随即内气由劲源催发至手上后从中指根部向前通出,眼神、意念相继向内气通出之处汇集;而后随着内气沿垂直轴呈螺旋形潜转并由内而外催达至手上,周身意气内外相合,向左或右平旋运行。挒劲常伴随捋将内劲同时使用。

7.肘劲:内气由劲源催发至肘端,并沿肘尖所指的方向继续向身外通出,多作为援助力配合手部的动作而起作用。肘劲根据动作的需要向侧前方或侧后方发出,且总是与靠劲结合使用。

8.靠劲:内气由劲源催发至肩或背部,而后根据动作的需要向侧前或侧后方通出,靠劲多与肘劲相结合,作为援助力配合手部的动作而起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当肘劲向左前方发出时,靠劲即向右前方发,二者凝聚合一同时催发。

(十一)八种劲的混合运用方法:

综上所述,八种劲体现在姿势中的走向是迥然相异的。朋是向前上方朋起;按是向前下方按落;挤是平直向前挤出;肘、靠是作用于侧前、侧后方;采是向后下方采落;挒是自内而外呈螺旋形向左或右拧旋发出;捋是由前向后直线捋回。

在熟练地掌握了上述单一劲法之后,演练拳架时应有针对性地将几种劲混合在一起,使之在姿势动作中愈趋明显地体现出来。如将朋、按、挤劲混合时,可先按照上述单一劲法的要求逐一练习,而后逐渐缩短各种劲法相隔的时间,直至三种劲法在一瞬间交融在一起,同时通达于手上向前发出。在朋、按、挤劲混合运用时,要用平直的挤劲督促着上朋、下按之劲,使之浑然形成垂直的折扇状向前发出。当采、挒、捋劲混合运用时,要用直线向后的捋劲带动采挒内劲向身体的侧后方引发。肘靠内劲的混合运用,多在发出朋、按、挤或采、挒、捋混合内劲之后,肘靠劲混合成平行的折扇形向侧前或侧后方发出。

当练至功深时,各种劲法皆融于身手之间,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支配各种劲法贯穿于套路的演练和揉手中,达到“朋捋挤按皆非似”、“妙手一招一太极”的高超境界。另外,需要一提的是,除了八种劲别之外,还有一种被打人另册的踏劲,与八种劲相较,踏劲运用的机会要少一些,且容易与按、采之劲相混,但也并非是可有可无的一种劲。发踏劲时,内劲由劲源松沉至手上,手心朝下如虚含着一小气球,要与足之踏地相仿,促使手中的气球沉稳地垂直向下松落,周身切忌紧张用力。在向下踏落的过程中,手中的气球有微微向前滚动之意所发出的劲为踏按劲,相反有微微向后滚动之意所发出的劲为踏采劲。

上述内容均属于内功劲法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拳架姿势在外而内功劲法在内,太极拳便是由此内外相合才产生的一种拳术,二者缺一便不成其为太极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