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禄堂老先生儿子孙存周入门弟子张烈先生 ,系统教你学内家形意拳,
讲的非常好,推荐!!
张烈先生已经逝世了,这些内容是从他博客上转载过来的,经过我的简单整理,整合过来,感谢张烈先生的无私指导奉献,感谢。
生前张烈先生在弟子王东生的辅助下,他积累了大量珍贵的文字、照片和视频素材,着手准备书稿,希望把多年来自己研习孙氏武学的心得传授给热爱武术的朋友们。
在武术稿件开篇中他写道:
为报达恩师孙存周先生,我给自己定了两条武德
1、尽我之所会(能)将孙老师的武技、武学思想传播给热爱武术的朋友们,发扬孙先生的治武精神以慰籍英灵
2、绝不说自己不明白别人也听不懂的话,误人子弟。
张烈先生最大的愿望,是在他离开后仍可以把自己的武学研究成果传授给武术爱好者,在视频中谈笑风生依旧~~
早在2005年,他就在一次书面发言中对孙门弟子提出几点希望:
第一:让孙氏武学发扬光大是是孙门弟子共同的责任:大家无论师承何人,辈份长幼,技艺高低,同为孙门弟子,每一个人都肩负传承孙氏武学的重任。
第二:我常说的一句话:眼高,手才有可能高。只有经常观摩正规的演示,才有可能提高自身对孙氏武学认识,才有可能出真功夫。
第三:真功夫是练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希望大家在习武过程中不断进行自身反省,通过交流找出自身的差距,认真练习,了解孙氏武学的真谛。
第四:有标准才能复制,才能真正有规模:传承孙氏武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扩大同门弟子规模,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有可能了孙氏武学。
张烈老师教授武术一直以“弘扬武术精神”为己任,使学生们在习武的过程中树立坚韧、自强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融入工作生活态度、让这种精神影响更多的人。他坚持用科学观点解释武学。在他的随笔中曾写道:“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在太空已见到完整的地球,则不必再引用先民们所讲的天园地方的说法了;武术也是一样,应用今天的科学观点去理解它、剖析它、证实它”。
教学目录:
1,试验一:练习内家拳的共同感觉
2,试验二:含胸拔背
3,试验三:垂肩坠肘
4,试验四:虚领顶劲
5,试验五:肩胯相合、以脊椎为轴的身体转动
6,形意拳基础训练一:蹲起
7,形意拳基础训练二:转身卧腿下蹲
8,内家拳基础训练:找到练拳时应有的感觉(一)
9,内家拳基础训练:找到练拳时应有的感觉(二)
10,综合试验一:原地崩拳(1)或称原地出拳、原地打拳
11,综合试验一:原地崩拳(2)
12,综合试验一:原地崩拳的视频讲解(1)
13,综合试验一:原地崩拳(3)
14,综合试验二:利用身体速度的试验
15,实验总结:“整”字的涵义
16,基础训练三 面对墙壁下蹲法
17,综合试验一:原地崩拳的视频讲解(2)
18,基础训练蹲起的视频讲解
19,《找到练拳时应有的感觉》的视频讲解
20,张烈老师对练习形意拳的要求
21,关于内家拳共性的视频讲解
22,孙氏形意拳:三体式 序
23,孙氏形意拳:三体式(1) 标准站立
24,孙氏形意拳:三体式(2) 两个需要统一的概念
25,孙氏形意拳:三体式(2) 两个需要统一的概念的视频讲解
26,父亲,是要用一辈子去读的那本书——写在父亲逝世百日
27,孙氏形意拳:三体式(3) 三体式的标准下蹲(预备式)
28,孙氏形意拳:三体式(4) 三体式的出左脚
29,孙氏形意拳:三体式(3)标准下蹲(预备式)的视频讲解
30,孙氏形意拳三体式(4)三体式出左脚的视频讲解(上)
31,孙氏形意拳三体式(4)三体式出左脚的视频讲解(下)
32,孙氏形意拳三体式(5)三体式上肢动作的练习
33,孙氏形意拳三体式(6)真正的三体式正规练习
34,孙氏形意拳三体式(5\6)三体式的上肢动作及到位的三体
35,孙氏形意拳三体式(7)进一步深化学习三体式(上)
36,孙氏形意拳三体式(7)进一步深化学习三体式(下)
37,孙氏形意拳三体式(8)学习三体式的总结
38,孙氏形意拳三体式(7/8)练习三体式的总结
39,孙氏形意拳:劈拳学 序
40,孙氏形意拳:劈拳学(1)
41,孙氏形意拳:劈拳学(1)的视频讲解
42,孙氏形意拳:劈拳学(2)
43,孙氏形意拳:劈拳学(2)的视频讲解
44,孙氏形意拳:劈拳学(3)
45,孙氏形意拳:劈拳学(4)
46,孙氏形意拳:劈拳学(4)的视频讲解
47,孙氏形意拳:劈拳学(5)
48,孙氏形意拳:劈拳学(5)的视频讲解
49,孙氏形意拳:劈拳学(6)
50,张烈老师随感录
文
1,试验一:练习内家拳的共同感觉
孙禄堂先生曾经讲过,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形式不同,其理则同。这个论点已被广大习武者接受,已成为习武者的共识。为体会练习这三种拳术的共同感觉,让我们一起做一个试验。
两脚并立,或两脚距离与肩同宽,身体站直。简单地说,站立的姿式就和天安门国旗班的战士一样挺拔。在这种直立的基础上,头努力向上顶。注意头向上顶劲时不可以破坏原有的站立姿式。你自己知道头在努力向上顶,站立的外型不可以有变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绝不许向上仰头。这时你可以体会到头向上顶和肩向下垂其实是一回事,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说法。换句话说,你要是缩脖就一定端肩。这是练习内家拳的一个规矩,练拳时头始终要竖直向上顶着劲。
在身体站直、站正的基础上,两臂侧平举,要不用力的自然抬起来成水平。所谓自然由两侧抬起,即两手可稍靠前,两臂夹角可成170度,这样的两臂抬得很自然、很舒服。两手是自然抬起的,肯定手心是向下的。两臂抬平后,两手尽向远处伸展,而且这种向远方伸展的努力不可间断,真好像是要把两手臂伸展得抱住了地球一样。虽然手在不断地努力向外伸展,但原来站好的身体要依然如故,身体依然正直,头依然始终向上顶着劲。这时你两肩会感到发酸、发沉。
(说明:左右臂均与地面平行,本片因拍摄角度显示左手略高,编者注)
两手在向外伸展的基础上,把两只手立起来:令手指朝上且手指尽量直,不要弯曲。
这时由两掌心继续向外努力顶劲,手指也尽力的竖直,你的手指会有一种酸麻痛胀的感觉,这种感觉和做针炙治疗时的感觉差不多。当你做得正确,这种感觉不单在手指,而且你的小臂、大臂、腋窝都会有这种感觉。如果你做得很认真,很到位,你也会感觉到你的手掌心发热,甚至感到掌心向外发出热气,也有人感到掌心向外冒风。
你首先要找到这种感觉,要记住这种感觉。而且要做到一抬起两臂、认真一做马上就能有这种感觉;即使两手不向上立也能找到这种感觉。逐渐减小两臂的夹角,直到两手平行着向前推也能找到这种感觉。则可以说你已经基本找到了练习内家拳的感觉了。
练过气功的朋友可能会称这种感觉叫得气,据说气功要很长时间才能有这种感觉。你现在不是很快就有这种感觉了吗?所以你千万不要认为这是气功的得气,可以暂时理解为通络或抻筋。这个问题在以后讲内家拳的“整”时还要细说。
我认为练习内家拳时,不论形意、八卦、太极练习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应当有这种感觉。这种感觉也是三派拳术形式不同其理则同的一个内容——即感觉相同。
2,试验二:含胸拔背
有很多爱好武术的朋友到我这儿来共同研究武术,当我叫他们把身体站直,站立得要和受检阅的仪仗兵一样,挺着胸、站得笔直时,问题就来了。不是说练内家拳要含胸拔背吗?结果他们给我做了示范:前胸微向内凹、两肩扣着,这样的胸即为“含”;此时后背微驼,再加上两肩前扣,后背真的有“拔”的感觉,而且“拔”得很圆(由于两肩向前用力,应说后背是被横着抻圆的)。不管怎么说,绝对是一个小罗锅。这也许是流传中的张三丰“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的影响所致。
孙存周老师教我练拳那么多年,始终都要求我要把背挺得直直的,即脊骨要挺直,绝不可向前弯曲。孙存周老师不论平时还是练拳,身体总是笔直的,这也是我一直说他是个帅老头儿的原因。我认为,一个帅小伙练了几年拳,结果反到成了罗锅,穿上西装都不漂亮,这是肯定不对的。我们练武,应该是越练越健壮、越练越漂亮。下边请大家与我一同做“含胸拔背”的试验。
首先我们做拔背。其实我们上一个试验已做完了拔背:即把身体挺得笔直,挺起胸来,站得和仪仗兵一样。这样背总归是拔起来了。这明明是挺着胸怎么能说是含胸呢?先别急,我们接着往下试。
在站直的基础上保持身体各部分不变形,向前抬平左臂,将左臂尽量向前方伸展,只是尽全力向前伸,同时注意前伸的左臂要尽量放松。这时用右手去摸你的左胸的胸大肌(即胸脯肉),应当是软的,因为你是放松的。
你做得越正确、越到位,你练内家拳那种感觉也就越大,你的胸大肌也越松软,甚至会感到整个左臂除向前伸以外,几乎完全放松,一点也使不上劲。尤其是将左手向上将手指竖起来,那种酸麻胀痛的感觉应该达到若不是强忍着,几乎要坚持不住。这时胸大肌会越发的松软,左臂也越发的放松。这时你放在左胸上的右手还会感觉到:胸确实是含着的呢。虽然脊骨挺得笔直,可的胸确实不是挺着而是含着的。
通过这个试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拔背就是将脊椎挺直,含胸就是松肩,也就是尽量的向远处伸展手臂。当手臂是弯曲的时候,则自然是松肩啰。
请你记住这种感觉和找到这种感觉的方法,逐步地把它运用到你所练的拳中去。
你定会感觉到姿态变美,体会加深,更能体会到拳的真谛。
3,试验三:垂肩坠肘
垂肩在前边我们已经做过试验。垂肩就是头努力向上顶,顶得越是用力,肩垂得也越好。
经常练习内家拳的人,确实都有些溜肩膀。有的朋友问我,练了半天结果练成溜肩膀,这是不是会影响形象,使自己变得不美了呢?其实不然,溜肩膀会使你的脖子显得略长,既然肩都练溜了,肯定是下了功夫。练到这种程度,你的脖子肯定也粗了,两肩头的三角肌(即俗称的虎头)也大了,一定会变得更精神、更漂亮。
另外,端肩膀也绝不是什么好词,“寒肩高耸”是描述痨病腔子的形象,“像个缩脖子鸡”也不是描述形象美的词儿。这就好像你坐在最后一排看芭蕾舞,虽然你看不清演员的模样,但脖子最长的演员一定能最先引起你的注意。朋友,练吧,使你的肩垂下来,你会感觉到变得像一只天鹅一样,尊贵、高尚。
关于坠肘,有的人认为坠肘就是“肘不离肋”,也有人认为坠肘是胳膊永远不伸直,大胳膊(即肱骨)总是有些下垂,不能使肱成水平或上举。关于坠肘我有自己的理解,这也是多年随孙存周老师学习、改正,逐步体会出来的。下边我们共同做坠肘的试验。
我们仍以左手为例:先将左臂手心朝上,如手托一物向前自然抬起,手的高度与心口齐,这时肯定是胳膊窝朝上,肘尖朝下。
在这种基础上,转动手腕和小臂,使手心朝下;也可在手心朝下的基础上将手立起来,成为手掌向前推。注意,不论是手向下按(即手心朝下),还是手向前推,都要保持着原来的胳膊窝朝上,肘尖朝下。
现在结论有了,不论胳膊怎样运动,都要保持肘尖朝下,这就是坠肘。大家应多加练习和体会,把坠肘运用到你所练的拳中,要形成一种习惯。由于坠肘是大臂不动,只是腕和小臂转动,所以有的书上写成“胳膊如拧绳一般”。
经过长期的练拳,坠肘应该形成一种习惯,这时你会发现你胳膊的控制能力增强了。当你伸直胳膊,手不动,肩也不动,这时肘可以转动,当你的坠肘还没形成习惯动作时,或称下的功夫还不到时,手、肩不动,肘是转动不了的。要是也想体会一下转肘,将手按在桌子上,这时则是很容易做到。
为什么要坠肘将会在有关的论述中一并说明。
|
搓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