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手太陰肺經循行路徑圖

中府(募穴)
〔穴名解釋〕 "中",指三焦中的中焦之氣;"府",聚集的意思。手太陰肺經起始於中焦,本穴為肺經第1穴,也就是中焦之氣所聚集的地方,所以稱為中府。
〔取穴方法〕有兩種方法:
(1)患者仰臥,在胸壁外上部,平第一肋間隙,在距胸骨正中線6寸(指同身寸,下同)處取穴。
(2)乳頭直線向上交三根肋骨處,再向外橫開2寸為本穴。本法較簡便,但只限於男性。
〔主治病症〕咳嗽、氣喘、胸痛。

尺澤(合穴)
〔穴名解釋〕"尺"為屍(人)與乙(曲肘之形象)合字,指前臂部。"澤"指淺水低凹處。這是根據它的位置特點命名的。
〔取穴方法〕微屈肘,在肘橫紋上,肱二頭肌腱的橈側緣,即凸起的肌腱外側取穴。
〔主治病症〕咳嗽、哮喘、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肘臂疼痛麻木。

孔最(郤穴)
〔穴名解釋〕 "孔",指孔穴;"最",是極或聚的意思。本穴是郤穴,為氣血深聚之孔穴,故名。
〔取穴方法〕在前臂屈側部,太淵與尺澤的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
〔主治病症〕咯血、咳嗽、哮喘、扁桃體炎。

列缺(絡穴)
〔穴名解釋〕"列",分解;"缺",破裂。因為該穴是手太陰經的絡穴,由此分別走入手陽明經;而其部位又在二條肌健(肱橈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有如裂隙,故名。另外,列缺,古代又指閃電,閃電的形狀,好像裂隙。
〔取穴方法〕有二法:
(1)側掌,在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
(2)患者兩手虎口相交,一手指壓在另一手的橈骨莖突上,當食指尖端到達的凹陷中即為穴區。

〔主治病症〕咳嗽、哮喘、頭痛。

太淵(原穴,脈會)
〔穴名解釋〕"太",大的意思;"淵",指水深處。本穴為手太陰經的原穴,又是八脈交會穴之脈會,當寸口動脈處,血氣旺盛,博大而深,所以用此名。
〔取穴方法〕仰掌,在腕橫紋上,橈動脈橈側凹陷中取穴。
〔主治病症〕咳嗽、哮喘、咽喉痛、咯血。

魚際(滎穴)
〔穴名解釋〕"魚"是指拇指球肌群隆起形如魚肚腹;"際",邊緣。穴在肌群隆起部之邊緣,故名。
〔取穴方法〕仰掌,在第一掌指關節後,在掌骨的中點,赤白肉際處取穴。
〔主治病症〕 哮喘、咳嗽、咽乾咽痛、嬰幼兒腹瀉。

少商(井穴)
〔穴名解釋〕 "少",小的意思;"商",為五音( 宮、商、角、徵、羽)之一。據《內經》載,肺音為商。本穴為手太陰肺經的井穴,脈氣初出十分細小。故名。
〔取穴方法〕在大拇指橈側緣,距指甲角約0.1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發熱、咽喉腫痛、咳喘、氣喘。

手厥陰心包經循行路徑圖

曲澤(合穴)
〔穴名解釋〕"曲",屈曲,指肘彎處;"澤",水歸聚的地方。意思是這一穴位較"池"(手陽明經曲池穴)淺而面積較廣,所以稱曲澤。
〔取穴方法〕仰掌,肘部微微彎曲,在肘橫紋上,肱二頭肌尺側凹陷中取穴。
〔主治病症〕心痛心悸、急性腸胃炎、肘臂疼痛麻木、中暑。

郤門(郤穴)
〔穴名解釋〕"郤",指空隙,這裡又指該穴為郤穴;"門",指神氣出入之處。故名。
〔取穴方法〕仰掌,腕橫紋直上5寸,在兩肌腱(掌長肌腱與橈腕屈肌鍵)之間取穴。
〔主治病症〕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癲狂。

間使(經穴)
〔穴名解釋〕"間",間隙,此指兩筋之間;"使",出使,臣使。本穴屬於心包經,心包絡為君子之官心的臣使。所以稱為間使。
〔取穴方法〕仰掌,腕橫紋上3寸,在兩肌腱(掌長肌腱和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取穴。
〔主治病症〕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癲狂、症、瘧疾。

內關(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陰維脈)
〔氣名解釋〕"內",指內側,因為穴位居於前臂屈側面,即內側面,與外關穴相對,所以稱為內;"關"指出入要地。因本穴擅長治療內臟病,所以稱為內關
〔取穴方法〕仰掌,腕橫紋上2寸,在兩肌腱(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間取穴。
〔主治病症〕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塞、嘔吐、高血壓、休克、膈肌痙攣、胃痛、上肢疼痛麻木癱瘓。

大陵(原穴)
〔穴名解釋〕"大",高大之意;"陵",丘陵。該穴在腕骨隆起處後方,其隆起處似高大的丘陵,故名大陵。
〔取穴方法〕仰掌,在腕橫紋正中的兩條肌腱(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取穴。
〔主治病症〕心痛、癲狂、手指麻痛。

勞宮(滎穴)
〔穴名解釋〕"勞",勞動;"宮",指宮殿,這裡指掌心為心神所居的地方。當手勞動屈指,中指尖所指即為本穴,所以名為勞宮。
〔取穴方法〕
有兩法:
(1)手掌面第二、三掌骨之間偏於第三掌骨的掌中橫紋處。
(2)握拳屈指時中指尖所指處即為本穴。以此法較為簡便實用。
〔主治病症〕中風昏迷、小兒驚厥、口腔炎、癔症。

中沖(井穴)
〔穴名解釋〕 "中",指中指;"沖",與少沖的"沖"意義相似。穴位在中指端,所以名中沖。
〔取穴方法〕在手中指指尖中央取穴。
〔主治病症〕中風昏迷、小兒驚厥,中暑、暈厥。

本經穴主要用於治療心胸疾病和神志疾病。
手少陰心經循行路徑圖

極泉
〔穴名解釋〕盡頭稱為"極",這裡指深凹處;"泉",指水始出的地方。手少陰心經起自心中,由本穴出體表,好似泉水湧出,又為腋窩深凹之處,故名。

〔取穴方法〕上臂外展,暴露腋窩,在其中間,當腋動脈的前方或後方取之。

〔主治病症〕肩關節周圍炎、中風偏癱、心痛。

少海(合穴)
〔穴名解釋〕 "少",指手少陰經;"海",為百川之匯聚處,因本穴是合穴,為脈氣匯聚之處,所以比喻為海。

〔取穴方法〕屈肘,在肘橫紋尺側頭凹陷中取穴,穴在肱骨內上髁與骯動脈之間。

〔主治病症〕心痛、精神分裂症、淋巴結炎、前臂麻木疼痛。

通裏(絡穴)
〔穴名解釋〕"通",指通路;"裏",指裡外之裡。穴為手少陰經之絡穴,絡脈從本穴分出走向手太陽經,而其支脈循本經循環心中入裡,所以稱為通裏。

〔取穴方法〕仰掌,腕橫紋上1寸,尺側屈腕肌腱橈側凹陷處。

〔主治病症)心律失常、心痛、神經衰弱、症。

神門(原穴)
〔穴名解釋〕"神",神明,心藏神;"門",門戶。本穴為心經之原穴,乃神所出入之門戶,故名。

〔取穴方法〕仰掌,腕橫紋尺側端凹陷處。即尺側腕屈肌腱附著於腕豆骨的橈側緣取穴。

〔主治病症〕失眠健忘、癡呆、心悸、意症、精神分裂症。

少府(滎穴)
〔穴名解釋〕 "少",指手少陰經;"府",指神氣所屬的地方。

〔取穴方法〕有二法。
(1)掌側,在第四、五掌指關節後方,與勞宮穴相平。
(2)仰掌,屈小指,在小指尖所指處。

〔主治病症〕心律失常、心痛、手小指拘攣。

少沖(井穴)
〔穴名解釋〕"少",指手少陰經;"沖",要衝。本穴屬手少陰,又是手少陰經與手太陽經相交之處,為經氣交通的要衝,所以稱少沖。

〔取穴方法〕在小指指甲角橈側根部,約離指甲0.1寸處。

〔主治病症〕心悸心痛、昏厥、喉炎。
手陽明大腸經循行路徑圖

商陽(井穴)
〔穴名解釋〕 "商",五音之一,意思和少商的"商"相類似,因為大腸經和肺經表裡;"陽",本穴在少商穴的外側,又屬於陽經的穴位,所以稱陽。

〔取穴方法〕在手食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約1分處取穴。

〔主治病症〕中風昏迷、咽喉腫痛、牙痛、昏厥。

二間(滎穴)
〔穴名解釋〕 "二",指此穴為本經的第二個穴位;"間",間隙,因穴位在隙陷處,所以稱二間。

〔取穴方法〕微握拳,在手食指本節(即第二掌指關節)前,橈側凹陷處。約在食指指掌橫紋端。

〔主治病症〕咽喉腫痛、牙痛、鼻出血。

合谷(原穴)
〔穴名解釋〕"合",會合;"穀",山谷。因該穴在拇、食指相合,形如山谷之中間,故稱合穀。

〔取穴方法〕有三法:
(1)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2)拇食二指合併,虎口部隆起最高點為穴。
(3)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緣上,屈指當拇指尖所指處即是合穀。

〔主治病症〕感冒、顏面神經麻痺、中風偏癱、頭痛、牙痛、三叉神經痛、扁桃體炎。

陽溪(經穴)
〔穴名解釋〕"陽",陰陽的陽,該穴在手背屬陽;溪",山溪,穴在筋骨之間的凹陷處,類似山間小溪。故稱為陽溪。

〔取穴方法〕在腕背橫紋橈側,手拇指上翹時,在二肌腱(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取穴。

〔主治病症〕頭痛、牙痛、腱鞘炎、急性結膜炎。

手三裏
〔穴名解釋〕"裏",此作"寸"解釋。因為該穴在手部,又在肘端(肱骨外上髁)下三寸處,故名手三裏。

〔取穴方法〕在前臂背面橈側,陽溪和曲池的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

〔主治病症〕中風偏癱、肘臂痛、潰瘍病。

曲池(合穴)
〔穴名解釋〕 "曲",屈曲;"池",水池。屈曲肘部,橫紋端處出現凹陷,形似淺淺的水池,所以稱為曲池。池,尚有另外一個涵義,因本穴為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是氣血匯合之處,似水流匯入池中。

〔取穴方法〕
有二法:
(1)屈肘部,在尺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取穴。
(2)屈肘部,在肘橫紋橈側端凹陷處取穴。

〔主治病症〕中風偏癱、高熱、蕁麻疹、感冒、高血壓、肋骨外上髁炎、扁桃體炎。

臂臑
〔穴名解釋〕"臑",原意牲畜的前肢,此指上臂內側處。因穴在上臂肱骨內側(橈側),故名臂臑。

〔取穴方法〕
有二法:
(1)在臂外側,當曲池與肩連線上,曲池上7寸,在三角肌止點處取穴。
(2)舉臂平至肩,在三角肌下端上方凹陷中取穴。

〔主治病症〕肩關節周圍炎、中風偏癱、眼病。

肩髃
〔穴位解釋〕"肩",肩部;"",骨,肩胛骨肩峰端。穴在肩峰的前下方,所以名為肩髃。

〔取穴方法〕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者向前平伸時,肩峰下會出現兩個凹陷,其中前下方凹陷處就是本穴。

〔主治病症〕中風偏癱、肩關節周圍炎、高血壓、蕁麻疹。

天鼎
〔穴名解釋〕"天",指上部、高部;"鼎",古代炊具,它的形狀特徵為有三足。該穴在頸部,又位於頭、頸椎及胸鎖乳突肌三者之間,故名天鼎。

〔取穴方法〕正坐,微仰頭,在頸外側部,喉結旁,在扶突穴與缺盆穴連線中點取穴。

〔主治病症〕上肢癱瘓麻木、肩關節周圍炎、扁桃體炎。

扶突
〔穴名解釋〕"扶",為兩旁相攙;"突",指高處。該穴位於二筋(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鎖骨頭)高突相合之處,二筋相合形同攙扶,故名扶突。

〔取穴方法〕正坐,微仰頭,喉結旁,在胸鎖乳突肌的前、後緣之間。即在與結喉同一水準的胸鎖乳突肌的肌腹上取穴。

〔主治病症〕單純性甲狀腺腫大、咳嗽、哮喘、咽喉腫痛以及甲狀腺手術針刺麻醉。

迎香
〔穴名解釋〕"迎",迎接;"香",香味,這裡泛指各種氣味。因為本穴主治不聞香臭的病症,所以定這一穴名。

〔取穴方法〕在兩側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上面取穴。

〔主治病症〕鼻炎、鼻竇炎、顏面神經麻痺、膽道蛔蟲症。
手少陽三焦經循行路徑圖

關沖(井穴)
〔穴名解釋〕"關",出入要道,本穴為手少陽三焦經的井穴,是經氣始發的地方,又位於少沖、中沖之間,所以名為關沖。

〔取穴方法〕在手環指末節尺側,距指甲角0.1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中風昏迷、中暑、咽喉腫痛、耳聾。

中渚(輸穴)
〔穴名解釋〕"中",中間;"渚",水中小洲。本穴為三焦經的輸穴,三焦經好似江河水流動,脈氣到這裡輸注流動,就像河中的小洲,所以稱為中渚。

〔取穴方法〕手背部,在環指指掌關節的後方,第四、五掌骨間凹陷處取穴。

〔主治病症〕耳聾、肋間神經痛、手指癱瘓疼痛、頭痛。

外關(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維脈)
〔穴名解釋〕"外",指外側,因本穴在前臂伸側面,所以為外;"關",指關隘。本穴和內關相對,以治頭肢、軀幹疾患為主,故稱外關。

〔主治病症〕感冒、耳聾、脅痛、腮腺炎、中風偏癱、肘腕疼痛麻木。

支溝(經穴)
〔穴名解釋〕"支",即四肢,此指前臂;"溝",溝渠。因為穴在前臂,所處位置又凹陷如溝,所以稱為支溝。

〔取穴方法〕在前臂背側,腕背橫紋上3寸,在兩骨(尺骨和橈骨)間取穴。即在外關上1寸。

〔主治病症〕肋間神經痛、肋部挫傷、中風偏癱、習慣性便秘。

天井(合穴)
〔穴名解釋〕 "天",高處;"井",此指凹陷處。穴位在肘尖的上方,所以稱為天;井則形容鷹嘴窩的凹陷頗深。

〔取穴方法〕在臂外側,屈肘時,肘尖(即鷹嘴)直上1寸的凹陷中取穴。

〔主治病症〕肘關節腫痛、頸淋巴結結核、蕁麻疹、神經性皮炎。

肩髎
〔穴名解釋〕"肩",肩部;"",孔穴。本穴在肩部,舉臂時出現凹陷,故名肩。

〔取穴方法〕在肩部,當臂外展時,於肩峰後下方呈現凹陷處,即為本穴。

〔主治病症〕肩關節周圍炎、中風偏癱。

翳風
〔穴名解釋〕 "翳",遮掩的意思;"風",致病的風邪。因為本穴可以治療風邪引起的疾病,又被耳垂所遮掩,所以稱翳風。

〔取穴方法〕耳垂後方,在乳突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處取穴。

〔主治病症〕耳聾、耳鳴、腮腺炎、面神經麻痺。

角孫
〔穴名解釋〕"角",指耳上角;"孫",此指孫絡,即細小的絡脈。該穴位於耳上角,有手少陽經的支脈經過,故稱角孫。

〔取穴方法〕頭顳部,折耳郭向前,當耳尖直上入髮際處取穴。

〔主治病症〕腮腺炎、結膜炎、頭痛、耳聾。

耳門
〔穴名解釋〕"耳",此指耳孔;"門",出入之門戶。本穴在耳孔前,猶如出入的門戶,故名耳門。

〔取穴方法〕在面部,耳屏上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突後緣,張口有凹陷處取穴。

〔主治病症〕耳聾、耳鳴、中耳炎、顳下頜關節紊亂症。

絲竹空
〔穴名解釋〕"絲",指纖細的眉毛;"竹",指竹葉;空,孔穴。纖細的眉毛聚集一起形成如竹葉樣的眉,本穴在眉梢凹陷處,故名。

〔取穴方法〕面部,在眉稍凹陷處取穴。

〔主治病症〕頭痛、眼病、顏面神經麻痺。
手太陽小腸經循行路徑圖

少澤(井穴)
〔穴名解釋〕 "少",小的意思,穴在小指,與少沖並列,故稱少;"澤",水澤,即凹陷處,意指穴位。

〔取穴方法〕在手小指末節尺側,距指甲角約0.1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產後缺乳、中風昏迷、乳腺炎。

後溪(輸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督脈)
〔穴名解釋〕"後",後面,指穴位在小指本節的後方;"溪",溝溪,握拳時,穴位所在的尺側橫紋頭處,形如溝溪。所以稱為後溪。

〔取穴方法〕微握拳,在手掌尺側的小指本節(第5掌指關節)處可見二條橫紋,在後一條橫紋頭赤白肉際處取穴。

〔主治病症〕瘧疾、癲癇、肋間神經痛、急性腰扭傷、中風後遺症。

腕骨(原穴)
〔穴名解釋〕"腕骨",原為骨名,因穴在腕骨附近,故名腕骨。

〔取穴方法〕在手掌尺側,當第五掌骨基底與鉤骨之間的凹陷處,在赤白肉際取穴。

〔主治病症〕腕關節腫痛、糖尿病、膽囊炎。

養老(郤穴)
〔穴名解釋〕"養",供養;"老",老人,此指老年病,古代醫家認為本穴具有治療目視不明等老年病的功效,故名養老。

〔取穴方法〕穴在前臂背面尺側,當尺骨小頭近端橈側凹陷中。取穴時,應屈肘,掌心向胸,在尺骨小頭橈側的縫隙中定穴。

〔主治病症〕落枕、呃逆、前臂疼痛麻木、腰扭傷、目視不明。

小海(合穴)
〔穴名解釋〕"小",此指小腸經脈;"海",海洋,此指脈氣匯聚的地方。本穴為小腸經的合穴,故名。

〔取穴方法〕屈肘,當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處取穴。

〔主治病症〕肘臂疼痛麻木、精神分裂症、頭痛。

肩貞
〔穴名解釋〕"肩",肩部;"貞",是正的意思。古人認為,本穴在肩後縫端,是肩的正處,所以稱肩貞。

〔取穴方法〕在肩關節的後下方,臂內收時,腋後縱紋頭上1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肩關節周圍炎、中風偏癱、腋部多汗。

天宗
〔穴名解釋〕"天",上部,高部;"宗",宗仰。古代以日月星辰為天宗,本穴在肩胛的高部,故名天宗。

〔取穴方法〕肩胛部,在岡下窩中央凹陷處取穴,該穴與第四胸椎相平。

〔主治病症〕急性乳腺炎、乳腺增生病、肩關節周圍炎

天容
〔穴名解釋〕上部稱"天",咽喉部能"容"物,本穴在頸部而靠近咽喉,故名。

〔取穴方法〕頸外側部,下頜角的後方,在胸鎖乳突肌的前緣凹陷中取穴。

〔主治病症〕咽喉腫痛、中心性視網膜病變、中風偏癱。

顴髎
〔穴名解釋〕 "顴",顴骨;"髎",孔穴。本穴在顴骨下凹陷處,故名。

〔取穴方法〕面部,在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取穴。

〔主治病症〕三叉神經痛、顏面神經麻痺、面肌痙攣、牙痛。尚可用於顱腦手術及拔牙的針刺麻醉。

聽宮
〔穴名解釋〕"聽",聽覺;"宮",宮殿,這裡是指居於中間的意思。因為本穴有改善聽覺的功能,又居於耳前中間,故名。

〔取穴方法〕面部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後方,在張口時呈凹陷處取穴。

〔主治病症〕耳聾、中耳炎、內耳性眩暈症。
足陽明胃經循行路徑圖

承泣
〔穴名解釋〕"承",承受;"泣",流淚。本穴的意思是,當流淚時,穴處可以承受。

〔取穴方法〕正坐,雙目向前正視,瞳孔直下,在眼球與眶下緣之間取穴。

〔主治病症〕結膜炎、中心性視網膜病變、視神經萎縮、慢性青光眼。

四白
〔穴名解釋〕"四",廣闊的意思;"白",光明清澈。本穴可治療眼病,具有增強視力的作用,所以稱為四白。

〔取穴方法〕正坐,向前正視,瞳孔直下,在眶下孔凹陷處取穴。

〔主治病症〕顏面神經麻痺、三叉神經痛、結膜炎、鼻炎、膽道蛔蟲病、角膜炎。

地倉
〔穴名解釋〕"地",指下部;"倉",收藏糧食的地方。本穴位於面的下部,又近口腔,口腔為容納水穀食物的地方,所以取名地倉。

〔取穴方法〕面部,口角外側,上與瞳孔相對處取穴。

〔主治病症〕顏面神經麻痺、三叉神經痛、流涎。

頰車
〔穴名解釋〕"頰"指面旁;"車",此指牙關。下頜骨古代稱為頰車骨,穴位在其處,所以也稱為頰車。

〔取穴方法〕有兩種方法。
(1)在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一橫指(中指)處取穴。
(2)上下牙齒咬緊,在隆起的咬肌最高點,按壓有凹陷處取穴。

〔主治病症〕顏面神經麻痺、三叉神經痛、牙痛、腮腺炎、顳下頜關節紊亂症。

下關
〔穴名解釋〕"下",下方;"關",這裡指牙關,即下頜關節前牙關。穴在此處,與上關相對,故稱下關。

〔取穴方法〕面部耳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閉口時取穴。

〔主治病症〕顏面神經麻痺、三叉神經痛、牙痛、耳聾、顳下頜關節紊亂症。

人迎
〔穴名解釋〕本穴在喉結兩旁頸總動脈搏動處,這一區域古人稱為人迎脈,認為是迎候五臟六腑之氣來滋養人體的地方。穴在此處,所以也稱為人迎。

〔取穴方法〕在頸部喉結旁,胸鎖乳突肌的前緣,頸總動脈搏動處取穴。

〔主治病症〕高血壓、低血壓、急慢性喉炎、扁桃體炎、單純性甲狀腺腫。

梁門
〔穴名解釋〕"粱",古代和"粱"字相通,意為穀物食品;"門",門戶。本穴在胃部,粱門的意思即指食物出入的門戶。

〔取穴方法〕在上腹部,臍直上4寸,距正中線2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急慢性胃炎、闌尾炎、便秘。

天樞
〔穴名解釋〕"樞",樞紐。本穴在上下腹的中間,具有轉運中下焦氣機的功能,恰如樞紐一樣,所以稱為天樞。

〔取穴方法〕仰臥,在腹中部,距臍中2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急慢性胃炎、闌尾炎、便秘。

水道
〔穴名解釋〕"水",水流;"道",通道。本穴具有利水作用,所以稱為水道。

〔取穴方法〕下腹部,臍直下3寸,在距正中線2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腎炎、膀胱炎、尿瀦留、遺尿、腹水、睪丸炎。

歸來
〔穴名解釋〕"歸"和"來"都含有恢復、復原的意思,本穴能使婦女子宮脫垂等回復原位,故稱歸來。

〔取穴方法〕在下腹部,臍直下4寸,距前正中線2寸處,即水道穴下1寸取穴。

〔主治病症〕月經不調、睪丸炎、子宮脫垂、不孕症。

髀關
〔穴名解釋〕"髀",指股部;"關",轉動處,此指關節。穴在股部而靠近股骨關節處,故稱髀關。

〔取穴方法〕有兩種取穴法。
(1)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骨外側端連線上,屈股時,平會陰,居縫匠肌外側凹陷處。
(2)仰臥,在髂前上棘直下,平臀橫紋,與承扶穴(臀橫紋中點)相對處取穴。

〔主治病症〕中風偏癱、風濕病、下肢疼痛麻木。

伏兔
〔穴名解釋〕"伏",伏臥;"兔",兔子。該穴位於大腿前面肌肉隆起處,形狀像潛伏的兔子,故稱伏兔。

〔取穴方法〕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與髕骨外側的連線上,髕骨上6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中風偏癱、截癱、股外側皮神經炎、膝關節炎。

梁丘(郤穴)
〔穴名解釋〕"梁",山梁;"丘",高處。該穴位於膝梁上肌肉隆起如丘處,所以稱梁丘。

〔取穴方法〕屈膝,大腿前面,在髂前上棘與髕骨外側端連線上,髕骨上2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胃炎、消化性潰瘍病,下肢癱瘓疼痛、乳腺炎、膝關節痛。

犢鼻
〔穴名解釋〕"犢",小牛;"鼻",鼻孔。該穴在膝部髕韌帶外側凹陷中,形如牛犢的鼻孔。

〔取穴方法〕屈膝,在膝部,髕骨與髕韌帶外側凹陷中取穴。

〔主治病症〕膝關節病、中風偏癱。



足三裏(合穴)
〔穴名解釋〕"足",足部;"裏",寸。因本穴在膝下3寸,所以稱足三裏。與手三裏相對應。

〔取穴方法〕有兩種取穴法。
(1)小腿前外側,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處取穴;
(2)以掌心按膝蓋,大指抵住內膝眼,次指抵住脛骨前脊,於中指止處定穴。

〔主治病症〕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病、急、慢性腸炎、痢疾、高血壓、神經衰弱、高脂血症、中風偏癱、闌尾炎、膝關節痛。

上巨虛(大腸經下合穴)
〔穴名解釋〕"上",上部,與下部相對;"巨虛",巨大空虛,此指脛腓骨間大的空隙。本穴位於此,又在下巨虛穴上方,故稱為上巨虛。

〔取穴方法〕在小腿前外側,犢鼻下6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處,或在足三裏直下3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闌尾炎、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下肢癱瘓疼痛。

豐隆(絡穴)
〔穴名解釋〕有兩種解釋。
(1)"豐",豐滿;"隆",隆起。該穴所在的部位,肌肉豐滿而又隆起,所以名豐隆。
(2)豐隆,原來指雷聲,為雷神的名宇,和列缺原指閃電一樣,均用來命名絡穴。

〔取穴方法〕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在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中指)處取穴。

〔主治病症〕咳嗽痰多、支氣管炎、高血壓、高血脂、下肢癱瘓。

解溪(經穴)
〔穴名解釋〕"解",指骨解(骱),即骨與骨之間的連接處;"溪",溪流,此指凹陷處。該穴位於踝關節前兩筋凹陷處,故稱解溪。

〔取穴方法〕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在兩筋(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取穴。

〔主治病症〕踝部疼痛腫脹、頭痛、腎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內庭
〔穴名解釋〕"內",進入的意思;"庭",門庭。該穴在趾縫之間,兩趾好像兩扇門,比喻進入門庭,故稱為內庭。

〔取穴方法〕足背,第二、三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取穴。

〔主治病症〕牙痛、三叉神經痛、急慢性腸炎、胃痛、足部麻木疼痛。

厲兌
〔穴名解釋〕"厲"指足部;"兌"和"銳"字相通,意為尖端。本穴位於足趾的最前端,所以稱為厲兌。

〔取穴方法〕在足第二趾外側,距趾甲角約 0.1寸(指寸)處取穴。
足少陽膽經循行路徑圖

瞳子髎
〔穴名解釋〕"瞳子",指眼;"髎",孔穴。該穴在眼旁,所以稱瞳子髎。

〔取穴方法〕在面部,目外眥(外眼角)旁,眶外緣凹陷處取穴。

〔主治病症〕頭痛、中心性視網膜炎、視神經萎縮、面神經癱瘓。

聽會
〔穴名解釋〕"聽",聽覺;"會",會聚。指此穴可會聚聽覺,故名。

〔取穴方法〕面部,耳屏間切跡的前方(即耳屏前下方),下頜骨髁突後緣,張口有凹陷處取穴。

〔主治病症〕耳鳴、耳聾、面神經麻痺、牙痛。

陽白
〔穴名解釋〕"陽",指額部;"白",光明的意思。本穴在前額,又有治療眼病的作用,所以稱為陽白。

〔取穴方法〕在前額部,眉上1寸,正對瞳孔處取穴。

〔主治病症〕前額痛、面神經麻痺、眼瞼下垂、眼病。

風池
〔穴名解釋〕"風",指風邪;"池",池塘,這裡指凹陷。本穴在項側凹陷處,是風邪易於侵犯的地方,所以稱風池。

〔取穴方法〕項部,枕骨下面,與風府穴相平,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的上端之間凹陷處取穴。

〔主治病症〕感冒、頭痛、眼病、高血壓、癲癇、頸項強痛。

肩井
〔穴名解釋〕"肩",肩部;"井",此指凹陷。該穴在肩部的凹陷處,所以稱肩井。

〔取穴方法〕肩上,在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前面直對乳頭。

〔主治病症〕肩痛、中風偏癱、乳腺炎、嗜睡。

居髎
〔穴名解釋〕"居",與"倨"的意思相通,即蹲下;"髎",這裡指空隙。在蹲下時,股部出現四陷處就是本穴,所以稱居髎。

〔取穴方法〕在髖部,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最凸點連線的中點,側臥取穴。

〔主治病症〕髖部疼痛腫脹、急性腰扭傷、下肢癱瘓、腰腿痛。

環跳
〔穴名解釋〕"環",為圓形,指臀部;"跳",跳躍。因為本穴在臀部,又治療下肢活動方面的疾病,所以稱為環跳。

〔取穴方法〕令病人側臥屈股,在股外側部,當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尾骶骨)連線的外三分之一與中三分之一交點處取穴。

〔主治病症〕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臀部軟組織損傷。

風市
〔穴名解釋〕"風",指被風邪侵襲的疾病;"市",集市,聚集。因為本穴可治療多種風邪所致的疾病而用此名。

〔取穴方法〕有二種方法。
(1)大腿外側部的中線上,在膕橫紋上7寸。
(2)直立垂手,中指尖所指處取穴。

〔主治病症〕下肢癱瘓、坐骨神經痛、股外側皮神經炎、蕁麻疹。

陽陵泉(合穴)
〔穴名解釋〕"陽",指外,這裡指小腿外側面;"陵",高突處,這裡指腓骨小頭;"泉",指凹陷部。本穴在小腿外側,腓骨小頭下凹陷中,所以叫陽陵泉。

〔取穴方法〕小腿外側,在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取穴。

〔主治病症〕膽囊炎、膽石病、膽道蛔蟲病、下肢癱瘓、坐骨神經痛、肋間神經痛。

足光明(絡穴)
〔穴名解釋〕本穴能治療眼病,有開光明目的功能,所以稱為光明穴。因人體上有兩處光明穴,此穴在足部,故名。

〔取穴方法〕小腿外側,外踝尖上5寸,在腓骨前緣取穴。

〔主治病症〕視神經萎縮、慢性單純性青光眼、早期白內障、頭痛、下肢癱瘓疼痛。

懸鐘(髓會穴)
〔穴名解釋〕"懸",懸掛;"鐘",即踵,指足跟。因為穴在上面,而足跟像垂掛在下面,所以稱懸鐘。

〔取穴方法〕小腿外側,外踝尖上3寸,在腓骨前緣取穴。

〔主治病症〕中風偏癱、坐骨神經痛、落枕、頭痛。

丘墟(原穴)
〔穴名解釋〕高的地方稱為丘,大的丘稱為墟,這裡是指外踝。因為穴在它的旁邊,所以叫丘墟。

〔取穴方法〕在足外踝的前下方,筋(趾長伸肌腱)外側的凹陷中取穴。

〔主治病症〕踝關節扭傷、胸脅痛、膽囊炎。

足臨泣(輸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帶脈)
〔穴名解釋〕"臨",上對下的意思;"泣",中醫學認為是肝之液,眼中所出。本穴在足的上面,又主治眼病,所以臨泣。頭部有同名穴頭臨泣,為區別,故名足臨泣。

〔取穴方法〕足背外側,足第四趾本節(即第四蹠趾關節)的後方,小趾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取穴。

〔主治病症〕頭痛、中風偏癱、結膜炎,乳腺炎。

足竅陰(井穴)
〔穴名解釋〕"竅",指關竅;"陰",這裡指足厥陰經。本穴為足少陽經的最後一穴,是與足厥陰經交接的地方,所以稱竅陰。為了和頭部同名穴頭竅陰區別,故名"足竅陰"。

〔取穴方法〕足第四趾末節外側,在距指甲角0.1寸(指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偏頭痛、結膜炎、發熱。
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路徑圖

睛明
〔穴名解釋〕"睛",眼睛;"明",明亮。本穴有使眼睛明亮的作用,故名。

〔取穴方法〕面部,在目內眥角(即內眼角)稍上方凹陷處取穴。

〔主治病症〕急性結膜炎、視神經萎縮、中心性視網膜病變、近視、慢性單純性青光眼、早期輕度白內障。

攢竹
〔穴名解釋〕"攢",聚集;"竹",竹葉,形容眉毛。穴位在眉頭,皺眉時此處好像竹葉聚集,所以稱為攢竹。

〔取穴方法〕在面部,眉頭凹陷中(這裡也稱眶上切跡)取穴。

〔主治病症〕頭痛、急性結膜炎、顏面神經麻痺、視神經萎縮。

天柱
〔穴名解釋〕"天",指頭部;"柱",柱子,項肌隆起就像柱子一般,好像擎天之柱,穴位在它的上面,所以稱為天柱。

〔取穴方法〕在項部,大筋(斜方肌)外緣之後髮際凹陷中,大約在後髮際正中旁1.3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後頭痛、落枕、咽喉炎、神經衰弱。

風門
〔穴名解釋〕"風",指風邪;"門",門戶,古人認為此處是風邪出入的門戶,所以稱為風門。

〔取穴方法〕在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感冒、支氣管炎、肺炎、百日咳、蕁麻疹。

肺俞(背俞)
〔穴名解釋〕"肺",肺臟;"俞"指背俞穴(下同),即臟氣轉輸之處。本穴為肺臟之氣轉輸之處,所以稱肺俞。

〔取穴方法〕背部,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主治病症〕支氣管炎、哮喘、百日咳、肺炎。

厥陰俞(背俞)
〔穴名解釋〕"厥陰",指手厥陰心包,意為本穴和心包相對應(心包是心臟的外圍部分),是心包氣血輸注的地方,所以稱為厥陰俞。

〔取穴方法〕在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冠心病、心律失常、肋間神經痛、風濕性心臟病。

心俞(背俞)
〔穴名解釋〕"心",心臟,本穴為心臟之氣轉輸的地方,所以稱作心俞。

〔取穴方法〕在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冠心病、心律失常、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肋間神經痛。

膈俞(背俞,血會)
〔穴名解釋〕"膈",橫膈膜,本穴與橫膈相對應,所以稱為膈俞。

〔取穴方法〕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l.5寸處。

〔主治病症〕呃逆(膈肌痙攣)、神經性嘔吐、咯血。

肝俞(背俞)
〔穴名解釋〕"肝",肝臟,本穴為肝臟氣血轉輸之處,所以稱為肝俞。

〔取穴方法〕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急慢性肝炎、膽囊炎、眼病、神經衰弱。

膽俞(背俞)
〔穴名解釋〕"膽",膽腑,本穴為膽的背俞穴,故稱膽俞。

〔取穴方法〕背部,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膽囊炎、肝炎、膽道蛔蟲症。

脾俞(背俞)
〔穴名解釋〕"脾",脾臟,本穴為脾臟的背俞穴,所以稱為脾俞。

〔取穴方法〕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在旁開1.5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胃炎、消化性潰瘍病、胃下垂、子宮脫垂、肢體乏力。

胃俞(背俞)
〔穴名解釋〕"胃",胃腑,本穴為胃的背俞穴,所以稱為胃俞。

〔取穴方法〕在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胃痛、消化性潰瘍病、胰腺炎、胃炎。

腎俞(背俞)
〔穴名解釋〕"腎",腎臟,本穴為腎臟之氣轉輸之處,故名腎俞。

〔取穴方法〕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腎炎、腎結石、尿路感染、小兒遺尿、腰部扭傷、腰腿痛。

大腸俞(背俞)
〔穴名解釋〕"大腸",大腸腑,本穴為大腸之氣轉輸之處,所以稱大腸俞。

〔取穴方法〕在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急慢性腸炎、遺尿、腰扭傷、坐骨神經痛。

次髎
〔穴名解釋〕"次",第二;"髎",孔穴,這裡指骶骨後空。因為本穴在第二骶骨後孔中,所以稱次髎。

〔取穴方法〕骶部,髂後上棘內下方,在第二骶後孔處取穴。

〔主治病症〕坐骨神經痛、閉經、痛經、尿失禁、下肢癱瘓。

承扶
〔穴名解釋〕"承",承受;"扶",扶持,指本穴有承受上身扶持下肢的作用,所以命名承扶。

〔取穴方法〕伏臥,在大腿後面,臀下橫紋的中點取穴。

〔主治病症〕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

殷門
〔穴名解釋〕"殷",有深厚、正中的意思;"門",指經氣出入的門戶。本穴正當大腿後正中肌肉豐厚處,所以稱殷門。

〔取穴方法〕在大腿後面,承扶與委中的連線上,承扶穴下6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腰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

委中(合穴)
〔穴名解釋〕"委",彎曲,這裡指膝彎部;"中",中央。穴位在膝彎的正中,所以稱為委中。

〔取穴方法〕在膕橫紋的中點,兩筋(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取穴。

〔主治病症〕急性腰扭傷、中風偏癱、坐骨神經痛。膝關節腫痛。

膏肓
〔穴名解釋〕"膏",指膏脂;"肓",指肓膜。古人認為心下部位稱"膏",心下膈上稱"肓"。該穴是膏脂肓膜之氣轉輸的地方,所以稱為膏肓。

〔取穴方法〕在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外處取穴。

〔主治病症〕支氣管炎、哮喘、久病體虛。

志室
〔穴名解釋〕"志",意志;"室",處所。根據中醫理論,腎藏志,該穴在腎俞的兩旁,又為腎氣輸注之處,所以稱為志室。

〔取穴方法〕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腎下垂、腰痛、腎炎、前列腺炎。

秩邊
〔穴名解釋〕"秩",次序;"邊",邊緣。本穴為膀胱經中背部排列在最下邊的穴位,所以稱為秩邊。

〔取穴方法〕臀部,於第四椎下,管裂孔旁開3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陽痿、功能性射精不能。

承山
〔穴名解釋〕"承",承接;"山",山谷。小腿部腓腸肌下端,形如山谷,穴在它下方凹陷中,所以稱為承山。

〔取穴方法〕小腿後面正中,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取穴。

〔主治病症〕坐骨神經痛、腓腸肌痙攣、痔。

崑崙(經穴)
〔穴名解釋〕"崑崙",原指高山,這裡形容外踝高突和山一樣,穴位在它的旁邊,故名。

〔取穴方法〕足部外踝後方,在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取穴。

〔主治病症〕頭痛、急性腰扭傷、下肢癱瘓、甲狀腺腫大、胎位不正、坐骨神經痛。

申脈(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陽蹻脈)
〔穴名解釋〕"申",其意思和"伸"相通,可以治療屈伸困難的疾病;"脈",這裡指陽蹻脈,該穴通於陽蹻脈。所以稱為申脈。

〔取穴方法〕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取穴。

〔主治病症〕內耳性眩暈、癲癇、踝部扭傷、頭痛。

至陰(井穴)
〔穴名解釋〕"至",到達;"陰",這裡指足少陰腎經。因為足太陽膀胱經在此穴脈氣與足少陰經相接。所以稱為至陰。

〔取穴方法〕在足小趾末節的外側,距離趾甲角0.1寸(指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胎位不正、滯產、頭痛。
足太陰脾經循行路徑圖

隱白(井穴)
〔穴名解釋〕"隱",隱藏;"白",白色,這裡指赤白肉際部位。該穴位於大趾末節內側,好像隱藏於赤白肉際中,所以稱隱白。

〔取穴方法〕在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指同身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月經過多,消化道出血,腹痛、小兒驚風。

公孫(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沖脈)
〔穴名解釋〕"公孫",原為古代黃帝軒轅氏的姓。這裡是與該穴相通的絡脈分支叫公孫,所以將它也稱為公孫。

〔取穴方法〕在足內側緣,當第1蹠骨基底的前下方取穴。
〔刺灸方法〕有二種針刺法。
(1)直刺:深0.5~l寸,局部酸脹感。
(2)透刺:針尖向湧泉方向,深1.5~2寸,針感可擴散至足底。

〔主治病症〕胃痛、嘔吐、急慢性腸炎、痛經、心煩失眠。

商丘(經穴)
〔穴名解釋〕"商",古代五音之一,屬於五行中金的音;"丘",土山。本穴是經穴,它的五行屬性為金,穴位的位置又在高突如丘的內踝下面,所以稱商丘。

〔取穴方法〕足內踝前下方凹陷中,在內踝尖與舟骨結節連線的中點取穴。

〔主治病症〕踝部腫脹疼痛、胃腸炎、消化不良。

三陰交
〔穴名解釋〕"三陰",指足部三條陰經(肝經、脾經、腎經);"交",交會。該穴是足部三條陰經交會的地方,所以稱三陰交。

〔取穴方法〕在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取穴。

〔主治病症〕急慢性腎炎、急慢性腸炎、子宮出血、尿瀦留、遺尿、陽痿、失眠、高血壓、滯產、中風偏癱。

地機(郤穴)
〔穴名解釋〕"地",土地,這裡指脾經,因為脾在五行中屬土;"機",機要,關鍵的地方,本穴是脾經的郤穴,是氣血聚集的關鍵之地,所以稱地機。

〔取穴方法〕小腿內側,陰陵泉下3寸,在陰陵泉和內踝尖的連線上取穴。

〔主治病症〕痛經、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宮出 血、腹痛腹脹。

陰陵泉(合穴)
〔穴名解釋〕"陰",指小腿內側;"陵",高突的 山丘,指脛骨內側髁;"泉",此指凹陷。穴在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下凹陷中,所以稱陰陵泉,與陽陵泉相對。

〔取穴方法〕小腿內側,在脛骨內側髁下方凹陷處取穴。

〔主治病症〕水腫、尿瀦留、腸炎、腎炎、膝及小腿腫脹疼痛。

血海
〔穴名解釋〕"血",血液;"海",海洋。中醫認為脾統率血液,該穴是脾血歸聚的地方,如海洋一樣深廣,所以稱血海。

〔取穴方法〕有二種方法。
(1)屈膝,在大腿內側,髕骨內側端上2寸,股四頭肌內側頭隆起處取穴。
(2)患者屈膝,E者以手掌心按於患者的膝部髕骨上,食、中、無名及小指伸直向上,拇指約成45度角斜置,在大腿內上方,拇指尖下取穴。

〔主治病症〕月經不調、子宮功能性出血、蕁麻疹、皮膚瘙癢症。

大橫
〔穴名解釋〕"橫",縱橫的橫,意思是旁側,該穴橫對臍中,且距離較天樞等穴為大,所以稱大橫。

〔取穴方法〕腹中部,距離臍中4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膽道及腸道蛔蟲症、腹瀉、便秘。
足厥陰肝經循行路徑圖

大敦(井穴)
〔穴名解釋〕"大",大小;"敦",厚實。大趾的形狀大而厚,穴位在它的外側,所以稱大敦。

〔取穴方法〕足大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指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功能性不射精、功能性子宮出血、滯產、昏厥。

行間(滎穴)
〔穴名解釋〕"行",通行;"間",中間。比喻足厥陰肝經的脈氣,行於兩趾之間的本穴,所以稱為行間 。

〔取穴方法〕足背側,第一、二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取穴。

〔主治病症〕高血壓、慢性單純性青光眼、月經過多、小兒驚風。

太沖(原穴)
〔穴名解釋〕"太",盛大的意思;"沖",沖盛。此穴是足厥陰肝經的原穴,氣血旺盛,所以叫太沖。

〔取穴方法〕足背側,在第一蹠骨間隙後方的凹陷中取穴。

〔主治病症〕頭痛、眩暈、功能性子宮出血、高血壓、神經衰弱、肝炎、乳腺炎。

蠡溝(絡穴)
〔穴名解釋〕"蠢",即瓢勺;"溝",溝渠。形容穴位所在處的小腿肚形狀像瓢勺,脛骨內側像溝渠,所以稱為蠡溝。

〔取穴方法〕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5寸,在脛骨內面中央取穴。

〔主治病症〕月經不調、睪丸炎、肝炎、濕疹。

章門(脾之募穴、臟會)
〔穴名解釋〕"章",有彰盛的意思;"門",出入的地方。本穴既是脾的募穴,又是臟的會穴,是五臟氣血盛會之處,所以稱章門。

〔取穴方法〕側腹部,在第十一肋遊離端的下方。

〔主治病症〕膽石病、肋痛、黃疸、消化不良。

期門(肝之募穴)
〔穴名解釋〕"期",週期;"門",出入的要地。十二經脈的氣血從肺經雲門開始到本穴正好運行一個週期。所以稱為期門。

〔取穴方法〕胸部,乳頭直下,在第六肋間隙,相當於距前正中線4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肋間神經痛、乳腺炎、乳腺增生病、膽囊炎、肝炎。

足少陰腎經循行路徑圖

湧泉(井穴)
〔穴名解釋〕"湧",指水向上冒;"泉",泉水。本穴為腎經的井穴,比喻脈氣從足底出來的情況。

〔取穴方法〕有二種方法。
(1)足底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與後三分之二交點上。
(2)捲足,在足前部凹陷處取穴。

〔主治病症〕休克、高血壓、精神分裂症、暈厥、下肢癱瘓。

太溪(原穴)
〔穴名解釋〕"太",盛大的意思;"溪",溪流。本穴為足少陰腎經的原穴,經氣從湧泉出來後,到這裡已匯聚成大溪,所以稱此名。

〔取穴方法〕足內側,內踝後方,在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取穴。

〔主治病症〕慢性咽喉炎、足底痛、眩暈、失眠、牙痛。

照海(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蹻脈)
〔穴名解釋〕"照",昭,即明顯的意思;"海",大海。因為此穴處脈氣明顯,闊大如海,所以稱為照海。

〔取穴方法〕足內側,在內踝尖下方凹陷處取穴。

〔主治病症〕咽喉炎、失眠、高血壓、癲癇、足跟痛。

復溜(經穴)
〔穴名解釋〕"復",重復,返回的意思;"溜",同流。足少陰腎經的脈氣自湧泉流至太溪後,曾繞行一圈至照海,又從太溪直上到本穴,所以稱為復溜。

〔取穴方法〕小腿內側,太溪直上2寸,在跟腱的前方取穴。

〔主治病症〕睪丸炎,功能性子宮出血,多汗症,下肢癱瘓。

築賓(陰維脈郤穴)
〔穴名解釋〕"築",原指築牆的舂棒,形容堅實,這裡似乎指的腓腸肌;因為穴位在它的旁邊,所以稱為"賓",即賓客。

〔取穴方法〕小腿內側,太溪穴上5寸,腓腸肌肌腹的內下方取穴。

〔主治病症〕腎炎、尿路感染、盆腔炎、腓腸肌痙攣。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11



足三裏(合穴)
〔穴名解釋〕"足",足部;"裏",寸。因本穴在膝下3寸,所以稱足三裏。與手三裏相對應。

〔取穴方法〕有兩種取穴法。
(1)小腿前外側,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處取穴;
(2)以掌心按膝蓋,大指抵住內膝眼,次指抵住脛骨前脊,於中指止處定穴。

〔主治病症〕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病、急、慢性腸炎、痢疾、高血壓、神經衰弱、高脂血症、中風偏癱、闌尾炎、膝關節痛。

上巨虛(大腸經下合穴)
〔穴名解釋〕"上",上部,與下部相對;"巨虛",巨大空虛,此指脛腓骨間大的空隙。本穴位於此,又在下巨虛穴上方,故稱為上巨虛。

〔取穴方法〕在小腿前外側,犢鼻下6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處,或在足三裏直下3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闌尾炎、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下肢癱瘓疼痛。

豐隆(絡穴)
〔穴名解釋〕有兩種解釋。
(1)"豐",豐滿;"隆",隆起。該穴所在的部位,肌肉豐滿而又隆起,所以名豐隆。
(2)豐隆,原來指雷聲,為雷神的名宇,和列缺原指閃電一樣,均用來命名絡穴。

〔取穴方法〕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在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中指)處取穴。

〔主治病症〕咳嗽痰多、支氣管炎、高血壓、高血脂、下肢癱瘓。

解溪(經穴)
〔穴名解釋〕"解",指骨解(骱),即骨與骨之間的連接處;"溪",溪流,此指凹陷處。該穴位於踝關節前兩筋凹陷處,故稱解溪。

〔取穴方法〕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在兩筋(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取穴。

〔主治病症〕踝部疼痛腫脹、頭痛、腎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內庭
〔穴名解釋〕"內",進入的意思;"庭",門庭。該穴在趾縫之間,兩趾好像兩扇門,比喻進入門庭,故稱為內庭。

〔取穴方法〕足背,第二、三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取穴。

〔主治病症〕牙痛、三叉神經痛、急慢性腸炎、胃痛、足部麻木疼痛。

厲兌
〔穴名解釋〕"厲"指足部;"兌"和"銳"字相通,意為尖端。本穴位於足趾的最前端,所以稱為厲兌。

〔取穴方法〕在足第二趾外側,距趾甲角約 0.1寸(指寸)處取穴。
足少陽膽經循行路徑圖

瞳子髎
〔穴名解釋〕"瞳子",指眼;"髎",孔穴。該穴在眼旁,所以稱瞳子髎。

〔取穴方法〕在面部,目外眥(外眼角)旁,眶外緣凹陷處取穴。

〔主治病症〕頭痛、中心性視網膜炎、視神經萎縮、面神經癱瘓。

聽會
〔穴名解釋〕"聽",聽覺;"會",會聚。指此穴可會聚聽覺,故名。

〔取穴方法〕面部,耳屏間切跡的前方(即耳屏前下方),下頜骨髁突後緣,張口有凹陷處取穴。

〔主治病症〕耳鳴、耳聾、面神經麻痺、牙痛。

陽白
〔穴名解釋〕"陽",指額部;"白",光明的意思。本穴在前額,又有治療眼病的作用,所以稱為陽白。

〔取穴方法〕在前額部,眉上1寸,正對瞳孔處取穴。

〔主治病症〕前額痛、面神經麻痺、眼瞼下垂、眼病。

風池
〔穴名解釋〕"風",指風邪;"池",池塘,這裡指凹陷。本穴在項側凹陷處,是風邪易於侵犯的地方,所以稱風池。

〔取穴方法〕項部,枕骨下面,與風府穴相平,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的上端之間凹陷處取穴。

〔主治病症〕感冒、頭痛、眼病、高血壓、癲癇、頸項強痛。

肩井
〔穴名解釋〕"肩",肩部;"井",此指凹陷。該穴在肩部的凹陷處,所以稱肩井。

〔取穴方法〕肩上,在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前面直對乳頭。

〔主治病症〕肩痛、中風偏癱、乳腺炎、嗜睡。

居髎
〔穴名解釋〕"居",與"倨"的意思相通,即蹲下;"髎",這裡指空隙。在蹲下時,股部出現四陷處就是本穴,所以稱居髎。

〔取穴方法〕在髖部,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最凸點連線的中點,側臥取穴。

〔主治病症〕髖部疼痛腫脹、急性腰扭傷、下肢癱瘓、腰腿痛。

環跳
〔穴名解釋〕"環",為圓形,指臀部;"跳",跳躍。因為本穴在臀部,又治療下肢活動方面的疾病,所以稱為環跳。

〔取穴方法〕令病人側臥屈股,在股外側部,當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尾骶骨)連線的外三分之一與中三分之一交點處取穴。

〔主治病症〕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臀部軟組織損傷。

風市
〔穴名解釋〕"風",指被風邪侵襲的疾病;"市",集市,聚集。因為本穴可治療多種風邪所致的疾病而用此名。

〔取穴方法〕有二種方法。
(1)大腿外側部的中線上,在膕橫紋上7寸。
(2)直立垂手,中指尖所指處取穴。

〔主治病症〕下肢癱瘓、坐骨神經痛、股外側皮神經炎、蕁麻疹。

陽陵泉(合穴)
〔穴名解釋〕"陽",指外,這裡指小腿外側面;"陵",高突處,這裡指腓骨小頭;"泉",指凹陷部。本穴在小腿外側,腓骨小頭下凹陷中,所以叫陽陵泉。

〔取穴方法〕小腿外側,在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取穴。

〔主治病症〕膽囊炎、膽石病、膽道蛔蟲病、下肢癱瘓、坐骨神經痛、肋間神經痛。

足光明(絡穴)
〔穴名解釋〕本穴能治療眼病,有開光明目的功能,所以稱為光明穴。因人體上有兩處光明穴,此穴在足部,故名。

〔取穴方法〕小腿外側,外踝尖上5寸,在腓骨前緣取穴。

〔主治病症〕視神經萎縮、慢性單純性青光眼、早期白內障、頭痛、下肢癱瘓疼痛。

懸鐘(髓會穴)
〔穴名解釋〕"懸",懸掛;"鐘",即踵,指足跟。因為穴在上面,而足跟像垂掛在下面,所以稱懸鐘。

〔取穴方法〕小腿外側,外踝尖上3寸,在腓骨前緣取穴。

〔主治病症〕中風偏癱、坐骨神經痛、落枕、頭痛。

丘墟(原穴)
〔穴名解釋〕高的地方稱為丘,大的丘稱為墟,這裡是指外踝。因為穴在它的旁邊,所以叫丘墟。

〔取穴方法〕在足外踝的前下方,筋(趾長伸肌腱)外側的凹陷中取穴。

〔主治病症〕踝關節扭傷、胸脅痛、膽囊炎。

足臨泣(輸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帶脈)
〔穴名解釋〕"臨",上對下的意思;"泣",中醫學認為是肝之液,眼中所出。本穴在足的上面,又主治眼病,所以臨泣。頭部有同名穴頭臨泣,為區別,故名足臨泣。

〔取穴方法〕足背外側,足第四趾本節(即第四蹠趾關節)的後方,小趾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取穴。

〔主治病症〕頭痛、中風偏癱、結膜炎,乳腺炎。

足竅陰(井穴)
〔穴名解釋〕"竅",指關竅;"陰",這裡指足厥陰經。本穴為足少陽經的最後一穴,是與足厥陰經交接的地方,所以稱竅陰。為了和頭部同名穴頭竅陰區別,故名"足竅陰"。

〔取穴方法〕足第四趾末節外側,在距指甲角0.1寸(指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偏頭痛、結膜炎、發熱。
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路徑圖

睛明
〔穴名解釋〕"睛",眼睛;"明",明亮。本穴有使眼睛明亮的作用,故名。

〔取穴方法〕面部,在目內眥角(即內眼角)稍上方凹陷處取穴。

〔主治病症〕急性結膜炎、視神經萎縮、中心性視網膜病變、近視、慢性單純性青光眼、早期輕度白內障。

攢竹
〔穴名解釋〕"攢",聚集;"竹",竹葉,形容眉毛。穴位在眉頭,皺眉時此處好像竹葉聚集,所以稱為攢竹。

〔取穴方法〕在面部,眉頭凹陷中(這裡也稱眶上切跡)取穴。

〔主治病症〕頭痛、急性結膜炎、顏面神經麻痺、視神經萎縮。

天柱
〔穴名解釋〕"天",指頭部;"柱",柱子,項肌隆起就像柱子一般,好像擎天之柱,穴位在它的上面,所以稱為天柱。

〔取穴方法〕在項部,大筋(斜方肌)外緣之後髮際凹陷中,大約在後髮際正中旁1.3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後頭痛、落枕、咽喉炎、神經衰弱。

風門
〔穴名解釋〕"風",指風邪;"門",門戶,古人認為此處是風邪出入的門戶,所以稱為風門。

〔取穴方法〕在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感冒、支氣管炎、肺炎、百日咳、蕁麻疹。

肺俞(背俞)
〔穴名解釋〕"肺",肺臟;"俞"指背俞穴(下同),即臟氣轉輸之處。本穴為肺臟之氣轉輸之處,所以稱肺俞。

〔取穴方法〕背部,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主治病症〕支氣管炎、哮喘、百日咳、肺炎。

厥陰俞(背俞)
〔穴名解釋〕"厥陰",指手厥陰心包,意為本穴和心包相對應(心包是心臟的外圍部分),是心包氣血輸注的地方,所以稱為厥陰俞。

〔取穴方法〕在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冠心病、心律失常、肋間神經痛、風濕性心臟病。

心俞(背俞)
〔穴名解釋〕"心",心臟,本穴為心臟之氣轉輸的地方,所以稱作心俞。

〔取穴方法〕在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冠心病、心律失常、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肋間神經痛。

膈俞(背俞,血會)
〔穴名解釋〕"膈",橫膈膜,本穴與橫膈相對應,所以稱為膈俞。

〔取穴方法〕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l.5寸處。

〔主治病症〕呃逆(膈肌痙攣)、神經性嘔吐、咯血。

肝俞(背俞)
〔穴名解釋〕"肝",肝臟,本穴為肝臟氣血轉輸之處,所以稱為肝俞。

〔取穴方法〕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急慢性肝炎、膽囊炎、眼病、神經衰弱。

膽俞(背俞)
〔穴名解釋〕"膽",膽腑,本穴為膽的背俞穴,故稱膽俞。

〔取穴方法〕背部,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膽囊炎、肝炎、膽道蛔蟲症。

脾俞(背俞)
〔穴名解釋〕"脾",脾臟,本穴為脾臟的背俞穴,所以稱為脾俞。

〔取穴方法〕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在旁開1.5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胃炎、消化性潰瘍病、胃下垂、子宮脫垂、肢體乏力。

胃俞(背俞)
〔穴名解釋〕"胃",胃腑,本穴為胃的背俞穴,所以稱為胃俞。

〔取穴方法〕在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胃痛、消化性潰瘍病、胰腺炎、胃炎。

腎俞(背俞)
〔穴名解釋〕"腎",腎臟,本穴為腎臟之氣轉輸之處,故名腎俞。

〔取穴方法〕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腎炎、腎結石、尿路感染、小兒遺尿、腰部扭傷、腰腿痛。

大腸俞(背俞)
〔穴名解釋〕"大腸",大腸腑,本穴為大腸之氣轉輸之處,所以稱大腸俞。

〔取穴方法〕在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急慢性腸炎、遺尿、腰扭傷、坐骨神經痛。

次髎
〔穴名解釋〕"次",第二;"髎",孔穴,這裡指骶骨後空。因為本穴在第二骶骨後孔中,所以稱次髎。

〔取穴方法〕骶部,髂後上棘內下方,在第二骶後孔處取穴。

〔主治病症〕坐骨神經痛、閉經、痛經、尿失禁、下肢癱瘓。

承扶
〔穴名解釋〕"承",承受;"扶",扶持,指本穴有承受上身扶持下肢的作用,所以命名承扶。

〔取穴方法〕伏臥,在大腿後面,臀下橫紋的中點取穴。

〔主治病症〕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

殷門
〔穴名解釋〕"殷",有深厚、正中的意思;"門",指經氣出入的門戶。本穴正當大腿後正中肌肉豐厚處,所以稱殷門。

〔取穴方法〕在大腿後面,承扶與委中的連線上,承扶穴下6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腰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

委中(合穴)
〔穴名解釋〕"委",彎曲,這裡指膝彎部;"中",中央。穴位在膝彎的正中,所以稱為委中。

〔取穴方法〕在膕橫紋的中點,兩筋(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取穴。

〔主治病症〕急性腰扭傷、中風偏癱、坐骨神經痛。膝關節腫痛。

膏肓
〔穴名解釋〕"膏",指膏脂;"肓",指肓膜。古人認為心下部位稱"膏",心下膈上稱"肓"。該穴是膏脂肓膜之氣轉輸的地方,所以稱為膏肓。

〔取穴方法〕在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外處取穴。

〔主治病症〕支氣管炎、哮喘、久病體虛。

志室
〔穴名解釋〕"志",意志;"室",處所。根據中醫理論,腎藏志,該穴在腎俞的兩旁,又為腎氣輸注之處,所以稱為志室。

〔取穴方法〕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腎下垂、腰痛、腎炎、前列腺炎。

秩邊
〔穴名解釋〕"秩",次序;"邊",邊緣。本穴為膀胱經中背部排列在最下邊的穴位,所以稱為秩邊。

〔取穴方法〕臀部,於第四椎下,管裂孔旁開3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陽痿、功能性射精不能。

承山
〔穴名解釋〕"承",承接;"山",山谷。小腿部腓腸肌下端,形如山谷,穴在它下方凹陷中,所以稱為承山。

〔取穴方法〕小腿後面正中,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取穴。

〔主治病症〕坐骨神經痛、腓腸肌痙攣、痔。

崑崙(經穴)
〔穴名解釋〕"崑崙",原指高山,這裡形容外踝高突和山一樣,穴位在它的旁邊,故名。

〔取穴方法〕足部外踝後方,在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取穴。

〔主治病症〕頭痛、急性腰扭傷、下肢癱瘓、甲狀腺腫大、胎位不正、坐骨神經痛。

申脈(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陽蹻脈)
〔穴名解釋〕"申",其意思和"伸"相通,可以治療屈伸困難的疾病;"脈",這裡指陽蹻脈,該穴通於陽蹻脈。所以稱為申脈。

〔取穴方法〕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取穴。

〔主治病症〕內耳性眩暈、癲癇、踝部扭傷、頭痛。

至陰(井穴)
〔穴名解釋〕"至",到達;"陰",這裡指足少陰腎經。因為足太陽膀胱經在此穴脈氣與足少陰經相接。所以稱為至陰。

〔取穴方法〕在足小趾末節的外側,距離趾甲角0.1寸(指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胎位不正、滯產、頭痛。
足太陰脾經循行路徑圖

隱白(井穴)
〔穴名解釋〕"隱",隱藏;"白",白色,這裡指赤白肉際部位。該穴位於大趾末節內側,好像隱藏於赤白肉際中,所以稱隱白。

〔取穴方法〕在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指同身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月經過多,消化道出血,腹痛、小兒驚風。

公孫(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沖脈)
〔穴名解釋〕"公孫",原為古代黃帝軒轅氏的姓。這裡是與該穴相通的絡脈分支叫公孫,所以將它也稱為公孫。

〔取穴方法〕在足內側緣,當第1蹠骨基底的前下方取穴。
〔刺灸方法〕有二種針刺法。
(1)直刺:深0.5~l寸,局部酸脹感。
(2)透刺:針尖向湧泉方向,深1.5~2寸,針感可擴散至足底。

〔主治病症〕胃痛、嘔吐、急慢性腸炎、痛經、心煩失眠。

商丘(經穴)
〔穴名解釋〕"商",古代五音之一,屬於五行中金的音;"丘",土山。本穴是經穴,它的五行屬性為金,穴位的位置又在高突如丘的內踝下面,所以稱商丘。

〔取穴方法〕足內踝前下方凹陷中,在內踝尖與舟骨結節連線的中點取穴。

〔主治病症〕踝部腫脹疼痛、胃腸炎、消化不良。

三陰交
〔穴名解釋〕"三陰",指足部三條陰經(肝經、脾經、腎經);"交",交會。該穴是足部三條陰經交會的地方,所以稱三陰交。

〔取穴方法〕在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取穴。

〔主治病症〕急慢性腎炎、急慢性腸炎、子宮出血、尿瀦留、遺尿、陽痿、失眠、高血壓、滯產、中風偏癱。

地機(郤穴)
〔穴名解釋〕"地",土地,這裡指脾經,因為脾在五行中屬土;"機",機要,關鍵的地方,本穴是脾經的郤穴,是氣血聚集的關鍵之地,所以稱地機。

〔取穴方法〕小腿內側,陰陵泉下3寸,在陰陵泉和內踝尖的連線上取穴。

〔主治病症〕痛經、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宮出 血、腹痛腹脹。

陰陵泉(合穴)
〔穴名解釋〕"陰",指小腿內側;"陵",高突的 山丘,指脛骨內側髁;"泉",此指凹陷。穴在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下凹陷中,所以稱陰陵泉,與陽陵泉相對。

〔取穴方法〕小腿內側,在脛骨內側髁下方凹陷處取穴。

〔主治病症〕水腫、尿瀦留、腸炎、腎炎、膝及小腿腫脹疼痛。

血海
〔穴名解釋〕"血",血液;"海",海洋。中醫認為脾統率血液,該穴是脾血歸聚的地方,如海洋一樣深廣,所以稱血海。

〔取穴方法〕有二種方法。
(1)屈膝,在大腿內側,髕骨內側端上2寸,股四頭肌內側頭隆起處取穴。
(2)患者屈膝,E者以手掌心按於患者的膝部髕骨上,食、中、無名及小指伸直向上,拇指約成45度角斜置,在大腿內上方,拇指尖下取穴。

〔主治病症〕月經不調、子宮功能性出血、蕁麻疹、皮膚瘙癢症。

大橫
〔穴名解釋〕"橫",縱橫的橫,意思是旁側,該穴橫對臍中,且距離較天樞等穴為大,所以稱大橫。

〔取穴方法〕腹中部,距離臍中4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膽道及腸道蛔蟲症、腹瀉、便秘。
足厥陰肝經循行路徑圖

大敦(井穴)
〔穴名解釋〕"大",大小;"敦",厚實。大趾的形狀大而厚,穴位在它的外側,所以稱大敦。

〔取穴方法〕足大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指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功能性不射精、功能性子宮出血、滯產、昏厥。

行間(滎穴)
〔穴名解釋〕"行",通行;"間",中間。比喻足厥陰肝經的脈氣,行於兩趾之間的本穴,所以稱為行間 。

〔取穴方法〕足背側,第一、二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取穴。

〔主治病症〕高血壓、慢性單純性青光眼、月經過多、小兒驚風。

太沖(原穴)
〔穴名解釋〕"太",盛大的意思;"沖",沖盛。此穴是足厥陰肝經的原穴,氣血旺盛,所以叫太沖。

〔取穴方法〕足背側,在第一蹠骨間隙後方的凹陷中取穴。

〔主治病症〕頭痛、眩暈、功能性子宮出血、高血壓、神經衰弱、肝炎、乳腺炎。

蠡溝(絡穴)
〔穴名解釋〕"蠢",即瓢勺;"溝",溝渠。形容穴位所在處的小腿肚形狀像瓢勺,脛骨內側像溝渠,所以稱為蠡溝。

〔取穴方法〕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5寸,在脛骨內面中央取穴。

〔主治病症〕月經不調、睪丸炎、肝炎、濕疹。

章門(脾之募穴、臟會)
〔穴名解釋〕"章",有彰盛的意思;"門",出入的地方。本穴既是脾的募穴,又是臟的會穴,是五臟氣血盛會之處,所以稱章門。

〔取穴方法〕側腹部,在第十一肋遊離端的下方。

〔主治病症〕膽石病、肋痛、黃疸、消化不良。

期門(肝之募穴)
〔穴名解釋〕"期",週期;"門",出入的要地。十二經脈的氣血從肺經雲門開始到本穴正好運行一個週期。所以稱為期門。

〔取穴方法〕胸部,乳頭直下,在第六肋間隙,相當於距前正中線4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肋間神經痛、乳腺炎、乳腺增生病、膽囊炎、肝炎。

足少陰腎經循行路徑圖

湧泉(井穴)
〔穴名解釋〕"湧",指水向上冒;"泉",泉水。本穴為腎經的井穴,比喻脈氣從足底出來的情況。

〔取穴方法〕有二種方法。
(1)足底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與後三分之二交點上。
(2)捲足,在足前部凹陷處取穴。

〔主治病症〕休克、高血壓、精神分裂症、暈厥、下肢癱瘓。

太溪(原穴)
〔穴名解釋〕"太",盛大的意思;"溪",溪流。本穴為足少陰腎經的原穴,經氣從湧泉出來後,到這裡已匯聚成大溪,所以稱此名。

〔取穴方法〕足內側,內踝後方,在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取穴。

〔主治病症〕慢性咽喉炎、足底痛、眩暈、失眠、牙痛。

照海(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蹻脈)
〔穴名解釋〕"照",昭,即明顯的意思;"海",大海。因為此穴處脈氣明顯,闊大如海,所以稱為照海。

〔取穴方法〕足內側,在內踝尖下方凹陷處取穴。

〔主治病症〕咽喉炎、失眠、高血壓、癲癇、足跟痛。

復溜(經穴)
〔穴名解釋〕"復",重復,返回的意思;"溜",同流。足少陰腎經的脈氣自湧泉流至太溪後,曾繞行一圈至照海,又從太溪直上到本穴,所以稱為復溜。

〔取穴方法〕小腿內側,太溪直上2寸,在跟腱的前方取穴。

〔主治病症〕睪丸炎,功能性子宮出血,多汗症,下肢癱瘓。

築賓(陰維脈郤穴)
〔穴名解釋〕"築",原指築牆的舂棒,形容堅實,這裡似乎指的腓腸肌;因為穴位在它的旁邊,所以稱為"賓",即賓客。

〔取穴方法〕小腿內側,太溪穴上5寸,腓腸肌肌腹的內下方取穴。

〔主治病症〕腎炎、尿路感染、盆腔炎、腓腸肌痙攣。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