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发展,始终面临取舍。用规章制度甚至接近军队模式去管理,带来了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很多社会问题——人开始和机器一样冷漠、高强度的重复劳动给心理造成巨大压力等等。但若发展的初期采取人性管理,没动力懒惰缺乏热情,低效率的生产力,创新力严重匮乏。换句话说,没有一种取舍是不需要付出代价的
那么,泰化为何能大行其道,是不是也有历史的必然性?因为他带来的不仅仅是拳法、膝肘内围,也包括与其对应的更模块化的训练——体能、力量、恢复等等。这些是否对旧有的训练体系产生了启发甚至冲击?是否提高了训练质量减少了伤病?如果没有这段历程中国的搏击是否能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若有些事情一刀切,觉得当初按散打的路子来就完美了,我认为这个说法不可取,我们仍应对这段历程有足够的敬畏。
散打创立之初,在世界搏击的丛林里缺乏话语权,和国际接轨的搏击体系进驻、推广而我们去学习,几乎是必经之路。最语的反思挺好,但也是因为在发展30年后的今天,训练水平还有经济实力都站在更高的水平的今天,共性发展到瓶劲需要个性化发展冲击的今天。我们有理由也有必要对过去搏击发展的路进行反思和修正,因为大办钢铁似的泰拳化踢拳化并没法让我们的水平更上一个层次。反思,需要放在正确的时代背景下,要看到别人留下的好,否则享受了其带来的成熟和进步,反过来又好像说得其一无是处,这并不妥。
抛弃成见,继承并发展,散打有现有基础又有新的方向,会更辉煌。
|
清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