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雀难飞”?什么叫“揽雀尾”?
“揽雀尾”、“雀难飞”是指功夫练到一定程度,手上的一种“劲”,这种功夫的程度或者说“劲”一般是由站桩所得。站桩时手上要求五指尽量往大了分,要大把抓,腕子要“挑”,这是持桩时手上的要求。一开始是要求,按要求做到了,只要外形正确,时间长了就能使这三个要求变成“力”,变成了力后各种力互挣才能拉筋,把筋拉长了用力时就没有障碍了,这时再用力时还是松的,也就是说“用力时是放松状态的”,或者说“在放松状态时才能使力”,这时松紧同时存在。一般太极拳、形意拳、少林拳都称为阴阳力,或者是刚柔相济力。得到这种力后手上是什么感觉呢?有的武术大家说像是攥着一只鸟,鸟想飞时我攥一下,不想飞时我就松了它让它飞,它再想飞时我再攥它一下让它飞不了,这样反复做下去,这称之为“揽雀尾”,也有武术大家把这种力称之为“雀难飞”。需要注意的是它是一种“像”,不是“是”。它不是真的把一只鸟托在手上鸟飞不了。太极拳中所说的“雀难飞”和“揽雀尾”都是一种“意”,“意”就是“像”。中华武术各门派中所说的“意”都是“像”,不是“是”。
现在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是杨露禅能手上托一只鸟,鸟飞不了。还有的说王茂斋也能手上托只鸟,鸟飞不了。还说什么鸟一蹬腿,手往下一沉,鸟蹬不上力了所以鸟就飞不起来了,这都是没有的事,中华武术根本就没有把鸟放手上鸟飞不起来这项技能,这也很好证明。一是查各家拳谱,越老的越没有。新的没准有,因为是编的。现在如果不把这件事澄清了,恐怕以后的拳谱得再加上这一项,就是武术练好了把鸟放在手上飞不走。二是凡是正规渠道口传心授下,出来的人都不会说这种话,说这种话的人肯定是没经过“修身”的人,经过修身养性的人是说不出这种话的。
把中华武术无限的夸大,实际上对武术不是褒,而是贬,吹牛吹出去了,后人怎么练也练不出来,到头来收不了场。现在好多外国人也喜欢中华武术,外国人是讲道理的,是讲实事求是的。一旦他们知道上当受骗了,武术在他们心中就没有那么高的位置了,也是给中国武术家丢脸。这些话,也不是中华武术界的先辈们说的,而是后人编造的。
“揽雀尾”和“雀难飞”是反映在手上的“开合力”。武术讲“开合力”,“开合力”在全身各关节、各部位都会产生,产生在手上叫“揽雀尾”或“雀难飞”,还有别的叫法。出现在全身各部位都有叫法,一般统称叫“开合”,或称“鼓荡”。全身各部位出现“开合”说明功夫已经练的很好了。说明身体已经整了,身体出现即开即合的状态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它可以随时排放出体内毒素,而且外邪不会侵入,使得身体非常强壮,不易患病。
“揽雀尾”和“雀难飞”是手上的开合力,如果手上有了开合力,身体别的地方也会有开合力的,不可能手上有开合力了,身体别的地方没有开合力。一般开合力一出现,就有几个地方同时出现。当然如果身体各部分开合力都出现全了,那么功夫就深了。手上有了开合力再加上身上其它一部分的开合力(即便不是全部),在技击上就有用了,就有了渗透力。在交手中如果手碰上对方即使不是要害部位(比如胸部、背部)也会伤及对方的。手上具有“揽雀尾”和“雀难飞”的力说明功夫已上身,具有伤人的力。打要害部位谁都会伤人,具有伤人的力指的是打非要害部位。如果按某些人的说法,手上托只鸟,使鸟飞不了。第一是不可能的事,第二即便可能也没有用。它既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也不是技击中的杀伤力。根本就不是中华武术追求的内容,杨露禅也好,王茂斋也好,他们都是中华武术大家,他们不可能追求这些东西,硬把这些东西编造在他们身上,实际上是对他们的贬低。这件事说明了没有经过修身养性的人想褒奖中国武术家却不知道怎么褒,相反,倒做出了贬低中国武术家的事。中华武术大家都是经过修身养性的,没有经过修身养性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他们修炼的是什么东西。
“手上托只鸟,鸟飞不了”这种说法和中华武术中的“揽雀尾”和“雀难飞”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请广大武术爱好者不要相信这种对武术的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