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拳架以“崩捋挤按”四正手的运用为主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2715次阅读 2次回复



详细介绍:
陈氏太极拳新架属陈长兴传统老架系列,由十七世祖陈发科大师所创。其特点是架式宽大,低沉稳重。拳架以“崩捋挤按”四正手的运用为主,以“采洌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以柔化劲为主,发劲为辅,柔中寓刚,力求柔顺。外形以缓柔稳为主,疾刚跳跃为辅。运劲方法要求以身领手,突出螺旋缠丝劲的练习,以腰为轴,旋腕转膀,旋腰转脊,旋踝转膝,胸腰折迭,形成一系列的空间曲线运动。

陈正雷大师简介:
陈正雷,1949年5月生,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式十九世孙。自8岁起,跟随著名太极拳名家、其伯父陈照丕练习家传太极拳术、刀、枪、剑、杆等器械及推手,并孜孜不倦地体验和钻研太极运动的原理。陈照丕去世后,自1973年始,又从师于堂叔陈照奎继续深造,专习叔祖陈发科的太极拳术、推手技巧以及拳论。 1974——1987年连续十多次获河南省太极拳、剑、推手比赛优秀奖、金牌,蝉联两届全国太极拳大赛冠军。参加并获得两届全国武术比赛特邀表演奖及观摩交流“金狮奖”等。长期致力武术研究与传播,主要著作有《十段功法论》、《陈式太极拳械汇宗》、《陈式太极拳养生功》、《陈式太极拳术》等,还拍摄了多种太极拳教学音像片。部分著作被译成日、英、法、西班牙等国文字,在世界许多国家发行。 1972年开始传拳授艺学生遍及世界各地逾万人次。1989——1997年,他所培养的学生,在省及全国武术比赛中共金牌60多枚。1981年开始接待来访学习太极拳的外宾团体,至今已逾百批。1983年开始应邀数十次出访日、美、英、法、意20余个国家讲学传拳。并被50余个武术团体聘为太极拳顾问、名誉主席和名誉会长。曾被列入《中国当代教育名人辞典》、《中国当代武术名家名典》、《中国民间武术家名典》、《当地改革英才》、《当代技术人才荟萃》和《世界名人录》等权威辞书。被中国武术协会评为当代“十大武术名师”。现为河南省武术管理中心副主任、国家武术高级教练、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委员,在国内外武术界享有盛名誉。 陈式太极拳的特点 我把陈式太极拳的内外特征概括、总结了六个方面。第一,形态方面,外似处女,内似金刚。中华武术,门派繁多,仅拳术就是几百种。各门派都有独到之处,总体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内外两家。外家拳多以拳打脚踢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展,攻防含意较为明显,外形幅度比较大。陈式太极拳强调的是: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上下相随,连绵不断,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轻轻运转,默默停止。其攻防含意大都隐于内而不显于外,不深刻理解悟不到技击真谛。特别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要求周身放松,不用僵力,主要是锻炼下盘功夫,促足下生根,转髋灵活,疏通气血,练就充足的内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使身体内外各部建起巩固的防线,形成一身备五弓的蓄发之势。这样,不遇敌则已,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故外似处女,内似金刚,此为陈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第二,内气方面,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每种武术都有顶碎砖、脖缠钢筋等,这是硬气功的运气方法。每种武术都有自己的运气方法。陈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的理论,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好像用一个小小的千斤顶,就能将载重几吨货物的汽车顶起来一样。所谓太极拳蓄发相变、引劲落空、借力打人、以四两拨千斤,都是螺旋劲所起的作用。所以拳论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从经络学上来讲,经络是指布满的人体气血通路,源于脏腑,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生疾病;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太极拳结合经络说,以拳术与导引吐纳为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微微旋转,使腰隙(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全身;通任、督两脉,上行为旋腕转膀,下行为旋踝转膝,达于四梢,复归丹田,动作呈孤形,圆活连贯,一招一势,承上启下,一气呵成,导致气血循环。此为运劲(即运气),它区别于用劲,这种系统的运气方法是符合经络学说的道理,也是其他拳法和体育运动所少有的。第三,养生方面,把武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导引和吐纳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养生术,早在公元前几百年的《老子》《孟子》等著作中已有记载。汉初淮南子刘安就编成《六禽戏》,汉末著名医学家华佗又改为《五禽戏》。他模仿禽兽的动、摇、屈伸、仰俯、顾盼、跳跃等动作,并结合呼吸运动,用于治病和保健锻炼,是后来气功和内行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陈式太极拳把导引、吐纳术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内外兼修的内功拳运动,这不仅对强身健体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拳术的搏击技巧也是一个创造性的发展。第四,结构方面,刚柔相济。刚和柔,两者是相互对立的,然而陈式太极拳把刚劲与柔劲揉和在整个套路中,一招一势刚中寓柔,柔中寓刚,达到刚柔相济。拳谱规定:“运动之功夫,先化劲为柔,然后练柔成刚,及其至也,亦柔亦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名名之。”为什么太极拳的劲力要以刚柔相济为准呢?因有刚而无柔的劲缺韧性,易折易损,没有技击格斗的实用价值,只有柔而无刚的劲因失去爆发力也无法实用。故拳论指出:“然刚柔既分,而发用有别,四肢发劲,气形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现轻柔,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折、空、崩、捋、挤、按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刚和柔的变换,从神与气上来讲,是通过隐与显表现出来的。合则为柔,开则为刚(即蓄则为柔,发则为刚)。在运劲过程中表现为柔,在运动到落点时表现为刚。因有神气的隐显与姿势的开合,刚柔就能够充分的表现出来。落点是运动到达尽头之点,是神显与气聚之处,所以表现为刚。除此之外,运气转换过程则宜用柔法。陈式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是有开有合,每个开合动作都有运劲、有落点,落点要用刚劲,其他都用揉劲,以做到刚柔相济。这是做到刚柔相济必须掌握的原则,也是练习避实击虚、蓄而后发、引进落空、松活弹抖的基础。第五、状态方面,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陈式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内家拳术,内家拳的动作都是在意识的引导下进行的。意:即心意、意识。陈鑫《拳论》说:“打拳心为主”“妙机本是从心发”“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问:运行之主宰?曰:主宰于心,心欲左右更迭运行,则左右手足即更迭运行;心欲用缠丝劲顺转圈子,则左右手即用缠丝劲顺转圈子;心欲沉肘压肩,肘即沉、肩即压;心欲胸腹前合,腰劲塌下,裆口开圆,而胸向前合,腰劲刹下,裆口开圆,无不如意;心欲屈两膝,两膝即屈,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随左手运行,两膝与左右足皆随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不得不从乎心也。吾故曰: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以上所言,即是心意与动作的关系。”《拳论》又云:“打拳以调养气血,呼吸顺其自然……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由此可知,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的密切关系。在走架子时,一举一动都是在意的指挥下,将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运作和呼吸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呼蓄吸,顺其自然,心意不可使气,轻轻运转,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第六,技击方面,具有很强的实战性。陈式太极拳是实战性的竞技运动。武术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而摔法只讲摔,不讲打,几千年来就一直独立发展,其他四种虽也综合锻炼,但仍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长拳短打”之称,也就说明这种分歧。与戚继光同时代的名手,如山东的“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敬伯”之打等,也都各具一技之长。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所苦心积累的点滴经验,也因实路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这就是我国古代一些著名拳种在数传之后“失其真意”或竞技无一人传习的原因之一。陈王庭以沾、粘、连、随、崩、捋、挤、按为中心内容,在螺旋缠绕的基础上,创造了陈式太极拳双人推手法,练习大脑和皮肤触觉的灵敏性,综合了踢、打、摔、拿、跌等竞技技巧,并且还有所发展。譬如拿法,它不限于拿人的关节,而是着重拿人的劲路,这就高于一般拿法的技巧。陈式太极拳这种推手方法,技击性较强,因此对发展体力、耐力、速度、灵敏和技巧都是行之有效的。这种推手方法代替了假想性和象征性的花假手法,解决了实习的场地、护具和特制服装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运动。在练习技击中还有双人粘枪法等,原理是一致的。




下载地址:


游客,本内容需要支付 25金币 才能浏览下载


手机请点击此处下载
电脑请点击右边支付图标下载

点击充值】【VIP打包下载】【开通VIP支付



哥回复的不是帖子,是寂寞!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幽溟

2020-12-15 11:07:42

楼主资源不错大爱无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2

哥回复的不是帖子,是寂寞!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幽溟

2020-12-15 11:07:42

楼主资源不错大爱无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