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相声的朋友,就会熟悉演员们的一段贯口:“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镋棍槊棒,拐子流星;带钩儿的,带尖儿的,带刃儿的,带刺儿的,带峨眉针儿的,带锁链儿的,十八般兵刃我是样样精通……”这十八般兵器,刀位第一。 十八般兵器 在冷兵器时代,大刀是颇具杀伤力的兵器之一,传说中也出现了“流芳千年”的宝刀,比如关公的青龙偃月刀,在《三国演义》中就有着异于常人的优秀表现:“千里走单骑”“单刀赴宴”“温酒斩华雄”等等,仍能在人们的脑海中形象地回放。 关公的青龙偃月刀 作为最典型的传统冷兵器之一的大刀,为中国所独有,外国人称之为“Chinesebroad-sword”,意为“中国宽剑”。这是因为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大刀,其型制脱胎于宋代的“手刀”,特点是刀身前部宽厚,势大力沉,利于劈砍。中国式的大刀,刀身形制不一,种类也颇多。如:刀口圆若半弦月者,名偃月刀;刀身宽大者,名宽刃刀;刀身细长者,名眉尖刀;还有屈刀、笔刀、凤嘴刀、挑刀、片刀、虎牙刀、象鼻刀等。 大刀 不仅仅是冷兵器时代,就是现代战争中,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也常常闪现出大刀的身影。记得小时候就曾传唱过一首名为《大刀进行曲》的歌:“全国爱国的同胞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工农的子弟兵,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军民团结勇敢前进,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把他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那气势直叫人热血沸腾。 29军“大刀队” 《大刀进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是作曲家麦新1937年7月在上海创作的一首抗日救亡歌曲,是为歌颂当时在长城附近用刀杀日军的第29军“大刀队”而作,后来传遍全国的。 大刀进行曲雕塑 因此,近年来,不少导演又将这一历史搬上屏幕,先后拍摄了《大刀进行曲》、《大刀》等抗战剧。朋友们在观看时会发现了一个问题,战士们使用的大刀上大多都绑着一条红布。很多人不理解,刀上绑着红布有什么用?能增加战斗力吗?还是只是为了好看?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其实,我国很多冷兵器上都带着装饰物,比如红缨枪上的红缨,宝剑上的剑穗,大刀上的红布条也有一个名字叫做“刀袍”。现代表演刀那块绸子刀袍是绝对满足不了使用需求的,只能用来装饰。能上阵杀敌的刀袍,用粗厚坚实的宽布条做成,有的甚至用宽皮条,长度约与整刀等长。它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装饰品,在战场上它还至少有四个作用。 宝剑 第一,战斗时缠在手上,防止兵刃离手。抗战期间,士兵们使用的大刀轻则五六斤,重则十几二十斤,平时提着或许没多大感觉,但在战场上和鬼子拼杀,劈砍,每次都要用尽全力,要不了十几次胳膊就会发酸,脱力,大刀很容易脱手。在战场上一旦失去武器,那就只能等死。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刀袍第二个用途是保养擦拭刀具,并兼做手帕。刀使用后,一般都会留有不同的杂物碎片在刀刃上,会导致刀刃生锈,例如血迹,碎木,泥土等等,刀袍就是最方便就手的保养工具。如果手上沾血,握着刀柄的手就会打滑,拿不稳刀,严重影响战斗力。刀把上带着布条,一旦手上沾血,就可以迅速擦拭,不会影响战斗力。 义无反顾 第三个用途就是可供刀手拽着刀袍把刀抛出去刺人,或者直接抓着刀袍挥舞,把刀变成一把长刃的软兵器使用,虽然这不常用,但往往能起奇兵的效果。 大刀成抗战宣传画的标配 刀袍还可以充当绷带。士兵受伤后,在没有绷带的情况下可以将刀上的布条取下充当绷带止血,以防失血过多发生危险,是士兵们在战场上的救命法宝,关键时刻能救士兵一命。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其实,抗战时,战士们大刀上的布条并不全是红色,都是因陋就简,找到什么样的布条就用什么样的布条。拍电视剧的导演只是为了画面感而特地选用了鲜红色,其实,那样一片耀眼的红,在军事行动中是不利的,容易暴露目标。
|
咻豳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