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易筋经前经、后经修炼法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2745次阅读 1次回复
秘籍
2014-12-14 10:32:07
少林易筋经是一种健身武术套路。"易"的含义即变易、活动、改变,引伸为增强之义;"筋"指筋脉、肌肉、筋骨;"经"为方法。因此,"易筋经"从字面上理解即活动筋骨,以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方法。实际上,它更是一种十分经典的气功功法。各位可从下面所转载的练法中仔细体会。
  易筋经共计十二势,其预备式为: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
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诀曰:
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反复进行8~20 次。
诀曰:
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
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沈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舌舐上腭,鼻息调匀。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反复8~20 次。
诀曰:
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
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沈,右虚步。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连续5~10 次。
诀曰:
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
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随呼吸反复5~10 次。
诀曰:
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原须注双瞳。
 
第六势:出爪亮翅势
两脚开立,两臂前平举,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两眼怒目平视前方,随势脚跟提起,以两脚尖支援体重。再两掌缓缓分开,上肢成一字样平举,立掌,掌心向外,随势脚跟着地。吸气时,两掌用暗劲伸探,手指向后翘;呼气时,臂掌放松。连续8~12 次。
诀曰:
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第七势:九鬼拔马刀势
脚尖相衔,足跟分离成八字形;两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左手屈肘经下往后,成勾手置于身后,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后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颈状。足趾抓地,身体前倾,如拔刀一样。吸气时,双手用力拉紧,呼气时放松。左右交换。反复5~10 次。
诀曰:
侧首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第八势:三盘落地势
左脚向左横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马步。上体挺直,两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举如托重物状;稍停片刻,两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松,如放下重物状。动作随呼吸进行,吸气时,如托物状:呼气时,如放物状,反复5~10 次。收功时,两脚徐徐伸直,左脚收回,两足并拢,成直立状。
诀曰:
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两掌翻齐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第九势:青龙探爪势
两脚开立,两手成仰拳护腰。右手向左前方伸探,五指捏成勾手,上体左转。腰部自左至右转动,右手亦随之自左至右水平划圈,手划至前上方时,上体前倾,同时呼气:划至身体左侧时,上体伸直,同时吸气。左右交换,动作相反。连续5~10 次。
诀曰:
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气平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平注,息调心谧。
  
第十势:卧虎扑食势
右脚向右跨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右弓左仆腿势;上体前倾,双手撑地,头微抬起,目注前下方。吸气时,同时两臂伸直,上体抬高并尽量前探,重心前移;呼气时,同时屈肘,胸部下落,上体后收,重心后移,蓄势待发。如此反复,随呼吸而两臂屈伸,上体起伏,前探后收,如猛虎扑食。动作连续5~10 次后,换左弓右仆脚势进行,动作如前。
诀曰:
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鼻息调元均出入,指尖着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
  
第十一势:打躬势
两脚开立,脚尖内扣。双手仰掌缓缓向左右而上,用力合抱头后部,手指弹敲小脑后片刻。配合呼吸做屈体动作;吸气时,身体挺直,目向前视,头如顶物;呼气时,直膝俯身弯腰,两手用力使头探于膝间作打躬状,勿使脚跟离地。根据体力反复8~20 次。
诀曰:
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头惟探胯下,口更齿牙关;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
  
第十二势:工尾势
两腿开立,双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举至头顶,目视掌而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十指交叉,旋腕反掌上托,掌以向上,仰身,腰向后弯,目上视;然后上体前屈,双臂下垂,推掌至地,昂首瞪目。呼气时,屈体下弯,脚跟稍微离地;吸气时,上身立起,脚跟着地;如此反复21次。收功:直立,两臂左右侧举,屈伸7次。
诀曰:
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一志;起而顿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为志;更作坐功,盘膝垂眦;口注于心,息调于鼻;定静乃起,厥功维备。
  
总考诀曰:
总考其法,图成十二。谁实贻诸,五代之季。达摩西来,传少林寺。有宋岳候,更为鉴识。却病延年,功无与类。
  
健康指导
易筋经气感强,收效快,尤其是内外兼修,身心同养,性命双修,具有御邪疗疾,延年益寿,开发潜能的功效。从中医研究的角度看,易筋经以中医经络走向和气血运行来指导气息的升降,在身体曲折旋转和手足推挽开合过程中,人体气血流通,关窍通利,从而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而按现代医学观点来看,修习易筋经,会使人体血液循环加强,从而改善人体的内脏功能,推迟衰老。

易筋前功练法:
易筋经前功,共有十二式,每式动作不同,而各有其妙处。宜于清晨时,在空旷清洁之地,依法练习,待十二式练毕后,再从第一式复练,周而复始,晨夕各三次,半年之后,则精神萎顿者,立可振作;而精神健旺者,则实力倍增,神充气足,诚是易筋换骨之妙。尤其青年人修练,收效更见神速,但须按日行功,切不可稍有间断,若荒怠不勤,决无法预期收效。
易筋前功第一段.混元一气功:
面向东而立。
两足分开,中间相距约一尺,足之位置,须趾与附同一方向,成并行线,切忌踏成八字形。
凝神调息,精神集中,不可散漫,心平气和,不可轻浮,摒除一切杂念,不可胡思乱想,聚气于腹,毋使走泄,在行功用力的时侯,应停止呼吸几秒钟。
头部向上微昂,口宜紧闭,牙齿相接,舌尖抵住牙开,两目向前睁视,有精神的向前凝视,有稍稍怒目之意,睛珠须定,不可稍有闪闭,眼睛不可一开一闭。
然后,将两手拆腕昂起,使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再缓缓略屈其肘节,将手提起少许,至腰部稍下处为度。惟两手虽上提,而两臂之气力,必须下注。所谓两臂之气力必须下注是说以意运气,心里想着这时候是两臂的气力往下注,此时有如按桌踊身之状,如同手掌按在桌上要把身子跳起来的样子。
略加停顿之后,乃将十指运力向上翘起,而掌根则运力捺下,手掌根要用力往下捺,手指尖则用力往上翘,行功时动作要慢如打太极拳一样的慢,等到手掌及手指用力,达到最高度时,再停顿片刻(手掌捺下手指翘起的这种姿势要保持几秒钟的时间),乃放下手指,提起掌根(手指放下手掌根自然就会提起来),回复原状。此时手臂放松均不着力。
如此一翘一按,是为一度,徐行四十九度。
要点:
混元一气之势,乃先天之象也。一翘一捺,得手动机,停顿贯气,得手静定,动静相因,而阴阳判,万物主矣。故以下各段,皆由此式而化生。行时宜全神贯注手指掌之间,不可相离,日久之后,则气随神到,而运于内,力由气生,而行于外,内外相合,而超乎一切矣。若神气涣散,力不专注,是为大忌。在两手上提之时,切不可过至腰上,否则不得其益,且有损于筋骨,慎之慎之。
鼓气于腹,毋使走泄;在手掌根下捺手指上翘时,先要很自然的用鼻孔吸进一口气,不可快,不可粗,要很平静的吸一口气。当手指用力上翘时,自然而然会停止呼吸,不必用力去鼓气,用力鼓气,会弄成很不自然,反而做得不畅顺。毋使走泄,这种凝神,贯气,用力的时侯,是不能呼气的,一定要停息几秒钟,等手指手掌恢复原状时,才呼出一口气,此时呼气是要由鼻孔慢慢呼出,不可张口,也不可很快的呼出气;象皮球泄气一样,万万不可,切忌切忌。
运气的方法要特别注意,姿势、动作程序以及做法的正确,固然很重要,但运气贯力更为重要,更为行功成败的关键。在做的时侯,先要平心静气,凝集精神,心无杂念。在两臂气力下注时,并非真正用力下注,而是意想着力往下注,这就是以意运气,练习日久,即可意到气到。在手指上翘手掌根下捺时,此时是真正用力,而且是用极大的气力,同时要全神贯注于指掌之间。当手指手掌放松的时候,精神还是要集中,不能散乱,随便胡思乱想,或听声音,嗅气味,向人谈话等分心的事都不可做。
有关运气、凝神、贯力,在练习每节动作时,必须融会贯通,注意如何运用,日久纯熟,自可心神领会,运用自如。
凡遇鼓气于腹、毋使走泄、闭口鼓气、凝神鼓气、屏息鼓气、开口屏息、鼓气于中……等名词时,应将本段说明详加研究,因其用意相同,不再重复说解。
势站定以后,全身各部肌肉要一律放松,不可紧张,只有指明要提精神或运气贯力以至极度之肢体,始得用力,因为每次行功时,并非全身都要紧张用力也。
练易筋经,应先练两段,俟熟练后,再练两段,如此陆续增加,自不易发生错误,亦不致感到困难,否则贪多务得,反而不易熟练,将影响学习兴趣。
易筋经前功,着重在增加实力,使力与气相随,大力强身,收效神速。易筋经后功,乃于纯柔之中求运行之道。然实力不足之人,欲其气力运行,诫不易言,故前后两部须分开练习。专线前部,其效用已至为宏伟,如专练后部,则不能单独收效也。
易筋前功第二段.凝神功:
行毕前段功,将气力收起,各部放松不再用力,回复平常站立状态,很轻松的站一两分钟,使全身筋骨稍为舒展,以免过劳。
练习本段时,先将两足紧并,全身立定,鼓气闭口,昂首突视,头部向上微昂,两目向前睁视,与第一式完全相同。
两手则将指屈转握拳,惟拇指伸直,此时握拳极松,不可用力。
握定之后(现在两拳在大腿两边),则将拳移置于大腿前面,掌心与腿面相贴,两手大指则遥遥相对,至此略略停顿之后,即将两手拇指,向上翘起,以至极度(要特别出力)。
同时两手之其余四指,则用力紧握,务用全力;而两臂之力,则须同时下注,切不可有丝毫提劲,在手指用力的时侯很容易使两臂用力上提,这是绝对错误。
略停片刻之后,两拇指徐徐放下,其余四指亦慢慢松开,以复原状,此时两臂则宜用提劲,便气力上收。
如此一紧一松为一度。行功时宜凝神注气,专心一志,行四十九度。
要点:
此一段,坊本有将两拳贴于大腿旁侧,而拇指向前者,殊不得势,不得势则力不充,力不充则气不行,精神亦因而涣散,以之求功,尚可得手,实谬误之甚也。
至于翘指之时,不能稍杂提劲者,则以气力下注,贯于指掌之间,俾拳能愈握愈紧,指能愈翘愈高也。
行此段功夫,宜出之以徐缓。紧时则气力下注,松时则气力上提,一注一提,所以行气使力也。在表面观之,似乎功夫仅及手指臂,实则遍及于全身,盖以人身肢体,无不通连;而气之源流,又从内腑行流而至,无所不及也。在练功时,最忌口鼻呼吸,也就是在行功用力的时侯,要停止呼吸,此在前面已有说明。身体不可动摇,在行功用力的时侯,身体要稳定不可动摇,因皆足以耗气散力也。
凝神即集中精神,勿使涣散,要时常反复练习,即专想某一问题时,勿使其它思想混入,时时惊觉,心一分散,即刻收回,持久练习自可思想集中。
易筋前功第三段.全达全敛功:
行毕第二段功,略事休息,再续行第三段。
此段正立如前,先将两足分开,中间距离约一尺左右,务使趾与跗成并行线,足趾与足跟要成并行线,忌作八字形。
腿部宜运力下注,自己用意想在无形之中把气力往下注,不可稍有松浮,否则身体易于动摇,而致神气涣散矣。
头昂目睁,口闭牙接,鼓气腹中,与第一、二段同。
两手则将拇指先曲置掌心,余四指则紧握拇指外面。
两臂垂直,双拳置大腿两侧,掌心贴腿,拳背向外。
在开始之时,臀部并不用力,拳也握得极松,略略停顿之后,即将两拳缓缓握紧,至极度为止,要尽量用力。
同时运力于臂,在用力握拳的时候两臂也要用力,用意想将气力下注。即用力将两臂挺直,使肘节突出,把肘节用力向前挺,但系无形之力,不可用拳贴紧在腿面上用力,则气力易达手指掌之间。
停约五六秒钟的时间,徐徐放松臂力,放松拳指,回复原状。
如此一紧一松为一度,共行四十九度。
要点:
要特别留意拳臂,行气之法,一提一注,固与上段无所区别,但其间不同之处,亦不止一端:彼并足,而此则分开;彼伸直拇指,而此则屈握拇指;因皆各有其用意者。夫两足分开,所以使下盘牢固,不易动摇也。握拇指手掌中,所以实拳心而易于着力也。臂向下挺,而突其肘节,所以使全臂之气力,下注于拳也。而各段之动作相异无几,在功效上则相差甚大也。
行功时,除动作之外,尤须注意神气贯注,务使精神气力,融会一起,在用力的时候必须聚精会神,心无二用;达则全达,敛则全敛,要运气到某一部份,即用全神贯注运气过去,要做得彻底,不能好像做又好像没有做,这种做法就是不能全达;又收敛心神的时侯,一定要凝聚精神,心无二用,专心致志,否则思想散乱,就不能算为全敛。若精神气力不相融,虽练百年,亦是无益,宜加注意。
无论练习何种内功或运动,必须与深呼吸相配合,始可有完满之收获。故练习易筋经时,必须练习深呼吸。
易筋前功第四段.平行贯气功:
行毕第三段功,休息片刻,以舒展筋骨,然后再续行第四段。
此段与以上各段不同,先全身立正,两足紧并。用足将两腿之力下注(心意运力下注),以固下盘。
然后将两大拇指,屈置掌中,而以余指屈置其外,握之成拳。
两拳由前面向上举起,注意由前面上举并非由左右上毕,动作要慢。以平肩为度,掌心相对,虎口相向,两拳间之距离则与肩膀之阔度相等。
在上举时,两臂宜直,上身切忌动摇。
略略停顿,即运力将拳紧紧握拢,要用最大气力以至极度,而两臂同时向前伸,位置虽不能伸前若干,但气力则完全前注,这里要特别注意,必须运气,要意到神到,气到力到,要想着两臂是在往前伸。
停顿几秒钟,则将拳放松,而收回两臂之伸劲,此时将两臂之力收回,两臂略微松弛并非放下。在两臂伸出时,切忌左右荡动。如此一握一松为一度,共行四十九度。
要点:
此一段功乃注气平行之法,使气力进则注之于拳臂,退则流行于肩背。盖握拳伸臂,两肩必向前探出,肩向前探,背部筋肉,势必紧张,此时气力完全前透。待松手收力,臂部筋肉,完全松弛,气力亦因而退行,流注于肩背各部矣。
此段最忌者,即为用力时两拳向左右荡动,因两拳荡动,则全身之气力,不能专注于前,而旁行散乱,功散神乱,行之非但不足以获益,反足以招害,是宜特加注意。
易筋前功第五段.气走全身功:
行毕第四段功,稍事休息,续行此第五段。
全身正立,两足紧并,昂首睁目,闭口咬齿,不可咬紧,凝神鼓气,凝神吸一口气,如第一段之形状。
将两手握拳放轻松,翻掌掌心向外,徐徐从两旁举起,竖于头上方,掌心相向,虎口向后,肘节微弯,两臂须离开耳际一寸处,切不可紧靠两耳。
在两臂上牵时,把两足后跟提起,以两踵离地一寸左右为度。
略略停顿片刻,乃将两拳紧紧一握,两臂则用力向下挫,似拉住铁杠,将身上提之状,同时两踵再乘势向上举起,至极度为止,即是用全力,再把两足后跟尽量提高。
停顿片刻,并专心致志注意运气,及很自然的停止呼吸,再将两拳徐徐放松,收回气力,两踵亦缓缓放下,仍至离地一寸左右为度,这时足跟并未完全落地。
如此一起一落为一度,共行四十九度。
要点:
此段功乃将气力流注全身,盖举踵垫趾,则腿胯等处,必气力贯注而后坚实。若气力不注,则腿胯虚浮,腿胯虚浮,势必全身动摇,不能直立,难于行功。至于两臂上举,欲使肩背胸胁腰腹等部筋肉,处处紧张,以便气力易于流注进退。
此段功夫最须注意者,即在紧握双拳之际,下挫其臂,乃运其两臂之全力,向下挫去,即用力向下拉,并非真将两肩作有形之动作。此实为运意而役使气力之法,宜当特加注意。
两踵之起落,务宜徐缓,切忌猛疾;因起落猛疾,两踵易受震击,足以影响头脑与心房,为害甚烈,是宜切记。
易筋前功第六段.臂指功:
行毕第五段功,略事休息,然后再续行第六段。
全身正立,昂首睁目,闭口鼓气,用鼻吸一口气,勿太用力,使气在腹中稍停,站稳后,再让呼吸恢复原状。两足分开,相距约一尺左右,趾踵须成并行线,切忌踏成八字式,因八字式力不专注,且易动摇。
两手则将大拇指放在外面,以余四指握拳,再将拇指放于指节之外。握拳时须松弛,不可遇紧。
然后将两臂从旁侧举起,掌心向上,至臂平直时(不可弯曲),更屈转肘节,引肱竖起(小臂弯屈向上),再向内弯至拳面适对两耳,即两拳拳面正对两耳,全臂成三角形,拳以离耳一寸许为度,掌心则向肩尖。
略为停顿后,即将拳徐徐握紧,在握紧时要自然鼓气停息,以至极度。小臂则用力向内折,即向肩尖方面,用力下折;大肩则用力向上抬,要注意是无形的向上抬,此皆力行,不以形式行之。小臂内折,大臂上抬,要凝神豉气,运气贯力,以复原状,如此一松一紧为一度,共行四十九度。
要点:
此段功夫,乃运使气力,进而流注于臂肘指节之间,退则流注于肩背胸廓之部;小臂内折,则筋肉紧张,气力易于前达;大臂上抬,则胸廓开展;肩背紧张,而气力易于流行,内腑诸器官,亦必因而舒伸,处处着力,毫不松懈。
惟行功时,上身切忌动摇,两臂切忌震荡,欲免除此弊,在用力时,助作缓慢,若举动猛疾,则必难免动摇抖颤。
两足分开,两手叉腰,胸略挺,专心注意丹田,采用深呼吸方法,缓呼慢呼,时间要长,要自然,勿勉强用力,每次可练习五分钟至十分钟。
易筋前功第七段.内脏行气功:
行第六段功夫后,休息片刻,再续行此第七段。
两足紧并,全身直立,昂首突视,鼓气闭口如前。
两手则各将四指握在里面,而拇指则扣在指节外,拳握轻松,两臂由正前面向上提起,掌心向下,提至肩平,成平三角形时,略停片刻,即运力于臂,徐徐向左右分开,至平肩成一字形,掌心向下,上身则略向后仰,惟不能过度。
在两臂分开后,即将两足尖徐徐抬起,离地约一寸许,只用两足跟着地。
同时,将拳徐徐握紧,从鼻中吸入清气一口。
吸满一口气,再将足尖轻轻放下。两拳缓缓放开,同时从口中吐出浊气一口,以复原状,即恢复以前两手下垂直立原状。如此共行四十九度而功毕。
要点:
此段功运气使力均行之而调内腑。伸臂握拳,可以增加气力;一呼一吸,可以调和内脏,即吐浊纳清之意。故行功时上身必须略为后仰,始足以使胸廓开展,才可以尽力呼吸,即深呼吸。
至于足尖上抬,亦无非欲使下盘固实而不虚浮。盖足跟点地,气力若不贯注,非但动摇,且立见倾跌,宜注意。
易筋前功第八段.气贯上下身功:
行第七段后,休息片刻,再续行此第八段。
此段与第四段大同小异。并足正立,昂首突视,屏息鼓气如前。很安静的吸一口气,并使气在腹内稍停。
将两拇指先曲,置于掌心,更以其余四指握在外,拳握轻松。
再将拳由正前面向前上举,两臂缓慢平举,以平肩为度;虎口向上,掌心相对,惟两拳间之距离,并不限于肩的宽度,相去极近,约距二三寸。
在两拳上举时,两踵(足跟)亦徐徐提起,离地约二寸许,只用足尖点地。
然后用力徐徐将两拳握紧,以至极度。此时要停息数秒钟。
在握紧双拳后,同时更将两臂向外分去。注意:此时要把两臂向左右分开,以至与肩膀宽度相等,至放松时,则徐徐合拢,要慢慢把两臂合拢至相距二三寸时,再行徐徐放下。
两拳徐徐放松,两臂缓缓下垂,两踵亦轻轻落地,着地时务须极轻。同时也放松一口气,如此一紧一松为一度,前后共行四十九度而功毕。
要点:
此段功练空中悬劲,使气力流注于上下各部,与第四段相异之处,在于两拳距离之远近,及举肿与不举踵二种。
行此段最难之点,在于上身向上提,致使下盘不能固实。下盘部指下半身腿足部分。故此一段功夫,实较第四段为难。
易筋前功第九段.举钧功:
行毕第八段功,休息片刻,再续行第九段。
全身直立,头正目前视,上身须直,闭口鼓气如前,两足紧并。
将两拇指屈置掌心,而以余四指握其外,拳握轻松,然后将两拳从下面提起,务须在正前方上提,提至腹前,则屈其两肱(腕到肘之间)向上翻起(掌心同时向外翻转)。至当面为度,两拳提高与鼻头相平,掌心向外,两拳相距约三寸许。
然后更将拳徐徐握紧,以至极度。
同时将小臂用力向内翻转(掌心同时向内翻转),大臂则用力向前挺逼出,但不可使身体变为不正确倾斜姿势;肘节配合向后面分引,各部同时运用气力。
略事停顿,停止呼吸几秒钟,不可太短,再徐徐放松双拳,收回各部气力,以复原来状态。两臂下垂,轻松握拳。
如此一紧一松为一度,自始至终,共行四十九度而功毕。
要点:
此段功在翻肱向上时,宜似握千钧重物向上翻提之状,虽手中无物,心中当作如是想。此段坊本错误者甚多,且有与第六段混为一谈者,诒误世人,不知几许,只须两者参看,不难领悟。
易筋前功第十段.手托功:
行毕第九段功,休息片刻,再续行此段。
正立如前。两足紧并,昂首挺胸,不可紧张,睁目突视闭口屏息,鼓气于中(吸进一口气)。
将两拇指屈置掌心,而以其余四指握成拳,并不甚紧,虎口贴腿,掌心向后。
两臂运用气力绥慢从前面举起,向前平举,至平肩之时,乃运肘力向左右两边分去,与肩相平,同时两肱亦向上竖起,举直为度。此时两臂与头,适成一山字形,掌心向前,虎口向两耳。
略事停顿后,徐徐将拳紧握,以至极度。
同时两臂用力向上托,如手托千斤之势,身体及两臂不动,两肘节用意向前挺,并向外逼出,但皆用虚力,而并非有形之动作。
停顿片刻,徐徐松手。
如此一紧一松为一度,自始至终保持山字形紧握两拳臂力上托肘,肘节外逼停顿片刻,这就是一度,共行四十九度而功毕。
要点:
此段功乃练气力之上行,除握拳之外,其余皆非有形动作,此亦为运意使力之法。内家拳所谓;意到神到而力随行是也。
坊间俗本,有演为有形动作,则势乱神散,而欲收效,其可得乎?
易筋前功第十一段.气运升降功:
行毕第十段功,休息片刻,再行第十一段。
全身正立,两足紧并,昂首,怒目而视,闭口鼓气如前。
两手则各先将四指屈置掌心,而以拇指护其外,握成极松之拳,运用臂肘之力,将拳向上提起,置于小腹脐轮(肚脐眼)之两侧,肘微出,虎口斜对,拳面向下,掌心自内,拳距腹大约一寸左右。
略事停顿,将两手之四指,徐徐紧握,以至极度,而两拇指则用力上翘,愈高愈妙。用大力使两手大拇指尽量上翘;在握拳翘指之时,应自然停息。两臂不作有形之动作,但气力却须上提,不可下注,似提千钧重物之状。现在是以意运气,好像有千钧重物要向上提起。
停顿片刻,再将两拇指徐徐放下,四指徐徐放松,而将两臂之气力,缓缓下注。慢慢的把气使之下降,这也是以意行之。如此一紧一松为一度,(保持屈肘握拳姿势一紧一松为一度。)自始至终,共行九度。
要点:
此段功夫,乃运气升降之法。在紧握前,则自鼻中吸入清气一口;在放松之时,则自口中吐出淘气一口,惟须行之徐缓。吸须吸尽,吐须吐尽,切不可失调或中途停顿。失调或中途停顿易引致内部受到意外之震激。运力上提,本为无形之动作,两肩切不可向上耸起,是为至要。
易筋前功第十二段.舒展全身筋胳血脉功:
行毕第十一段功,休息片刻,再续行第十二段。
全身正立,两足紧并,昂首突视,闭口鼓气如前。
两臂直垂,指尖向下,掌心向前。
臂徐徐从前面举起,向前平举时要注意两掌心平直向前举起,平肩为度;大指在外,掌心向天,两手中间距离,与肩膀之宽度相等。
在两手上举之际,两踵亦同时提起,即是两臂上举之时,同时要把两足跟提起悬空,以离地二寸许为度。
略事停顿之后,不必停息,两手徐徐放下,向左右分开,两踵亦轻轻落地,如此起落各行十二度,两臂放下举起,两足跟同时提起落下,如此一起一落为一度,再举掌如前,平肩,手掌向上一抬,肘节向下一扎,(此处与前面两臂平举的动作各有不同,这里是手掌上抬,当然两臂要微微弯屈,肘节略略向下面突出。)同时两踵提起(两足跟提起如前),再轻轻收回,(两臂伸平仍平肩平举。)两踵落地之后,即将足趾向上翘起,(与前面不同之处,足后跟落地后,足趾要上翘)离地以一寸为度,如此亦连续行十二度。
要点:
此段乃舒展全身筋络血脉之法。盖以上十二段功夫,各有功效,行时气力不免偏注,故必须用此一段调和,而使气力遍注于全体各部,无太过不及之弊。综上述十二段功夫,每日晨夕三次勤习,一年之后,转弱为强,三年之后,必可有成,却病延年,而身强力壮,气力相随。此十二段功夫,动作虽简单,每一段功夫,各有妙用。
 
易筋后功练法:
前功易筋经十二段,虽注重气力相随,惟犹以力为主,刚多柔少,而以力行气之法。练习成功之后,虽可以气力相随,但欲其遍及全身,能运行于内膜筋络肌肉,而无所阻碍,尚难如愿以偿。欲达到此种程度,必须前功易筋经练成之后,再继续此后功。但亦不能入手即练后功;因为,此功功夫,完全注重于运行气力于内膜,以充实其全身之筋肉,而不在于增加实力。然实力不足的人,欲其气力运行,固不易言,即算能练成易筋后功,其收效亦微弱,所以必须先练前功,待增加实力,使与气相随,然后才进而练习后功,于纯柔之中求运行之道,自易于入手,且收放亦较为神速。单练前功者,不练后功则可;单练后功则不可。因单练前功,气力纵未能运行于内膜,亦足以却病延年。而后功则专讲运行之道,单单练此,毫无用处,只是徒劳无功。凡练少林内功者,对于此事,不可不知。兹将后功易筋经十二段各法,列举于后,以便练习。
易筋后功第一段.气贯中宫功:
先盘膝而坐,以右脚背加于左大腿之上面;再将左脚从右膝外面扳起,以左脚背加于右大腿之上面,使两足心皆向上,此为双盘趺坐法,即寻常打坐,亦多用此法,惟须练习有素,始能自然。
坐时,身宜正直,且不能有所依傍,坐于木板之上。坐正席亦可,但海棉座垫质软而有弹性,易使人身体偏侧,故不相宜。
两手紧握双拳,但不必用力;四指屈内,而以拇指护其外,两拳放膝头上,须纯听其自然,不可稍微用力。
眼皮下垂,眼露一缝,似开非开,似闭非闭,微微见光不能见物。口繄闭,上下牙齿相接,舌抵牙关之内,冥心屏息,心平气和,呼吸静细,心无杂念,周身完全不用丝亳勉强之力,惟将精气神三者,用意想之法,而注于丹田。此即:凝集精神,专心致志,心里想看把呼吸送入丹田。在入手之初,决不能立时会合,惟如此凝思存神,收敛心神意聚丹田,日久自有功效。
要点:
按此段在末行功之先,心中杂念,一时不易完全消减;杂念不消,则心神不宁,心神不宁,则精神涣散,行功等于不行,决不能收到丝毫效果,故先用此法消除杂念,然后行功,自无妨碍,所以必注想于丹田者盖以其为内腑之中宫也,道家称丹田为内腑之中宫。
易筋后功第二段.周天循环功.阴阳造化功:
行第一段功夫,大约以十至十五分钟为度,然后再续行第二段。
趺坐如前,两足并不放开,身体亦完全不动。
两手则将握掌之指,徐徐放开,以舒直为度,然后将两臂缓缓从旁侧举起。掌心向上,举至平肩时,把两小肩弯曲向内,由头上抄至后面,同时翻转手腕,使掌心向前,大指在下,(在两臂上举时,是掌心向上;翻转手腕时,掌心向前),至玉枕穴(后脑壳)后面时,两手渐渐接合,十指交叉,而抱持后头,两手之掌根,适按于耳门穴(耳后根上方),两臂则成三角形。
抱时不宜用有形之力,头略向后仰,胸稍前突出,惟在两手动作之际,躯干各部,不宜稍有震动。此处要注意身体要保持稳定,心意仍须注在丹田,要心神不乱,时时注意丹田。
既抱住头颅之后,略事停顿,即提气上升,意想此一口气似由丹田而起,经过脐轮(肚脐),上达心包(心口窝),而过喉结(喉头),直达顶门而停留片刻,是心里想看要命令它停留片刻,再由顶门向后转下,经玉枕穴由颈椎缘脊而下,即顺着脊骨的内沿往下去,过尾闾(尾龙骨),抄至海底(会阴),再转上面回至丹田。初行时不过一种意想,气力必不能遵此途径而运行自在,练习既久,自有成效。
行此功夫时,须一切纯任自然,不可有丝毫勉强。此处要特别留心,如果自己这种运行法行不通,则不可勉强硬做,也不要焦急,且不可过于贪功,即不可贪多,做了又做,要按照规定做。这些都是练者该注意的。
要点:
此一段功夫,乃使气力转运循环之法。盖顶门的百会穴实为首部要区;而脐下的丹田穴,实为内腑宝穴,同一重要。故气力上升,贮于百会;气力下降,则归于丹田,一升一降,即周天循环之道,一起一伏,亦阴阳造化之基,所以一切须纯任自然,盖本乎先天之静穆,而致后天生动。内功静坐也就是这个道理,必须能静,而后才能生出自然之功。练习之时以循环二度而停止。二度即二次。乃将双手放开,握拳收置于两膝之上,回复原状。
易筋后功第三段.健腰功:
行第二段功夫既毕,将盘腿缓缓放下,也就是把盘腿,徐徐放开,改为下盘,略事休息,使腿部筋骨,得以舒展,气血不致因而壅阻,但在此休息之时,心神犹须宁静,身动而心不动,切不可有丝毫杂念兴起。
约五分钟后,再将两足徐徐向前伸去,至腿部平直为度,两腿紧并。
两足跟之后部放在板上,足心向前,足尖向上。
上身徐徐下俯,两手则从旁侧抄向前方,至足前时,乃交叉十指,收住两足,此时须将两足用力向前伸挺,而两手则向后拉引,方能得力,腰背两部,始能因而紧张,成此姿势之后,乃将贮留丹田之气运于肩背腰股各部,初时亦仅意想可到(起初只是意想着去运气力),练至功夫渐深,则气力亦可随之俱到。
行这一段功夫,约以五分钟为度,然后徐徐放开,回复原来的平坐状态,即原来两腿下盘之状态。
重点提示:
按此一段功夫,乃充实软弱各部之法,其主要之处,则在乎腰间,因为腰部在人身各部之中为最软弱,气力亦最不易贯注,故行功时必须俯身至极度,然后始能使腰部之筋肉紧张,筋肉紧张后,气力亦较易达到;勤加练习,自有妙用。惟身体起落之时,务须徐缓,切不可向左右摆动,致乱神散气,此点是最为重要,学者恨之。
易筋后功第四段.臂指功:
行毕第三段功,略事休息,再续行第四段。
先将两腿徐徐盘起,以右脚背置于左大腿上面,然后将左脚从右膝外扳起,放在右大腿上面,两脚心皆向天,成为双盘坐势。不能双盘坐的,可改为下盘;惟在两脚盘坐时,上身切忌前后或左右动摇。
坐定后,凝神一志,注气于丹田,即心中想着是呼吸入丹田,摒除一切杂念。
稍事停顿,两手即徐徐翻腕,使掌心向外,然后两臂从左右两侧缓缓上举,至顶门上面相合,交叉十指,再将腕向前翻转,而使掌心向上,两掌用力上托,同时运用其气,这时要以意运气,从丹田向上提起,即意想着气力似乎是由丹田而直达两臂,而进于指掌,亦用以意役神,以神役气之法(意念役使精神,精神役使气力),并无有形之动作,惟意念之专注耳。
两手掌每上托一次,略为停顶,即行放松,一托一松,返复行之,亦以五分钟为度。
然后,徐徐将手松开,将两臂仍从旁侧落下,运气下降,就是心想着气力从两掌由臂下降仍回至丹田,回复原状。
要点:
此段功乃行气于臂指之法,较第三段为难,因臂部肌肉坚实,气行不易,如欲练至意到气到,气到力随之境,非短时间所能奏效,需费苦功。此功需盘坐而行,旨在固实下盘。架手于顶门,则可使全身上提,正直得势,使气易于上达,更不至中途多所阻滞。在两手动作之时,务须徐缓而固其神气,不可粗率。
易筋后功第五段.肩背前挺功:
行毕第四段功,将所盘两腿,徐徐放开,向前伸去,以腿直为度,两足相并,以足跟之后部,放在板上,足心则向前,足尖则向上,与第三段之起首时相同,略略休息之后,即续行第五段功夫。
将两手由两旁侧之下面,徐徐移向后方,至尾闾穴之后,两手相合,交叉十指,将腕翻转,使掌心向正后方,而两手背则贴于尾闾穴两旁,须要贴得紧紧,不可稍有松浮,两肩头则用力向前逼出,兼向上耸,务使肩背部分之筋肉紧张异常。
然后,用意想法运用气力,使肩背充实,起初不过意行,久后气力自能达到。
行此一段功夫,亦是一紧一松,以五分钟时间为度,然后徐徐收回双手,回复原状。
要点:
肩背等部,骨多筋杂,皮肉极薄而坚实异常,故气力不易运行,练习亦颇不易,收效之迟绥,较诸上一段功为尤甚;然能下苦功,亦必有成。此段功之所以两手放在后面,及两肩前逼而无上耸者,无非欲使肩背部分之筋肉紧张,而易于运行其气,使之到达,不致多所阻砖。惟在运气之时,并无有形之动作,纯以意行。
易筋后功第六段.收剑功.敛阴功:
行第五段功夫既毕,略事休息,然后续行第六段。
将两足收回,成盘坐状。
两足动作时,上身切忌摇动,坐定之后,先将两手从旁面移至前面,至脐下时,两手相合,而交叉其十指,翻腕向内,掌心向内,以掌心捧着小腹,初时并不用力,冥心存念,心中极静只有一种念头注意丹田,略定神思,精神归一,思想不乱。
然后,运气由丹田而注于肾囊以活动睪丸。
停顿少许时,乃提气上升,以回至丹田,作似欲将两睪丸吸入腹中之想。
在提气上升之际,两手掌同时渐渐用力,略作向上摩起之势,即向上按摩之势。
略停片刻,便运气注于肾囊,此时两掌略略放松,并向外稍移。如此升降各十二度而功毕。
要点:
肾囊为人体最重要之物,睪丸又极嫩弱,稍受外力,极易破损,此一段功夫,乃专练收敛睪丸之法,即俗称之敛阴功。初练时,睪丸必难随气升降,练习稍久,即易活动,反较运气于肩背等功易为收效;因肾囊为筋络所组成,中空而连接于小腹,与丹田相距甚近,故气力易于运达。
待练习既久,睪丸自能随气升降。此功练成,人纵取我下部而制我之命,亦无从下手。
特别提示:这段练功与洗髓神功之坠字诀功相似,参照研读当能心领神会。
易筋后功第七段.凝神敛气功:
行毕第六段功,略事休息,续行第七段。
上身及两腿,完全不动,就原式按板加以停顿,即是把两手放松,平气凝神,闭目略事休息。
两手则从贴于小腹上徐徐放下,移向两股之侧,按在坐板上,大指在内,指尖则向前面,掌板按面,不宜过分用力,但求其能相贴合。
心神既定之后,则将两臂徐徐用力下注,意欲将上身作向上升起之状,推非有形之动作,同时提气上升,(意念运气,并非吸气上升)使充于胸部,停滞不动,即停息不呼吸;历一呼吸之久,约半至一分钟。
再将气从原道降下,停于丹田,这完全是静坐法中之吐纳导引法;而两臂之力,亦同时弛松,回复原状。此时两手仍按在板上任其自然。
再隔一呼吸时,约半分钟至一分钟,再提气上升如前。
如此一升一降各十二度为止。
要点:
此段功夫,虽不甚难,但在初练时,亦不免有所阻滞,须经过若干时日后,始可升降自如。此段功夫,乃充实胸部之法,运气于内,固较行于筋膜之间为易。惟运行虽易,而停滞一事,极为烦杂,若神气未能完固之人,绝难达到此目的,此即道家所谓凝神饮气之法也。初入手时,未能久停,(停息时间不能长久)为时不妨稍暂,以后逐渐加长,可由练者自己量力增加。
易筋后功第八段.健腹功:
行毕第七段功,即就原式略事休息,调和气力,使稍弛张,然后再执行第八段。
上身与两足皆不动,一如以上二段之姿势。惟将两手提起,使离开板面,然后徐徐向前移去,绕至两脚心上面,即以左掌心紧按右足心,右掌心紧按左足心,即以中渚穴(手掌心)紧对涌泉穴(足掌心略前),大指在内,指尖相对,两肘微曲,臂部并不十分用气力,但以手足两心贴合为度。
略为停顿之后,始将两臂稍微用力撑住,同时将气从丹田中运行而出,这仍是以意运气,由丹田下方转往左面,转上绕右方而下,即绕至肚脐上方再由右方而下,回至丹田。在胸之四周,绕一圆圈,这一圆圈是要上至人字骨以下,下至小腹以下,旁及前腰。这表示圆圈范围要大,并不是仅在肚脐周围。
如此运行一周之后,即此乃以意运气,运行周天之法,休息数十秒钟,休息时间内,仍凝神一志,不能胡思乱想;休息后再为运行,以九度为止。
要点:
若是妇女练习此功第三节时,则宜自右而左。按此段乃炼气充实肚腹之法,而兼及腰肾前部。行时宜先鼓足气,即要先吸一口气,使肺腹充实,略为停止呼吸,然后再运之循轨而行,即前面所说以意运气,循圆圈而行,如此似较易练。惟在运行之时,非但外表不宜显有形之动作,如身体动摇等,即内部亦不宜有迸气挣力之象,须纯任自然,初时固未必能尽如人意,久后必可成功。
易筋后功第九段.健肩健背功:
行毕第八段功,保持双盘坐之原式,略事休息,上身与腿足完全不动,将两手徐徐移至侧面,仍按在板上,休息约两分钟时间,则行此第九段功。
右手慢慢向左上方举起,小臂弯曲,至左肩之上,即用手掌搭在肩上,掌心刚好按在肩窝穴上,五指则在肩后,肱则紧贴于胸胁前面,肱部小臂。
然后,将左手亦从前面向右斜上方徐徐屈肱(小臂弯曲)举起,左掌心按住右肩窝穴,左肱则紧贴于右肱之外侧,用力缓缓搿紧,而使肩背筋肉,紧张至极度,同时则运用丹田之气,使之上升,以意运气,以神役气,而充实其肩背之内部,初时绝难气随神到,但宜用意想之法行之,日久之后,自能运行无阻。
要点:
此段功系行气于肩背之法,肩部以筋杂肉薄之故,气力殊不易运到,故须多练。而此后部易筋经中,对练习肩背之法特多,亦以此也。行时所以必两手抱肩,紧紧相搿,用意使肩背紧张,而气易于贯注。
易筋后功第十段.健胸功:
行毕第九段功,左手徐徐落下,按在坐板上,再将右手徐徐落下仍按在坐板上,然后将盘腿徐徐放开,直伸于前,略事休息,再续行第十段功。
两脚收回,屈绕而跪,两腿紧紧相靠,脚背贴在地板上。
臀部坐在小腿上面,尾闾(尾骨处)则紧靠两脚跟。
上身略向后仰,头正目前视,但终此一番动作,心神必外瞥。(即心神不宁不能凝神。)故须休息片刻,加以收摄,把精神重行集中。
心神既定,则徐徐将两手从侧面抄至前下方,屈肱向上举起,至心窝两旁乳下为度,乃将两手掌轻轻按在胁上(用掌非用拳),两肘则略略用力后引,惟非有形动作。
按定之后,即将气提上升,气是丹田之气,用意想之法,使之充满于乳房,停滞不动,此处有停息实力之意,历时约一分钟,仍从原路使之下降,如此升降各九度而止。
要点:
手按胁上,两肘略略后引,每提气一次,两肘即后引一次,气下降一次则肘亦放松一次。胸前乳房系人之主要部位,而脐窗乳根等大穴,皆在此,若不练气使之充实,最易为外力所伤,与敛阴功实有同等重要。此段功之所以跪行,盖欲使上身正直,而气易于运行之故。两手按胁,为的是要表示运气循行之路。可见提气上升之路,即是两手掌所按之处。
易筋后功第十一段.铁喉功:
行毕第十段功,就原式略休息片刻,原式为跪式,应保持不变。两手徐徐放下,垂手旁侧,稍稍舒展,将身体放松一下,续行第十一段。
两手稍微举起,徐徐移至前面,至膝盖之上。
右掌心按在右膝盖,左掌心按在左膝盖,即膝骨与腿骨接合之处;拇指在内,指尖向前,两臂稍微用力,作撑住之状,上身向后作依靠之势,头则后仰至极度,要注意尽量向后仰。
心定神安,毫无杂念,心神既定之后,则将气提之上升,气由丹田向上提,经脐轮心坎等部直线而上,至喉结穴(喉部突出之软骨)而停留不动,使喉部充实,(意想着气力停留在咽喉部分)停顿约一分钟,仍将气下降,停滞丹田,亦约一分钟。
再运气上升而充注于喉结穴,如此升降各九次后,将上身徐徐坐直,(在此一段行功时间内,头一直向后仰,到九次以后,始将头直起坐立)头亦向前略下俯,两手亦收回垂于两侧,回复原状。
要点:
咽喉为人身最重要之部位,生死开头之所系,且喉管为一软骨,虽有筋肉护其外,奈极薄弱,故此处最易受伤,稍重即足以致命,故必须加以锻炼。若能运气于喉,而充实其内部,功夫精纯时,即使快刀利剑,亦不足以损其毫发矣。惟此种功夫并非易练。
易筋后功第十二段.精门功:
行毕第十一段功,上身抬起,使两足徐徐舒展,把跪着的两腿慢慢放开,直伸于前。续行第十二段。
略事休息后,即收起两足盘坐如前,仍以右脚背放置在左大腿上,而左脚背则放置在右大腿上,成双盘坐之势。在动作之后,神志不免外瞥,即外驰散乱之意,故须瞑日静心,以收摄之,即闭目静心,收敛心神。
待心神既定后,将两手移至前方,上下相同,右手在下,左手在上,掌心相合。
然后,用力将左掌自左而右,旋摩七十二度。
再翻转两手,使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用右掌之力,自右而左,亦用力旋摩七十二度。
此时掌心热加发火,乃将两掌移贴后腰,先由外转内,旋摩七十二度,再由内转外,亦旋摩七十二度,则此段功夫毕矣。
收同两手,作第一段趺坐之势。
要点:
静坐时间最少五分钟,如能延长至十五分钟以上更佳。
以上十二段功夫,皆系坐行之法,颇不易行;练习时,惧有损伤,故加此一段功在十一段之后,良有因也。为了不使练功的人,久坐之 后腰背酸疲,所以应用这一段予以恢复。后腰是精之门,精门和暖,百脉畅通,则生气自足,自然不虞有何损伤。
你确定不是12大劲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1

你确定不是12大劲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