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西北地区枢纽位置的兰州,走南闯北江湖豪客,东去西行的商队,在这里相互交汇,相互影响,给兰州留下了丰富的民间文化,也使得兰州成为一个辐射西北的武术中心。
自晚报刊登了《走下壁画的敦煌拳》一文后,许多读者对兰州的武术流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具有兰州地方特色的武术流派究竟有哪些呢?
近日,记者采访了我省青年武术家王建中,将兰州八门拳这个鲜为人知的武术流派展现在读者面前。
难得一见的演练
近日,一场武术演练在黄河边的亲水平台广囗场上进行。一位精干男子,手持一条鞭杆,左挑右劈,前打后击,凶猛异常,过路的市民纷纷驻足观看。他演练的就是独具兰州地方特色的武术———缠海鞭杆。这种风格独特,结构严谨、劲力饱满,变化多端的器械,在演练者手中似蛟龙缠身,魅力无穷。
现场演练的就是我省著名青年武术家王建中。这位曾经十几次获得全省、全国武术金牌的武林高手,就是通备拳传人及兰州地方武术流派———八门拳的第七代传人。
八门拳是我省比较具有地域特色的武术流派,传说明将常遇春之后———常燕山来兰州所传。有些民间传说八门拳是由诸葛武侯八阵图演化而来;还有人说,兰州八门拳源自于岳氏散手。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在加之缺乏资料记载,人们已经无法真正弄清楚当年的一切了。
无论怎样民间传说,给我们提供了八门拳在兰州发展的一点脉络。现在兰州流传最为广泛的是关于常燕山故事,清嘉庆年间常燕山来兰州,将八门拳带来了。有人曾经看到有这样记载的拳谱,“清嘉庆年间,常燕山来兰曾遍传八门武艺,人多呼为常巴巴……。”巴巴是对回民阿訇的尊称。此外,从调查材料《李氏族谱》(即李文喜家谱)得知,常燕山来兰,将八门拳和撕拳及炮捶传给了兰州市安宁区安宁堡的李文喜。从清朝中叶至今,八门拳不断发展演变,内容也由简到繁,理论也逐渐系统完善,始形成了今天的八门武艺,八门分手至今仍在兰州西固、安宁等许多地方流传。
目前,八门拳大成者当数王得功先生。近年来王得功创编的分手拳,省武术队的刘琦在1999年和2003年的全国民囗运会上夺得该项目的冠军,省政囗府分别给予3万元、10万元的囗奖励。
王建中出生于一个著名的武术世家,其父王得功是我省的著名武术名家,曾经担任甘肃省武术队总教练,现任甘肃省武术家协会副囗主席兼秘书长。
自幼王建中就在父亲的教导下一直苦练各种武术套路,所学习的套路有十路弹腿、翻子拳、八极拳、一二三路劈挂拳,以及兰州地方拳种独特的分手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形意拳、戳脚、六合刀、天旗棍、一二三路缠海鞭杆等数十种武术套路。
可以说,王建中融合了数家之长,对于兰州地方传统武术的稀有拳种———分手,精熟于心。同时,又从其父那里继承了多种外来拳术。
游走在传统和创新之间
在采访中,我们能感觉出王建中是一个比较有创新意识的武术家。
中国武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之所以在今天还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有人推陈出新,不断有人将适合时代发展的东西融入到武术中。
今年38岁的王建中,自幼聪明好学,谦虚好问。从6岁开始习武,在多年的武术实践中对传统的武术套路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创新。既不拘泥于传统的武术局限,又赋予当代的潮流气息。
加上长时间的刻苦训练。逐渐成为一名专业的武术运动员。1981年在兰州市举行的武术观摩交流会上,表演了独具特色的翻子拳,在现场他以发力凶猛、出拳密集的特色。吸引了许多老武术家的关注。
此后荣誉接踵而来,1981年到1985年,连续五次在省市武术比赛中获得金牌。1984年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首届武囗警公囗安系统武术散手比赛,以二路缠海鞭杆获得金牌,并被大会评选为“优秀运动员”。
1988年在辽宁锦州举行的全国传统武术比赛中,以戳脚剑获得金牌。1984年开始,王建中在兰州第一工人文化宫担任武术教练,至今已经培养了上千名学生,这些学生遍及全国各地,培养的学生有的被送到专业的武术学校,更有些学生获得武术大赛金牌。
作为身兼多个门派之长的王建中,在多年的苦练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他表演的戳脚特色是手脚并用,猛打猛冲,刚中带柔。而缠海鞭杆有以其结构严谨、劲力饱满,鞭法独特,单双手并用,大小头调用,表现出了自己独有的风格特点。
八门拳的中心在兰州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武术的认识还停留在电影《少林寺》、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上,武林高手一定是飞檐走壁的高人。解放前,许多人练习的武术,如今被人们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采访中我们就电影、小说中的武术情节,同王建中进行了交流。他说,影视剧小说中的所谓的武林高手,基本上都是虚构的。实际上,在武术交流切磋中动作往往都非常简单,决定胜负只在双方相遇的一霎,根本不可能出现较量几十招,甚至上千招的说法。
作为一个习武者,较量往往是难以避免的。有些时候较量是不由自主的,王建中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84年4月份,他在广西参加完全国首届武囗警公囗安系统武术散手比赛后,返回兰州时,在西安准备换车。当时,他和战友们在西安火车站外的广囗场上候车,人特别多。一对来自南方的夫妻,引起了人们的瞩目。女的将四五顶礼帽落在一起,戴在头上,就在人们看他们的时候,火车站的几个混混,乘着人多,抢走女的头上的帽子,这对夫妻当时就吓傻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追了过去,结果被几个混混围在一起。“眼看就要打起来了,不能不管!”王建中走过去劝说,这帮混混的头,足足比王建中高出一头,一声冷笑。一拳打了过来,王建中一躲,一脚就跟了过去,结果那个混混头蹲在地上起不来了。周围的人都看呆了。这是警囗察。礼帽也回到了那对夫妻的手中。
不由自主的较量往往是一个照面见高低。作为一个武者,日常的切磋交流就更多了。实际上,日常的切磋往往是推动武术的一个重要手段。王建中刚到文化宫担任武术教练的时候,来了几个外省的练家子,他们装作看热闹的,在那里看学生的练习,看了一会儿后,提出要和一个学生较量,结果学生输了。这些人又看上了王建中,两人之间展开了一场较量,结果“练家子”被击倒在地,腿上开了一个大口子。尽管如此双方还是非常和气,没有结下仇怨。
长期以来,就是在这样相互交流切磋中,兰州八门拳逐渐由兰州传播到西北各地,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兰州都是八门拳的西北传播中心。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八门拳顺着丝绸古道一路西传,一直达到天山南北。
八门拳面临消失
作为具有西北地方特色的武术流派,八门拳现在面临着众多的问题。如何抢救发掘八门拳成为许多地方武术家的头等大事。
如今推广八门拳成为王建中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文化宫、武术学校等处给学生上课的时候,王建中将八门拳的系列套路,作为教授学生的重点内容。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将这个古老的武术拳种,长久地流传下去。
尽管如此,一个让武术家们忧心忡忡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在西北大地上流传了300多年的八门拳面临消失的危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主要流行各类单拳、捶拳、分手拳,它们的种类非常多,其中有相当多的内容属于八门拳。60年代以后,劈挂、翻子、八极、形意、八卦、太极等拳种逐渐在甘肃境内大量流传,再加之青少年喜欢的自选拳派的冲淡,曾经在兰州地区流传的八门拳等拳种逐渐走向寂静。
王建中说,现在这些地方拳种的演练者逐渐稀少,状况非常糟糕,有濒临失传的危险。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八门拳面临消失的境地的主要原因是,至今没有对这个古老的武术拳种进行科学的整理。
从八门拳在兰州流传的情况来看,流派不清是八门拳面临的主要问题。按照民间传说,八门拳是常燕山所传,这位常爷是一信仰伊斯兰教的阿訇,然而八门拳的理论基础是诸葛武侯的八阵图,在一本清朝末年手抄拳谱歌诀则又说,八门的核心拳种撕拳,源自于少林。这种种说法,哪一种是真实的,这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至今人们难以弄清楚。
从这些引发出了八门拳艺在内容、风格、特点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
八门者何谓八门?为了解八门的含义,许多武术家进行了研究,但是至今拿不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八门拳和八卦、八门金锁阵有直接的关系。然而武术家们在实际演练中却发现,实际演练的拳法与理论格格不入。
八门拳如今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拳种。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八门拳造成了混乱,目前的八门可以说涵盖了几百个套路,既有拳掌类的套路,也有捶法为主,劲力沉厚,攻防突出的套路,而八门拳种分手拳则是以搌法(以手指的一二节骨节为进攻手段)为主的拳术。这些风格不同,特点各异的拳路又是如何成为一个体系的?
如果这些问题能够解决,古老的八门拳也就找到了振兴的希望。
|
幻听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