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徐皓峰:梁朝伟咏春拳有对抗性 武林风能拿冠军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42470次阅读 10次回复
  【长江日报3月5日讯】民国时期,武术由北方往南方传;写民国武术,必须要写北方武林。原想探讨叶问经历的王家卫,于是把眼光投向了北方武林。最终,这些北派武林人物与叶问互见,成就了一幅“逝去的武林”长卷。
  对大量武林、武术相关的背景知识,只看一遍电影,难免雾里看花。这些谜题,一经徐皓峰解说,就清晰多了。
  本版撰文/记者翟晓林
  宫羽田为什么扶叶问上位
  ——来自李存义扶植叶氏族人的故事
  片中每位宗师,都有一位以上原型。宫二的原型是民国奇女子们,其中一位是刺杀孙传芳的施剑翘。梁朝伟演的是叶问加李小龙。张震的一线天,原型来自李书文和刘云樵两位八极拳大师。
  王庆祥饰演的宫羽田也是综合性人物,他既是曾任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近身侍卫的宫宝田,也有李存义的影子。片中他重视“北拳南传”,提携广州人叶问,就是从李存义的事件变化而来。
  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和北洋政府想用武术改变民族精神,强国强种是基本国策。当时武术的传播重心一直在北方,李存义特别想让南北融合,在天津办武士会时,就提携了来自广东叶氏家族的叶云俵。
  一线天为什么是个暗杀者
  ——有国民党蓝衣社背景
  末代皇帝溥仪也学八极拳,这应该是个很显赫的门派,为什么其掌门人一线天参与暗杀被追捕?
  徐皓峰解释,整个清朝武术系统是隐藏在民间的明末将军们建立的,所以民国武林是长达200多年的地下武林。这些人进入武术行当之后,门规训练就天然地类似于特工式训练。
  张震的八极拳师承清末的“大枪”李书文,他跟李存义都是属于反清复明一派。到辛亥革命前后,顶级的武人开始分流,一部分跟着北洋系统袁世凯、冯国璋,甚至于跟着满清贵族,比如溥仪,始终站在社会主流顶峰;另一批人跟着黄兴,一直到后来的国民党。
  片中一线天在豆腐店外打斗时说,“八宝街、长天宫的东西到香港还能用吗?”国民党蓝衣社(国民党最早的特务组织)是在这两个地方成立和开展活动的。注意到这句话,一线天的身份就十分明白了。
  当时全世界的革命潮流是暗杀,俄罗斯的革命与日本的革命之所以成功,暗杀都是重要举措。所以暗杀者在那时代不是低贱者,身份都很光荣,比如秋瑾。
  丁连山为什么是“里子”
  ——干掉日本浪人后入“鬼道”
  赵本山饰演的金楼后厨丁连山,与宫羽田本是一个门派的师兄弟,互为“里子”和“面子”。为什么要分出“里子”和“面子”?丁连山又怎么成了“里子”?
  炖蛇羹那场戏里,丁连山说过离开东北是在1905年。当时一个日本浪人叫薄无鬼,在东北奉天大街上,用武士刀画一个圈,说这是日本领土,进来就死。很多热血的国人都去挑战,死了。圈越来越大。丁连山把薄无鬼干掉,从此离开东北走进“鬼道”,他也得了外号叫“关东之鬼”。而宫宝森是“面子”,接替师兄做了中华武士会的会长。
  “面子”和“里子”的区分,形成于中华武士会时期。开始革命,武人组织分流,“面子”跟着顶级社会主流走,“里子”跟着革命者和叛乱者走。不管跟谁走,都是兄弟,仍然相互照应。
  后来没有政治因素影响了,武林组织还是分成“里子”和“面子”。这跟师徒制有很大关系。一个师傅招10个徒弟,定下当“面子”的可能就一个人,其他师兄弟都负责陪练,战术策划,帮他解决纷争,给他当经纪人。所以片中有一句台词:“面子给人敬一根烟,里子可能要在背后杀人。”武术界永远是“里子”多于“面子”。在社会上亮相的就是一两个,师傅指定当“里子”的人数十倍以上,门派才能成立。
  宫二与叶问为什么打出了火花
  ——就像两个顶级钢琴家的初会
  宫二向叶问挑战,在金楼来了一场火花四射的比武。观众看得出他们拳脚间的暧昧,却不太明白,两人到底是打出了感情还是先就有意、以武传情?
  徐皓峰解释,艺人以技艺而形成最重要的生活感触,看待生活是以自己的生理作为标准的。所以一些作品写音乐家的爱情,往往是两个人相互看不上,突然各露了一手钢琴,就一下喜欢得不得了,因为弹钢琴是他们最细腻、最重大的生理感受。宫二与叶问的金楼比武,当作是两个顶级钢琴家的初会就可以理解了。两人一动手之后,产生了巨大的技艺上的欢愉,会感觉“达到这种程度了,真好”,或者,“有些东西我没见到过”,会出来这种欣赏。
  三十岁后练拳也能成全国冠军?
  ——演员学武术确实有优势
  张震为《一代宗师》苦练3年练成八极拳全国武术冠军,已经成了励志故事。年过30岁才练拳还能胜过其他专业武者,这中间有什么门道?
  徐皓峰分析,现在的武术是表演式的,照体操运动员和戏班子看来,恨不得五六岁就开始练功。但传统技击类武术绝不允许孩子16岁之前练武,认为会把骨头架子练得异常。有人39岁才开始习武,也能成大家。
  学武术跟学表演很像,对自己形体的感觉有一个自知和自控能力,而且往往演员的形象思维都特别好,所以演员学武术是有优势的。张震有舞蹈基础,身体素质也非常好,练得出来在情理之中。
  另外,演员的身材比例、对造型的理解有先天优势。李连杰就是这方面的例子。他为什么能连拿6年全国武术冠军?同样一个动作,别人下的功夫可能比他大得多,但姿势一摆,看着就是没有他的力度和敏捷性。他天生的形象思维就是比同代的武术运动员强。
  梁朝伟参加武术比赛会怎样?
  ——要是参加“武林风”,他能拿冠军
  梁朝伟练咏春练得骨折了两回,如果他去参加武术比赛,会不会也拿奖?
  徐皓峰笑答,梁朝伟学的是对抗性咏春拳,受的训练都是击打型的训练,是跟绑着护具的人对打,不是表演套路。张震参加的是展示功力的套路比赛,而梁朝伟可能更适合去打“武林风”(记者注:河南卫视一档以武术比赛为主题的综艺节目),能拿冠军。
  如果梁朝伟对战甄子丹?
  ——风格不一样,观众有福了
  甄子丹也塑造过叶问,他跟梁朝伟谁的辈份高?如果相遇对战,谁能赢?
  甄子丹跟叶问的长子叶准学咏春,梁朝伟跟的是叶问的徒弟梁绍鸿,两人辈份差不多。
  至于对战结果,“擂台上的对抗没法说。如果他俩在同一部电影里表演对抗性的场面,观众应该很有福气,会看到两种不同渊源的咏春的对抗”。
  国际上,咏春拳受李小龙的影响,一直在演进,演进出了地面格斗技术、操练上的打斗风格,代表是德国和希腊。甄子丹在《叶问》1、2里展示的咏春,就是这种咏春拳。典型场面是叶问1人打30个日本武士的技法。那些东西是通过外国人几十年格斗真打训练,总结出的一点点小的变化,让人眼前一亮。这是甄版咏春的特征——既有现代性,又有正宗的原汁原味儿的成分。
  梁朝伟学的咏春来自梁绍鸿,被称为“实践咏春”。这一路的特点是,不去吸收新鲜的东西来改进和丰富咏春拳的技法,就用师傅教的东西应付一切,但能找到应付的办法。梁绍鸿深度挖掘咏春拳,对付泰拳、综合格斗、武士刀的具体技法,是对原有经典的注释。
  梁朝伟和甄子丹的系统不同、风格不同。所以如果他们对打,会是两种风格咏春的碰撞。
  【徐皓峰其人】
  1973年生人,从事道家文化研究、口述历史整理、小说创作。文学作品有《逝去的武林》、《道士下山》、《国术馆》、《大日坛城》等。论文入选《道学精粹》、《中国道教》、《文艺理论与批评》等。
lhxlnsy

2015-3-31 03:13:55

徐皓峰:江湖原意江西和湖北 武行是武林一部分


  读+:跟武术有关的“江湖”,指的是江西和湖北,这个词有什么来历?

  徐皓峰:“江湖”不是武术界。唐宋时江西、湖北有很多高僧,学佛的人要想求师学佛一定要到这里来。武术界借用了禅宗界的词,“跑江湖”不是卖艺,而是找高僧去参学。

  中国的好多词汇是从唐宋时的禅宗词汇来的。“作家”这个词也是禅宗词汇,指的是参禅静坐有成就的人,不是写作的人。文人拿走了“作家”,武人拿走了“跑江湖”。

  读+:我们以前看武侠小说,只知少林、武当是天下武学最大门派,它们同形意、八卦有什么关系?

  徐皓峰:湖北有武当山,武当最重要的拳法是形意、八卦跟太极拳,民国时三大内家拳的代表正好是武当拳术的代表。现在武当流传的形意拳部分来自河北形意拳的传承,等于《一代宗师》描写的中华武士会宫家这一支的传承,在民国时回报了武当山。因为内家拳认为张三丰是内家拳的祖师,所以一个河北形意拳的人把部分拳留在了武当山,这个人叫傅剑秋。

  读+:香港一直在拍功夫片,武行跟武林人士有多大关联?

  徐皓峰:武行也是武林的一部分。香港的顶级武指刘家良是黄飞鸿的传人,袁和平的父亲是北派南迁的一个武林人物。唐季礼年轻时是被香港武师专门培训作为应付踢馆的弟子,他的武功是很高的。他一开始是大成拳(形意的一个变体),所以也等于是形意。他们都是职业武人的身份。

  读+:经常有武指表扬非武术科班出身的演员武功练得好,这是真心夸奖吗?

  徐皓峰:有句话叫“拳无百日之功”,它的体系是从战场的重兵器、长兵器体系下来的,所以不到3个月就可以把拳打得非常好、可以上战场,达到职业武师的水准了。但必须是传统的训练方法。

  还有句话叫“十年的枪,一辈子的剑”。枪练1年就可以像模像样,说要10年,是因为长枪练得好的人太多了。“一辈子的剑”,剑是最难掌握的,拿枪拿刀劈砍是人的本能,但拿薄片儿似的剑劈砍是另一种方法,本能使不上劲儿。如果认真训练,3个月就能有一个小成。所以能理解张震、梁朝伟为什么能飞速成为一个专业的武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cathyor

2015-3-31 03:14:42

古人习武是为了强身保命在乱世中求生存,轻易不示人。清朝以后的武者习武是为了扬名讨生活,喜欢耍武术,为了出名什么都可做就是不能把自己当人,受人奚落意志就会消沉。他们的生活属于宠物生活。梁朝伟练的咏春连街上的小混子都打不过别上武林风凑热闹丢咏春的脸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86919931

2015-3-31 03:15:37

  杂志倒闭 武者落魄
  当代武林作为行业已经不存在

  武术不再吃香
  《一代宗师》结尾,宗师们都蛰居香港,宫二更形神俱散。这种悲凉,是不是也是当今武林的写照?
  谈及武林现况,徐皓峰的语气有些寥落:中国人曾经特别重视通过改变体质来改变精神,现在,武林作为一个行业已经不存在了。
  所以他做口述历史,《逝去的武林》、《大成若缺》,老人家的记忆,救一点儿是一点儿;也拍《倭寇的踪迹》、《箭侠柳白猿》等接近于实战的武侠片,想告诉观众传统武术的本来面目。
  明清禁武,许多武术门派却能保留下大统,到民国又掀武术热。到今天,武功渐渐失传,武术不再吃香。
  徐皓峰说,清末民国,中国一直总结历史经验,为什么被外国人打得这么惨。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孙中山、蒋介石,都把武术当作振奋民族精神的主要手段,所以当时武术名家辈出,全民习武。毛泽东写的第一篇长篇论文,是《体育之研究》。这是时代风气使然,中国人特别注重通过体质来改变精神。
  武术传承的现况,徐皓峰觉得“极其悲观”。很多老的师傅找不到传人,或者找到传人,传人为了挣钱、生活得好一点也放弃了大量习武时间。以前中国的武术杂志大概有十几种,这两年基本都倒闭了。习武的人也普遍是生活得不是太好的人,“你在公园里但凡看到练武的中年青年人,一看就是生活比较落魄的人,挂着相的”。
  师徒没了 规矩死了
  武林仪轨消失
  过去的武林有完整的价值体系,以及以价值体系为基础的一整套繁复的规则礼仪。
  《一代宗师》一开场,宫老爷子跟其他人讲,要退出江湖,要办一个礼,得有个人跟他搭手。这就是中国武人的传统。随着时代变迁,这些规矩礼仪也都在消失。
  徐皓峰尤其感慨师徒制、师徒礼节的消失。
  他说,中国武术的主要制度是师徒制,后来文人、武人和工商业系统都开始推崇西方的学校制度。师徒制被推翻几十年之后,人们开始反思,传统师徒制度里为什么会产生很多人才,达到了为人处世、专业技能和思想情感三方面全面的成熟。为什么我们在学校制度里学到了技能,在思维能力上反而幼稚和混乱,人情世故上那么粗糙呢?
  给《一代宗师》作武术顾问时,王家卫问到徐皓峰一些武林礼节。有的是他给李仲轩(形意拳大师,《逝去的武林》口述者)整理回忆录时学到的,有的他也答不出来,得问远在山东的师兄。“老人情、老礼节,都成了死东西了,靠着记忆,你记一点儿我记一点儿”。
  门派仍在 宗师满街
  公评机制没了
  徐皓峰说,《一代宗师》中的门派,现在都还存在。那么当代还有没有能称为宗师的人物?“打开任何一本武术杂志,看到武校招生信息,全写的是大师和宗师啊”。
  王家卫曾搜集到一份资料,说太极门里自我评定,谁能评“大师”,谁能评“宗师”,谁能评“名家”。“以前的宗师和大师是他人评的,现在的都是自己或自己的徒弟评的,评判标准不一样了。当然肯定也有名气跟实际相符的,但武林作为一个行业不存在了,所以凝聚力不像以前那么强了,很难再形成一个公认性、共识性的机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liyudi84

2015-3-31 03:15:51

  解金句看武林:功夫一横一竖 错的倒下对的站着

“在我四十岁之前,未曾见过什么‘高山’,没想到人生最难翻越的,是生活。”——叶问

  徐皓峰:这不是我们编出来的,是搜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史料时看到的一句原话,觉得非常好。语言有变迁,一定是后代人跟前代人用的比喻不同。那个时代的人就拿“高山”作为一个顶级高手的比喻。那毕竟是第一代、第二代白话文的时代,还保留了很多书面文字的因素,全民族,从民间到报纸、文学家、翻译家,都在重新塑造中国的白话文,受此影响,生活里说话是有改变的。如果用“我没见过高手”,这是多么无力的一句话,现在用“没见过‘高山’”,语境全出来了。

  “留一口气,点一盏灯,有灯就有人。”

  ——宫羽田

  徐皓峰:以前的好多比喻,现代的人不用了。其实“传灯”这个词一直到现在香港跟台湾还在用。“灯”指传承。从唐朝到清朝,禅宗的传承都叫“传灯”,现在有个老词儿叫“薪火相传”,就等于传灯。所以一说“点灯”,说的就是传承的问题,只不过咱们大陆失去了“传灯”这两个字的意义。

  “宁可一思进,莫在一思停。”——宫羽田

  徐皓峰:这句话来自形意拳的拳谱。形意拳在格斗里的状态,像马三比武格斗的状态,只进不退。话从古战场来:古战场的战争是挤着打、不能退的,战场上每人握一杆长枪,后面还有人,退无可退,一退就被踩死,一停就挡不住前面敌人扎过来的长枪,就被捅死。形意拳的拳术、比武风格都从古战场步兵长枪的风格来的。

  人生上,我们拿形意拳比喻宫二的人生状态,当时她要报仇,是退无可退。我们也想过用“退无可退”这句话,颓废和无奈的意味太强。“宁可一思进,莫在一思停”才更有武术人的威风。因为顺境逆境都是人生状态,无法回避,关键是如何行动。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宫羽田

  徐皓峰:这是理学上的一句话。从宋朝到明清的理学,哲学思想上有一个巨大的改变,任何人的功夫跟本体是合一的。怎么解释?如果你坐禅,如果想认识一个真相,认识最高的道,功夫做不到,就根本不可能认识。以前有些禅宗的概念是否定功夫的,只要有悟性、有我,就有可能瞬间一个刺激就能认识到自我,窥到最高道。但在理学这儿,这是被否定的,他们认为这些瞬间认识的东西没什么用,所以强调功夫跟本体的合一。

  回响指的是只要功夫一直做下去,就一定可以窥见道。我们觉得这句话非常好,好台词能让观众琢磨,指向性一定不是单一的。你认为是本体跟功夫的关系可以,是武术跟传承也可以,是宫二与叶问的情感总结也可以。所以有味道。

  “世间所有的相逢,都是久别重逢。”

  ——宫二

  徐皓峰:跟删掉的情节(指宫二与一线天在香港重逢——记者注)有暗合。跟中国人的三生概念也有关系。人有三生:前世、现世和后世,能承认三生也就承认人的生生世世,承认轮回了。其实早期的基督教也承认人是生生世世的,但不谈下一世。三生在当时北美印第安人、古希腊人、印度人、中国人,大概是普世价值观。但只有在中国,生生世世的概念才变成一件很美的事。生命的流转,上辈的人这辈又见面,朦朦胧胧的,看得很美。基督教会觉得是此生没有解决的问题,拖延到了往生,是巨大的遗憾。

  而且中国人愿意把微妙的情感总结成前世的因缘。这是中国人文学表达的方式。太微妙美妙不可思议了,怎么形容呢?就是前一世结的缘。这句话就是在诉说宫二对叶问的情感。

  “功夫,两个字,一横一竖,错的倒下,对的站着。”——叶问

  徐皓峰:指的是武术的残酷性。武术界不像武打文学里讲的什么输半招、一百多个回合各有玄妙。真正严肃的武术,主要是战场,在战场上,为节省体力,必须一招制敌。到清朝地下组织时期、清末刺杀时代,都是一招制敌。传统武术概念,没有多余的。所以衡量你的学术符合武学的基本原理,横是你挨打后躺在地上,竖是致命杀招之后你还站着。

  记者翟晓林

  【徐皓峰其人】

  1973年生人,从事道家文化研究、口述历史整理、小说创作。文学作品有《逝去的武林》、《道士下山》、《国术馆》、《大日坛城》等。论文入选《道学精粹》、《中国道教》、《文艺理论与批评》等。

.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KSHYJL

2015-3-31 03:17:34

胡說八道得很有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baby34

2015-3-31 03:19:29

胡说八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sdsadfssgfgd

2015-3-31 03:30:29

有点道理额,梁朝伟和张震2个看来是好好锻炼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ilove3lunch

2015-3-31 03:34:35

有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溥仪学八级拳?我信,我信他学了一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10

lhxlnsy

2015-3-31 03:13:55

徐皓峰:江湖原意江西和湖北 武行是武林一部分


  读+:跟武术有关的“江湖”,指的是江西和湖北,这个词有什么来历?

  徐皓峰:“江湖”不是武术界。唐宋时江西、湖北有很多高僧,学佛的人要想求师学佛一定要到这里来。武术界借用了禅宗界的词,“跑江湖”不是卖艺,而是找高僧去参学。

  中国的好多词汇是从唐宋时的禅宗词汇来的。“作家”这个词也是禅宗词汇,指的是参禅静坐有成就的人,不是写作的人。文人拿走了“作家”,武人拿走了“跑江湖”。

  读+:我们以前看武侠小说,只知少林、武当是天下武学最大门派,它们同形意、八卦有什么关系?

  徐皓峰:湖北有武当山,武当最重要的拳法是形意、八卦跟太极拳,民国时三大内家拳的代表正好是武当拳术的代表。现在武当流传的形意拳部分来自河北形意拳的传承,等于《一代宗师》描写的中华武士会宫家这一支的传承,在民国时回报了武当山。因为内家拳认为张三丰是内家拳的祖师,所以一个河北形意拳的人把部分拳留在了武当山,这个人叫傅剑秋。

  读+:香港一直在拍功夫片,武行跟武林人士有多大关联?

  徐皓峰:武行也是武林的一部分。香港的顶级武指刘家良是黄飞鸿的传人,袁和平的父亲是北派南迁的一个武林人物。唐季礼年轻时是被香港武师专门培训作为应付踢馆的弟子,他的武功是很高的。他一开始是大成拳(形意的一个变体),所以也等于是形意。他们都是职业武人的身份。

  读+:经常有武指表扬非武术科班出身的演员武功练得好,这是真心夸奖吗?

  徐皓峰:有句话叫“拳无百日之功”,它的体系是从战场的重兵器、长兵器体系下来的,所以不到3个月就可以把拳打得非常好、可以上战场,达到职业武师的水准了。但必须是传统的训练方法。

  还有句话叫“十年的枪,一辈子的剑”。枪练1年就可以像模像样,说要10年,是因为长枪练得好的人太多了。“一辈子的剑”,剑是最难掌握的,拿枪拿刀劈砍是人的本能,但拿薄片儿似的剑劈砍是另一种方法,本能使不上劲儿。如果认真训练,3个月就能有一个小成。所以能理解张震、梁朝伟为什么能飞速成为一个专业的武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cathyor

2015-3-31 03:14:42

古人习武是为了强身保命在乱世中求生存,轻易不示人。清朝以后的武者习武是为了扬名讨生活,喜欢耍武术,为了出名什么都可做就是不能把自己当人,受人奚落意志就会消沉。他们的生活属于宠物生活。梁朝伟练的咏春连街上的小混子都打不过别上武林风凑热闹丢咏春的脸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86919931

2015-3-31 03:15:37

  杂志倒闭 武者落魄
  当代武林作为行业已经不存在

  武术不再吃香
  《一代宗师》结尾,宗师们都蛰居香港,宫二更形神俱散。这种悲凉,是不是也是当今武林的写照?
  谈及武林现况,徐皓峰的语气有些寥落:中国人曾经特别重视通过改变体质来改变精神,现在,武林作为一个行业已经不存在了。
  所以他做口述历史,《逝去的武林》、《大成若缺》,老人家的记忆,救一点儿是一点儿;也拍《倭寇的踪迹》、《箭侠柳白猿》等接近于实战的武侠片,想告诉观众传统武术的本来面目。
  明清禁武,许多武术门派却能保留下大统,到民国又掀武术热。到今天,武功渐渐失传,武术不再吃香。
  徐皓峰说,清末民国,中国一直总结历史经验,为什么被外国人打得这么惨。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孙中山、蒋介石,都把武术当作振奋民族精神的主要手段,所以当时武术名家辈出,全民习武。毛泽东写的第一篇长篇论文,是《体育之研究》。这是时代风气使然,中国人特别注重通过体质来改变精神。
  武术传承的现况,徐皓峰觉得“极其悲观”。很多老的师傅找不到传人,或者找到传人,传人为了挣钱、生活得好一点也放弃了大量习武时间。以前中国的武术杂志大概有十几种,这两年基本都倒闭了。习武的人也普遍是生活得不是太好的人,“你在公园里但凡看到练武的中年青年人,一看就是生活比较落魄的人,挂着相的”。
  师徒没了 规矩死了
  武林仪轨消失
  过去的武林有完整的价值体系,以及以价值体系为基础的一整套繁复的规则礼仪。
  《一代宗师》一开场,宫老爷子跟其他人讲,要退出江湖,要办一个礼,得有个人跟他搭手。这就是中国武人的传统。随着时代变迁,这些规矩礼仪也都在消失。
  徐皓峰尤其感慨师徒制、师徒礼节的消失。
  他说,中国武术的主要制度是师徒制,后来文人、武人和工商业系统都开始推崇西方的学校制度。师徒制被推翻几十年之后,人们开始反思,传统师徒制度里为什么会产生很多人才,达到了为人处世、专业技能和思想情感三方面全面的成熟。为什么我们在学校制度里学到了技能,在思维能力上反而幼稚和混乱,人情世故上那么粗糙呢?
  给《一代宗师》作武术顾问时,王家卫问到徐皓峰一些武林礼节。有的是他给李仲轩(形意拳大师,《逝去的武林》口述者)整理回忆录时学到的,有的他也答不出来,得问远在山东的师兄。“老人情、老礼节,都成了死东西了,靠着记忆,你记一点儿我记一点儿”。
  门派仍在 宗师满街
  公评机制没了
  徐皓峰说,《一代宗师》中的门派,现在都还存在。那么当代还有没有能称为宗师的人物?“打开任何一本武术杂志,看到武校招生信息,全写的是大师和宗师啊”。
  王家卫曾搜集到一份资料,说太极门里自我评定,谁能评“大师”,谁能评“宗师”,谁能评“名家”。“以前的宗师和大师是他人评的,现在的都是自己或自己的徒弟评的,评判标准不一样了。当然肯定也有名气跟实际相符的,但武林作为一个行业不存在了,所以凝聚力不像以前那么强了,很难再形成一个公认性、共识性的机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liyudi84

2015-3-31 03:15:51

  解金句看武林:功夫一横一竖 错的倒下对的站着

“在我四十岁之前,未曾见过什么‘高山’,没想到人生最难翻越的,是生活。”——叶问

  徐皓峰:这不是我们编出来的,是搜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史料时看到的一句原话,觉得非常好。语言有变迁,一定是后代人跟前代人用的比喻不同。那个时代的人就拿“高山”作为一个顶级高手的比喻。那毕竟是第一代、第二代白话文的时代,还保留了很多书面文字的因素,全民族,从民间到报纸、文学家、翻译家,都在重新塑造中国的白话文,受此影响,生活里说话是有改变的。如果用“我没见过高手”,这是多么无力的一句话,现在用“没见过‘高山’”,语境全出来了。

  “留一口气,点一盏灯,有灯就有人。”

  ——宫羽田

  徐皓峰:以前的好多比喻,现代的人不用了。其实“传灯”这个词一直到现在香港跟台湾还在用。“灯”指传承。从唐朝到清朝,禅宗的传承都叫“传灯”,现在有个老词儿叫“薪火相传”,就等于传灯。所以一说“点灯”,说的就是传承的问题,只不过咱们大陆失去了“传灯”这两个字的意义。

  “宁可一思进,莫在一思停。”——宫羽田

  徐皓峰:这句话来自形意拳的拳谱。形意拳在格斗里的状态,像马三比武格斗的状态,只进不退。话从古战场来:古战场的战争是挤着打、不能退的,战场上每人握一杆长枪,后面还有人,退无可退,一退就被踩死,一停就挡不住前面敌人扎过来的长枪,就被捅死。形意拳的拳术、比武风格都从古战场步兵长枪的风格来的。

  人生上,我们拿形意拳比喻宫二的人生状态,当时她要报仇,是退无可退。我们也想过用“退无可退”这句话,颓废和无奈的意味太强。“宁可一思进,莫在一思停”才更有武术人的威风。因为顺境逆境都是人生状态,无法回避,关键是如何行动。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宫羽田

  徐皓峰:这是理学上的一句话。从宋朝到明清的理学,哲学思想上有一个巨大的改变,任何人的功夫跟本体是合一的。怎么解释?如果你坐禅,如果想认识一个真相,认识最高的道,功夫做不到,就根本不可能认识。以前有些禅宗的概念是否定功夫的,只要有悟性、有我,就有可能瞬间一个刺激就能认识到自我,窥到最高道。但在理学这儿,这是被否定的,他们认为这些瞬间认识的东西没什么用,所以强调功夫跟本体的合一。

  回响指的是只要功夫一直做下去,就一定可以窥见道。我们觉得这句话非常好,好台词能让观众琢磨,指向性一定不是单一的。你认为是本体跟功夫的关系可以,是武术跟传承也可以,是宫二与叶问的情感总结也可以。所以有味道。

  “世间所有的相逢,都是久别重逢。”

  ——宫二

  徐皓峰:跟删掉的情节(指宫二与一线天在香港重逢——记者注)有暗合。跟中国人的三生概念也有关系。人有三生:前世、现世和后世,能承认三生也就承认人的生生世世,承认轮回了。其实早期的基督教也承认人是生生世世的,但不谈下一世。三生在当时北美印第安人、古希腊人、印度人、中国人,大概是普世价值观。但只有在中国,生生世世的概念才变成一件很美的事。生命的流转,上辈的人这辈又见面,朦朦胧胧的,看得很美。基督教会觉得是此生没有解决的问题,拖延到了往生,是巨大的遗憾。

  而且中国人愿意把微妙的情感总结成前世的因缘。这是中国人文学表达的方式。太微妙美妙不可思议了,怎么形容呢?就是前一世结的缘。这句话就是在诉说宫二对叶问的情感。

  “功夫,两个字,一横一竖,错的倒下,对的站着。”——叶问

  徐皓峰:指的是武术的残酷性。武术界不像武打文学里讲的什么输半招、一百多个回合各有玄妙。真正严肃的武术,主要是战场,在战场上,为节省体力,必须一招制敌。到清朝地下组织时期、清末刺杀时代,都是一招制敌。传统武术概念,没有多余的。所以衡量你的学术符合武学的基本原理,横是你挨打后躺在地上,竖是致命杀招之后你还站着。

  记者翟晓林

  【徐皓峰其人】

  1973年生人,从事道家文化研究、口述历史整理、小说创作。文学作品有《逝去的武林》、《道士下山》、《国术馆》、《大日坛城》等。论文入选《道学精粹》、《中国道教》、《文艺理论与批评》等。

.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KSHYJL

2015-3-31 03:17:34

胡說八道得很有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baby34

2015-3-31 03:19:29

胡说八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sdsadfssgfgd

2015-3-31 03:30:29

有点道理额,梁朝伟和张震2个看来是好好锻炼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ilove3lunch

2015-3-31 03:34:35

有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溥仪学八级拳?我信,我信他学了一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