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初练习形意拳时,师从某名家,由于当时热情极高,肯吃苦。下功很大。先打刚劲,三四年后,能打出刚暴凶猛的刚劲来,如果表演,别人看了都感到劲力很好,很吓人。但真正和人一搭手,浑身都是空的,所学的东西一件也用不上。这种情况自己总以为是功夫不够,需多下功。
后来又遇到一位名家。当时此老先生年纪己经很大。我将自己练的给他看。老师父讲,你身子没坐下去,劲还有身上绑着,看着劲大,实际不行。用不上。此言正中要害,我确实也为此苦恼。
老师父对我讲,你要把身子折曲起来劲才能拔上来,你现在身子是展的。都是稍节上的力气,根本没有根上的劲。
后来我随老师父学习了两年多。从他那里我才算真正懂得了形意拳。现在感到如果还是跟着第一个师父,可能一辈子也练不出什么来。
跟老师父后,他教我的诀窍就是坐住身子。每次我行拳或站桩时,他总要托着我的臀部,让我往里收,身子往下坐。老师父没文化,他总是用很俗的话跟我讲,屁眼要抠回去。后来我慢慢接触得多了才知道,他讲的屁眼要收回去,就是一些有文化的拳师所强调的逼臀。就是臀部的肌肉要往里收,身子要坐住。
这样练,我渐渐地感到身子折起来了,腿上的劲出来然了,然后因为身子下坐,所以胯也往下沉,这样腰胯上的劲也出来了。渐渐的背后的劲也被拔出来。感到背向后靠的劲出来了,这样肩松沉开后由于有靠劲,劲被送到手稍上去。
这样我才体会至过去很多老师所讲的劲是从尾巴骨发出来的。
然后老师父又教我吐纳呼吸,这样练了近两年,我感受到身体的动作有内里的呼吸是一体的,即使时脚指头手指头一动,也是由内到外的全身动。这样我和人动手时,每一动都是从底下来的全身的劲。
后来我又练习戴家拳,才明白戴家拳更是强调龙蜇身,原来练得还远远不够我。有道是拳如炮开龙蜇身。要求将身子折曲到极致辞。戴奎的名弟子任大华老先生特别强调这一点,要求要把身子蹲成三折。太难了。我们一般练拳都讲究舒展。但戴家却要求将身子极力曲起,如同胎儿在母体中相仿。等真正入进去才知道这种练法的好处,原来吃得苦并不是白费的。
所以我认为练拳的第一要义是就是坐住身子,折曲起来。所以老一辈名家常讲虎坐窝为第一要义,也就是这个意思。具体做法就是臀部要极力收回,臀部的两个坐骨结节要露出来。身体要往下坐。胯部从大腿连的地方要觉得有折劲。腰上的劲要拔出来。为样以腰为中心,上面的劲片上拔,下面的劲往下拔。
用四个字讲就是坐,顶,靠,拔。
首先身子要坐住。这样头上才能有了顶劲。背上才能有了靠劲,然后一送到到了手。身上的劲以腰为中心,相对拔。
图片
2,要松。
松应当是拳法的核心。这点大概人人都知道。但真正做到非要有名师指点才行。不是你想松就能松的。松和紧是相对的。这点我练了戴家后才真正明白。我的体会具体做法是单重,唯有单重才能真正松开。
一定要把重力都坐在后腿上,人是站着的,不可能一点都不受重力。解决的方法就是把重力都放到一条肢体上,除了一条腿是实的,浑身都是空的。这样才能真正松开。当对方的劲来了的时候,不管他来的快还是慢,不管劲多大,不管以何种方式来。只要身子是空的,很容易就可以化解到,对方也会感到你是空的。这点要具体口传心授才行。
所以前贤讲三体式有武艺与道艺之别是很有道理的。
现在我体会到真正的传统武术就是要一接手就使人脚离地把人打飞才算是真正的传统武术。我讲得是一接手。就是一触就可做到。而这样的技艺不是来自我们所谓的招法,拳法,而是简单特别的单一的练法。五行拳,十二形拳,进退,杂式捶都可看做不重要的东西。只是在精通基础上的一种变化。只挑适合自己的一两手练练即可。
看到有人表演实战在水泥地上你打我一拳,我拍你一下,还自以为是得法。其实连边都没有摸着。我想再好好练几年,等四十多岁以后,择优而选几个学生,把这些传统的宝贵的东西传下去。
3,实战。
很多人讲,拳练得好,还要经过实战。认为通过和人点到为止的实战就可以提高实战技艺。
对此我过去也有过这样的看法,但后来遇过几次事后。我完全明白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真正遇事的时候凭的最根本的还是功夫,也就是所谓的劲力。其他可以说都不是很重要。有些人平时很厉害,与人交手点到为止。别人都以为他了不起,但真正和人动起手来,遇到事的时候。平时点到为止的东西根本发挥不出来。
我就是这样。这点我有切身的体会。平时我也注重和人对比,交流。认为这样才能提高实战水平。但是你平时和人点到为止,用的得心应手,但真正碰到事的时候,那完全是两码事。这时候你感到你打人用的是功夫,不是你平时沾连粘随的得心应手的技巧。
通过几次这样的体会,我对那么平时认为点到为止就以为的所谓交流实战根本看不上眼。
而我真正体会到的是,功夫不是练什么五行拳,十二行就能练出来的,就能用的。一个人劈拳练得很好,与人交流时把人劈的得心应手,但当真正遇到两人翻脸对搏时,其实平时得心应手的东西根本没用。
所以功夫各家都有除五行拳外自己独特的练法,真正能打人的不是什么五行拳,十二形拳。当然,五行,十二形中有人练得行法,也不排除很好用的,比如虎扑。但这和平时练的所谓五行,十二形完全是两码事。
功夫出在简单的一两式。
我们练拳要的是功夫,不是拳,要的是身上的劲,不是招式。这才是真道理。
那种点到为止的交流或许可以提高反应能力,节奏感等等所谓的想当然的实战能力,但真正遇事时,你会体会到没有功夫,这些都是空的。
图片
4,刚柔
有很多人喜欢刚练,有很多人喜欢柔练。并都认为自己练得对。
这点我也不敢肯定那家错对。
但我的体会是光练柔不练刚是根本不行的。
不练刚就没有杀劲,没有恨劲。真动手的时候就会手软。所以任大华老先生讲要把内里的恨劲练出来。拳谱上讲要惊起四稍,如果没有刚劲的发力,一辈子也不要想惊起四稍。这是真话。
这点我很赞成戴家的练法,慢练重动,一开始练,为了找到劲,你要慢练,慢慢找。要柔练,等劲都找到以后,就要快练,为得是急上加急,出手快,出手狠。
这和形意拳练法正好相反,形意拳一开始讲打刚劲,要用力打,把劲发了来,后来要打柔劲,暗劲,认为这是高层次。
而戴家正好相反,一开始要柔练,慢慢找劲,等劲找到以后,再练刚,再练快。此时的刚劲和形意拳一开始讲的明劲完全是两码事。是一种内外合一的快劲。如鞭稍抖一样的劲。这样发劲人不会受伤害,而一开始要练刚,如果没有好的师父教,适可而止,往往会对身体有伤害。
不管那种练法,我认为必须得把恨劲练出来,快打慢,狠打善才是真交手时的真理,那咱妄图通去柔化,粘连想要在双方都想一下放倒对方的情况下去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这种技术的实现只能体现在点到为止的友好交流中。
所以吴役《手臂论》中讲枪法时要两人狠命截革。不能手软,为的是真正上战场时着着杀人。这真是金玉良言。(本文 转自 汇封太极 的博客) |
samb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