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郑曼青先生拳论《散手》探讨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1878次阅读 1次回复
秘籍
2014-12-17 19:33:17
郑曼青先生拳论《散手》探讨
作者 魏坤梁
【提示】
《散手》一文原载 郑曼青先生1946年出版的《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卷下。文中之论述,对于现代太极拳界许多人感到困惑的不少问题都有很好的启迪、解疑与警诫作用,很值得太极拳学练者细细地品味和思索。
【原文】
    散手即散打①。无定法。推手大捋。乃着熟功夫。着熟即是学听劲。由听劲而渐悟懂劲。既懂劲②。无所谓着与不着。散与不散。粘与不粘。随与不随。此皆费辞③。不得中肯綮④。散手之方⑤在五行。所谓进退顾盼定也。苟⑥能懂劲且知方。则用全矣。
【注释】
①散打——传统武术实战的通称。现代武术界所谓的“散打”,据张文广先生《散手拳法》介绍,是1979年后国家体育职能部门组织武术人士在传统武术各种散手拳法的基础上逐步归纳整理制定的有一整套系统性训练方法的实战性搏斗竞技比赛项目,竞技比赛中还吸收了拳击竞赛的戴手套的规定。显然,现代的“散打”不可能将中国所有传统武术各种散手拳法的精华都囊括无遗的,归纳整理的仅仅是部分外家拳的散手拳法,更是不可能包括太极拳实战技法的。因此,郑曼青先生所说的“散打”与现代竞技“散打”不是一个概念。
②既懂劲——“既”表示已经发生,如《书·尧典》:“九族既睦”。上文之“既懂劲”就是已经达到懂劲的意思。
③费辞——表示多余的言词。如宋·尹洙《故龙图阁直学士朝散大夫尚书刑部郎中刘公墓表》:“无溢言费辞以累其实”。
④中肯綮——“肯綮”为筋骨结合处,常用以比喻最重要的关键。
⑤散手之方——“方”主要是指境域。如《史记·三王世家》:“泽及方外”。意为立足的基础。因为“散手”本身就是属于“方法”,所谓“散手之方”就是指散手运用立足的方位之地。
⑥苟——假如、如果,如《史记·周本记》:“子苟能,请以国听子”。
【今译】
    “散手”就是“散打”,是没有固定的方法。推手练至大捋都是属于“着熟”阶段的功夫。“着熟”主要就是学练“听劲”功夫,由学练“听劲”去学练太极拳就能渐渐悟到“懂劲”功夫。既达到了“懂劲”(能够施展“散手”的)功夫阶段,那就无所谓“着”与“不着”、“散”与“不散”、“粘”与“不粘”、“随”与“不随”了,这些说法就都属于费辞了,就是不能够一言切中肯綮说清楚的了。“散手”运用的立足基础在于水火金木土五行,就是所谓进退顾盼定。如果能达到“懂劲”而且是知道其立足的五行方位(步法),那么,太极拳之武术应用就全面了。
【讨论】
这段话至少给了现代太极拳学练者6点启示:
(一)太极拳的每一式都是没有固定用法的散手
陈微明先生在《太极答问·太极拳之散手》中说:“太极拳七十余式均是散手”和“太极拳之散手是由粘住听劲而出”,还又转述了杨澄甫先生之语:“太极拳随机应变无一定法,若会听劲则闻一知百,若不会听劲,虽知多法亦用不好”。郑曼青先生则在上文中说:“散手即散打,无定法。推手大捋乃着熟功夫;着熟即是学听劲”。这些论述反映了太极拳的每一式都是没有固定用法的可用于实战的散手技法,每一式都是有无穷变法的,因此,太极拳的很多拳式虽然是不同的,却是可以有相同用法的。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把太极拳的拳式说成是一式一法,或一式两法,比如有说某段的野马分鬃与另一段的野马分鬃的用法是不同的,这些说法显然都是不正确的。
(二)太极拳的根本在于“沾粘连随”
从陈微明、郑曼青先生的论述中还可知:固定程式的太极拳套路、包括大捋的所有传统推手都是属于太极拳的“着熟”功夫。而“着熟”所追求的中心则是培养“听劲”,这就是说太极拳任何招法的基础都是“听劲”,正如陈微明先生所说的“太极拳之散手是由粘住听劲而出”。而“听劲”又是与“人刚我柔”、“随人而动”的“沾粘连随”互为基础的。或者说“沾粘连随”必须依赖于“听劲”;而“听劲”的培养、锻炼与应用又必须依赖于“沾粘连随”。所以,某一招法只有具有了“沾粘连随”的特性,这一招法才具有了太极拳的属性;如果脱离了“沾粘连随”,那么,任何招法拳式就都失去了太极拳的属性而不属于太极拳了。由此可见,太极拳套路的锻炼如果没有“沾粘连随”的潜意识、没有“沾粘连随”的神经反应,即使练得与杨澄甫先生的拳架惟妙惟肖也是不属于太极拳的。这就是杨澄甫先生所说的“弗惟外之是鹜,而惟内之是求”,也就是所谓“在内不在外”。现代太极拳界很多人以为太极拳的套路表演得好就是太极拳的水平高,就是高手、冠军、大师。然而,太极拳套路表演得好可能是以太极拳的“沾粘连随”技法完成的,也可以是以外家拳主动的技法完成的,也可以是以体操、舞蹈的主动技法完成的,而外家拳、体操、舞蹈主动的技法是不存在“沾粘连随”的,也是不存在“听劲”锻炼的。所以,外形不一定能够反映“沾粘连随”的水平,而太极拳的根本则是在于“沾粘连随”。显然,这种以为太极拳套路表演得好就是太极拳水平高的认识与上述的“听劲”之说一对照,就可知是对太极拳的了解太肤浅了,其实是将体操的评判标准错误地移用来评判太极拳了。很多演员的模仿能力都是很高的,如果照太极拳套路表演得好就是太极拳的水平高,那么,很多演员都可以认为是“太极拳大师”了。可见这种仅凭太极拳套路表演来评判太极拳的水平是很错误的。
(三)“着熟”不是学练招法
从陈微明、郑曼青先生的论述中还可知,太极拳之“着熟”主要是指“沾粘连随”之熟。由此可见,现代太极拳界有的名人所说的“着熟阶段是学练招法的阶段”是一种含混不清的说法。而且就实际而言,这样名人所说的“招法”是指没有“沾粘连随”的“招法”,也就是外家拳的招法。在一些音像制品与视频上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某些太极拳名家所演示介绍的“太极拳技击法”、“太极拳式拆招”,其中不少正是与外家拳的用法毫无区别、强行用力的主动技巧,不存在丝毫的“人刚我柔”、“随人而动”,其实就是外家拳的招法。有太极拳“随人而动”化解经验的人都知道太极拳的化解与其他武术的化解外形上似乎是没有区别的,然而,许多情况,用外家拳主动的技巧,同样的相似外形,即使是用力也是不能化解的,而以太极拳“沾粘连随”的不主动的方法,就能够不用力轻松地化解并且立即使得攻击者形成背势。事实上,许多人学习太极拳的这种“沾粘连随”化解法总是很困难、总是难以掌握,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使用外家拳的技巧已经形成了积重难返的本能习惯。由此可见,如果学习外家拳的招法技巧形成了本能的习惯,学练“沾粘连随”就更困难了,就象是在太极拳的大门上再加上几把锁了。因此,这种所谓的“着熟阶段是学练招法的阶段”对于太极拳学练而言是缘木求鱼而大错特错的。学练太极拳必须明白“着熟不是学练招法”。而也正因为有些名家认为“着熟”就是学练招法,这样的招法又可以立竿见影地应用,与“沾粘连随”是没有关系的,所以才出现了自称为有明确正宗师承的太极拳传人在杂志上连续发表文章说“沾粘连随是没有武术实用价值的”。这样的情况反映了现代太极拳界中有的传人、名家其实是与太极拳背道而驰了。
(四)“懂劲”之“散手”与“推手”是不同的
太极拳“懂劲”之“散手”究竟是怎么样的呢?郑曼青先生在上文中作了具体的说明,那就是“既懂劲,无所谓着与不着,散与不散,粘与不粘,随与不随;此皆费辞,不得中肯綮”,这就是说,“懂劲”之“散手”的基本特征是难以分清是什么“着”,难以分清“散”与“不散”、“粘”与“不粘”、“随”与“不随”。很多人不明此理,比如对于推手锻炼,以为必须是始终一板一眼有一个固定的“规范”模式,不知道到了娴熟程度,应该渐渐趋于随机应变,掤捋挤按采挒肘靠都可以以多种无一定法的姿势出现,这样,推手每一瞬间的动作就会难以分清究竟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中的何法,这是推手趋于“着熟”完成的一种表现。而太极拳实战中的“懂劲”,外形动态上更是难以出现一般推手中的表现了。应该明白太极拳所谓的“着”,包括了没有主动的“沾粘连随”和主动的“发劲”。然而,实战情况是瞬息万变的,而武术所谓的“散手”,顾名思义,搏斗双方是频频“分散”的,太极拳的“沾粘连随”又是借着与敌人接触的机会实施的,因此无论是“沾粘连随”还是“发劲”,可能都仅仅是半秒甚至不足十分之一秒的时间,“沾粘连随”往往是在这一眨眼的瞬间接触中完成的,“发劲”又是有强有弱,因此,实战中究竟是“沾粘连随”还是“发劲”那是难以分清的,当然是难以分清什么“着”了。而有时既双方接触着又使得敌人不能施展包括擒拿、摔跤的攻击,明显双方纠缠在一起就如同不是“散手”了,所以整个搏斗过程也就难以分辨是“散手”不是“散手”、是与敌人相“粘”还是没有相“粘”、是与敌人相“随”还是没有相“随”了。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不了解这一规律,总以为太极拳在实战中的表现也是如同推手中那样双方是始终不分离的,臆想太极拳高手的本领就是能够始终追着与敌人“粘”着相接触,似乎与敌人“粘”着,敌人就没有办法了。这种认为当然是很荒谬可笑的。正是基于这种荒谬可笑的认识,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竟然认为推手是没有武术实用价值的,这些错误都是与不懂得太极拳“懂劲”之“散手”与“推手”是不同的有关。
(五)认为“沾粘连随没有武术实用价值”是十分错误的
太极拳传统推手其实就是“沾粘连随”的实际学练与锻炼。然而所谓是“隔行如隔山”,武术界向来有练外家拳的人对于表现为“沾粘连随”的太极拳传统推手不理解,认为两人这么肢体接触着纠缠不休,摔跤不象摔跤,柔道不象柔道,究竟有什么武术作用?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传人居然也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直率地提出“沾粘连随没有武术实用价值”。应该认真地说,这种认识以正向思维的逻辑加以分析也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任何学习与实用都不是一模一样的。比如从小学到大学,学校里完成了上万的数学计算题作业,完成了很多作文与论文作业,然而在以后的工作中会遇到几个在校期间所完成过的数学作业中一模一样的数学计算题?又会遇到几篇在校期间所完成过的作文与论文作业中一模一样的文章写作?可以说概率是万分之一甚至是零。那么,难道可以说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里所完成的数学、作文、论文作业都是没有社会实用价值的了吗?显然是不能这样说的。太极拳的武术根本在于一旦与向自己攻击的敌人接触,就要既不以力抵抗,又要让敌人由于其攻击而立成挨打的背势,甚至跌扑倒地,这样的结果是在与敌人的相接触之中、并且是有赖于敌人的攻击所实现的,这样本领的根本就是“沾粘连随”。而这“沾粘连随”唯一能够实际学练、培养与锻炼的就是传统推手。相互始终不分离这是推手的锻炼形式,而实战时在瞬间接触中能够实施“沾粘连随”的效果正是依赖于这样推手的锻炼形式培养而成的,怎么可以要求学习锻炼形式的相互始终不脱离的“沾粘连随”出现于实战中呢?由此可见,这种“沾粘连随没有武术实用价值”的认识是十分错误的。当然,视频上反映现在许多所谓的太极拳“传统推手”纯粹是主动用力强行地相互作用,根本不存在“沾粘连随”,其实是与太极拳没有关系的肢体活动游戏而已,这样的“传统推手”确实是没有武术实用价值的。
(六)“散手之方在五行”
郑曼青先生又明确地披露了杨澄甫先生所传授的一个太极拳真传:“散手之方在五行”。就是说太极拳散手的根本基础是进退顾盼定的步法变化,或者说太极拳的步法是“沾粘连随”的基础部分。如果步法变化未掌握或不得法、甚至发生了双重,即使熟练地掌握了再多的太极拳散手招法、上肢与躯体的“沾粘连随”功夫再高,身上能发出再强大的劲力,往往也会是无用武之地,甚至仍然容易受制于人。步法为武术之基础,这也是所有中华武术的共性规律,当然这种共性中还存在着太极拳有太极拳的步法,外家拳有外家拳的步法的特殊性。太极拳到了懂劲阶段在步法上的反映就是融会贯通地掌握了进退顾盼定,只有这样,太极拳的武术应用才算达到了全面。所以,郑曼青先生说:“苟能懂劲且知方则用全矣”。现代太极拳界的许多人对于步法的悟练都不够。如推手只练定步的而不重视练活步的,以为武术应用时的步法仍然是练拳时的一板一眼,这样自然限制了“沾粘连随”作用的发挥。当然有不少人不认真学练定步推手,想用动步来弥补“沾粘连随”功夫捉襟见肘之不足这同样是十分错误的,因为不动步的“沾粘连随”尚未熟练,这种情况下的就进入动步推手锻炼,除了妨碍“沾粘连随”的学练进步外,往往所学练的“沾粘连随”也发挥不了最大的应有作用和难以进步的;但始终停留在不动步的推手锻炼,“沾粘连随”就始终只是一个半成品。而“散手之方在五行”对于现代太极拳的学练正是十分重要的警诫之语。
【原文】
    余从澄师游七年①。为之所苦而难到者。只有一劲。曰接劲。能接劲。便是懂劲之极致。功候至此。余劲皆可弗论矣。接劲者。若如对方以球击我。稍一顶撞或截碰。皆弹出矣。此皆撞劲。非接劲也。球体轻。是以易于撞出。譬如球体重数百斤。亦能一撞而弹出乎。所以撞劲非如法。必须球来似能吸住。而复掷出。乃为接劲。缓速轻重皆能如法。则粘提听放②。已在其中。合吞吐之意③于霎那间。其劲正在分寸之际④。庶乎⑤阶及神明矣。散手又复何论。我故曰。太极拳之所以过人者。无他。惟有一接劲而已。
【注释】
①从澄甫师游七年——“游”即求学,如《墨子·公孟》:“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叶大密先生1926年在上海创办“武当太极拳社”时,郑曼青先生就在“武当太极拳社”学练太极拳。1929年杨澄甫先生率徒南下,由于叶大密先生与濮秋丞先生的关系,郑曼青先生又得以跟杨澄甫先生学习太极拳,并约于1931年之后某年被杨澄甫先生正式收为弟子。
②粘提听放——“粘”就是“沾粘连随”之运化。“提”就是运化中使敌人重心浮动不稳就象是被提起似的。“听”就是“听劲”。“放”就是“发劲”攻击。
③吞吐之意--——“吞”就是将敌人引进。“吐”就是将敌人抛发出去。“意”指内容,也就是“吞吐”的动态。
④分寸之际——为很短暂的时间,如《北史·高允传》:“闵湛所营,分寸之间恐为崔门万世之祸”,上文之“分寸之际”是对上一句“霎那间”的说明。
⑤庶乎——将近、差不多,如《左传·昭公十六年》:“郑其庶乎”。
【今译】
    我跟澄甫老师学习太极拳七年,为学习所苦恼而很难做到掌握的只有一劲,叫“接劲”。学练至能够“接劲”,那便是到了“懂劲”的极高层次了。功候到了这一地步,其余的劲都可以不去讲究了。所谓“接劲”,比如对方用皮球射击我,对飞射来的皮球,我稍稍一顶撞或截碰,皮球都会弹飞出去,顶撞或截碰都是属于“撞劲”,不是“接劲”。皮球的体重轻,所以容易被撞飞出去,假如皮球体重有数百斤,也能一撞而弹飞出去吗?所以“撞劲”不是这“接劲”法,必须皮球射来似乎能将它吸住,然后又再将它抛扔出去那才是“接劲”。皮球飞射来无论是缓是速、其体重无论是轻是重都能够如上述之法应付,那么,粘提听放等法就都已在其中了。“接劲”包含了吞吐之技法动态于霎那间,其劲正是在这分寸之际,这样就差不多是“阶及神明”了。散手哪里又还有其它什么要论呢?我故而说:太极拳之所以过人之处没有什么其它的,只有这一“接劲”而已。
【讨论】
(一)“接劲”是怎样的
郑曼青先生在这段文字里生动地揭示了杨澄甫先生所传授的、太极拳所独一无二的实战技能“接劲”。现代太极拳界许多人都弄不清楚“沾粘连随”究竟有什么实战搏斗价值,郑曼青先生的这段文字就明白地说明了“沾粘连随”在实战中就是表现于令其他任何武术都匪夷所思之“接劲”之中的。“接劲”是怎样的呢?郑曼青先生将其比喻为是“接皮球”与能够“掷皮球”。就是在实战中,遇到敌人的攻击,对于敌人无论从何角度、以何种形式攻击的拳脚,都是如同蓝球运动高手将飞射来的皮球轻松地接住象是吸住似的,随即又能够将整个敌人击发出去就象是能够将刚接住的蓝球抛出去那样。郑曼青先生将其称为是太极拳之唯一的“所以过人者”。这就是说,太极拳除了这“接劲”,就没有其它特别的“过人者”了。从郑曼青先生的上段文字里,可以了解到“接劲”原来就是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打手歌》的实际写照,可以分为四个特点:
①“接劲”表现为与敌人带着攻击力量的肢体相接触的瞬间是不发生碰撞的,也就是既不阻止敌人的攻击,又不使自己与敌人相接触的肢体受伤,还使得敌人打不着自己。要使得敌人感到就象是打在海绵、气垫、悬挂的绳子上。这也就是《打手歌》所谓的“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
②“接劲”一旦发生了接触,敌人就由于其自己的行为而能够被我所控制而形成背势,使得敌人成为杨澄甫先生所说的“如捕风捉影,处处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就象是将浮在水面上的葫芦一脚踩踏下去,不仅踩踏不下葫芦,反倒踩得落了空,自己掉入到水里了;又象是猛推虚掩的门,结果随着门的被推开而向前跌扑倒地了。这也就是《打手歌》所谓的“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就是踩葫芦者与推门者被“葫芦”与“门”所“拨”而“引进落空”了。
③“接劲”的实施是在完全与敌人的肢体接触之中的。就象是“水上踩葫芦”,是与所踩的“葫芦”是完全接触到的,这“葫芦”既没有主动地迅速“飘浮”开,也没有对踩踏者主动强行加以“擒拿、摔跤”。因此,这“接劲”与一般武术之没有接触到的主动“闪避”与一接触就始终主动用力的“顺手牵羊”都是两回事;而且这“接劲”也丝毫没有一般概念的“后发先至”的影子。就象是“葫芦”被踩的同时也就是实施“拨”而“引进落空”的开始。
④“接劲”的瞬间分为几乎没有时间差的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接皮球”,是“接劲”的主体。也就是《打手歌》所谓的“沾粘连随不丢顶”,是自己一点也不用力、不主动的“由人”的,或者说是“舍己从人”的。后一部分是能够“掷皮球”,也就是能够“发劲”,而“发劲”是自己主动的“由己”的。这也就是《打手歌》所谓的“合即出”。这就明白地反映了太极拳不仅“发劲”是迅雷不及掩耳的,而且实战中的“沾粘连随”也往往是倏忽一闪而逝的,并不是现代太极拳界许多人所臆想的象是推手那样如胶如漆、难分难解、缠绵不休地始终接触着的。
由此可见,郑曼青先生所谓的“接皮球”仅仅是对“接劲”的比喻,实际上的“接劲”并不是“接皮球”这样的简单。如果是这么简单,蓝球运动高手岂非都是太极拳高手了?“接皮球”其实是包含了《打手歌》除了“出”之外的所有内容,而这些内容其实还包含了《杨氏老谱》所说的“能如水磨摧急缓”之体位变化反应,就是如同让人推虚掩的门从而让人扑空这样“借人之力”之“随人而动”的反应。这样的“能如水磨摧急缓”可能还需要依赖于“步随身移”也就是“散手之方在五行”。无怪乎郑曼青先生说“接劲”是太极拳之“粘提听放,已在其中”、“无所谓着与不着、散与不散、粘与不粘、随与不随”了。这一“接劲”技能显然就是太极拳所有武术技能的集大成,是太极拳锻炼的最核心内容,是太极拳与其他武术最具特征的区别。可见,现代太极拳界有的太极拳专家与名人搞不清楚太极拳与其他武术究竟区别在哪里,其答案就在这里。由此也可见,有的太极拳名家认为“太极拳锻炼的核心就是内劲”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其一、“内劲”强大并非仅仅太极拳一门拳术;其二、如果没有《打手歌》所阐述的全部技能也就是“接劲”技能,“内劲”再强也是不存在太极拳特性的。
(二)“接劲”是太极拳学练至能够实战应用的一道门坎或桥梁
从郑曼青先生的上段文字里可以知道,这“接劲”是太极拳学练最难的技能。
“接劲”的难处其一是必须与疾速攻击过来的带着可致伤残力量的敌人的拳脚轻轻地象“接皮球”那样地相接触,不能发生碰撞。这是否可能呢?应该说是完全可能的,但也的确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实战中敌人拳脚之攻击,其一距离比蓝球近,其二速度可能比蓝球还要快。不过拳脚再快总没有宇宙飞船快,两只飞速行驶的宇宙飞船不也是能够不发生碰撞地对接吗?其实无论是接蓝球还是对接宇宙飞船不发生碰撞,其原理无非是接触瞬间之前后两者的运动方向是相同的。按照这样的原理经过长期的训练怎么会达不到象“接皮球”那样不发生碰撞地与敌人的拳脚相接触呢?其实从《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中李寿篯先生的“序”中可以知道身材矮小的郑曼青先生就会这样的“接劲”技能,在抗战期间的重庆与美国精技击的“体重二百三十余磅”的士兵交手中“折肘接之,应手跌出逾二丈,撞壁而倒”。只不过杨澄甫先生与其几位弟子这样的技能现在已成绝响罢了。“接劲”这种“接皮球”的实际经过其实就是《廉让堂太极拳谱》之《十三势说略》开首一句所说的“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也就是说不发生碰撞的关键有两个,一个是在手臂主动地与敌人接触瞬间之前,运动方向必须与敌人肢体的运动方向相同、速度基本相同;另一个是手臂主动地与敌人接触手臂本身不能主动,必须是象鞭子那样的;一旦接触更是必须放松得如李雅轩、郑曼青等先生所说的“柔可百折若无骨”的。这样,手臂与敌人的肢体相接触的瞬间才能不会接受到敌人全部的攻击力量,一旦接触就会如同是湿毛巾那样贴附在了敌人的肢体上,象是成为了敌人肢体的一部分一样了,使得敌人更不能伤及这手臂了。太极拳之所以如此强调“松”,“接劲”之始的“接皮球”就派上了用场。
“接劲”的难处其二是一经与敌人接触,就要如《打手歌》所描述的要利用敌人的“巨力”使得敌人如杨澄甫先生所说的“终不得力”,既攻击之力不能通过我的手臂作用到我的身体重心,也打不着我的躯体而“落空”,从而形成背势,这其实就是传统推手锻炼的内容。但是这种传统推手必须是郑曼青先生所说的“听人进攻进击,非独不抗,且不还手”这样的“学吃亏”的传统推手锻炼。当然这种“学吃亏”的推手是必须使得对手“如捕风捉影,处处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从而使得对手形成背势而“得便宜”。要能够有这样的效果,就非得除了手臂的“柔软沉重”外,也必需要有“柔可百折若无骨”的“沾粘连随”功夫,包括了“能如水磨摧急缓”,可能还需要依赖于“步随身移”的轻灵步法。这在这样基础上的锻炼,这“接劲”已经接触后的“接皮球”与“掷皮球”才能成功实施。而且,“接皮球”的瞬间不发生碰撞的功夫也是必需在这“学吃亏”的传统推手锻炼到一定层次时才能开始训练与锻炼的。
现在严酷的事实是,现代太极拳的学练与研究者普遍还没有注意到太极拳之“接劲”。不仅普遍不知道太极拳有“接皮球”的学练内容,而且,从视频中可知,大量的所谓“传统推手”是主动用力的行为,是以主动用力的技巧造成对方的脚跟拔起、站立失控、形成背势,有的甚至还在这样的“传统推手”中掺杂入纯粹属于外家拳功夫的擒拿、摔跤,与《打手歌》的所述是完全背道而驰的。这样的推手越锻炼,“接劲”的功夫显然是不可能获得的。而如果“接劲”的功夫不能获得,从郑曼青先生的上段文字里可以知道,已经学到的所有太极拳技能还是极难“人刚我柔”地应用于实战的。或者说,这“接劲”是太极拳学练达到能够应用于搏斗实战的一道门坎或桥梁。过不了这道门坎或桥梁,太极拳的学练是难以“以柔克刚”应用于搏斗实战的。应该认识到郑曼青先生之《散手》一文所包含的正被现代太极拳界的许多人所忽视的这一信息,对于现代太极拳界是十分珍贵的又是十分严峻的警诫与启迪。
--------------------------------------------------------------------------------------------------
太极拳断想1--13 太极拳之“气”与“劲”的探讨 太极不动手:开启太极拳之门的金钥… 秋桐斋太极随想 练拳体悟1-12 一句话学太极拳 大话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八十三式七言歌 太极心得 武式太极拳内功捷要 太极拳技击功力训练的有效途径 太极拳之内功修炼 太极拳内功修炼指南 松腰略说 太极拳之秘 内家拳桩功的境界和层次 练太极拳最容易被忽悠的19条 太极拳懂劲\发劲 缠丝劲训练 太极拳的道理 太极桩功 田金龙教授谈太极拳推手散手 田金龙教授谈太极拳推手散手 郑曼青的 应敌诀 和发劲诀 你毁了我的太极拳---太极拳应怎样… 内家武学易骨、易筋、易髓解密 杨露蝉『圈內打人,圈外推人』解密 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 讲透彻太极拳的道理 太极拳509问 内家真传“老牛筋” 孙存周口授太极实战要领 杨露禅太极门点穴秘谱 杨氏太极秘法—以脊柱行拳 中医看内家拳修炼 太极拳穴位采气功法 太极拳步伐训练 学习太极拳的密决 杨氏太极拳天机直泄 太极拳经典摘抄 太极拳修炼十七句金言 炼心之要 有关太极拳的“松” 谈谈太极拳发力 陈氏太极拳的用肘法 孙禄堂谈内家心法-龙虎二气 拳势拆解是学练太极拳的重要阶梯 陈式太极拳动作名称 拳劲 打肘歌诀 陈式太极拳83式(一路)[学拳笔记]… 陈式太极拳83式(一路)[学拳笔记]… 陈式太极拳71式(二路)[学拳笔记] 太极桩功函授教材:太极桩功 怎样把练功融入生活之中 桩功的修炼意义 “重心”是太极拳道虚实变化的中心 练习太极,不要配合呼吸 孙南馨:怎样才能练成一名太极拳家 发力的原理法则和公式 练习太极,不要配合呼吸 “重心”是太极拳道虚实变化的中心 太极拳之“掤劲”述真 太极拳内劲与人体筋骨结构变化 盘架子与攻防想象 太极拳的内功修炼 太极拳的内功修炼 陈氏太极拳的腿部缠丝 “太极腰”的锻炼
肴苒色

2014-12-17 19:33:18

赞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1

肴苒色

2014-12-17 19:33:18

赞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