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中药将不可避免走向没落 【摘要】 药品是用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的物质。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也不例外。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有五大缺陷将制约中药行业的发展,而且这五大缺陷的发展将是不可逆的,中药之路越走越难,这是不可避免的。首先,西医西药日益普及、完善的同时,中医队伍整体素质逐年下降;第二,非道地药材充斥整个市场,饮片加工和中药制剂过程中又大量流失有效成分;第三,因为中药疗效很慢,所以很多医生在处方里,随意加大中药剂量,超量几倍甚至几十倍,属不合理用药!第四,中成药低门槛的注册,必将招来跨国公司“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中成药成为跨国公司提款机,成为经济侵略中国的一个武器,这势必影响国家对中药政策的调整。第五,药典一部标准无法控制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让人心惊胆颤。 一、中医队伍整体素质逐年下降,势必影响中药的发展。 过去优秀的郎中是这样培养出来的,父传子或师传徒,数十年一对一共同就诊,亲力亲为整个望、闻、问、切。从实践中学习中医看病之本领,尤其是娴熟的掌握切脉之全部变化,然后共同斟酌开药。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郎中,就是最好的、就是国粹。这种从实践中掌握的过硬本领绝对远远胜过学院派的本本主义。好的中医医生,一切脉,就能洞悉你的疾患,自信者敢让病家暂不开口,他先道出你的疾患。当然,望、闻、问他们亦高度关注。 而现在的中医医生是中医学院大批量生产出来的,四年填鸭式的应试教育,造成了一位老师对着近百位学员,照本宣读,完成课时计划;学员无奈本本厚厚的教材,只能死记硬背。除了疲于应付考试,完成学分外,学员实际本领很难学到。有限的四年,除了八个假期,学习内容排得满满的,学员学得很杂,甚至英文、计算机、生物化学等不着边际学科也要挤占有限的四年学习时间。可最根本的中医切脉,无人娴熟掌握。研究医学必须精益求精,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的学员是这样学习把脉的,搭着一根能模拟二十八种脉象的硅胶管,依样画瓢匆匆学过。那二十八种似是而非的硅胶脉毕竟不是人脉,同学间彼此又都是正常的脉象,搭了跟不搭是一个样。切脉技艺来源于踏踏实实的不正常脉象的积累,掌握不正常的脉象是学好中医的关键。学员切脉始终含含糊糊,不得要领。所以中医学院的学员,一旦四年毕业,有幸进入医院,仅剩一肚子本本主义。笨一点的就多问、多望、多闻,然后毛估估看病!聪明一点的赶紧现学现卖,借助于与时俱进的西医诊断技术,比如X光、验血、CT、内窥镜、核磁共振等先进技术进行诊断。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这方面知识,医技肯定不如西医学生。可见后继队伍孰强孰弱,板上钉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西医强必然中医就弱,中医弱难免中药就弱。这是一个自然淘汰的法则。中医看病凭经验,西医看病凭数据。中药因人而异,吃中药就像天天在做三期临床试验,虽然中药的毒副作用不甚明显而被人忽视外,但你不能否认它是用一种不确定的药物组合及剂量,治疗你确定的症状。不管治好或是治不好,中医医生就是天天在做临床试验。而西药出厂前早做了无数次试验,作用是明确的,副作用亦是明确的,但你绝对没有被试验的感觉。面对高效率、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各位我们扪心自问:你生病了,首选是不是看西医或吃西药!选择科学、方便、高效是当代人的第一选择。那么现在哪些人在看中医?我曾经在龙华和曙光医院门口,举着一块“为什么来中医医院”的牌子征询三个答案:A. 调理, 保健;B.相信中医或别人介绍;C.用医保卡配药。结果配合测试的100位患者中68位选择A项,而调理,保健本身就意味着中医相对于西医是个辅助治疗;有12位患者选择B项,其中9人是中医中药信徒,还有3位患者是西医看不了,建议让中医死马当活马医的,但这部分人十有八九,人财两空,尤其是晚期癌症。当然,我们也要坦承,中医中药也有奇妙之处,比如:有时高热,西医用遍所有降热西药,热度依然不退,而老中医几帖加减石膏汤,立马热度下来。还有少数牛皮癣、风湿病、小儿哮喘被中医误打误撞治愈。为什么说误打误撞,因为同样一个顽症,同样那几味药,一个人治好,另外九十九个人却治不了。科学必须是可重复性和可检验性的。选择C项患者有20位,就是带着医保卡就近找医生开药,尤其是西药。现在中医医院西药占总药费30-40%就是明证。2009年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曾发出一个通知,意思大致是要求全省县区级以上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院),特别是公立中医医院今后在开具门诊处方时,中药(饮片、成药、医院制剂)处方比例须占60%以上,中药饮片处方须占门诊处方总数的30%以上。这个通知,说明了中药销售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当然也说明了医生和病家能动性地选择药物。我在网上也做了类似调查,结果去看中医的数据更低。假设,扁鹊、张仲景、华佗活到现在,三位医圣,绝对不会排斥使用青霉素等西药。不管今后中医前景如何,我对中医针灸、推拿还是蛮看好,因为它们经得起重复性、检验性的实验,所以针灸、推拿、拔火罐、刮痧疗效已为大多数外国人所认可。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允许针灸诊所存在,却坚决不允许中医开诊所,中药无情地被拒之发达国家门外或只有进行非法“地下经营”。我们的邻邦日本,近日宣布,为节省社保开支,将汉方药(日式中药)排除于公共医疗保险的适用对象,这意味着屡屡误诊误治的日本中医和中药正式没落。我不由自主遐想到:如果我们的医保费也不够了,是不是会拿低效的中药开刀。 怎样界定谁是好的中医医生,答案就看他把脉后报出病家病情的准确性!我有两位亲戚,分别在本市的两家三甲中医医院工作,我央求她俩做过上述实验,结果100名医生中只有四位基本符合我们的要求。四位之中的一位已退休10年,只上半天班,另3位已过耳顺之年。 我国第一部医学巨著是《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第一部药学巨著是《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早已深深打上中医中药的文化烙印,中医中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这方面的缘故,我才迟迟今天质疑她的瑕疵。方舟子一句“中医是伪科学”就被网民戴上汉奸帽子。不过,他是有点小问题的。最简单的道理,在西医西药没传入中国之前,炎黄子孙数就已经是世界第一,中医中药没作用或不科学,炎黄子孙基数会这么大嘛?这绝不是近180年进口西药的功力!其次中国古代名医有记载的40人中,年过古稀的33人,占82%;最长者唐朝孙思邈102岁;他们的平均年龄79岁,充分鉴证着中医药学对医疗疾病和保障身体健康的强大生命力! 二、非道地药材充斥整个市场,饮片加工和中药制剂过程中又大量流失有效成分。 《晏子春秋》有段描述很精彩:“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好的物种只能生存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下,自然环境给予物种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生态环境条件即物种形成的地理、气候、水质、土壤、生物链是物种成型的前提和关键,万物都是环境的产物,生态环境质量不同,物种自然会存在差异。如人参,其最佳的气候质量为:种植的海拔高度为700米左右,年降水量700mm左右,空气相对湿度70%,最热月温度为20—22°C,无霜期155天以上等。在药用植物的种植中,随着自然条件的变迁以及异地引种、驯化家养,特别是新技术、新方法的广泛运用,使得传统的中药品种原有的生态条件发生了较大改变,从而导致了“物虽非伪,而种则殊矣,药性异矣”。不同的药材原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及积累活性药物成分所要求的生态质量是不同的,有的喜阴,有的喜阳,有的喜水,有的耐旱等。从而只有在某一特定的生态质量环境下,才有可能种出药性和药效不变的中药材,离开这一环境必然会导致中药材的药性和药效的改变,甚至生长发育不良。所以老药工常说的,吉林长白山的人参、云南文山的三七,四川灌县的黄连、甘肃岷县的当归、内蒙河套的甘草、宁夏中宁的枸杞、河南怀庆府的地黄、青海玉树的大黄、西藏那曲的虫草、新疆库尔勒的紫草、浙江杭州的麦冬、安徽铜陵的丹皮、山东沂南的丹参等,是最好的药材即是这个原因。话又要说回来,即使是道地产区,转基因中药、萃取过有效成分的药材、喷洒高毒农药的药材、漂白染色的药材、不按季节采收、不按规定生长期采收的药材、乱施化肥致使产量翻几番的药材、不按炮制技术加工的药材等绝对不能称之为道地中药。 必须指出的是,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越来越制约中药的发展。比如甘草地下根状茎发达,深入地下1-4米,是一种良好的防风固沙植物。近廿年来,由于市场需求量大,甘草价格不断攀升,内蒙、宁夏、新疆等地成片野生甘草已基本采挖完毕,现在采挖工作向中亚五国挺进。宁夏一组数据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宁夏因滥采乱挖甘草直接破坏草原面积17.83万公顷,间接破坏35.7万公顷,造成大面积草场沙化,不少村庄被沙漠吞噬,脆弱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了。看来应该立法禁止甘草!就像虎骨禁止入药一样。 市场经济,不免利字当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市场经济,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进入药监局十年里,由于工作和私人的原因,我常去本市十大中药饮片厂。十几位厂长,十几位QA几乎出奇一致道:道地药材一是产量低;二是价格高,因此,道地药材的收购价,超过饮片市场零售价,严重倒挂!要生存,我们只能100%购买非道地药材。这是一个行内公开的秘密。是啊,[size=+0][size=+0]中[size=+0]国人多,吃什么什么就会短缺。所以,在饮片零售价格定死的机制下;在非道地药材鉴别还很难很烦的情况下;在药品法对非道地药材的解释还有点尴尬的境况下,道地药材和非道地药材无啥区别,买卖非道地药材没有错!有意思的是,康熙皇帝微服私访中,金口定义非道地药材为劣药,而今我们药监部门充耳不闻,听任质量标准倒退?难怪药贩子和中药饮片厂合起伙来买卖非道地药材!作为药监部门的一员,我非常着急。不在其位,难谋其政。我衷心希望我们有关部门有些人早一点醒醒,在大多数国人醒来之前,不要行政不作为! 举两个例子佐证道地药材的重要性。 商品人参在东北种植,一般一生需要3块土壤,每二年移一块土,6年长成。这几年,东北产地学会偷懒了,每3年移一次土。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我们上海崇明1983年有幸种植过人参,结果,二年就能长出正常6年参的模子,人参皂甙等微量元素几乎是测不出。它就是一根萝卜,喂猪都没销路。 上海某中药生产丹参片曾做过N次试验,投料种植丹参与投料野生丹参效价大相径庭。最后薄层分析,投料不同的丹参,在同样的位置,相同颜色的主斑点大小迥异。所以,上海某中药现在生产的丹参片,丹参的投料是种植的和野生的各一半!可见野生的丹参和种植的丹参中丹参酮类和丹酚酸类等含量相差是多大。 中国医学科学院做过相关一个实验。专家采用超声提取结合 HPLC法对全国 7个产地的丹参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 进行了含量测定。① 产地 | 丹参酮ⅡA含量(%) | 四川中江(栽培) | 0.4402 | 河南卢氏(栽培) | 0.5797 | 河南卢氏 (野生) | 0.9649 | 山东沂南(栽培) | 0.7219 | 山东沂南(野生) | 0.6928 | 山东沂水(栽培) | 0.3690 | 山东沂水(野生) | 0.8069 | 河北承德(栽培) | 0.0585 | 山西垣曲(栽培) | 0.1495 | 湖北武当山(野生) | 0.12266 | | | |
结论 :野生的,河南卢氏的丹参酮含量最高,湖北武当山的丹参酮含量最低;栽培的,山东沂南的丹参酮含量最高,河北承德的丹参酮含量最低。国家药典一部规定丹参的丹参酮含量0.20%。 大多数中药是植物药,它含有很多微量元素及挥发油,是治病的有效成分。但很可惜,这些微量元素及挥发油在中药饮片和中药制剂厂内,惨遭“合理”蒸发。下面我用实例来证明我不是危言耸听。 树皮草根花果种子入药的中药,进入饮片厂,一般要经过洗、润、切制、烘干、整理等几个加工过程。但现在的烘干方法与古人自然晒干方法(低碳方法)有点区别!烘箱温度一般设置二档,85°C或60°C。85°C主要烘干根类饮片,而60°C主要烘干花果种子及动物类。符合GMP要求的烘箱,一般有6个自动测温点,所以烘箱内温度均一。而一个批次烘干工作需4小时-12小时,具体时间根据不同品种的验证数据操作。谁敢保证4-12小时高温,不带走其有效成分。晒干或晾晒的饮片比烘干的饮片味浓,这个老药工们很普遍的观点或许能印证我们的猜想。我1984年上吉林浑江采购人参时,也做过类似的试验。同样个儿,晾晒的人参,味浓;而因为细雨绵绵被迫烘干的人参,味稍淡。进烘箱的人参,基本上用白线绑好枝须防掉。在几百平方米的仓库内,在几千箱人参中,我认认真真做了比较,凡不绑线的人参,味绝对比绑线的人参浓。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准备申请一个经费课题,做100个常用中药饮片晒干和烘干后的含量测定比较,为今后监管提供最有利的数据支撑。 中成药制剂过程中,有效成分流失,更让人诚惶诚恐。现代中成药在生产过程中,须经过提取、浓缩、干燥以及成品干燥等反复的高温操作,温度越高,生产效率就越高。现代中药制造普遍应用的喷雾干燥法,进风温度控制在200°C-300°C,有效成分迅速挥发,干燥出来的药粉像灰色的沙土;而真正自然低温的干燥方法制造出来的药粉是黑色的、象淀粉一样细滑,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和生物活性成分保持稳定,二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差别太大。 难怪许多老药工怀念过去自己的小作坊和小作坊里的丸散膏丹! 尽管国家在少部分地方建立了中药材规范化生产(GAP)基地;尽管国内也有凤毛麟角的低温干燥饮片厂和中药制剂厂,但正面的,抵御不住经济利益的抢、逼、围;负面的实惠渐渐同化本来就很少的正面举措。 前几年,国际上流行过中药配方颗粒。所谓中药配方颗粒是用单味符合炮制规范的传统中药饮片作为原料,经现代制药技术提取、浓缩、分离、干燥、制粒、包装精制而成的纯中药产品系列。我国大量宝贵的中药材直接出口国外,或者提取后出国,在国外简单加工包装,不但占领了国际市场,而且还有一部分返销到我国市场。韩国和日本占这个市场90%份额,中国几乎不占什么份额,中国最大的贡献为中药配方颗粒提供了廉价的原药材。有点憋屈。中药配方颗粒,弃医成方,废弃中医理论,病家自己做医生的那套,为中国中医医生们所不屑并唾弃,也就不奇怪国内为什么基本没市场。 顺便指出:从中药中提纯某些元素制剂的药物,不属于中成药的范畴。比如,青蒿素来源青蒿、黄连素来源黄连、麻黄碱来源于麻黄、莽草酸来源八角茴香等等。 三、第三处方里中药剂量随意性太大,相差几倍至几十倍事例,比比皆是。不科学的中药煎药器又无视常识,胡乱煎药。 我最美好的二十年光阴是在中药系统单位内度过的。我在饮片厂呆过,在批发公司搞过中药采购,又在中药店担任接方核算员、配伍员、校对员等工作。正是这段经历,让我发现许多处方中,每每有许多品种的中药,超出正常剂量数倍或几十倍。我认为屡屡超出正常剂量这是医生面对高效率、快节奏的社会现实,无奈而出的重拳、怪招。下面列举药典里二十一味热门中药的常用量②,与我和我过去的同事收集1100多张中药处方中实际用量做一比较,佐证医生开的树皮草根、花果矿石剂量,是不是随意性很大。 品名 | 常用量 | 超常量 | 同样一个品种在六十张处方中超量的比例 | 王不留行 | 4.5-9克 | 10-30克 | 83.33% (50) | 海金砂 | 6-9克 | 10-30克 | 68.33% (41) | 柴胡 | 3-10克 | 11-30克 | 50.00% (30 ) | 地鳖虫 | 3-10克 | 11-30克 | 38.33% (23) | 姜半夏 | 3-9克 | 11-30克 | 41.66% (25) | 当归 | 6-12克 | 11-30克 | 41.66% (25) | 紫草 | 5-10克 | 11-30克 | 25.00% (15) | 丹参 | 9-15克 | 16-60克 | 46.66% (28) | 虎杖 | 9-15克 | 16-30克 | 53.33% (32) | 山慈姑 | 3-9克 | 10-60克 | 86.66% (52) | 川芎 | 3-9克 | 10-30克 | 51.66% (31) | 泽泻 | 6-10克 | 11-30克 | 30.00% (18) | 茯苓 | 10-15克 | 16-30克 | 50.00% (30) | 水蛭 | 1-3克 | 4-30克 | 91.66% (55) | 黄柏 | 3-12克 | 13-30克 | 38.33% (23) | 黄连 | 2-5克 | 6-18克 | 58.33% (35) | 鹅不食草 | 6-9克 | 10-30克 | 85% (51) | 制草乌 | 1.5-3克 | 4-30克 | 100% ( 60) | 独活 | 3-10克 | 11-45克 | 73.33% (44) | 款冬花 | 5-10克 | 11-30克 | 23.33% (14) | 五味子 | 2-6克 | 7-30克 | 76.66% (46) |
是药典错了还是医生错了?在我看来,二者都有点问题。在抗生素发明已影响了四代人类体质的今天,药典剂量还是按“既定方针办”,怎么还会有什么指导意义?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以来,病种病类(包括病毒)变化已大相径庭,辨病下药按“既定方针办”怎么会有疗效?而扩大剂量的医生有几位像神农那样重新尝百草?有几位像李时珍那样重新斟酌剂量?没有科学依据,想当然的加大剂量,有点儿戏。尽管有超剂量治愈的极少数病例,但更多的是,超剂量在无效的同时,伤害大多数患者健康。 另外,传统的中药配方,99%做不到秤准分匀。中药行业协会规定,中药配方,总秤误差不超过2%;分帖误差不超过5%。实践证明100%配方员,做不到分帖误差不超过5%这个刚性指标。一张处方20-30味药,若配7帖,每分一味药,不能误差1克,凡人能感觉1克误差嘛?我过去做校对员时统计的称准分匀记录显示,总量基本还算准确,分帖几乎百分之百不准确。而这个误差,又会无意中更加扩大某些品种的超常剂量。 加大剂量,出奇制胜,本身无可厚非。用药如用兵,屡屡超常剂量,似乎有点凭勇气打仗的感觉。勇,就能胜嘛?屡屡超常剂量,不是药典有点儿戏,就是有些医生不合理用药。不合理用药的后果,估计没人不明白。 另外,请不要质疑我们药师的不作为。一百张严重超量药方,几乎没有一张剂量能改回来。大多数时候,病人常常一肚子怨气回来对我们说:寻啥开心?冒充金刚钻!更气愤的是,处方中出现明显的十八反和十九畏错误,有些医生硬是自尊心犟过道德心。 当然,医生情绪好的时候,尤其是联谊活动时,我们常常建议他们微调一下平时用药剂量。比如9克换成10克;4.5克换成5克;13.5克换成15克等,便于我们计算上方便。搞笑就搞笑在这里,许多医生确实不是根据病情,而是方便我们的计算,戏剧性地微调了剂量。 有一个不科学的发明必须受到谴责,那就是现在医院药房频繁使用的煎药器。该煎药器简便、高效,但同时存在两个缺点:一、整包药放进煎药器里混煎,根本无视先煎、包煎、烊冲、后下等中药常识;二、不管煎何种药物,一律25分钟,似乎时太机械。后果就是糟蹋中药已经不多的功效。举例说明:大黄含有两种相反的成分———蒽醌衍生物的甙类和鞣酸及其相关物质。前者能刺激肠蠕动而导致泻下,后者有收敛作用而能止泻。它在生用、大量、短煎(煎好前2-3分钟投入)的情况下有泻下性能,但在制用、小量、久煎的情况下,泻下性能减弱,同时出现止泻性能衍生止泄功能。我曾经不下五次向几个部门反映过。可笑的是,上海市中药行业协会把球踢卫生局,卫生局又把球踢给药监局,药监局又把球踢给上海市中药行业协会。 四、中成药低门槛的注册,必将招来跨国公司,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成为跨国公司的提款机。 新的西药研究与开发是一项长周期、高投人、高风险而又学科密集的系统工程,也是现代制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和杠杆。据统计,目前国际上研制成功一个全新的化学药物,平均需要合成与筛选几万个化合物,耗资几亿至几十亿美元,历时10一20年。 面对国外几亿或几十亿的一个新药研制费,我们的药品注册门槛似乎太低,尤其是二十二条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一抬腿就能跨过去。中国这么大的市场,那些跨国企业CEO怎么会不关注这二十二条嘛?请不要轻视洋鬼子团队的工作能力和对法律理解的智商。 假设,某跨国企业,根据我们FDA的规定,从《伤寒论》、《金匮要略》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选中一组方剂,配合Ⅰ、Ⅱ、Ⅲ期临床试验数据,一个新药就这么简单地诞生了。 反观我国简单的中药植物药,争取了几十年,到2010年3月还是一味植物药进入不了欧洲植物药目录。估计还要再努力几十年。我国的中草药只能以食品或食品添加剂进入欧洲市场。 再反观我们国内顶尖的中成药,长年累月在美国折腾巨额临床试验费,但遗憾的是迄今未有一例中成药通过美国FDA临床试验。 这值得我们深深思考:我们的中药究竟好不好?我们的中成药注册门槛究竟低不低? 另外,我们的中成药注册工作有点乱打太极拳。外国公司注册中成药,我们的官员极力设置障碍,合理冲撞,拒绝受理。可不争气的是,我们自己的中药复方制剂却在捣糨糊。在一组方剂上,加点西药或激素,辅以Ⅰ、Ⅱ、Ⅲ期临床试验数据,就闪亮成为新的中成药。我不知是赞叹药厂老板的聪明睿智,还是叹气注册同仁的弱智。举二个例子说明。第一个,大名鼎鼎的消渴丸主要成分是葛根、地黄、黄芪、天花粉、玉米须、五味子、山药、优降糖。用于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体倦无力、眠差腰痛、尿糖及血糖升高之气阴两虚型消渴症。 2004年九月在上海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草药研讨大会上,张小瑞专家坦言:草药的作用,绝对不能借助西药的作用来拔高。消渴丸的拆方试验表明,葛根、地黄、黄芪、天花粉、玉米须、五味子、山药本身降不了血糖,真正降血糖成分还是优降糖。优降糖就是格列本脲。欺世盗名兜了一个圈子,还是多花钱吃格列本脲降血糖。第二个,广州众胜药厂出产的维C银翘片,被台湾卫生署药物食品检验局检测出含有未标明的西药成分(对乙酰氨基酚)。至于中成药低效,大家心知肚明,我不攻击了,因为,西药也有低效及安慰剂的因素。当然,我们也有好的中成药,譬如麝香保心丸、六神丸、安宫牛黄丸、复方丹参滴丸等。 再有,让人不明白的是,我们的维药、藏药、苗药、蒙药凭什么参照中成药的注册管理规定注册。一个国家不讲真话,不讲原则,便是灾难的开始。 所谓中药,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用药,它有一套明确的理论体系。那么维药、藏药、苗药、蒙药它们有没有一套明确的理论体系?回答是没有!我国有56个民族,难道存在56个民族药就能摆平各方利益?全世界2500多个民族共同推崇备至的药物是西药。 一个没有理论体系支撑的药物,它与张家界巫师的符水有什么区别? 我们有理由相信,现行的中药注册管理办法,在WTO国民待遇的阳光下,顶不住跨国公司的滔天巨浪。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低效的中药将成为跨国公司掠夺炎黄子孙医疗费的提款机。最终,不是跨国公司成为最有影响力的中药企业;就是根据国家战略,出台不利于中药发展的政策。请不要忘记大卖场怎么沦为乐购、家乐福、沃尔玛等跨国公司的寡头市场。这些终端消费市场的寡头,不仅恣意妄为撬动CPI,而且它还在整合各个产品上下产业链,绝对不符合国家战略! 第五,药典上的药品标准无法控制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药典描述的很暧昧的。比如北豆根、北沙参、白及等许多药材,一不讲产地,二没有主要成分含量测定,饮片厂仅凭传统形状鉴别加显微鉴别进行收购药材。含量高低,只能根据经验判断!丹参的药典标准算是做得较好的,规定脂溶性主要成分丹参酮ⅡA0.20%和水溶性主要成分丹酚酸B3.0%刚性含量,只可惜这二个指标定得偏低。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中的丹参,丹参素含量在1.7%左右,(丹酚酸B由3分子丹参素+1分子咖啡酸缩合而成),丹参酮ⅡA在0.35%-0.48%,超中国药典标准1-2倍。企业标准应该高于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是最低标准。但超一至二倍,似乎最不应该发生在药品标准上。 最近有传说,来年要推行中药饮片批准文号制度。我斗胆放言:推出之时,就是失败之时。因为它没有意义,许多药材从农民那里收过来,重新洗一洗,切一切,烘一烘,发生的都是物理变化,怎么就多了一张批准文号?全国有几千家中药饮片厂,一个品种就有一个批准文号。由此产生多少亿个批准文号?各省市的中药饮片厂又有不同的中药炮制方法,那么,不同批文的同一味饮片能混制一个中成药吗?同一批文的中药饮片有效成分含量不一样怎么办?道地饮片与非道地饮片为什么是一个批准文号?中成药制剂厂因此只能从饮片厂要货,不等于直接推高药品价格,有悖于国家药价下降政策嘛? 至于药典上有关中成药含量测定,就有点浆糊了。比如牛黄解毒片是由人工牛黄、雄黄、石膏、大黄、黄芩、桔梗冰片、甘草八味药组成。测定方法竟是液相检测黄芩苷峰。那么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价格奇高的牛黄不做测定。也许GMP同志要说了,我们可以检查他们的投料记录和各项质量检验记录,同样可以得出他们放了人工牛黄没有。人工牛黄由牛胆粉、胆酸、猪去氧胆酸、胆红素等组成。现在的问题是质量检验记录一是可以伪造;二是这个质量检验记录太简单,按规定只检测胆酸,(价格每公斤100元),不检测胆红素(每公斤近3万元)。这个巨大的利差,很难不让人动心。以小人之心猜测,并无不当。为什么有些牛黄解毒片生产厂家原料价格都超过招标价还能生产?(江苏康缘集团董事长萧伟语)再比如,益母草颗粒或益母草膏,只检测水苏碱这一指标。一些不法小化工厂就大量生产廉价的水苏碱,然后直接提供给制药企业替代益母草。再有,投10%与100%有效成分都是一个合格。悲哀!悲哀!三聚氰胺会重演吗?更悲哀的是,药厂只能用语言证明如数投料了;我们的市场抽查却没有手段证明药厂如数投料否。如果我们没有好的监管方法,那是我们的过失!证明企业诚信比相信企业诚信来得更有意义。 一言以蔽之,药典一部有些out 。 小结 其实,通过中药行业协会统计的一组数据,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1983年,上海市药材公司销售总额超过上海市医药公司销售总额一个百分点。这是一个彼此泾渭分明经营各自品种的年代。中药销售额第一次超过西药销售额,药材公司员工都欢呼雀跃过。但1985年以后,再也没有回到老大位置。2009年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工业销售是44亿,整个上海医药工业销售数为275亿。上海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占上海医药工业销售额的16%多。对于这个数据,我持保留意见!以我对我过去服务过的几个公司了解,这个比例应该再下5个百分点内。我这个毛估估的数据,却出奇地与三甲中医医院占整个三甲医院数之比(4/35)相吻合。 再则,时代在进步,科学在发展,中药将愈来愈没有用武之地。不是吗嘛?用了60年器官,将来用克隆技术可以换个新的;基因突变了,将来可以植入新的核糖核酸。等等。估计没有人再怀疑科学技术将带来一场新的用药革命! 最后,总结五点缺陷。第一,没有好医生,哪来中药治疗的好结果。庸医的影响力(96.5%)远远超过良医的影响力(3.5%),中医和中药还有什么希望?第二,整个市场,难觅道地饮片。没有好饮片,哪来好疗效。没有好疗效,中药还有什么前途?第三,各种药物都有一定的剂量范围。随意扩大剂量,未必就有效,但却有不安全、不适当、不经济之嫌。不合理用药,会延误患者治疗,损害患者健康,威胁患者的生命,浪费医药资源,甚至干扰和影响社会的安定和和谐。第四,过低的中成药注册门槛,一定会引狼入室,不符合国家利益。现在只要开放某一个市场,跨国公司,就会后来居上成为该市场的佼佼者。我担心,跨国公司学会“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后,低效的中药,将成为跨国公司掠夺国人医疗费的提款机,这才是真正的没落。果如此,国家一定会出台遏制政策,那么中外中药产业,两败俱伤。相反,提高中成药注册门槛,就是保护我们唯一拥有知识产权的民族药业。第五,过低的标准,等于没有标准,等于放弃了质量。一些中成药的标准,无法控制药品的质量。比如,有些标准,偏离检测重点;有些标准太放松,有效成分投10%与100%都算合格。从严从速修订中药标准,就是在提高中成药的内在品质。 讲真话,有时候真的很痛苦。我不愿做把头埋进沙里的鸵鸟,我愿做《皇帝新衣》里的率真男孩。西医西药技术,一直在跑步前进;而中医中药技术,一直在原地踏步。人心倾向西医西药,就像步枪、导弹替代大刀、长矛是一个理。再加上五点缺陷中的任何一点缺陷,本身就能致中药于危地,而五点缺陷一起发作,中药之路将越走越难,甚至退出主流医疗体系。 目前,我国已能生产抗生素等24大类近1500种化学药品,国外有的品种我国大都具备。我们有理由相信,假如,中药真的没有了,西药足以担当起全国范围内的全面医疗。近日,中医学院一领导告诉我一个事实,上海各中医医院早几年就较大规模招收一医和二医的学生。为方便中药信徒的求诊,各中医院领导再让这批西医医生补习中医中药知识。这是不是高瞻远瞩、未雨绸缪? 美国十九世纪哲学家梭罗有两句话用在本文收尾很贴切:“驱除偏见永远都不晚。除非有确证,我们不能轻易相信任何既定的的思想与行为,不管它们有多么古老。也许在今天尚且被认可或默许的的真理,明天就会变成谬误,成为思维的云烟。”所以,中药之路将越走越难,甚至没路可走,就是明天的真理。可以想象,史无前例论点和论据,必将迎来中药信徒与各方利益集团的围攻批斗,但我誓死捍卫他们说话的权利。
|
102888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