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全息医学在推拿学中的应用

全息推拿学就是依据全息医学基本理论和中医的基本理论,在人体特定部位(全息元)进行一定手法操作,从而达到治疗全身疾病或局部疾病的方法。第一节   全息医学基本理论   20世纪80年代,古老的中华大地上,诞生了《宇宙全息统一论》这一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和哲学为一体的新兴学科。特别是在医学中的应用更是令人注目。将全息论的诸多规律如宇宙全息律、生物全息律、时间全息律等应用到医疗实践中,结合现代及传统医学理论和全息生物学理论,构成了全息医学的框架。全息医学的研究,不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该方法简便、易行、经济、安全、疗效高、副作用少。特别在药物带来毒副作用日益受到人重视的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一、生物全息律理论(一)全息的来源:生物全息律的全息一词,来源于激光全息技术,激全息的全息信息全息;而生物全息也是信息全息。(二)生物全息律:生物全息学说是研究生物体的部分与整体、局部与局部之间全息对应性,揭示相关部位有序的全息分布形式,每个独立相关部位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全息胚胎,胚胎细胞处于低级并且功能相似而组成全息元。(三)全息元:是指生物体具有一定形态和基本功能的结构单位,能反映整个机体的信息,且与其周围的部分有相对明显的边界。 全息元是生物体基本结构单位,全息元上的各个部位,都分别在整体或其他全息元上有各自的对应部分:各部分在全息元上的分布规律与各对应部位在整体上或其他全息元上的分布规律相同。在不同生物学特性的全息元上分布的结果在不同程度上成为整体信息的缩影,并且各全息元之间也在不同的程度上是相似的。功能相同的全息元之间,有着高度的全息相关度。全息元之间在形态和结构上也是相似的,如两耳、两眼、两手等。在机体的全息元上的每一部位,与整体或其他全息元上所对应的部位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遗传等生物学特性相似程度较大,即每个全息元包含有机体全部信息。全息元上各反射信息区都可以反映特定整体部位的情况,机体每一组织器官在全息元上都有特定的信息反映区,每个全息元也是整个机体的有序排列的信息缩影。生物全息律是张颖清先生在研究穴位分布全息律的生物学意义时发现的,并进而发现生物具有新的统一性——泛胚性。(四)生物的泛胚性:低等生物的泛胚性决定了全息元与整体之间的全息对应性。在群体性十分明显的低等生物,组成群体的各个小个体通常具有发育成新整体的能力,即各个小个体都可看作一个胚胎,从而胚胎在群体个体中广泛存在着,这就称之为泛胚性。显然,由这些胚胎将要发育成的将来的新整体的各个部位,在各个胚胎上都有各自的定位,这种定位随着胚胎的不同发育程度而具有不同的清晰度。所以,不同发育程度的胚胎就在不同程度上是将来新整体的缩影。而将来的新整体与现在的整体是相似的,小个体这样的胚胎在不同程度上也就是现在整体信息的缩影。小个体这样的全息元在不同程度上是整体信息的缩影。在高等生物中,全息元在不同的程度上是整体的缩影,全息元之间在不同程度上是相似的。这样,每个全息元就是一个潜在的己向某个方向特化了的小个体或已向某个方向特化了的潜在的胚胎——潜胎。(五)全息元的层次:是由特化了的胚胎所处泛胚性层次决定,生物体是一个大系统,构成整体的全息元分属于不同的层次,大全息元中又包含了小全息元。如上肢可以看作一个大全息元,可以包含有手、前臂、上臂等不同层次的全息元。    生物学特性不完全相同的各部位的分布结果,使全息元在不同程度上成为整体信息缩影,亦即胚胎缩影,并且各个全息元之间也在不同程度上是相似的,这一规律称之谓生物全息律。二、全息医学的渊源和研究进展(一)中国古代医籍中的全息医学影子()(二)近代全息医学的发生发展     1973年张颖清先生发现了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群,根据第二掌骨侧穴位群分布的规律,又在人体上发现了许多全息元,如人体长骨全息律、第五掌骨侧全息律、人体赤白肉际全息律等。  张颖清论述了生物体组成部分是处于某个发育阶段特化了的胚胎,论述全息胚存在依据,全息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并发明了生物全息诊疗仪,从而在临床中得到验证,证明人体的有独特功能的结构单位的全息特性(三)国外古医籍中全息医学的影子(四)近代国外对全息医学的研究进展       20世纪初,LeonVannier对虹膜进一步研究,于1923年发表了《论应用眼睛作各种疾病的诊断》,描述了机体各部分的病理状态、陈旧性损伤以及正在发生的功能紊乱在眼睛上都有异性的改变。后来Gaston Verdier经过对10万对眼睛的观察研究,由原来的30多个诊断点增加到目前每侧眼睛有160个反射区,它们分别与本半侧躯体的脏腑组织器官相对应,并编制了Vega氏虹膜分区表图,一直沿用至今。耳部全息的真正兴起是在本世纪50年代,由法国的外科医生诺吉尔博士受一位民间医生的启发,经过6年的系统研究,并于1957年《德国针术杂志》3~8号发表形如胚胎倒影式的耳穴分布图谱,从此耳针全息疗法在德国推广开,并流传世界各地。在195812期的《上海中医杂志》刊发了耳全息穴位分布图谱。手掌全息在西方研究的也比较早,尤其是手掌皮纹全息研究。1788年迈纳(Mayer发现皮纹排列模式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    足部全息在16世纪中,阿当姆斯和阿塔提斯医生把中国古代的足底按摩介绍到欧洲。1917年,英国耳鼻喉医生菲特兹格拉德,提出了人体区带反射理论和人体反射区带图,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足反射疗法,于1917年出版了《区域疗法》一书。分布了人体反射区域图,将人体纵向划分为10个区带,每个区带都是人体信息的缩影。菲特兹格拉德早在维也纳工作,结识了对中医学颇有研究的布雷斯勒博士,并继承他的中医学理论和经验,从中医经络系统里受到启发,晚年的菲特兹格拉德与其学生美国按摩医生英哈姆合作,一方面根据反射区带图绘出了足的反射区带,一方面根据剖听,将人体的各器官系统投射到足反射区带内,绘出人体在足的全息图。从此以后,足反射疗法正式应用于临床。菲特兹格拉德的科学发现引起了西方医学界人士的重视。与此同时,美国、英国、德国、瑞士、奥地利、前苏联等国的学者相继发表了反射区疗法的论著,学者们以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等基本医学理论为指导,总结临床经验,逐步形成了现在的足全息图。       在英国1978年成立了第一所反射区疗法学校,1984年成立英国反射学协会。       19895月举行第一次北美反射学代表会议,并成立北美反射学会。       80年瑞士神父吴若石在台湾推广足部反射区健康法,并成立国际若石健康研究会       19807月在日本东京举行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的国际研讨会,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执行委员会温贝尔格女士以观察身份出席了会议,对足健法给予极大的支持和肯定。(五)人体三段论学说       不论是中医学或是西医学的观点,人没有四肢仍然可以存活,但不能没有头、颈、躯干这三段。缺少任一段,生命都将终结,说明这三段在人体是相当重要的,同时这三段每段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局部,这种局部三段是不可分离,即每一段都离不开另一段而存在,三段是相互依赖、互相协调、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这就是人体存在三段论的依据。 头部是神经中枢,由大脑、小脑、中脑、脑桥和延髓组成,与脑相连的周围神经叫脑神经。大脑是指挥中枢,是接受信息和处理反馈信息的地方。 颈部是头部与躯干部联系的纽带,也是心脏向头部供血的必经之路,是人体的要塞,是信息传递的通路,也是营养物质上达大脑的桥梁。人体经络的手之阳经、足之阳经,及督脉、任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都循经颈项部。所以,颈项是人体信息高速公路,也是营养物质上达大脑的运输管道。没有颈项就没有生命。 躯干段包括胸腹腔,在人体是五脏六腑的位置所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能源中心。五脏六腑相互协调发挥各自的作用,人体营养物质必经消化系统消化、吸收,通过心脏运输分布到人体的各个角落。 通过肺提供足够的氧气,燃烧营养物质为机体提供能量。机体代谢的废物又经大肠、肾、膀胱、肺排出体外。所以胸腹腔是人体的机器运转的心脏所在,没有胸腹腔内的五脏六腑,机体生命也将从此终结。    从人体三段分布规律而发现,人体四肢也存在这种规律,如:人的手指是三段,人的手也是三段(指段、掌段、腕段),人的上肢又是三段(即手段、桡尺段、肱骨段)。人的足趾也是三段,足掌部也是三段(即趾段、跖骨段、跗骨段),下肢也是三段,即指足段、胫腓段、股骨段。由此说明人体的整体性与可分性,可分性中的信息完整性体现在再可分性里。人体的上肢、下肢单独作为一个全息元来说,它又包含着小全息元。上肢是个大全息元,包含有手段、桡尺骨段、肱骨段全息元;而手段全息元又包含有指段、掌骨段、腕骨段全息元;指段全息元又包含有第一指节、第二指节、第三指节,下肢亦如此。根据三段论,人体上肢的全息元单元就很好划分了,从肢体组织结构来划分其部位,同时存在着大全息包含小全息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理解了,就可以解释临床上全息不对应或全息元上错倒信息反射区现象。    根据三段论,头、颈、躯干部是依次列,不能前后颠倒,即头部远离心脏的规律。就可以确定四肢上的全息元头穴应远离心脏,呈离心性分布规律。那么越靠近躯干的部位应为足穴。再根据张颖清先生的四肢长骨穴位分布全息律可以定位四肢的大全息元和小全息元上的穴位分布。人体三段论也告诉我们,人体颈、胸、腹、四肢前为阴面,项、后背、四肢后属阳面,阴阳交界线为赤白肉际线。人体的长骨赤白肉际线的两头正好是骨端的头或隆起处,那么人体长骨赤白肉际线就以长骨端或隆起处的体表标志和骨性标志来定位。(六)穴位分布的全息律    1973年,张颖清先生发现了第二掌骨侧穴位群排布规律,经过研究发现,这一节肢恰像个人体的成比例的缩小。他把这一规律总结:人体任何一个节肢——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是这样微体系统,任何一节肢的新穴都遵循着第二掌骨侧相同的分布规律。这一规律即是穴位分布的全息律。 穴位分布的全息律穴名表达:是以穴位反映或治疗疾病的部位或器官组织部位来命名。在四肢,各节肢系统的远心端是头穴,近心端是足穴,头穴与足穴连线的中点是胃穴,胃穴与头穴连线的中点是肺穴,肺穴与胃穴间是肝穴,肺穴与头穴三等分点分别是颈穴和上肢穴。胃穴与足穴的中点是腰腹穴,胃穴与腰腹穴连线分三等分,从胃穴开始的中间的两个等分点依次是十二指肠穴和肾穴,在腰腹穴与足穴连线中心点是下腹穴,并且每相连的两节肢,总是对立的极连在一起。穴位的分布的全息性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关系,这是全息穴位的特性,即全息穴位包含多个组织器官。    穴位分布在长骨上恰像人体在这个长骨上的缩影,即穴位排布规律是按照人体的组织器官的部位来确定的,并非都在一条直线上,而是立体分布的,不应只认准一点。如头穴位包含有耳,那么治疗耳病应病在头穴的两侧,并不是在中间头穴点;大脑在头穴的稍上方,而咽在头穴的稍下方,眼和鼻在头穴的正中。其他穴位也是如此似人形立体分布,这就说明全息穴位的全息性和立体性、多功能性,既可反映疾病,也可在该穴位诊断治疗疾病。(七)全息穴位分布特点    全息穴区定位是影响全息诊疗效果的关键因素,从目前全息医学理论上看,全息穴区定位比较乱,学者不易清晰掌握。比如手、足就有数种不同定位方法,没有任何权威部门和权威理论来评定哪一种科学客观,临床诊疗效果明显。本人根据生物全息律的观点,生理和病理上相关部位在人体分布的规律。探讨人体不同结构单位或节段都是处于某个不同发育阶段的特化了的全息胚,全息胚就包含着人体全部生命信息,不论生命是显性或隐性,有利于对各种全息单元的穴区定位达成共识。一、人体全息穴区分布特点
1、点状全息元:
    人体全息单元可能以一个出现.如八会穴,脏有病者可取脏之会穴章门;腑有病者可取腑之会穴中脘;气有病者可取气之会穴膻中;血有病者可取之会穴膈俞;筋有病者可取筋之会穴阳陵泉;脉有病者可取脉之会穴太渊;骨有病者可取骨之会穴大杼;髓有病者可取髓之会穴绝骨。其脏、腑、气、血、筋、脉、骨、髓都具有全息性,脏其实包括心、肺、肝、脾、肾,亦即五脏有病均可取脏门穴,章门穴这个就是一个全息单元。再如合谷穴可以治疗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失音、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痄腮、疔疮、经闭、痛经、等二十几种病症,由此说明合谷穴是一个全息性穴位。像合谷这样的穴位还很多,总体上来说,某一个点能够治疗三种以上不同病理特性的疾病即可认为该具有全息特性,这就是全息穴区定位的特性。
2、线状全息元:
    全息穴区呈线状分布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如人体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任、督二脉在胸腹和背腰部的分布,膀胱经在背腰骶部的分布,华佗夹脊,以及分布于四肢节段的赤白肉际线,第二、五掌骨侧线等都是线状分布。十二正经的每一条经上从肢体远端向心端分布着五输穴,五输穴又根据其不同特性分属五行,五行之间相生、相克,使每一条经穴上的五输穴具备相生相克特性,其五输穴治疗范围扩大,中医五行的全息特性,赋予了五输穴的全息特性,丰富了五输穴的功能,故每一条经都具有全息特性。督脉、华佗夹脊、膀胱经在背腰部的分布正对应着人体的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具有同等全息特性。第二、五掌骨侧和人体四肢节段赤白肉际线符合生物全息律的特性。
3、面状全息元:
   全息穴区呈面状分布更能形象的说明全息元是人体的投影,是特化了的全息胚。如面部、鼻部、舌部、眼部、耳部、头皮部、手部、足部等都可用全息胚形象的投影其上。其穴区对应即可根据胚胎的姿势形态来分布,呈一一对应关系。其中耳是最形象的胚胎投影,在耳部根据对应关系就可以诊断治疗全身各种疾病。面状全息穴区比较直观,只要对胚胎的躯干、四肢、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的分布相清晰,就可在面状全息元对应的位置上找到相对应的人体躯干、四肢、脏腑等组织器官的投影区。所以,面状全息元穴区分布比较有规律,部位相对稳定客观,易学易记,并且易于操作。
4、体状全息元:
     从生物全息律的观点来看,在人体任一节段体都是一个全息胚或全息单元,在这个全息胚节段体上就会找到全息胚的投影区。任一节段体我们都应该把它看着一个胚胎状的人体,节段的阴面应为全息胚胎的阴面,节段的阳面应为全息胚胎的阳面。那么,在人体任一节段体就可投影全息胚的脏腑、躯干、四肢等组织器官。如颈段,指段、尺桡段、肱骨段,股骨段、胫腓段、趾段等都可作为一个独立的全息胚投影体。根据胚胎的姿势形态,把节段体看着一个胚胎;或者,把节段体看着是一个胚胎的缩影,这样以来,在节段体上的全息穴区的定位就一目了然。
5、大全息包括小全息:
     大全息是指以我们的肢体组织而言,区域范围大,可以包容几个小全息单元;小全息即指单个的点、线、面、体。假若我们把上肢看着一个大的全息单元,其包括指、掌、腕、尺桡段、肱骨段,以及上肢的经穴全息线。为大全息单元定位穴区时就应考虑到大全息中的穴区就可能是其所包含的小全息中的穴位,有时也会出现在小全中的穴位是治疗甲种病的,在大全息相应位置上却可能治疗乙种病。这就要看其病变反映点是哪一种病先成显性,先暴露出来,这也是一个全息信息问题。所以在大全息上选穴应遵循先小(全息)后大(全息)选穴原则。
二、人体全息信息平衡对应特点
1、正信息对应:
      正信息是指全息单元信息码排列秩序是与人体躯干信息直接对应,不出现倒错或逆信息的情况。即躯干信息是头上,颈中,胸腹腔在下的信息分布规律。而有些全息穴区的信息对应也应遵循头上,胸腹腔在下的规律。如头皮、鼻部、面部、舌部、颈部、任脉、督脉、华佗夹脊、背腰骶部膀胱经等都是正信息对应关系。大家也可以看出这些全息元有一个特点,即其都分布于躯干部,从这里也可以得出结论,躯干上的全息元的信息多为正信息对应。那么,我们在探索躯干上新的全息元时应注意信息不能颠倒。
2、逆信息对应:
     逆信息是指全息单元的信息码排列秩序是与人体躯干信息相反对应。即全息元的头部信息在下,胸腹部信息在上的逆向排列秩序,正如胚胎在母体内孕育一样,头向下,是正胎位,否则,胎位不正,就会难产。人体有些全息元信息码排列秩序也遵循胚胎信息码排列秩序,如耳,掌,足,第二、五掌骨侧,指段,尺桡段,肱骨段,胫腓段,股骨段,以及十二正经在四肢的分布等都是逆信息对应。这些全息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组织器官肢节都呈远离躯干方向生长着,所以在这些部位研究全息单元时应考虑到信息倒错或逆向的问题。
3、点信息对应:
    点信息即是以一个点作为信息对应关系,这个点可能是一个穴位,也可能是一个重要的部位。如合谷穴、足三里等是一个穴位;而眼部、巩膜、口部、脐部都是以一个点为中心,沿着周围排列,其信息呈环状分布。有的根据先天或后天八卦排列方位来定五脏六腑的位子,其原理来源于先后天八卦信息排列秩序上,八卦信息又对应于人体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所以点的信息对应较为复杂,不易掌握。
三、人体全息不全的特点
1、全息穴区分布不全:
    全息穴区在人体各部位的分布是根据生物全息律和全息胚理论来定位的,不可避免的出现全息穴区不全的问题。因为生物全息律和全息胚在穴区定位方面主要针对大的单一节段和组织器官,不同的全息单元穴位面大小差异太大,穴位名称笼统,信息量大,有时无法区别细微的差别。如有的图中标穴,而头部的组织器官非常多,非常复杂,仅仅一个头穴无法表达头部组织器官的所有信息。由于全息穴区概念笼统,操作者有时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并且无法评定全息穴位的诊疗效果。
2、全息穴区功能不全:
        尽管在人体找到很多全息元,在临床上是否所有全息元或全息穴区都有临床诊疗意义,事实并非如此,有很多全息元或全息穴区功能不全。不全有二:一是全息穴区一直处于隐性状态,即全息胚信息在此全息穴区不表达,所以在穴区治疗不一定有疗效。二是脏腑组合的生理病理疾病没有反应到某一全息元的穴位上,一直处于隐性而不表达的状态。故有时在某一全息元找不到疾病诊疗的指针。这就要求在诊疗时互相参详辨证,亦即全息元之间要对比,找出最敏感诊疗穴位,只有这样临床上才能达到最佳诊疗效果。
3、全息信息不全:
         全息信息不全也是临床全息诊疗的一大特点,有些全息元从整体上来看信息是全的,但具体到全息元中的某一穴区,就不一定信息能全部显现表达出来。有的生理病理信息呈显性,有的生理病理信息呈隐性而不表达,没有表达的信息穴位在临床诊疗上就没有意义。
总之,全息元以及全息穴区的分布有一定规律可循,易学易记易掌握。只是要注意全息元以及全息穴位不是包医百病的良穴,而在临床应用全诊疗时要辨证施治,全息元之间要相互参详,在不同的全息元上寻找显性敏感诊疗穴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临床全息诊疗技术。
三、全息医学诊断目的:了解病情,清除人体垃圾. 疾病所在即治疗部位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从五官四肢体表各个方面反映出来,正如《丹溪心法》所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所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所以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可以从观察外在的表现来判断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全息诊断学就是通过望、闻、问、切对人体某一区域病理反应表现于外的征象,去了解对应整体部位的病理变化的学问,即通过某些局部异常变化察知整体的病理变化所在,从而制订相应的治疗措施。全息医学诊断学包括多种诊断方法,除望、闻、问、切外,还有运用现代物理学原理的诊断仪如穴位阻抗测定仪、耳穴探测仪等,它们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所以在临床上应相互参照应用。全息治疗是指在经络、穴位、全息元穴区给予一定刺激而治疗其对应整体部位的疾病。包括眼部全息疗法,鼻部全息疗法,耳部全息疗法,第二掌骨侧全息疗法,足部全息疗法等多种治疗方法。 (一) 耳部全息诊法现代耳全息把耳视为人体的缩影,耳廓就象一个头朝下、臀向上的倒蜷缩在母体子宫中的胎儿,其分布规律是:与头面部相对应的全息穴区在耳垂或耳垂邻近;与上肢相对应的全息穴区在耳舟,与躯干或下肢相对应的全息穴区在对耳轮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对应的全息穴区集中在耳甲艇与耳甲腔;消化系统在耳轮脚周围环形排列,这些穴区与人体五脏六腑、四肢面骸、五官九窍一一对应,耳廓上包含了人体各部位的信息。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常会在耳廓上出现阳性反应,如变色、丘疹、脱屑、压痛等,通过观察耳廓形态和色泽的变化能判断相应脏器的病理改变,可依此来诊断疾病。反之对耳廓全息穴区给予刺激,又可起到治疗相应脏器疾病的作用。望耳诊病:通过观察耳穴的变色、变形、脱屑、丘疹、血管充盈、病理反应物等用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常用于各种急性病,慢性病的诊断,既可定位亦可定性。1)变色:阳性反应点的颜色与周围耳廓皮肤不同,呈红晕、暗红、白色、暗灰、深褐色等,呈点状、片状形式出现。①红色:有鲜红、淡红、暗红之分。鲜红色多见于急症,痛症;淡红、暗红则见于疾病恢复期或病史较长,如急性腰痛可见腰肾区片状红晕。子宫颈炎伴白带症,可见三角窝有大片红色伴脱屑。②白色:光泽发亮,片状苍白或中央白边缘红晕。多见于慢性疾病,如肾炎可在肾区有不规则片状红晕。③暗灰色:如耳穴区皮肤呈暗灰色,压之退色,常见于肿瘤。④深褐色:常见于慢性病或病愈后耳穴区色素沉着反应。2)变形:相关耳穴区出现隆起、水肿、凹陷、硬结、皱褶等表现。常见于慢性病。①隆起:常见于结节状,大小不一,高出皮肤;亦可见条索状。如结节状隆起,常见于各种头痛;条索状隆起,常见于肩背纤维炎。②凹陷:可见点状、片状。如点状凹陷见于耳鸣;片状凹陷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状凹陷见于冠心病、耳聋等。③粗糙不平、皱褶:多见于皮肤病。3)丘疹:耳穴上出现高于皮肤的点状丘疹,常见于妇科疾病、急慢性肠炎、阑尾炎、便秘、胃炎、泌尿系感染等。4)血管充盈:耳穴部血管反应,可见血管过于充盈、曲张,色泽可为鲜红色、暗紫红色等。如扇状血管扩张,见于消化性溃疡,腰腿痛;呈鲜红色见于急性病、痛症;暗紫色为疾病恢复期;血管充盈扩张中间呈条段状中断,见于冠心病。5)脱屑:白色糠皮样脱屑,擦之不易去除。如三角窝脱屑多见于妇科炎症、白带症,肺部脱屑多见于皮肤病。2、耳穴压痛诊病    选用直径1.5毫米的探棒作为点压耳穴的工具,用点压法在耳穴相应部位上逐个以相同的压力和时间进行按压,同时比较各穴区的压痛敏感程度,耳穴压痛点在疾病发生后即形成,病情愈重,反映愈灵敏,临床上以急性炎症、疼痛性疾病压痛反应最为明显,病情好转痛点随之减轻或消失。3、耳穴电测仪诊病     是用电测定耳穴皮肤电阻,当人体躯体、内脏器官患病肘,与疾病相关的耳穴上电阻值明显降低,与疾病有关的良导点和正常耳廓部位有明显的差异电测诊法就是借助仪器获取全息穴位对人体病理信息的反应,把异常的病理信息转化为声、光、数字等方式显示出来,借以诊断疾病。     (二)足部全息诊法    足是人体的一个相对独立部分,是整体的缩影,足也具有与人体全息对应的穴位系统。    人体的各部位器官在足部都有各自的反射区,如果将人体从中线分为左右两部分,双足合并在一起的中线即与人体从鼻尖到脐部所连中线相互对应。中线左右内侧缘的位置对应人体脊椎,外侧缘对应人体上、下肢;脚趾部分相当于人体头颈部,前脚掌部分对应人体胸腔和上腹部,足心相当于人体下腹部,双足跟相当于人体的臀部。     即足内反射区对应人体脊椎及盆腔器官;足外反射区对应人体肢体及盆腔器官;足底反射区对应人体脏腑器官;足背反射区对应人体面部组织器官。   1、望足诊病1)望足局部皮肤颜色的改变①红色:若在足全息反射穴区发现异常红色,多属对应组织器官有炎症,淡红色为新病;暗红色为慢性炎症。②黄色:若在足全息反射穴区发现黄色,多为脾胃虚弱,或疲劳过度,或湿热内停。③青紫色:若在足全息反射穴区发现青紫色,多属相应脏腑组织受寒所致寒性疾病或阳气亏虚,或经络不通、气血阻滞,或体内有瘀血。④白色:若在足全息反射穴区呈白色,多属相应脏腑组织气虚,或阳气虚弱,或血虚精亏。2)足局部组织形态学改变    足部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如皲裂、龟裂、趾间疣、鸡眼、静脉瘤、瘢痕等变化,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诊断相关脏腑组织有疾病。皲裂、龟裂多为供血不足,津液不能布达四末,说明相应脏腑组织功能活动障碍,水谷津液运化失常。趾间疣、鸡眼、静脉瘤、瘢痕说明相应组织器官潜在有机能障碍,或有慢性炎症所形成之痕迹。2、闻足诊病    嗅足气味是在没泡足之前,若足有辛臭味者,多为肺病;若足有恶臭者,多为消化系统疾病;若足有酸臭味者,多为肝胆疾病;若足有咸臭味者,多为泌尿系统或妇科疾病;   若足有谷气味为脾胃旺盛,谷气外益布达四末的表现。足部有异味是说明体内的废物正在向外排泄,也即说明脏腑功能较差,或患者体内相应脏腑存在疾病,不能把代谢废物从正常通道排泄出去, 足位于人体最低部位,所以从足部排泄出去,其实足成了脏腑功能的代偿,长期有足异味者,即说明患者代谢补偿,代谢废物急时从足排除体外,所以足怪味的患者得病几率较少。3、有痛无痛触诊有痛诊断: 触诊分为有痛诊断和无痛诊断。触诊只有在病人的双足上反复实践,才会体现出不同的反射区有不同的手下感觉,有些感觉是正常的,而并不是所有的疼痛都是病理性的,所有的手下感觉都是疾病的反映。所以只有长期进行足部临床按摩,才能悟出手下感觉到底是情况,并可根据疾病的性质、病变的程度、时间的长短而体会不同的手感,用不同的手感去诊断疾病。疼痛的性质:在对足部全息反射区进行刺激时,患者某一反射区是一种钝痛说明脏器、或组织可能有慢性炎症、或慢性损伤、或虚证。    若患者某一反射区是一种刺痛说明脏器、或组织可能有急性炎症、或急性损伤、或血瘀,或经络不通,或神经紧张,或病情较严重所致,是新病,是实证。若患者某一反射区是一种胀痛说明脏器、或组织可能有气滞血阻、经络不畅、肝气郁结,水湿内停,或劳损、或慢性损伤。2 无痛诊断
  组织器官不同反应特点:
    在足部全息反射区进行检查诊断时,要特别注重双足反射区上出现的异常现象。除反射区按压后的压痛反应之外,要着重触摸反射区组织异常情况。如:全息反射区出现的颗粒感、块状感、丝状物、条索状感、凸起,以及局部组织变硬、肿胀是否有抵触感,组织是否空虚感或是凹陷,局部组织温度有无过低等等。   在进行触摸反射区时,不要完全以反射区痛与不痛来判断其相对应组织器官有无病理变化,反射区没有压痛反应,也不能说明某人周身无疾病。主要是靠手感,在恰当的力度下,用手指指腹、指间关节去实施对反射区的触摸,细心体会反射区的皮肤、皮下组织产生的组织变异,进而做出判断。    不同性质的脏腑组织器官在全息反射区的病理变化是不同的,触到的感觉也不同。根据不同的感觉,不同的反映来诊断其所反应的疾病。一般来说,人体器官中空腔脏器的器官其手下的感觉是颗粒感、砂粒状、条索状,比较容易感觉诊断。比如:患慢性肠炎、胃炎、结肠炎等,在其双足肠、胃、结肠反射区触摸时,即可感觉到有明显砂粒感,或颗粒感。经触诊,为诊断肠、胃的疾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人体实质性器官在足部反射区上的反应是局部组织失去了正常组织的柔软、弹性,而表现为僵硬、或有条索状物、丝状物、或有块状物,如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平衡器官、肝脏、心脏等反射区,手下的感觉即是这种感觉。       骨骼方面的病变在足部反射区上的表现是僵硬、凸起、沙粒样感觉。如脊柱骨质增生在相应的反射区可以触及到凸起、或僵硬、或沙粒样感觉。        软组织损伤方面的病变在足部反射区上的表现是僵硬、条索状物、丝状物、或有颗粒状感觉。如腰肌劳损在足腰椎反射区就有僵硬、或条索状物、或丝状物、或有颗粒状感觉。由病理表现推断病性、病程:     根据不同的感觉来推断病性、病程长短,手感的不同又依据于病人患病的部位、患病的性质(是功能性还是器质性)、患病时间的长短,以及区别脏腑组织不同。比如:对糖尿病人的诊断,病人血糖浓度高低不一样,患病时间长短不一样,有反射区上的组织变异也不一样。患糖尿病病程较长的人,其相对应的胰脏反射区可触摸到明显的丝状物,或条索状物。有时在胰脏反射区触摸时并无丝状物,或条索状物的感觉,可病人的血糖浓度却超过正常值(比如120-200mg%),这在中老年人隐性糖尿病人中多见。这时,要检查关联反射区(胸椎反射区、十二指肠反射区、脾等)有无病理性反应物来进行辅助诊断,同时还要结合其它诊断,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     无痛诊断方法完全是临床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晶,它是在有痛诊断的基础上,结合各病变组织器官相对应的全息反射区产生的病理性组织滞留物的多少,大小,深浅。通过手感而总结出来的一种具有全息医学特色的诊断方法。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按摩脚的实践中区别反射区的皮肤、皮下组织、足肌肉、足肌腱、足骨骼的正常情况与病理异常表现,反复比较,左右对比,这样就可得出正确的结论。故无痛诊断是一种对按摩者要求较高的诊断方法。足部全息反射区诊断法,是通过望、闻、问、触四诊综合来推断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推断病变部位,而这一部位又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足部全息反射区诊断法,甚至可以提前反应疾病的发生,为预防疾病的发生作好保健工作。足部全息反射区诊断法具有简便、迅速、准确等优点。这种疗法的诊断只认器官组织不认病名,也就是说一望一摸虽能指出病变的组织器官,但不能准确分辨病变组织器官的病因、病性,因而这种诊断有它的局限性,在临床上一定要四诊合参才能准确判断病情。第二节  全息推拿学治疗方法一、全息推拿学常用全息元(一)上肢全息元1、手部全息元                2、第二掌骨侧全息元            3、第五掌骨侧全息元4、尺肤全息元                5、上肢尺桡部全息元(二)下肢全息元1、足全息元                  2、下肢胫腓部全息元(三)头部全息元1、头皮部全息元              2、面部全息元                3、眼部全息元4、耳部全息元                5、鼻部全息元(五)躯干部全息元1、华佗夹脊全息元            2、背腰部膀胱经全息元        3、腹部全息元(六)四肢经络全息元二、全息推拿学全息元配穴原则(一)选穴原则1、按相应部位取穴: 当患病时,在全息元相应部位有一定的敏感点,它便是本病的首选穴位,如胃痛,首选胃穴2、按脏腑辨证取穴: 根据脏腑学说,按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进行辨证取穴,如脱发者可取肾穴,皮肤病取”“大肠等穴。3、按经络辨证取穴: 根据十二经脉的循行和其病侯选取穴位。如坐骨神经痛,取穴膀胱穴、坐骨神经穴、下肢穴等。4、远端取穴: 即取远离疾病的部位的全息元上的穴位,进行治疗的方法。5、近部取穴: 即在疾病附近的全息元进行选穴治疗的方法。6、按现代医学理论取穴: 全息医学中的穴位名字是根据对应原则,很多在中医理论中找不到对应的名字,就用现代医学用的名字表达,如交感肾上腺等穴。7、按临床经验取穴: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某些全息元上的穴位对某一疾病特别有疗效,该穴具有治疗本部以外的疾病的作用,如外生殖器可以治疗腰腿痛。8、全息元与局部取穴相结合:即在临床实践中,将在全息元上取穴与治疗部位的局部,或疾病的特性相结合区穴。如肩周围炎,可以取手全息的肩穴,和第二掌骨侧的肩穴,同时还要配合肩部周围取穴治疗。(二)配穴原则1、本全息元配穴法: 在某一全息元取几个穴位相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配穴方法。如高血压取大肠、小肠、肾、膀胱、心、胃等穴进行治疗。2、上下全息元配穴法: 指上下的全息元相互配合取穴进行治疗的方法,如胃病可以取手全息元的胃穴,同时也可取足上的胃穴,以及耳部的胃穴进行治疗。3、阴阳经全息元配穴法: 即阴经和阳经的全息元相互配合取穴的方法,在针灸学里叫表里相配,如肺部有病可以取肺经的全息元的肺穴,同时也可取大肠经的全息元的肺穴。4、前后配穴法: 是指取人体前后全息元的穴位相互配合治疗,如胃病取背全息元的胃穴,同时再取腹部全息元的胃穴进行治疗。5、左右配穴法: 即取人体的左右不同的全息元进行治疗的方法,如中风偏瘫,可以取左右上肢全息元和下肢的左右全息元的脾穴、胃穴、脑穴、上肢穴、下肢穴等。6、全息元与经穴相配法: 在取全息元穴位同时要配合经络取穴法治疗疾病。如胃痛取第二掌骨侧的胃穴的同时,再取足三里、胃俞穴等穴位治疗。7、全息元与非全息元配穴法: 在临床治疗时不要拘泥于全息元取穴治疗某一疾病,在考虑取相应全息元穴位时同时要考虑取与疾病有关的穴位,或疾病的局部进行治疗。四、全息推拿学常用手法(一)全息推拿学手法特点
1、全息元面较小,操作手法细腻。
2、手法多选用手的指和指的关节作为操作的部位。3、全息元多为远端组织,肌肉不丰厚,手法刺激性较强,穴位敏感,多数穴位有疼痛感,操作时要让患者有一定疼感,但不能一直疼。4、揣穴手法要柔和,始终力度一致,不可使用蛮力诊断4、不可应用暴力手法,导致组织损伤和骨折。5、手法要具备持久,均匀,有力,柔和,渗透,有神。(二)全息推拿学基本手法1、全息推拿手法   是通过按摩足部、手部、耳部等全息元全息反射区穴位而达到治病目的,治疗前应认真检查足部、手部、耳部等全息元穴区,用手指、按摩棒在全息元穴区认真触摸探查,如全息反射穴区有明显的酸麻胀痛感,就表明反射区相应的体内器官有病,在此处可以进行手法治疗,清理病理代谢产物。    治疗时,取与疾病相关联的全息反射穴区采用点按,揉按或掐按法,按压治疗时须注意按摩顺序,如急性病,可直接按摩相应反射区;用于保健时,则应首先按压排泄器官,其次按摩头部,再依次按压胃肠道、肝脏、胰腺、淋巴系统,最后按压对应部位并注意反射区的配伍。 2、推拿前的准备    1)足部全息元按摩时准备: 按摩足部之前先诊断疾病,诊完后修剪趾甲,然后用温开水泡足10分钟,而后可以对足老化的角质层进行剔除,最后才是操作治疗。    2)手部全息元按摩时准备:按摩手全息元之前要修剪指甲,以免操作时损伤操作者的手。    3)耳部全息元按摩时准备:按摩之前要先诊病,记住疾病所在。接着是采耳,即用工具将耳内脏东西清除掉,用棉签沾温水清洗外耳道,用小毛巾清洗耳廓,最后进行耳部按摩。   4)其它部位全息元按摩时准备:其它部位全息元操作时没有特别要注意的地方,只是按摩时的患者所处的姿势要摆好以便便于操作。3、常用全息推拿手法1)单食指指间关节点揉法动作要领:操作者的中指、无名指、小指弯曲呈握拳状,食指第12指间关节屈曲90度,拇指指端按押在食指末节指骨桡侧。施术部位:手、足底全息反射区。功效作用:改善微循环,促进气血运行,加速代谢的产物的清除。注意事项:用力要柔和,不可用蛮劲,点按揉时力量要均匀,由轻至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滑行移动时要稳,不可漂浮。操作时要防止指间关节着力点部损伤破皮。2)双指间关节点摩法动作要领:操作者的无名指、小指弯曲呈握拳状,食指、中指第12指间关节屈曲90度,拇指指端尺侧按押在食指、中指末节指背侧。可以旋转、移行,速度要均匀,每分钟60次左右。施术部位:手、足、背全息反射区。功效作用:改善微循环,促进气血运行,加速代谢的产物的清除。注意事项:双指可以同时操作多个全息反射区,用力要柔和,不可用蛮劲,点按揉时力量要均匀,由轻至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滑行移动时要稳,不可漂浮。操作时要防止着力点部损伤破皮。3)拳指间关节点摩法动作要领:操作者的四指弯曲呈握拳状,四指间关节屈曲90度,拇指指端尺侧按押在食指、中指末节指背侧,握紧。操作时可以旋转、上下、左右移行,速度要均匀,每分钟60次左右。施术部位:手、足底、背部全息反射区。功效作用:改善微循环,促进气血运行,加速代谢的产物的清除。调整全息反射区所对应脏腑功能活动。注意事项:拳可以同时操作几个全息反射区,用力要柔和,不可用蛮劲,点按揉时力量要均匀,由轻至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滑行移动时要稳,不可漂浮。操作时要防止着力点部损伤破皮。4)大拇指指间关节点刮法动作要领:操作者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自然弯曲,大拇指指间关节屈曲90度,即用此拇指间关节着力于施术部位,在五指(趾)肚面进行来回点按刮动。频率每分钟50施术部位:足趾、手指全息反射区。功效作用:改善微循环,促进气血运行,加速代谢的产物清除,具有醒脑开窍,改善大脑供血供氧。注意事项:用力要柔和,不可用蛮劲,刮动时力量要均匀,由轻至重,操作时要防止刮伤指间关节的皮肤。5)拇指罗纹面推法动作要领:操作者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自然弯曲,大拇指关节伸直,即用拇指罗纹面着力于施术部位,在全息反射区进行上下或左右推擦。力度均匀,频率每分钟60施术部位:手、足、鼻、面、耳等全息反射区。功效作用:改善微循环,促进气血运行,加速代谢的产物的清除,具有疏畅气机,改善脏腑。注意事项:推擦时力量要均匀、柔和,不可用蛮劲,操作时要防止擦伤患者皮肤。6)大鱼际推法动作要领:操作者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自然伸直,即用大鱼际面着力于施术部位,在全息反射区进行上下或左右推擦。力度均匀,频率每分钟60施术部位:手、足、面、耳、鼻、背、上肢、下肢等全息反射区。功效作用:改善微循环,促进气血运行,加速代谢的产物的清除,具有疏畅气机,改善脏腑。注意事项:推擦时力量要均匀、柔和,不可用蛮劲,操作时要防止擦伤患者皮肤。7)小鱼际推法动作要领:操作者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自然伸直,即用小鱼际面着力于施术部位,在全息反射区进行上下或左右推擦。力度均匀,频率每分钟60施术部位:手、足、上肢、下肢、背等全息反射区。功效作用:改善微循环,促进气血运行,加速代谢的产物的清除,具有疏畅气机,改善脏腑。注意事项:推擦时力量要均匀、柔和,不可用蛮劲,操作时要防止擦伤患者皮肤。8)掌推法动作要领:操作者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自然伸直,即用整个手掌面着力于施术部位,在全息反射区进行上下或左右推擦。力度均匀,频率每分钟60施术部位:手、足、面、背、上肢、下肢、腹部等全息反射区。功效作用:改善微循环,促进气血运行,加速代谢的产物的清除,具有疏畅气机,改善脏腑。注意事项:推擦时力量要均匀、柔和,不可用蛮劲,操作时要防止擦伤患者皮肤。9)刨推法动作要领:操作者的大拇指、食指自然分开,即用虎口着力于施术部位,在小腿、上肢部全息反射区进行上下或左右推擦。力度均匀,频率每分钟60施术部位:小腿、上肢部全息反射区。功效作用:促进气血运行,具有疏畅气机,消除疲劳,改善脏腑。注意事项:推擦时力量要均匀、柔和,操作时要防止擦伤患者皮肤。10)分推法动作要领:操作者的五指自然伸直分开,即用大鱼际面、或大指罗纹面、或手掌着力于施术部位,在全息反射区进行分推擦。力度均匀,频率每分钟60施术部位:手、足、面、鼻、耳、颈部、背部、上肢、小腿部等全息反射区。功效作用:改善微循环,促进气血运行,加速代谢的产物的清除,具有疏畅气机,改善脏腑。注意事项:推擦时力量要均匀、柔和。11)掌指关节滚擦法动作要领:操作者的五指自然握拳,用拳四指、及掌指间关节背、拳背滚动摩擦全息反射区,由上向下或由下向上挑摩滚动。力度要均匀,频率每分钟60施术部位:手部、足底部、背部、上肢部、下肢等全息反射区。12)掌指关节滚擦法动作要领:操作者的五指自然握拳,用拳四指、及掌指间关节背、拳背滚动摩擦全息反射区,由上向下或由下向上挑摩滚动。力度要均匀,频率每分钟60施术部位:手、足底部全息反射区。13)掌揉法动作要领:操作者的五指自然伸直,即用整个手掌面着力于施术部位,腕关节放松,前臂带动手掌作环行揉动。在全息反射区进行上下或左右揉动,力度均匀,频率每分钟100施术部位:手、足、背、上肢、下肢、腹部、面等全息反射区。功效作用:改善微循环,促进气血运行,加速代谢的产物的清除。注意事项:掌揉动时腕部要放松,力量要均匀、柔和。14)大鱼际揉法动作要领:操作者的五指自然伸直分开,用小鱼际面着力于施术部位,腕关节放松,前臂带动大鱼际在全息反射区作环行揉动。力度均匀,频率每分钟100施术部位:手、足、背、上肢、下肢、面、鼻、腹部等全息反射区。功效作用:改善微循环,疏畅气机。注意事项:大鱼际揉动时腕关节要放松,力量要均匀、柔和。15)指揉法 动作要领:操作者的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自然伸直,腕关节放松,前臂带动前臂,用大拇指指端罗纹面在全息反射区揉动,或用食、中、无名指三指指端着力全息元揉动。力度均匀,频率每分钟100施术部位:手、足、面、鼻、头皮、耳、颈、背部、腹部、上肢、下肢等全息反射区。功效作用:改善微循环,促进气血运行,疏畅气机,改善脏腑功能。注意事项:指揉时力量要均匀、柔和,不可压力太大。16)运法动作要领:操作者用指的罗纹面在足部全息反射区作环行或弧行推动。力量要均匀,频率每分钟80 施术部位:手、足、面、鼻、腹部、上肢、下肢等全息反射区。功效作用: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注意事项:手法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力量要均匀、柔和,不可压力太大。17)擦法动作要领:用指、掌贴附于全息元一定治疗部位,作直线来回摩擦运动,腕关节要伸直,稍加用力,使治疗部位产生一定的热量,用小鱼际着力摩擦叫小鱼际擦法;用大鱼际着力擦叫大鱼际擦法;用掌着力摩擦叫掌擦法。力量要均匀,频率每分钟60 施术部位:手、足、面、鼻、耳、背部、腹部、上下肢等全息反射区。功效作用:促进气血运行,加强代谢废物的排除,改善脏腑功能。注意事项:手法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不可压力太大,擦伤皮肤。18 刮法动作要领:用拇指、或食指、或中指尺侧面自上而下,从内向外,作直线刮试,力量要稍轻,力量要均匀,频率每分钟60 施术部位:十个手、足指指背、指面、指侧、以及甲状旁腺,眼等全息反射区。19 搓法动作要领:用两手掌面着力于足的两侧相对用力,作方向相反的快速搓揉、搓转或搓摩运动,并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力量要均匀,频率每分钟100 施术部位:足的两侧,上肢、下肢、耳等全息反射区。功效作用:行气止痛,改善四肢关节功能活动。注意事项:搓揉、搓转或搓摩运动要快,移动要慢,动作要灵活,治疗部位不宜夹得太紧。20 拨法动作要领:用拇指端深按于全息元治疗部位,并着力按而拨动之,称指拨法、拨络法。一般沿着肌纤维或肌腱或韧带或经络方向作垂直方向快速来回拨动,并同时作上下移动。向下压力不可太重。施术部位:手、足、背部、上肢、下肢、颈部等全息反射区。功效作用:解痉止痛,舒经活络。注意事项:拨法拨动要快,移动要慢,动作要灵活,压力不可过重。21)掐法动作要领: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的指端,或拇指与中指相对用力,重掐取足部全息反射区,或沿着经络掐按,而不能用力过猛、过重伤着筋骨,并同时作上下往返掐按移动。力量要均匀、揉和。施术部位:手、足的两面,第二、五掌骨侧,耳等全息反射区。功效作用:行气止痛,解除痉挛,改善神经、血管的紧张度。注意事项:掐法不可用力太重,指甲一定要修理,以防损伤足部皮肤。22)指点法动作要领: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的指端,或拇指与中指相对用力,点按全息全息反射区,或沿着经络点按,而不能用力过猛、过重伤着筋骨,并同时作上下往返点按移动。力量要均匀、揉和。施术部位:手、足的两面,第二、五掌骨侧,耳,背部、腹部、上下肢等全息反射区。功效作用:行气止痛,解除痉挛,改善神经、血管的紧张度。注意事项:点法不可用力太重,指甲一定要修理,以防损伤足部皮肤。23)指压法动作要领: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的指端罗纹面,或拇指与中指相对用力,按压按全息全息反射区,或沿着经络按压,而不能用力过猛、过重伤着筋骨,并同时作上下往返按压移动。力量要均匀、揉和。施术部位:手、足的两面,第二、五掌骨侧,耳,背部、腹部、上下肢等全息反射区。功效作用:行气止痛,解除痉挛,改善神经、血管的紧张度。注意事项:按压法不可用力太重,指甲一定要修理,以防损伤足部皮肤。24)挤法动作要领:用两手指、或两手掌在足部相对用力,挤而捏之,挤而合之,作一紧一松地挤捏全息元皮肉,挤捏后局部呈县紫红色,而不能用力过重伤着筋骨,并同时作上下往返挤捏移动。力量要均匀、揉和。施术部位:手、足、上肢、下肢等全息反射区。功效作用:改善神经、血管的紧张度,行气活血,改善足部微循环,加速清除体内有毒物质,。注意事项:挤法不可用力太重,以防挤伤手、足部筋骨。25)拳顶法动作要领:拳顶法是用拳背抵按顶压手掌、足底、背部,同时拳要旋转摩擦和滚动。力量要均匀、揉和。施术部位:手、足等全息反射区。功效作用:行气止痛,解除痉挛,改善神经、血管的紧张度,调节内功能活动。注意事项:拳顶法不可用力太重,摩擦不可太快,以防损伤足部皮肤。26)捏拿法动作要领:用拇指与食指和中指或无名指的指端相对用力,捏全息元,一捏一放,反复进行,循序移动。不能用力过重,力量要均匀、揉和。施术部位:手、足、上肢、下肢、背部、眼、耳等全息反射区。功效作用:行气止痛,解除痉挛,改善神经、血管的紧张度。注意事项:捏拿法不可用力太重,指甲一定要修理,以防损伤足部皮肤。27 拧法动作要领:用屈曲食指与中指,张开呈钳状,夹住手指、足趾、耳全息元,做反复左右旋转扭捏动作;然后夹住足趾,手指,耳向外提,而后松开手指,如此一拉一放,至皮肤微红为度,不可夹破皮肤。施术部位:手、足、耳、背部、腹部、上下肢等全息反射区。功效作用:解除痉挛,改善神经、血管的紧张度。注意事项:拧法不可用力太重,旋转时以患者忍耐为度,以防损伤足部皮肤。28)勒法动作要领:用食指与中指夹住手指、足趾相对用力,作急速的滑拉动作。一般夹住足趾的根部,从根部滑向指端,每勒一指均有响声为宜。施术部位:手指、足趾的全息反射区。功效作用:通经活络,滑利关节,解除痉挛,改善神经、血管的紧张度。注意事项:勒法要轻快柔和,不可用力太重,以防损伤足趾皮肤。29 拍法动作要领:用虚掌有节奏地拍打治疗全息元。操作者手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腕关节放松,运用前臂力量或腕力,使整个虚掌平稳而有节奏地拍打。施术部位:各全息反射区。功效作用:促进气血运行,行气止痛,消除肌肉皮劳,解除痉挛,改善神经、血管的紧张度。注意事项:拍法用力要均匀,动作要有节奏,可双手一上一下有节奏地交替进行,不可用力太重,以皮肤微红为度。30)拳击法动作要领:用拳背叩击全息元。操作者手握空拳,腕关节伸直,而后作屈伸肘关节运动,用拳背平击足底。施术部位:面比较大的全息反射区均可。功效作用:舒经通络,行气止痛,解除痉挛的作用。注意事项:拳击法不可用力太重,切忌于关节突起处击打,否则易引起局部疼痛及损伤。31)关节摇法动作要领:操作者一手托住其远端,另一手握住其手指或足趾部,稍用力作牵引拔伸踝关节,并在此基础上作关节运动。施术部位:手、足关节部。功效作用:舒经通络,行气止痛,解除痉挛作用。注意事项:关节摇法频率不可太快,摇动力度要均匀。32 扳法动作要领:操作者一手托住其一端,另一手握住其另一端,稍用力作相反方向扳动,或同一方向,使关节作伸展、屈曲,或旋转运动,屈伸幅度应促渐增大,有控制的、突发性的扳动。施术部位:腕、踝关节部。功效作用:舒经通络,滑利关节,松解粘连,解除痉挛作用。注意事项:关节扳法要适度,不可超过关节的生理屈伸度,力量不要太猛,以防关节软组织拉伤。33)关节拔伸法动作要领:操作者一手握住其关节远端,另一手握住其近端,两手稍用力作相反方向拔伸,或操作者一手握住其近端,另一手用拇指与食指捏住十指末端,两手稍用力作相反方向拔伸。拔伸前应使关节旋转摇动,而后再拔伸,一般拔伸3-5次即可。施术部位:手、足掌部,上肢、下肢等。功效作用:舒经通络,滑利关节,松解粘连,解除痉挛作用。注意事项:拔伸要适度,不可超过关节的生理伸展度,力量不要太猛,以防软组织拉伤。34 抖法动作要领:操作者双手握住其一关节远端,两手用力使下肢呈内旋状,作小幅度,连续的、频率较快的上下抖动,一般抖动1-3分钟即可。施术部位:上肢、下肢部。功效作用:舒经通络,疏畅气血,松解粘连,解除痉挛作用。注意事项:抖法要适度,力量均匀,频率要快。(三)全息推拿手法操作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推拿按摩顺序: 人体是一有机的整体,各个脏器之间互有联系,某一器官发生疾病,往往会影响其它器官的功能失常。所以在足部按摩时,往往会影响其它器官的功能而引起失常。所以在足部按摩时,应注意顺序,尤其是对足反射区的按摩更须注意,以便使身体各器官保持最佳的协调状态如果处于紧急状况,需要立即缓解的,如偏头痛、牙痛、关节扭伤等,可直接按摩相对应的反射区。一般疾病的治疗和保健,应该按下列顺序进行:首先按摩肾脏、输尿管、膀胱反射区;其次按摩头反射区;再次按摩胃肠道、肝脏、胰腺及淋巴反射区;最后是对症按摩。在实际按摩中,不可拘泥,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还要说明一点,应先按摩左脚,待左脚按摩完毕,再按摩右脚。2 、推拿按摩时间      足部按摩时,必须掌握好按摩时间,根据患者的病种、病情及体质等情况,宜长则长宜短则短。一般来说,每个穴位和反射区,按摩23分钟或35分钟就可以了。但对肾脏、输尿管、膀胱反射区、必须按摩到5分钟,以强化泌尿功能,从而把体内有毒物质排泄出去。 若遇急性病症时,按摩时间可增加1倍乃至3倍也不会有危险。另外,对有病器官的反射区也要延长按摩时间。但对肝脏和脊椎反射区按摩时应小心,当肾脏功能不好时,按摩肝脏反射区,按摩时应小心,当肾脏功能良好时,才可以在肝脏反射区按摩5分钟以上,否则会使大量有毒物质进入循环系统而不能排出体外。     脊椎的反射区不可按摩太久,一般只需3分钟,因为过久会使血流加强而产生暂时性的不良反应。对严重的心脏病患者,对有关各个穴位的反射区仅按摩1分钟即可。 3、推拿按摩强度         全息元按摩的强度,也是按摩技巧的一个重要环节。应根据受术者的体质差别、不同病症,对选取的穴位和反射区所施用按摩强度亦应不同。一般对严重心脏病患者的心脏反射区,肝脏病患者的肝脏反射区,以及敏感性较强的反射区,如眼、耳、三叉神经、小脑、脑垂体、胆囊、脾脏、尾骨外侧等反射区,在按摩时用力均不宜过重,只要有明显的痛感就行了。对少数痛觉特别敏感者,亦不宜用强刺激。对那些敏感性相对较弱的反射区,如肾上腺、肾脏、输尿管、额窦、头、斜方肌、肺、结肠、直肠、腰椎、胸椎、膝、肘关节等反射区应用较大的力量进行刺激。骨骼系统的病痛,亦必须用较强的力量按摩,方能取得效果。对一些急性病的疼痛,亦可视情况加大刺激量。 4、推拿后的反应        一般来说,在治疗210次后,有些人会产生一些反应,但大部分在短时间内会自行消失,不必担心,仍可持续按摩。可能出现反应如下:1)全息元各关节部出现肿胀,特别是那些有淋巴回流障碍的病人,这是一种正常反应。2)曲张的静脉突然间肿得更明显,这是好苗头,因静脉内血流增加所致。 3)发热,这是机本与病原抗争的结果,从而消除潜在的炎症,增强机体的免疫力。4)排尿量增加,小便变黄且臭,有时可出现絮状物质。肾脏病严重的患者,在短时间可能出现黑色或红色尿,这说明机体代谢增强,将有毒物质排出体外。  5)有些背痛的人,会感到背部更痛,但过1天后,疼痛会大减,这是由于按摩后血液流畅,经络得到疏通的一种表现。  6)睡眠时间延长,这是机体得到休整的具体表现,也有少数人睡眠时常做梦,但无须担心。 7)身体分泌物增加,如出汗增多,鼻腔、咽喉、气管分泌物增多,妇女白带增多,这些均是机体功能得以改善,代谢增强的表现。5、全息推拿学注意事项1)吃饭、洗澡之后1小时内及空腹时,均不宜进行按摩。2)在按摩后半小时内,必须喝开水500毫升以上。严重肾脏病患者,喝水不能超过150毫升。3)治疗时应避开骨骼突起部位,以免损伤骨膜。老年人的骨骼变脆,关节僵硬,儿童皮薄肉嫩,在按摩时不可用力过大。4)淋巴、脊椎、尾骨外侧反射区,一定要朝心脏方向按摩,以利于推动血液和淋巴循环。5)按摩结束后,术者不能用凉水洗手,一定要用温开水将手洗净;被按摩者的双脚要注意保暖。6)妇女月经和妊娠期间,一般不宜做全息反射区的按摩。7)患有各种严重出血的病人,如尿血、呕血、便血、咯血等,不宜做全息按摩。8)对患者活动性结核病,梅毒和脑血管病的昏迷期,以及长时间服用激素和极度疲劳者,都不宜进行全息按摩。9)在服药期间采用全息按摩方法治疗时,手法要轻柔,刺激不可过强。10)在按摩过程中,要有信心、恒心、耐心、坚持每日按摩,方可取得疗效。五、全息推拿学工具的配合应用1、足部按摩棒疗法          用牛角或木头制成的按摩棒,在患者一定穴区进行按压、刮动。2、耳穴压籽法 是一种通过贴压药籽、药丸对耳穴的机械性刺激,起到类似耳针刺激穴位的作用。平时用手捏压该穴,加强刺激。近年来,有人用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对幼儿预防上感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提示耳压法对幼儿临床症状改善,发病率降低,免疫功能提高均取得可靠的数据和生化结果,具有显著疗效。3、耳穴探棒疗法
    用牛角或木头制成的探棒,在患者一定穴区1-3个穴区进行按压、刮动,直至患者感到全身出汗或气至病所的感觉。
4、刮痧板用牛角作的方型刮板,在患者相应全息元进行刮动治疗,刮动的角度,以45度为准,可以在相应全息元上的穴位涂上刮痧油。力度要适中,不可压力太大,频率一般掌握在10-20/每分钟。适用于背腰部,上肢、下肢全息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