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字訣、七長八短、短打要論、剛柔虛實總論、八剛十二柔、八打八不打。
螳螂十二字訣--(採用文章整體性,利用套路的演示來思考)
黏粘幫貼、來叫順送、提拿封閉 (太極梅花)、勾摟採挂、刁進崩打、粘黏貼靠 (七星螳螂)
勾挂鋸銼、彈刨蹬蹺、肘角頂橫 (招遠六合)、閃轉騰挪、挨幫貼閉、刁打擒拿 (八步螳螂)
螳螂七長八短--(七長為雙手,八短為雙臂,輔以步法)
七長︰鑽、劈、崩、 橧、掛、圈、漏
拉鑽直捅謂一長,裡處翻牽謂二長,崩捶側擊謂三長,插橧破打謂四長,圈曲窩炮謂五長,
斜圈泠橫謂六長,勾漏纏鞭謂七長。
八短︰頂、榜、枕、采、懇、隨、格、貼
側後頂腆是一短,跛腿陽榜是二短,跛腿枕肘是三短,進步采肘是四短,入手懇肘是五短,
隨肘護中是六短,格肘遮身是七短,貼肘護肋是八短。
螳螂短打要論--(身法的移動,轉而回十二字訣思考)
進退內有虛實,虛實中有進退。竄者,縱身而直往,有飛鼠脫窟之妙。
跳者,跌足上衝,有彈丸離絃之奇,敏捷迅速一力齊。舉橫豎、疊用、出入,兼需!
閃者,如燈炸目瞬見象、而化杳無可尋。掌、拳、錘、肘,俱宜用之。
若祇以為初學之津粱,至於奇深變化。有意無意,是在有志者!
摻鍊純熟、觸類旁通,默會於不言之表。焉耳,所謂能與人規矩,子能使人巧也!
螳螂剛柔虛實總論--(拆單招研究及哂茫j手、黏手、搭手、離手來思考)
論螳螂拳法者多矣,然能解釋中肯者極鮮,就練法而言.螳螂拳之出手,必連及步,
每紀動作,都適乎實用,貫串緊繫,一氣呵成,拳法既屬難練,
唯其中尚須分別剛柔,長短,務切合疾徐,不能剛柔渾亂,長短不分,否則其技雖似,
實未窺奧妙矣,其攻守益為繁雜,攻則以七長,而進守則用八短,為本攻力略遜於守,
彼剛極我則以十二柔制之,其柔手我則用八剛之手法剋之,若論十八家謂般法門,則曰:
打下取上,取上削下,打左須防右,打右一定防左,上下關照,左右呼應,招之即打,打之即招,
連打代招,連招夾打,不招不架,實是能家,若祗招架,真是離家,必須頭腦冷靜,
審察敵情,眼光銳利,不被欺虛作實,身手靈敏,手出步隨,長短互用,手腳吻合,
心欲進,而手足齊施,長拳短打,殊無二理,惟因勢利用,因人而施而已!
螳螂之八剛十二柔--(招不過三,著重於聽勁與反應的思考)
八剛:
泰山壓頂,迎面直通,順步雙掌,疊肘硬碰,貼門靠壁,硬崩伏底,左右雙捆,摔捋兩分。
十二柔:
見剛而回手,入手而偷手,截手而滾手,捆手而漏手,直統而勾手,采手而入手,
摟手而進手,磕手而入手,撲手而進手,挑手而入手,開手而疊手,粘手而破手。
歌曰︰有門則由徑以升堂,無門則破壁而入室。飛杵千斤,擊毫發而莫損,荊軻匕首困於難使。
青絲一線,擊虎臂而有余,搏虎擒龍隨手而得。
螳螂之八打八不打--(著重於對點的準確度及攻擊時的破壞力)
八打:
一打眉頭雙睛(眉弓及眼睛處),二打唇上人中(人中穴的一點),三打穿腮耳門(面頰和耳門處),
四打背後骨縫(肩胛骨內外緣),五打肺腑胸膛(兩肋骨頭區域),六打撩陰高骨(恥骨上方部份),
七打鶴膝虎頭(髕骨小腿上節),八打破骨幹斤(臁骨手臂中節);
八不打:
一不打太陽為首(太陽穴的部份),二不打對正鎖口(胸口劍突區域),三不打中心內壁(硬軟肋結合部),
四不打兩肋太極(兩腋下的部份),五不打海底撩陰(下陰的整體處),六不打兩腎對心(腰眼左右區域),
七不打尾閭風府(骶尾骨的區域),八不打兩耳扇風(耳窩及周邊處)。
|
洛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