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三丰内丹之特点-孙亦平
有关张三丰其人其事,在史料中有不同的记载与说法,颇多传奇色彩,但他的句字是与明代武当山道教的兴盛联系在一起的。相传,张三丰在武当山修道多年,开创了内丹之新理路,对推动道教思想与实践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以清代李西月编《张三丰先生全集》为例,来展示张三丰内丹道之特点。第一,张三丰以道为本,融合儒佛道三教思想,其所倡导的内丹之内涵更为丰富。张三丰认为,儒佛道三教各有特点:“儒也者,行道济世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者也。各讲各的妙处,各讲各的好处,何必口舌是非哉!夫道者,无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已矣!”fⅨ大道论》)。但三教都是以“道”为本。张三丰提出的修道,虽然还是依据内丹“性命双修”的进路,通过“穷理尽性”来达到延年益寿之目的,但其中对儒佛道三教思想的融会贯通,无疑扩大了内丹的文化内涵。
第二,张三丰倡导的“性命双修”的内丹修炼,既延续了全真道北宗所倡导的“先性后命”,又特别重视通过培养“元气”来保全生命。修炼者要从修性开始,于一切时间中使自己心地清净,摒除情欲杂念,不为世俗的事务所动心,从而顿悟自心即为道心。在心性清净的基础上,再到山林中做禅宗式的“打坐”功夫(《玄要篇上一打坐歌》),推动精气的运转,依次而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使耗损的元气得到复原,如此便可“洞晓阴阳,深参造化,察其真伪,得阴阳之正气,觅铅汞之真宗,方能换骨长生,居不夜之天,玩长春之景,与天地同人,日月同明”(《大道论》)。这种返本归根式炼气的最终目的是追求达到与道同体、得道成仙之境界,其中所表达的生命关怀是值得珍视的宝贵财富。
第三,张三丰把儒家的伦理道德贯穿于道教的内丹修炼之中,强调先修人道,再炼仙道。张三丰宣扬:“贵贱贤愚,老衰少壮,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仙道自然不远也。”(《大道论》)。若世人修丹,能够以德行为先,阴功为本,察阴阳造化之机,则易如反掌。这样,修炼内丹者未必一定要出世修行,“炼己于尘俗”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但是,修道者若处于纷扰繁杂的尘俗世间,就必须遵循社会道德规范,多行善事,少思寡欲,以德明心,才能在内丹修炼中洞察阴阳造化之机,参赞天地之五行。“德包乎身,身包乎心,身为心用,心以德明,是身即心,是心即身,是五德即五经,德失经失,德成身成,身成经成,而后可以参赞天地之五行。”(《五德篇》)。这种对遵行儒家伦理道德的倡导,表达了道教的仙道不离人道之精神,缩短了道教与世俗社会的距离,从而也为明清道教更好地融入社会开辟了道路。
第四,张三丰还把内丹融会到武术之中,模仿雀蛇之舞动,创武当内家拳。武当内家拳中有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纯阳拳、混元拳、玄武棍等不同的拳法,但名称和套路则主要是由内丹演绎而来,同时也展示了道教的无为而治、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思想。内家拳法看上去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练起来则令人神清气爽,身强体健。尤其是张三丰所创的太极拳,集修道、养身、武术为一体,不仅是道教文化之瑰宝,而且也是中华武术之精华。因爱好者颇多,至今仍在广泛流传。
从上可见,研究张三丰之内丹,对推动武当道教研究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页:
[1]